华东行之二:心存敬仰,拜谒中山陵

堃哥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31日 江苏南京</p> <p class="ql-block">8月31日,我来到了中山陵。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而闻名。‌‌</p><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主体建筑包括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下到上共有392级石阶和10个平台,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也成为了南京的重要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最后安息之地,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6年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此外,中山陵景区还包括音乐台、孝经鼎、仰止亭等景点,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坐落在钟山(又名紫金山),陵地是孙中山与好友(时任国民党党部秘书长)胡汉民,还有蒋介石及其儿子孙科等人的陪同下,一起上紫金山打猎,当他们登临到这里的时候,放眼古都南京,先生被眼前一派葱茏的景象和郁郁佳气深深地打动了,随即提到如果自己将来有一天辞世,能够有幸得以葬在此地,便是自己最理想的一个心愿。当时,孙中山说:他日,若百年之后,我愿国民取杯土葬我于此。此外,灵谷寺的住持和尚也曾向孙中山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国民政府旋即成立了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先生的葬事工作,并选墓址于紫金山。1929年6月1日举行了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中山陵的选址不仅因为其风水宝地,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希望通过葬在这里来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南京作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对孙中山具有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到达博爱坊下。我仰望中山陵,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坐北朝南,前可平展平川,后则依偎青嶂,大气凛然。三百余级洁白的花岗岩石阶和近一华里长的水泥甬路,远远望去,庄严、肃穆、巍峨!由陵前广场拾阶而上,入口处是冲天而立的石牌坊。牌坊正横楣上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这就是博爱坊。但见高高的陵殿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殿下人群攒动,游人络绎不绝。石坊巍峨耸立,“博爱”两字镶嵌坊上泛着金光,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牌坊风格别致,融会了中外建筑的特色,是一中西合璧的杰作。博爱思想和大同世界是孙中山一生追求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通过牌坊大门,是一条长约480米的墓道。博爱坊南面是个孝经鼎,从外形看象个定海神针。此鼎是戴季陶母亲捐赠的。上面刻着戴母手书的《孝经》全文。从孝经鼎向博爱坊直到陵门看去,中轴线就是鼎的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墓道分辟三道直达陵门。</span>它也是中山陵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中道宽约13米,为钢筋水泥路面,路外草地各阔10米,植有四季常的青桧、柏、雪松。松柏肃立,绿树成荫,四季鲜花怒放,空气清新,令人留连忘返,让人感觉这不是一个陵墓,而是一个静谧的世外桃源。松涛阵阵,花香袭袭,象卫士守侯领袖安寝,象亲人守侯伟人英灵。是的,孙中山先生需要这样的宁静,我在静静的沉思中不知不觉地感觉到了一种庄重。</p> <p class="ql-block">另外两条直达道旁,当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回南京而特别种下的法国梧桐树,经过了九十多年风风雨雨的岁月洗礼后,如今已是粗壮高大,敦实伟岸。树枝从两侧靠过来,已经把大道的两边连接起来了。每棵树都恰到好处的粗,恰到好处的弯曲,恰到好处的姿态。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春天,万物复苏,梧桐大道上的每一片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个时候,走在大道上,你会被这种新生的气息所感染,心情也随之变得明媚起来。</p><p class="ql-block">夏日炎炎,但梧桐树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茂密的枝叶为过往的行人遮挡住炎热的阳光身处荫凉处,微风轻拂,让人感到十分闲适写意。</p><p class="ql-block">秋天,是梧桐大道最为壮观的时刻。金黄色的树叶铺满了整条道路,仿佛一条金色的巨龙,见道不见尾。此时的梧桐大道,既美艳绝伦,又富有诗意,让人流连。</p><p class="ql-block">冬天,虽万物凋零,却别有景致。雪花覆盖在树枝上,形成了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冰柱,仿似迈进了童话世界。寒风中瑟瑟发抖,抬眼四望,一片苍茫……</p> <p class="ql-block">墓道尽头是一个平台,登上平台便可看到陵门。陵门正中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金闪闪的大字,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这四个字无不包含孙中山先生一颗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赤诚之心。门顶是青色的琉璃瓦,含意深刻,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p><p class="ql-block">“天下为公”作何解释?许多人理解为大公无私的意思。其实不然,“天下为公”是出自《礼记·礼远》一古句,其意是指:天下君王不为一家私有。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正是结束这种天下为私的不合理结构。</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以国民公仆为己任。后人赞先生:先生革命数十年,无养育之私财,无自图便利之私意,无私怨,无私仇,无私人,政治家能先生者,非但中国古今,即西洋诸国恐无其匹。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注释。</p> <p class="ql-block">陵门过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亭正中立有一块高达9米的花岗石碑,上刻原国民党行政院长谭延闿所书“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24个镏金大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为颜书,遒劲有力。孙中山先生是党葬,他在国民党中的职位是总理,因而这石碑上只有这简单的几字。</span>碑后面竟一字未有。奇怪,如此伟人一生何其辉煌!何其伟大!为何死后墓碑上竟一字不赞?据传,孙中山去世后,当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汪精卫曾亲笔写下数万言的墓志铭,欲刻碑为孙中山歌功颂德。此举,遭到了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夫人的坚决反对。宋庆龄说:先生的一生功绩留给后人评说吧。因此,墓碑成为无字碑。中国历史上有三块无字碑。一块是武则天,另一块是秦烩,再一块就是孙中山。孙中山的伟大功绩难以用文字来表书,任何语言描述都是苍白的。为此,我生出许多感慨:先生置身革命数十年,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却落下如此一块石碑,可敬可叹!感慨之余,便往深思:先生的生平业绩和思想,不是一两篇墓志铭所能概括定论的……石碑的顶端,正反两面各雕一枚中国国民党党徽。</p> <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看,碑亭后面无任何建筑。沿碑亭再往上行步,坡势显然加高,只见层层石阶之上,巍然耸立着雄伟壮观的中山陵祭堂。这是设计上的障眼法,巧妙无比。步到此处,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骤然肃穆!从碑亭到祭堂还有八段台阶,392级台阶(寓为当时全国3亿9200万民众)。每段台阶都有一个宽敞的平台,站在台下,自下向上望,只见台阶向上垒起,越来越高。是那样的高大险峻,灵堂高不可攀。台下的人们低头弓腰拾阶而上,向上攀登台阶……石阶尽头是八层平台,这是中山陵的最后一层平台,也是陵墓的最高处。站在灵堂前面的平台上,倘若向下回望,碑亭那一条条的石阶,却不见了那无数台阶,但见一个平台比一个平台低矮远离,此时成了一片片平台,直到前方目不可及处。这一奇幻,就是中山陵的一景观:上看一条条,下看一片片。这上下如此强烈的视觉对比,昭示这一个道理:前进的道路漫长而艰险,但一旦到达高峰,再望前看将会是一路坦途,是一个光明的未来。回首眺望远方,那绵延起伏的江南丘陵,白练如带的秦淮河川,七色生辉的陵园景色,熙熙攘攘地谒陵游人,无不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豪气满怀。俯瞰中山陵,呈警钟形,设计者寓意给人以示警钟长鸣。发人深思之感!正迎合孙中山先生临终遗嘱中说: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p> <p class="ql-block">祭堂是中山陵主建筑物,它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中山陵所有建筑都是白墙蓝瓦,似蓝天白云,如大海扬起的碧波。</p><p class="ql-block">祭堂前面有一对紫铜鼎,上面刻有“奉安大典”四个篆字。鼎上还留下日本侵略者进攻南京时炮弹击穿的洞孔,它是历史的见证!铜鼎是孙中山的长子孙科所敬献。据载,当年日军侵占南京后,与守卫中山陵的中国军人激战时,被日军击破后留下的。日军攻占中山陵后,慑于孙中山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威,浩然荡漾的英魂,以及在国际上的崇高声望,慑于因侵华造成的巨大国际影响,以及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神威,而没有对中山陵进行破坏。相反,却派重兵予以保卫。呜呼!伟人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祭堂正面开有三个拱门,也是中门大两边略小,门上都装有镂空花格紫铜门,门楣上方从东往西雕刻有“民生、民权、民主”六个阳篆字,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门的上下檐间,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的金额。</p><p class="ql-block">祭堂顶部用马赛克镶嵌,四壁上半部贴水磨石,下半部嵌黑色大理石,东西两侧的影壁上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p> <p class="ql-block">祭堂中央端坐着孙中山先生的全身汉白玉塑像。雕像的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双手抚膝,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目光灼烁,坚定地望着远方。望着先生凝视前方那深邃的眼神,象在沉思,又似在呐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呼唤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抗争。同时,告诫后来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殿内共有12根大理石柱子。其中有4根半藏于四角墙内,8根分立于大殿中央的塑像两侧。寓意为四平八稳,江山固若金汤。穹顶上方,绘有巨大的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据说中共高级人物,从来不走正门进入灵堂。因为,灵堂上方被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所笼罩,意味国民党的势力将笼罩九州,统治全国。那共产党人岂能甘心?大殿周围的墙壁上,镌刻着孙中山亲笔撰写的《治国纲领》全文。再往后,穿过一道厚厚的铜门,即是墓室。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孙中山的汉白玉全身塑像安卧在大理石棺上。他身着中山装,面目慈祥和蔼,庄重泰然。孙中山的遗体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p> <p class="ql-block">我绕墓室一周,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回首顾望之间,金陵王气之感,古都的山川江水,在群山起伏翘首的孕含之下,让人对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顿生无限敬仰之情。站在这里,可以俯瞰中山陵的全貌。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近处苍松翠柏,远观林海茫茫,气象非常壮丽。陵墓建筑全部覆盖蓝色琉璃瓦,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以宽阔的花岗石台阶连接,紧凑完整,蔚为壮观。 中山陵结合山峦地势,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绿茵、宽阔石阶把四周孤立的小建筑联成整体,既有时代气息,又蕴民族风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型”图案,象征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唤醒民众,反抗压迫,为挽救国家民族而斗争不息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整个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是中国近代大型群体建筑的杰作,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青山不老,先生的墓地,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与钟山融为一体,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隐约间融,犹如天地浩气,那种博爱的胸襟,他那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将与苍山长久,激励和昭示着现代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精进,其推翻帝制的精神与舜日尧天并存。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为救民众于倒悬,放弃了行医的舒适生活,毅然专事革命;他本有机会发财,却视钱财如粪土;他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却甘愿流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已经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却视富贵如云烟,为了天下大同,为了天下民众,为了早日推翻封建王朝,他毅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他心中装得是人民,是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兴衰。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人格魅力,不是权力威力。权力威力总有过期的一天,人格魅力却是千秋永存!</p><p class="ql-block">拜谒完中山陵,我就要离开时,情不自禁地又回头仰望了一眼。巍巍钟山,龙盘虎踞,伟人已去,浩气长存,仰止崇高的敬意,永远印刻在每一个拜谒者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