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何处理战争与人、场面与人、硝烟炮火与人的关系至关重要。战争场面和战争气氛的营造属题中应有之义,但关键是写好拍好人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典影片《魂断蓝桥》没放一枪一炮,却通过罗伊与玛拉的爱情悲剧幅射了两次世界大战。</span></p><p class="ql-block"> 长影《电影文学》原负责人、资深编辑家赵宝康最近在微信中谈到:“在家深居简出,观赏有限,但近年电视上演播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战争题材,观众见到的都是炮火连天浓烟蔽日,革命者义无反顾奋勇冲杀,敌方尸横遍野狼狈逃竄。砲弹手榴弹即便是落在寸草不生的砂石土地上,也会遍地燃起熊熊大火,甚至如原子弹爆炸般黑红色蘑菇云直冲云天。总之,把战斗场面渲染得特别猛烈残酷,搞宏大叙事甚至失去了真实性,而对战争主体一一人的描写刻画,多流于浅层次表面化的展示,无个性化的台词,皆用雷同的肢体动作、枯燥的对话表达和代替心理活动;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转变的关键桥段,或绕道回避,或打马虎眼轻松滑过,故事平淡人物苍白,极大损害了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他还谈到:“用声光电、现代AI科技手段,能把屏幕弄得色彩斑斓,但若不刻划人物塑造典型形象,只能是娱乐了眼球,而离心甚远。”</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人物,是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所有叙事类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心。如果离开这个中心,必如94岁的国学大师许倬云先生所批评的:‘全是声、光、颜色,没有内涵。‘ ‘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