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因双休日,我们一行四人(老崔、老陈、葛同事和我)驱车前往黄河之滨、天鹅之城-三门峡,开启此次冬月时节的愉快旅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门峡市,河南省辖地级市,别称陕州、天鹅之城、上阳城,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三门峡市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郑西高铁横贯东西,209国道、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和浩吉铁路连通南北,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都发源于此。全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虢国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景区、天鹅湖湿地公园景区、黄河公园景区等景点,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1月30日早5时起床,集合后,早6时从商南高速上蔡西入口上高速,一路上小心驾驶,不辞辛劳,早7时在平顶山服务区吃了早饭,稍事休息,继续前行,上午9:10到达新伊高速宜阳站休息,在此处拍照以兹留念。剩下的路程由老崔同志驾驶,行程410公里左右,上午10:30左右到达三门峡市,家住三门峡的表姑接待了我们一行,在表姑家喝茶歇息了半小时,谈论了三门峡的风土人情。而后表姑陪同我们在附近的一家餐馆厨掌柜吃了午饭,大家对这家饭菜赞不绝口,非常满意。午饭过后,稍事休息,我们驱车前往天鹅湖湿地公园游览,开启此次首场旅行模式,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东起209国道立交桥,西到陕州大道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陕州大道,北至黄河滩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面积885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余亩,水面、滩涂2700余亩。每年入冬时节到次年初春,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迁徙至黄河之滨,在三门峡湿地栖息越冬,形成全国罕见的城市生态风景线,为萧瑟的寒冬增添了无尽的暖心与诗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下午1点和同学李一家几口汇合后,我们先后游览了三个天鹅栖息地。初冬时节,在天鹅湖观赏区,优雅的天鹅悠然自得地在水中嬉戏,它们或振翅击水,激起层层细腻的涟漪;或低头觅食,与倒映在水中的雪白天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冬日画卷。洁白美丽的白天鹅、碧波荡漾的黄河水与深沉厚重的黄土高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三门峡由此被誉为“天鹅之城”,也是河南“三点一线”精品旅游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鹅湖已成为中国最有名的白天鹅拍摄基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我们沿着沿黄公路继续前行,一路上,老崔同志拍下了诸多美景,黄河冬日风光尽收眼底。下午3时到达函谷关景区,函谷关是一个地名,始建于周朝,位于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关隘要塞之一。该地东自崤[xiáo]山,西至潼津。“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历史上,曾有秦、汉、魏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函谷关现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魏函谷关关址位于今灵宝市区北19公里的函谷关镇孟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函谷关在先秦时期号称“丸泥可塞”,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无论是逐鹿中原或是进取关中,都要从此处经过。秦函谷关道路狭窄崎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东周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数次进攻秦国。秦国依仗函谷关天险,难尝一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2000多年前,老子在西游经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关住了7个多月,并在太初宫潜心写作,创作完成了《道德经》。函谷关便因此被誉为道家之源,还因历代达官名士于此览胜而名闻四方。“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终军弃繻”“玄宗改元”“仙丹救民”等历史故事和传说也发生在“函谷关”。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达官名流,也曾在“函谷关”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词、赋、碑记、论著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现存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关楼,是1992年依据四川成都青羊山出土的汉像砖上“函谷关东城门”的图样重新进行设计修建的,并在原遗址向西移出了37米。关楼正面“函谷关”三字为四川省著名书法家侯正荣所书。如今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关楼、函关古道、太初宫、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等20余处。我们在函谷关景点打卡留念,在函谷关城楼观看实景演出楚汉争关,梦回历史纷争,感慨沧海桑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实景演出-楚汉争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实景演出-楚汉争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天(12月1日)早7:00起床,洗漱毕,7:30吃了早餐,我们一行九人驱车前往陕州地坑院景区,8:20左右到达地坑院游客服务中心。向游客中心管理人员了解旅行攻略,做好时间安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国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陕州地坑院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陕州地坑院建筑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兼有防风、防沙与隔音的三重效果,建造过程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2003年三门峡市政府将陕州地坑院打造成旅游景区,景区的核心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对外营业。景区现存地坑院100多座,打通了22座地坑院形成民俗文化园,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以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2011年陕州地坑营造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陕州地坑院景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入户不见门,就是对这里的真实写照。我们行走在各个院落,感受陕州地坑院的人文文化,体验黄土高原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陕州锣鼓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10:40分游览完地坑院,而后驱车返回,返回途中经行洛阳新安县,在千唐志斋站下了高速,就近吃了午饭。午饭过后,走进千唐志斋,领略唐人风采。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45公里之新安县铁门镇,它是国民党起义将领、著名爱国人士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近3000方。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志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近年来又新征收墓志1000余方,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墓志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在千唐志斋,我们完全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在这里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又展示在我们面前,审视这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琥珀,恍惚耳闻目睹大唐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糜乱浮华,祖先们智慧的目光、浑浊的泪眼和低沉的叹息使我们一步走进历史的深处,会对人生产生更多的感悟,当你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冰冷而无言的志石时,也许你的心会蓦然一惊,因为你真切地触到了唐人跳动的脉搏。张钫故居题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在诉说着主人的往日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晚上6:30左右,我们一行四人平安回到温馨家园。此次三门峡之行,天鹅湖的优雅、函谷关的雄伟、地坑院的独特,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在这里,我领略了自然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次旅行,不仅是身体的行走,更是心灵的探索。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是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深情拥抱。再见了,三门峡,这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伴随着我,我会向着诗与远方,继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美篇编辑:河南上蔡 石 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影 像:河南上蔡 崔景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