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解码 . 诗书画印

知月明蓝

四维解码诗书画印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姚凤林,师出哈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班。毕业先后在中文系古典文学组、黑龙江省政府直属机关职工大学任教。1992 年调入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曾担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任社长兼总编辑、名人杂志社、神童画报社社长,《全国初中生优秀作文》总编辑工作。2000 年调入中国美总社。2002 年始先后调入并担任中国轻工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大鸟公司总经理、中国城市出版社任副总编辑。退休后受聘荣宝斋荣宝艺苑任总经理十年。</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助读》、《历代赋译释》(合作)。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木版水印》(合作),选编《荣宝斋日历》。2022 年,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正阳河传》。</p> (一) 题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了《唐诗·以人论史》后,有读者建议继续写宋词、元曲……,我也曾拟题目,找材料。但后来踌躇了。一是面对同门师友,发言生怯;二是找不到“九文九字”那九个字,无新意,自己都觉得没意思。想来想去,把十几年前在上海线上教学为大学生讲的讲稿整理一下,写出来以供讨论。</p><p class="ql-block"> “四维”借用古语,指四种形式,即“诗书画印”。“解码”是蹭热点,借用时尚术语。新时期,党中央提倡“四个自信”,而且明确“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自信。关于“文化”的定义说法很多,我取“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总和”这一说法。那咱中国可是世界文化大国。单是“精神成果”范围就大了去了。我们舍园林、建筑、音乐、工艺、服饰等等,重点谈诗书画印。因为这四者,都与文字有关,多属平面艺术。</p><p class="ql-block"> 诗书画印四者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与中华文明相一致。而且越到后来,越百川归海,统一到中国绘画作品。对它们单独研究论述者多矣,但把诗书画印作为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综合提出,似乎不多,“无知者无畏”,让我来尝试一下。</p><p class="ql-block"> 诗、书、画、印都是艺术形式的一个门类,都有专门的理论体系,有各自专家。我在哈师院(后师大)中文系为文革前最后一届本科生,文革后首届研究生,曾从事多年中文教学。46岁离开古代文学教学岗位,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工作,55岁到北京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负责12种美术专业期刊。退休后又受聘到“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品牌”荣宝斋工作10年。期间接触不少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从他们那里学到不少相关知识。因此,上海智慧树公司提出,根据经历请我讲中文、美术交叉知识,我大胆接受,提出“四维解码,诗书画印”课题,很快得到批准。后来壮着胆量,在两个传播学博士的帮助下,为上海38所院校学生历时10天讲了十章。参与其事的人,表示尚满意。</p><p class="ql-block"> 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当初是针对一幅画中的“诗书画印”讲的。现在,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为“四维解码”,可能更有话说。</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有个比喻,把中国艺术比作一个人,那么,诗,是它的灵魂;书(法),是它的骨骼;(绘)画,是它的血肉;印(章),是它的容颜。未必准确,不过意在说明它们在一幅画中的关系而已。</p> (二)诗的长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诗歌长河发源很早,在人类幼年时期,那时还没有文字是“口头创作”,用鲁迅先生的说法,叫“杭育杭育派”,是原始人类在劳动中统一节奏的口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小时候生活在哈尔滨正阳河,门前有铁道。有火车拉来原木,贮存一段,再拉到木材厂加工。原木起垛或装车。工人(当时叫“小杠”)集体抬木头(一般四人一组),领头的唱:“哈腰挂吧!”其它人应和:“嘿嘿嘿嘿!”有时会临时编口号,大概古人“杭育杭育派”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发明了文字,可以记录口头创作的诗歌。春秋时期孔子参与编订《诗经》三百零五篇(韦编三绝),估计十五“国风”中有不少由口头创作转化来的。“坎坎伐檀”可能就是。《诗经》作品,“风”“雅”“颂”多数不标作者。在诗之长河中被认为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到《离骚》是中国第一首有明确作者的诗歌,被称作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孔子提出儒家“诗教”——“兴观群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汉大一统之后,诗歌分官方和民间两条河道发展。官方叫“赋”,是散文诗,以铺张厉扬为特点。民间诗歌是乐府,反映下层群众生活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汉魏六朝,包括“三曹七子”和陶潜,中国诗歌基本形式已成熟,迎来“唐诗”这个大高潮。</p><p class="ql-block"> 唐诗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出现“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辉耀千古的诗人,真是群星灿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朝之后,中国诗歌有两大变化。一是与音乐结合,能唱,如宋词、元曲。二是降为附庸,如戏剧、小说中的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说词。词诞生于唐(张志和、白居易),经五代(李后主)至宋达到繁荣,成为宋代代表性文学样式。宋词代表人物有苏轼、柳永、辛弃疾、姜夔、李易安等。习惯上分豪放、婉约两派。宋之后,词消歇一个时期,到清朝有所复兴。当代作家余秋雨回忆,巴(金)老曾对他背诵清代顾贞观的词《金缕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形象比喻。豪放如“关东大汉,操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婉约如“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按我们现在理论,审美风格不同,一者阳刚,一者阴柔。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为代表。人们注意到,词与诗区别不仅在能唱与否,“诗庄词媚”是普遍看法。在宋代,数量上,婉约词占多数,豪放词不多。也可以说,今天我们对婉约派词重视不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曲更多带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元曲分散曲(如《天净沙·秋思》)和套曲(如《高祖还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诗歌降为附属,不是说创作诗歌的人少了,而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日本学者小南一郎说法),小说、戏剧逐渐成为文坛主体后,诗歌只能居次要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元杂剧《西厢记》崔莺莺送张生上京赶考,那段“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明显有范仲淹词的影子。明传奇《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感叹大好春光那段唱,“烟波画船”,“雨丝风片”,不就是写景诗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是为小说服务的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来比喻中国诗的长河非常贴切。中国文学史实际就是诗歌史,连《史记》鲁迅都认为是“无韵之离骚”。咱中国就是诗的国度。</p> (三)  书法长城 <p class="ql-block">把书法历史比作长城,是我突发奇想。一是历史悠久,最早长城可追溯到春秋战国(齐长城),书法起源更早;二是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成就,长城是物质的,书法是非物质的;三是都在保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安全。</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它是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而流变的。汉字是里,书法是表;无汉字即无书法。</p><p class="ql-block"> 史传仓颉造字,但不会是一人之力。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法是记录汉字的。</p><p class="ql-block"> 书法这长城,“硬件”是工具和载体。工具,经历刻刀、铸范、竹笔、毛笔的发展。近世有有铅笔和钢笔。我们讲书法,主要是毛笔墨迹。载体(在哪写)经历甲(骨)金(青铜)、石(碑)木(竹简木牍)、纸(宣纸)素(绢帛)不同阶段。</p><p class="ql-block"> 书法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汉字的字形变化当然决定书法的变化。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字形和书法经历篆、隶、草、楷、行的发展。常说的“真草隶篆”并不反映历史。</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由书写发展而来的。书写,汉语与其它语种并无不同,是交流的工具,承担着实用功能。它从汉字产生之初到现在,仍然如此。要求的标准是准确。可是,人们不满足于实用,力求在书写准确的基础上,要写得美,这就上升为艺术了。汉字书写由实用上升为艺术的条件有二:一是汉字具备创造线条美的潜质,二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东起山海波涛碧,西入嘉裕夕阳红,由无数重要的关隘串联起来。书法历史上由众多名家名作带来艺术风格不断发展变迁,重要阶段有:</p><p class="ql-block"> 汉人尚严。严是庄重严谨。从流传下来的碑刻和简牍,我们从汉隶的蚕头凤尾,一笔一划中感受到严谨庄重。代表作品有石刻《袁安碑》、《袁敞碑》;各地出土的汉简。</p><p class="ql-block"> 晋人尚韵。韵是韵味、蕴藉的意思,反映的是魏晋风度。晋代王羲之被称“书圣”可见其地位。他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内容写东晋永和九年贤士文人的一次聚会。文章展现了兰亭美景,表达作者富有哲理的思辨。“固知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在魏晋时期,对生命的思索是一大命题。《兰亭序》以超逸的书法,表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内容与形式高度一致。后世对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代书风极为推崇。唐太宗将《兰亭序》的摹本推行天下,作为学书的范本,据说,原作随李世民殉葬。清代乾隆皇帝酷爱魏晋书法,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王珣《伯远帖》建“三希堂”珍藏。</p><p class="ql-block"> 唐书尚法。法为法度,规则。由隋唐兴起的科举取士也重视考生的书法水平,因此,楷、行、草书都出现足以为范的书家和作品。楷书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行书有颜真卿的《祭侄稿》;草书有怀素的《自叙帖》等名垂千古的书家和法书。</p><p class="ql-block"> 宋书尚意。意指意趣和个性。两宋文化事业空前发达。书法领域出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苏轼的《寒食帖》为行书经典。黄与苏有师生之谊,黄庭坚的草书,别有面目。</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后书法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真草隶篆皆有创新。赵孟頫、文征明、何绍基等等,各擅胜场。</p><p class="ql-block"> 如同宋词有婉约豪放两派,书法史上有南帖北碑之分。南帖指王羲之等书法家作品,以柔美飘逸为特色。北碑以北朝以来的碑刻为代表,风格爽朗刚健。南帖北碑并无高下之分,学书者和书家凭爱好选择而已。</p><p class="ql-block"> 近年有“保护长城,爱我中华”的活动;要把保护书法,上升到“爱我中华”的高度,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p> (四)绘画长卷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p> <p class="ql-block">我参观过一些国外美术馆,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凡尔赛宫博物馆、俄罗斯特列奇亚科夫美术馆,奥地利美泉宫展览馆等等,这些馆中,油画占很大比重。但除了俄罗斯苏里科夫、列维坦、希施金某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名作印象较深,其它油画人像,即使是历史上大人物,也分辨不清。中国画则不然,时代烙印非常强,基本不会混淆。</p><p class="ql-block"> 回顾中国绘画历史长卷,从“十大传世名画”入手,最便当。</p><p class="ql-block"> 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依傍建安时代曹植《洛神赋》画的人神交往故事,画面人大于山等比例毛病反映早期绘画的不成熟。</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步辇图》、《五牛图》及几幅《仕女图》反映的是当代民族关系、社会风情。特别是几组女性入画,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到唐代女性的审美和时尚。</p><p class="ql-block"> 五代《韩熙载夜宴图》虽然只画一场晚宴,但开创延时连环画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一则写城市(汴梁)繁荣的世俗生活,一则画大好河山。</p><p class="ql-block">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画史上有代表性的文人水墨作品,意境寂寞画面开阔。所谓“草木华滋”者也。</p><p class="ql-block"> 明代“吴门画派”仇英的《汉宫春晓》为工笔精品,故事为汉朝,实则反映的是明代宫廷。</p><p class="ql-block"> 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百骏图》巧妙地把西洋焦点透视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结合起来,反映中西画法融合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截取画史的某些片段,从流派角度观察中国绘画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从五代开始形成关于花鸟画的两大流派——黄荃画派和徐熙画派。黄荃画派风格是写实缜密、旨趣浓艳,人称“富贵黄家”。代表画家黄家父子、赵昌、宋徽宗赵佶。重要作品有《写生珍禽图》(黄荃),《写生蛱蝶图》(赵昌),《芙蓉锦鸡图》(赵佶)。徐熙画派风格特点是野逸潇洒,代表人物有徐熙、易元吉、梁楷、青藤(徐渭)、八大(朱耷)。主要作品有《雪竹图》(徐熙),《猿猴图》(易元吉),《墨葡萄图》(徐渭),《鱼鸟图轴》(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分北方山水和南方山水两派。北方山水风格雄奇壮美,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代表作是《窠石平远图》。南方山水风格是温润清雅,代表人物是赵孟頫、米家父子(芾、友仁)。代表作是《春山瑞松图》(米芾)。</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后,画派众多,如越秀天成的浙江画派,名士风流的吴门画派,清姿流香的常州画派,我写我法的扬州画派等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绘画的长卷,目不暇接,美不胜收。</p> (五)印章长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的“长河”、“长城”、“长卷”云云,都是我虚拟的。而印章长廊的“长廊”却是实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著名旅游景点八大处,进正门右手有水潭。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溯流而上,溪不宽,直通泉眼。两岸有山石树木。溪边石块上,刻有古往今来著名印章。大小不等,高的须仰视,低的要俯瞰,从山上读下来,几乎是一部印章史,所以我称之“印章长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章是实体,篆刻是灵魂。印章的实用性从产生之初,延续到今天。古时称为玺印,据研究,用印之迹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由此发展为后世的印章。玺印作为官职权力的征信,或私人凭信的功能从周朝到民国,都在使用。今天单位的“公章”和我们个人的名章,就是它的余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诗书画印”中要了解的“印” ,其实是</p><p class="ql-block">印章上的字,其设计、雕刻、钤盖,即所谓“篆刻”的历史、流派和规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篆刻,都强调“古意”,古到什么时候?一般指秦汉印风。秦举“北私库印”为例。汉举“扫难将军章”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宋为篆刻艺术的形成期。因唐宋文人熟知篆书和了解古印的字法、章法。所以,唐代虞世南,北宋的欧阳修、蔡京都曾受命篆写过国玺。从宋代文人篆印渗透书画美学思想,促进印章由实用为主转换为以艺术欣赏为主。例唐“贞观”印,宋“眉阳苏轼”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为篆刻的振兴期。其中王冕用花药石刻汉印,在印史有重大意义。大家有赵孟頫、吾丘衍、王冕等。举王冕“王冕之章”为例。</p><p class="ql-block"> 明代迎来篆刻兴盛七。重要人物有文征明、唐寅、文彭、何震、苏宣等。可以说,明代是传统书画艺术的高峰期。仅举“文彭之印”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虽是满族入主中原,但统治者提倡并带头学习汉文化。因此,篆刻达到鼎盛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流派纷呈。举郑板桥“以天得古”印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章进入艺术范畴 ,不仅名章讲究,而且出现闲章、诗词印、书法印、绘画印、诗书画印等专门印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印石除常规者外,有名贵的如田黄石、鸡血石等等。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作为文物 ,与名人有关的印章,受藏家追捧,不在我们讨论之列。</p> <p class="ql-block">王冕《墨梅图》</p> (六) 诗中有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述过诗书画印的产生、发展、流变历史,我们可以研究它们互相渗透、交集的关系了。先说“诗中有画”。</p><p class="ql-block"> 中国诗歌和绘画历史都很悠久。到唐宋 ,诗画都发展到一定高度,相对成熟了。在此背景下,宋代苏轼提出在诗歌史、绘画史、美学史上都很重要的一个提法:“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揭示了诗画间的逻辑关系。他还说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p><p class="ql-block"> 诗和画都运用形象思维,而自然科学、哲学等运用的是逻辑思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形象思维,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逻辑思维。诗画同属形象思维,自然可以互通。</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老祖宗的诗教谈起。《诗经》的基本创作方法是赋比兴。赋比兴都与形象即画有关。</p><p class="ql-block"> 赋,铺陈其事以直言之。“事”即有形象性。如《豳风·氓》,对那位负心男子的描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嬉皮笑脸的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诗经·卫风·硕人》写庄姜夫人,说她“手如柔荑(嫩草芽),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幼虫),齿如瓠犀(葫芦籽),螓首蛾眉……”完全靠比喻,真是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写男女之情,先写鸟的和鸣。上举赋比兴三例,都有形象,都可谓“诗中有画”。</p><p class="ql-block"> 苏轼以王维诗为论据,我们也看看王维如何“诗中有画”吧。</p><p class="ql-block"> 描写西北边塞风光,他有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辽阔视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原野地平线远处,有炊烟(或狼烟)竖直升腾,平静的河面有圆圆落日。这里不仅有物象,而且有位置经营,横竖、圆平,寥寥几笔就画出边塞辽远空阔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我们熟悉的作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幅完整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其实“诗中有画”何止王维一人?小学课本选的杜甫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黄”、“翠”、“白”、“青”颜色对比多么靓丽!</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三科”山水、花鸟、人物在古诗中都可以找到例证。</p><p class="ql-block"> 说“诗中有画”,还要看到,以语言文字为手段的诗,比以线条色彩为手段的绘画,有更特殊的表现能量。比如音乐的听觉感受,人大脑的丰富现象,都难于在纸面画出,而诗句则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 写琵琶乐声,白居易《琵琶行》有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箜篌乐声,李贺《箜篌引》有句“石破天惊逗秋雨。”写想象,杜甫《春夜喜雨》有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都不是容易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诗中有画,体现了接受美学。要读出诗中之画,需要读者参与再创作。</p> (七)画中有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世人每谓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两者相异而相同。其所不同者,仅在表现之形式与技法耳。故谈诗时,每曰诗中有画。谈画时,每曰画中有诗。诗画联谈时,每曰诗情画意。”画中的“意”,就是诗。</p><p class="ql-block"> 画中有诗可分三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是无文字,读者体会出的诗意。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如今成了“热门”。有以画题写作的长篇小说,有《只此青绿》的舞剧、昆曲、电影。其实,原作中,作者什么也没写。以这幅画为“母题”的诸多作品,同一版权的再开发(IP),靠的是什么?就是原画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山河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杰作。读这幅杰作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用诗来表现,受时代、立场、修养、能力的制约,会有不同的作品。但,山河的壮美,浓艳的色彩,是任谁也能感觉出来的。这样的画中有诗,不是一首诗,二而是无数诗。</p><p class="ql-block"> 再看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画面有重点情节:画师为仕女画像。来源于历史故事——昭君出塞。汉帝要选宫女(作为公主)下嫁匈奴单于。让画师毛延寿为宫中仕女作美人图。一些宫女贿赂画师,求他画得好看些。王嫱认为自己很美,不屑那样做。毛延寿没收到她的贿赂,特意“点破美人图”,汉帝把王嫱嫁出去了。在朝廷发现王嫱美若天仙,后来杀了毛延寿。为昭君出塞,不知有多少人写诗,替王嫱鸣不平,认为毛延寿该杀。宋代王安石持不同看法。他主张“人生失意无南北”。他写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就是说,《汉宫春晓》这幅画的诗意,可以有对立的两派。</p><p class="ql-block"> 二是标题明确指出,为“诗意图”。全画围绕原诗而作。</p><p class="ql-block">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画建安“三曹”中曹植的《洛神赋》情节的名作。赋(散文诗)中洛水女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形象,画家用画笔再现了。类似以诗为创作内容的画多得很。</p><p class="ql-block"> 三是题画诗,在画上题诗,主要是作者题,也有他人题诗的。</p><p class="ql-block"> 题画诗,多为画家意犹未尽,画作空隙题写感受,,或有弦外之音。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是文人画作常见题材,也是题画诗最普遍的题目。</p><p class="ql-block"> 梅:</p><p class="ql-block">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黄昏。(苏轼题《罗浮梅花》)</p><p class="ql-block">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枝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明·陈淳《题梅》)</p><p class="ql-block"> 兰:</p><p class="ql-block"> 处为幽谷香,出为王者瑞。不同百草萎,秋风紉成佩。(清·王世贞《题画兰》)</p><p class="ql-block"> 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清·郑板桥《题画兰》)</p><p class="ql-block"> 竹:</p><p class="ql-block"> 湘妃祠下竹,叶叶着秋声。鸾凤清宵下,吹箫坐月明。(元·吴镇《题竹诗》)</p><p class="ql-block"> 带醉写竹天正阴,扇头雷雨黑沉沉。晓来苍龙失伴侣,直入君家袖里寻。(明.徐渭《题画竹》)</p><p class="ql-block"> 菊:</p><p class="ql-block"> 独留铁面傲霜迟,秋蝶来寻莫自疑。须信陶翁醉归后,西风尘土满东篱。(明·高启《题逊庵墨菊》)</p><p class="ql-block">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清·秋瑾《题菊》)</p><p class="ql-block"> 题画诗,既沾画,又成诗,是诗的另类。它显示画家的文化修养。诗画配,是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汉宫春晓</p> (八)书画印和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观中国艺术史,看到,从元代起,书画印出现合流趋势 。奠定中国艺术诗书画印四维统一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拿具体作品说话。</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行书《兰亭序》经王羲之创作之后,历代都收到尊崇重视。到了唐代,唐太宗本人也喜欢书法,对《兰亭序》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唐太宗请他几个大臣摹写或拓写《兰亭序》,颁赐给他的弟子和子侄们以及大臣,让他们欣赏学习。褚遂良是唐初的著名大书法家。他摹写的《兰亭序》版本流传很广。因为真本《兰亭序》已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带走了,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后世也视为珍宝。咱们能看到的,就是褚摹《兰亭序》。在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周围,钤了215方印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是长寿皇帝清·乾隆的印章。他用印表现自己的最高权威。把自己的印盖在“天下第一行书”上,自然是想提高自己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第二类是与宫廷收藏有关的印章,如“石渠定鉴”等。清代嘉庆皇帝在几十年间把他收到的最著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诗书画印真品编成《石渠宝笈》。在书中,把绘画、法书的作者、年代、流传过程、考证结果以及作品大小、颜色、主要内容等等信息,全记录下来。《石渠宝笈》有初编,续编,三编三个书系。收进去的作品,钤“石渠”印章。</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古代流传下来的名品,钤印主要是收藏章。元代以后,书画家自己创作作品,也题签,题诗,钤印章。</p><p class="ql-block"> 书画家自己的印章分几类:大致有姓名印、字印、别号印、地名印、合称印、斋馆印、书简印、鉴藏印、吉语印、闲文印及肖型印等。</p><p class="ql-block"> 钤印在绘画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作为落款:题识文字的配套形式。二是可以调节绘画构图。八大山人《双鸟图》,双鸟图形偏左,右侧有落款及z“八大山人”印,右下角钤白文闲章“涉事”,让画面整体构图均衡而完美。三是可以调节绘画色彩关系。四是提高作品意境的艺术品味,突出和升华作品的思想内容。</p><p class="ql-block"> 绘画钤印要做到有对比变化,有协调统一,大方朴素又丰富多彩。清人郑绩尝言:“图章之顾款,犹款之顾画,气脉相通。”《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图章》</p><p class="ql-block"> 明代以后,画家在作品上大多都款、印并用,很少有不钤印的。画家钤盖的印章,除姓名、字号、室名外,又加别号印和闲文印,以表达心迹与意趣。如汪士慎(晚年失一目)的“尚留一目著花梢”,郑板桥的“七品官耳”,高凤翰的“丁巳残人(晚年右臂残疾)”等。为说明诗书画印的配置,我们看元四家之一倪瓒的《修竹图》。</p> (九)诗书在当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到最后两则,才摆脱疏离感,即不看或少看资料,像刘延年老师推崇的“拉呱式”漫谈,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诗,当然是谈旧体诗。在“五四”以后,新诗成果斐然,但我专业所限,读的少,谈不出什么,索性避而不谈。</p><p class="ql-block"> 旧体诗谈鲁迅、毛泽东两家。</p><p class="ql-block"> 鲁迅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他步入文坛就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鲁迅是革命家,他的诗,如同杂文、小说一样,是与反动势力斗争的“投枪”和“匕首”。他在《自题小像》诗中说:</p><p class="ql-block">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p><p class="ql-block"> 表现誓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他愤怒地写道:</p><p class="ql-block">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p><p class="ql-block"> 诗歌与全文一道,写出鲁迅的“出离愤怒”。</p><p class="ql-block"> 在有的诗中鲁迅呼唤革命,“于无声处听惊雷”;有的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对子女充满慈爱,“怜子如何不丈夫”……</p><p class="ql-block"> 在同时期,郁达夫的旧体诗也颇可观,但格局上与鲁迅是无法比的。</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党和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人民公认的领袖。他的诗词是他伟大著作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写他青年壮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咏雪》发出人民大众的呼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红军长征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主席都有史诗记录。</p><p class="ql-block"> 用毛主席自己的话说,许多诗是“马背上哼成的”。是戎马倥偬生活的记忆。他与人民一起欢庆战胜血吸虫病,“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诗歌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近当代书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吴昌硕的篆籀苍劲盘曲;于右任的草书规范舒展;启功的行楷贵气端庄;费新我的左手指书奇趣天然;刘炳森的隶书通俗内敛……。我最尊崇鲁迅书法的古韵盎然和毛泽东书法的大气磅礴。</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书法,入古出新,纯朴自然,至美至善。郭沫若曾说:“鲁迅先生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我们举鲁迅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供大家体会。</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书法以草书为主。他青少年时期打下坚实基础。我看他的草书颇受《怀素自叙帖》影响,既不失法度又每每独处机杼。他的文稿多数出于毛笔,而自书诗、书写古诗,既大气磅礴,又细腻完美,都是优美法帖,可供观赏,临摹。我在扬州瘦西湖畔,观赏到毛主席书杜牧的诗碑;在济南大明湖公园入口处,看到毛主席手书《采桑子·重阳》的宣传板:</p><p class="ql-block">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p class="ql-block"> 吟诵名句,欣赏龙飞凤舞的书法,游历“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泉城盛景,美不胜收。引毛泽东手书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供欣赏:</p> (十)画印在当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本则小论重点想以齐白石、黄永玉作品为例,因他二人有师生之谊。而且鄙人和他俩都有些缘分,黄不必说了,我曾主持出版他的画集,两赴万荷塘,承先生赐酒;我在荣宝斋受聘十年,荣宝斋是齐白石作品三大藏家之一(另两家是北京画院和中国美术馆),我开创的《荣宝斋日历》品牌,每年都要选登齐白石的画、字、印。</p><p class="ql-block"> 先说画。近代以来,中国绘画在一些发达城市形成画家聚集和艺术流派。</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有海上画派,以吴昌硕、任伯年、唐云、吴湖帆等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有岭南画派,以高奇峰父子、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等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有金陵画派,以傅抱石、魏紫熙、亚明等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有北京画派(也有加天津称“京津画派”的),以齐白石、金城以及中央美院徐悲鸿、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黄永玉等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当代最伟大的国画家首推齐白石。齐先生生平中最重要的是出身平民,长在农村,当过画匠。1919年,齐白石从故乡湖南湘潭来北京定居,听从画家陈师曾的建议,开始“衰年变法”,闭门十载,开创大写意花鸟画“红花墨叶”的新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中国绘画史上,齐白石的特殊贡献是:一,不求仕进,甘心以鬻画为生。二,把绘画题材由官场、文人扩展到农家生活,蔬菜、水果、鱼虾都能入画。三,他把工笔和写意都发展到极致。小昆虫在他画中毫发毕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引一幅荣宝斋收藏的《芍药图》,来体会“红花墨叶”风格。</p><p class="ql-block">再说印学。</p><p class="ql-block"> 近代篆刻,在众多篆刻家的努力下,形成繁荣期。有师法“浙派”的王福庵、钟以敬等;师法“赵派”的陈巨来、钱君匋等;师法“吴派”的陈衡恪、钱瘦铁等;师法“黟山派”的乔大壮等;师古玺转益多师的黄宾虹、潘天寿等……</p><p class="ql-block"> 在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组织机构是西泠印社。它初创于清末,坐落在西子湖畔。几届社长吴昌硕、沙孟海、饶宗颐等都是书法篆刻的泰斗级人物。</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定居北京后 ,不仅潜心绘画,而且专力篆刻,在七十岁左右形成自己的篆刻风格。其篆法简少冷逸,刀法纵横朴拙,磅礴大气,被称为“齐派”。齐白石曾说过:自己“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篆刻的重视。现介绍齐白石篆刻代表作,供大家欣赏。</p><p class="ql-block"> 回到“四维”关系,我们取黄永玉一幅彩墨《猴说》来欣赏。画、书、印都没问题了。诗,在画中是一篇文章。以文章入画,是黄永玉的创造。有时他一幅画的题跋有近千字,时有高论,这是由黄永玉的文学修养决定的。黄永玉说:“文学在我的生活里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在黄先生这里,“四维”可以改为“文书画印”。</p><p class="ql-block"> 诗思超迈杳无垠,书笔纵横健凌云。画出古今往来事,钤印一方最传神。</p> <p class="ql-block">诗书画印,在白石老人手中登峰造极,平实质朴又灿烂清新,非常了不起!他的印,我只觉得太好看了,至于章法刀功,说不出所以然来。</p> <p class="ql-block">黄永玉,我十分景仰的艺术大家!学养深厚,涉猎广泛,严肃深刻也嘻哈顽皮,恣肆坦荡,自如潇洒!遗憾百年大展前离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