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赵州桥

行行重行行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行行重行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198659</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是一个久远的记忆、一种缱绻的情结。从未见过,却又似曾相识;素未谋面,却魂牵梦绕。一切都源于对课本《赵州桥》的记忆,这是深入脑髓的记忆,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一座大石桥,屹立千年;一份记忆,相伴终生。(下图为1981-92年教材插图及课本,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单孔敞肩石拱桥,它承载着重要的建筑、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是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1961年入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另外三宝是沧州铁狮子、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大菩萨)。(1992年之后教材插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开篇写到:“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日,我们“跟着课文去旅行”,来到了河北赵县,去探寻那座千年大石桥——赵州桥。</p> <p class="ql-block">  下车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面积颇大的景区,里面有不少富丽堂皇的仿古建筑,这引不起大家的兴趣,行人都是奔着赵州桥来的。在景区内七拐八拐,走的晕头转向,绕过这些建筑后,终于来到洨河边,见到了念念不忘的赵州桥。</p> <p class="ql-block">  跟印象中大相径庭,洨河两岸全部改成了水泥护坡,岸边寸草不生,跟城市中的排水渠道无异。人工改造后的河道,完全没了生机和野趣,没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不过,赵州桥仍在,这就足够了。</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宽度相当于当代双车道公路了,在古代无疑是一项宏伟工程。据史料记载,这座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95-605),自建成之日起,就作为交通要道,直到1984年赵州桥公园建成后才停止用,使用时间将近1400年。</p> <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古代桥梁工艺的结晶,其拱肩上加拱的“敞肩拱”设计,是世界桥梁史上首创,《赵州桥》对此有精彩介绍:</p><p class="ql-block">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之所以能够屹立1400多年,设计合理是重要原因。历史长河中,它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地震、车马倾轧,始终安然无恙,“敞肩拱”起到了重要作用。凭这天才的设计,工匠李春也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在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河北民歌《小放牛》,讲述的正是关于赵州桥的美丽传说。在古人眼中,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只能出自鲁班之手。精美的石栏杆即便在古人眼中也是圣人所留,关于这些石板,课文说道:</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p> <p class="ql-block">  这段话深深地吸引了我,来到桥上,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些石板,可是徘徊再三,将栏杆拍遍,也没能如愿,看到的均是当代复制品。原来,在1958年的维修过程中,整座桥梁的构件都被换了个遍,可以说这是一座全新的桥梁了。从这个意义上,隋代的赵州桥其实已经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对这次大修,古建学家梁思成大为不满,他说:“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在梁思成看来,桥体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的旧石贴面。谁说不是呢?可惜中国只出了一个梁思成。</p><p class="ql-block"> 在1987年以前的教材上,结尾写到:“过去的反动政府却一点也不重视,到解放的时候,赵州桥已经十分残破。人民政府派专家去修复了赵州桥……”正是这次维修,让赵州桥彻底失去了历史原貌,不知当时做出这一决策的都是哪些专家,要是梁思成的意见哪怕碑采用一点,桥面和栏板仍采用原先的旧石料,留给我们的赵州桥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下图一为1978-1987年教材结尾,图二为1988年以后教材结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现代”桥梁上,很难找到原先赵州桥的影子了,这次维修使赵州桥完全失去了历史原貌。站在全新的桥上,你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这不免让人痛惜。新修的桥面上,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柴王爷轧的沟还在,但这也是翻修时新磨出来的,在全新的桥面上有些突兀。</p> <p class="ql-block">  更换下来的石构件大部分被丢弃了,只有一少部分被妥善保管起来,安放在桥头的展厅里公开展示。透过厚厚的玻璃柜,终于看了隋代的雕龙栏板,那些龙真的“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才是历史的陈迹,当年茅以升看到的,大概就是这些吧?遗憾的是它们已经离开了桥身,在这冰冷的展柜里,只是一堆构件而已。</p> <p class="ql-block">  桥头还有十几通高大的古碑,是历代修桥的碑记,赵州桥的历史就铭刻在碑上斑驳的文字里,代代流传。正如课文所言:“赵州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