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当年那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已悄然成为城市里一位平凡的退休者。然而,生活的轨迹虽几经转变,我心中却始终留存着一片专属于那片乡村的温软角落。那里,镌刻着青春的印记,有并肩奋斗的“一幚联”,还有诸多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尤其是那双陪伴我挡风驱寒,度过无数个风雪交加之夜的——靰鞡,更让我对那段岁月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靰鞡是满语,意思是垫着靰鞡草的鞋。据清代文献记载,“鞠牛皮为履,名曰渥腊”,这便是靰鞡鞋。在东北民间,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靰鞡”。其形制宛如靴子,前端有着独特的褶皱设计,后跟底部巧妙地嵌入两个圆形铁掌。制作材料多选用坚韧的牛皮或鹿皮,缝制工艺极为精细。鞋内垫以柔软的靰鞡草,穿上毡袜再伸入鞋中,脚部除了棉袜外还需用布包裹,以增强保暖效果,最后用绳子固定,使鞋帮连为一体。即便行走在荆棘丛生、泥泞不堪之地,也能确保鞋履完好无损,足部始终保持干爽舒适。</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伯父、二伯父六十年代因生活困难闯关东,后来听他们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在东北靰鞡草资源丰富,这种草不适合作为燃料,但却是制作靰鞡垫草和榨油垫草的上佳材料。每双鞋垫约需二斤靰鞡草,即使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也能保持双脚温暖。若乘坐马车不动,至少可保暖二十里路程。因靰鞡草的神奇功效,它被东北人视为珍宝。靰鞡不仅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鞋履之一,更是东北冰雪文化的重要产物。</p><p class="ql-block"> 靰鞡,这一古老而独特的鞋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为以柔软皮革为主材料的保暖棉鞋。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制鞋工艺的进步,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舒适度和实用性的不断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三年,家父前往吉林通榆探望大伯与二伯,归时为我兄弟几人带回了几双皮革靰鞡。这靰鞡于我们村而言,是前所未见之物,同学们满是羡慕的目光,让我心中顿生优越之感。彼时,走路便专挑有雪之处,冬雪之际,它保暖防寒防雨雪的特性被我们深深体会。穿着靰鞡行于雪地,仿若脚底有一层温暖的守护,即便久处户外,亦不觉寒冷。随着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靰鞡也渐渐传至关里,经济宽裕的家庭在公社的供销社、甚至村里的经销点,都能购置到一双靰鞡。年老的母亲不再费心打袼背、排版、剪样、千针万线纳鞋帮、纳鞋底了。五十余载光阴匆匆而过,乡亲们仍时常提及靰鞡的故事,那是一种温暖的记忆,亦是一种幸福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 如今,靰鞡作为先人的智慧结晶,传承千年,现在已消失。如今,若想探寻这段尘封的历史,只能前往东北民俗博物馆,一睹牛皮靰鞡的风采。在博物馆里,那些古老的靰鞡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每当我看到这些靰鞡,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先人智慧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的冬天,靰鞡不仅仅是一双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见证了东北人民在严寒中的坚韧与智慧,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让靰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 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音乐/《故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