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本篇撰写了六十年代末一段当兵的经历,虽然只是从事后勤保障,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实实在在锻造压实了老陈人生的基础。有了这段经历,以后的岁月无论在工厂、科研、机关、从商;无论风和日丽还是艰难曲折,军人坚毅坦然前行。</p>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当兵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大灶</p><p class="ql-block">2、掉链</p><p class="ql-block">20241224更新</p><p class="ql-block">3、见血</p><p class="ql-block">4、挖洞</p><p class="ql-block">20241225更新</p><p class="ql-block">5、归途</p><p class="ql-block">20241226更新</p><p class="ql-block">6、下乡</p><p class="ql-block">20241228更新</p><p class="ql-block">7、进城</p><p class="ql-block">8、战友</p><p class="ql-block">后话</p> <h1><b>当兵的日子(1)</b></h1><p class="ql-block">大灶</p> 图片来源 战友网络发表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三月,上海北站停着一列长长闷罐列车,载着一群新兵一路奔南而去,哐当哐当走了好几天。列车行进途中我拿到人生第一份津贴6元钱,抽了战友递过来的人生第一颗烟。到了擂阳站(地名为音译),早已等候在车站的十多辆带篷卡车将我们拉到基地(后改为场站)新兵连,那年我虚岁17。</p><p class="ql-block">新兵连集训一个月后,我与大良、郭斌被分到了大灶。班长是广州人姓谢,管理员河南籍姓王。大灶是场站最大的食堂,每天几百号人就餐,每人每月伙食费13.5元,粮食45斤,食用油0.5斤。这个标准在当时社会生存环境算是比较好的了!食堂土坡下有个猪圈,喂了几头猪,猪圈后面是个池塘,这个生态循环是猪的排泄物进池塘养水浮莲,水浮莲剁碎+米糠+剩菜剩饭煮一锅喂猪,过年过节加餐改善伙食,干这个活很幸苦,下一次池塘捞水浮莲上岸二脚全是蚂蝗!</p><p class="ql-block">饭点时候,各路人马列队进入饭堂,队列中也有几位扎小辫的女兵,排队打菜打饭。用餐前,谢班长带着我拿本毛语录,走到饭堂中间,立正敬礼然后宣读几段毛语录开始用餐。</p><p class="ql-block">过了没多久,我担任了上司(给养员),与王管理员一起住在食堂里,负责几百号人的食材、米面、油盐酱醋的采购,北上县城城关镇,南下新市,二地轮番跑。</p><p class="ql-block">去县城,早上跟带拖斗的班车,个把小时到达指定店铺买菜,班车放下拖斗去火车站接送。等班车返回期间,我们可以去街上吃早餐,通常是吃碗面条加一根油条,1角还是1角5忘了。附近有个蔡伦碑亭子,我们会在亭子里闲聊下棋。</p> 去新市,是早上乘嘎斯51穿过外场到擂河边、然后下坡摆渡去河对岸的集市,这里主要采购肉、蛋、禽类。采购好,都要自己用扁担挑到擂河摆渡,下船再挑上坡,搬到嘎斯车上,干这个活,平时还可以,遇到刮风下雨,擂阳河涨水河面变宽变深,竹篙撑船很是累人。<div>待续,以上地名、人名均为音译,以下同。</div> 战机 (图片来源 美篇) 老陈写于20241222 <h1><b>当兵的日子(2)</b><div>掉链</div></h1> <p class="ql-block">场站周边是丘陵地带,山坡上种的茶树果,一点不起眼。传说某团从公主岭转场过来,没过多久一些不孕的家属都怀上了。我们大灶用的是从衡阳拉回来,用柏油的那种桶装的茶籽油、花生油、菜籽油、也没感觉茶油有什么特别,如今市面上茶籽油居然成为奢侈品。</p><p class="ql-block">周末,王管理员回家了,我一个人住在食堂,半夜经常有附近农家狗狗,钻进来觅食,弄的厨房阵阵响声,说不怕是假的,我也没战场经验没有武器、只好拿把菜刀放到床头以防万一。</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冬天出奇冷,4斤的被子根本不管用,不知道从哪里弄到2斤棉花,我把它装进了被子,暖和多了。不过好景不长,一天晚上突然来了个紧急集合,我好废劲捆了个背包,跑到外面站队看上去很不协调。幸亏没有夜跑,要不然指定掉链子露馅挨磕。回到房间我赶紧将被子里棉花拿了出来,再不敢了!</p> 那个时候,新市老街赶墟场景非常热闹,道路不宽二旁摆满各种蔬菜、烟叶、农产品,我买了一斤烤烟好像一块多。穿过拥挤的集市来到肉铺,看见肉铺狗狗生下的狗仔很逗,就商量抱一个回来,给了伙计十粒打火机用的火石。小狗狗很萌又听话,大家都喜欢他。几个月过去长大很多,它很粘人,走到哪跟到哪,遇到紧急集合越野跑,它一点不含糊紧跟着队伍跑,赶也赶不回去。<br><br> 烤烟就是烤过的烟叶,黄灿灿的大片烟叶,拿回来将叶梗抽出,多片叶子卷起来,放在石块下压实,用菜刀切成丝,然后放锅里烘炒一下去湿,放袋袋里备用,街上烟纸店可以买到卷烟纸3分钱一刀。抽烟的时候,扯一张纸抓一点烟丝卷个喇叭筒,放嘴上打火机点上吸,灶上开会我只要拿出来,大家都会自动伸手抓烟丝卷喇叭筒,一时烟雾缭绕。后来有安徽兵回家探亲带来一个手工卷烟机,将烟丝全部加工成卷烟,效率很高烟叶消耗也更快了。<br><br>除了自制卷烟,那时我还抽过勇士牌、飞马牌、许昌牌、郴州牌等香烟大都2-3角一盒,最不好抽的阿尔巴尼亚烟1角几分一盒,焦油太厉害呛人。年轻轻成为烟鬼,烟瘾伴随40年。抽烟人烦恼只有自己知道,记得有回乘飞机出差,安检将我裤兜、箱子、包包里打火机全部检出收走,一个没留下。庆幸的是,临近退休,经历无数次的戒烟后,终于在09年取得成功,69-09正好烟龄四十,就此与香烟别过。<br> 再来说说狗狗的事,一天我买菜回来,有战友悄悄告诉我,狗狗在水电班被战友捅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伤心好几天。等到真相大白已经是数十年以后的事了,一起入伍战友在微信群坦承是他们干的,奇葩的是他们居然还跑到灶上索要烹饪调料,他们透露灶上的一位师傅提出要10斤粮票的交换条件,知道这个真相我真是要撅倒了! 写于20241223 <h1>当兵的日子(3)<br>见血<br></h1> 坦率说,当兵当个炊事兵听上去不太顺耳,旧军队被称为伙夫。伙夫不用被半夜叫醒轮班上岗,还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挨饿,这是职业特点。那做上司呢,除了炊事员特点外,时常外出采购,享有更多自由。 <div>场站大礼堂(图片来源 战友网络发表)</div> 一天,在城关镇采购,听闻县城召开万人公判大会,我们几个人买好菜装上拖斗,赶去现场观看。主席台下站10多位五花大绑头顶上竖牌子、胸前挂牌子的犯人,胸前牌子上姓名都打上红色的X。据说犯的是“反革命”罪,大会当场宣判死刑立即执行 。<br><br>我们转身匆匆赶去刑场,刑场在郊外一处山坡上,那里早已戒备森严。我们几个穿着军装,队列穿过外围密集的围观人群,上了山坡走进法场,一路没有遇到任何阻挡。只见犯人跪地,战士步枪对准后背,一声令下犯人枪响倒地,然后被翻过身,有未断气的,用手枪补枪,行刑前后不过半个小时,事后听说场站警卫连派员参与了行刑。好奇归好奇,好几个晚上害怕睡不着觉也是事实。<br><br>那些年年轻,灶上能干的事我都干过,烧火做饭炒菜编食谱我都弄过;我喂过猪、还帮忙接生猪崽,当然也干过别人不愿干的恶事“杀年猪”。年前,让连队出几位壮汉帮忙把猪赶出来按在长条凳上,下面接一个大盆,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这个场面。动手的时候见没人操刀就自己上,我抖抖豁豁走上前,拿把尖刀刺过去。刀进人跑没弄到要害,几百斤的大猪拼命挣扎,踢开众人跑了,一帮人把它抓回来又重新来过。<br><br>灶上每次杀猪都像过节一样热闹,很多家属过来排队买肉,同年入伍吉林通榆的于姓战友,人高马大的他负责卖肉,一刀下去,肉挂到杆秤上,秤杆微微翘起,东北腔大声吆喝份量,递给客人。我坐一边负责开票收钱,肉不分部位按市价每斤7角8分。这一天灶上加餐,猪杂什么的卤卤炊事班自用。<br> <h1><b>当兵的日子(4)<br></b><b>挖洞</b></h1> <p class="ql-block">有段时间,上面要求各连队挖防空洞,我们被要求在猪圈旁的土坡挖洞做防空掩体,还训练战时室外散烟野炊,一时气氛有点紧张。土坡虽然没有岩石,土质特硬挖也哇不动,挖好几天我也只能放进一只胳膊勉强遮挡半个头。</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我们每天都要学习,学的是副统帅指示,时任空军吴司令员发话,小林(副统帅儿子)是个超天才,有能力全权指挥部队,要求全员对林家父子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我们小当兵的,哪里会知道、以后发生的事令人瞠目结舌!我们在红色熔炉里也会上错船,这绝对是始料不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说挖洞吧,也能挖出点事情来。一天下午,指导员严肃地叫住我“小陈,过来一下”,回答“是”。走进房间,指导员问:“你知道你们管理员枪放那里吗?”,回答“知道”,我找出来交给指导员。指导员说这把枪你擦一下,暂时你负责保管,然后什么没说就走了!我也不敢怠慢,拆枪擦拭,放入保险箱。正纳闷呢,有消息传过来,管理员夫人湘妹子与一位安徽帅哥,在防空洞里亲密上了,被堵在里面抓了个现行。指导员让我保管手枪是担心我们管理员动粗。事后想想真是的,干嘛挖那么深的洞呢,像大灶这样挖个藏不了身的洞,也没了这些个烦心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多天以后、管理员回来灶上,我们晚上睡一个房间,他和我聊了很多很多,其中有些个男男女女的事,对我一个刚满18的毛头小伙来讲,早是早了点,但却不失为人身启蒙、以后再没人对我说这些。再过些日子、他将账目、现金什么的全部整理交代给我,也没道别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1224</p> <h1></h1><h1>当兵的日子(5)<br>归途</h1> 前面说到,我们在红色熔炉里上错了船,报应要来的总归会来!1971年初秋的一天,场站突然宣布戒严,人员未经准许不得外出、内场多出很多陆军兄弟。得益于我的上司身份、可以不受戒严限制照常外出采购,这么多张嘴不能不吃饭啊。 场站大操场 (图片来源 战友网络发布) <p class="ql-block">早上,乘嘎斯车去新市经过外场,只见外场有更多陆军兄弟守护。禁空了!事后从传达的文件获悉,林家父子事情败露仓惶出逃,飞机坠落在域外的温都尔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队又进入新一轮没完没了的学习肃清影响。有关文件揭示很多惊心动魄匪夷所思的事情,令人瞠目结舌。我们这才知道,这里属于他们预备的南北分庭抗礼的根据地,我们无意中摇着小红书上了“贼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庆幸,虽误入歧途,因东窗事发及时回头,队伍重新回归了正道。经过大风大浪,工作与生活磨砺,自己感觉似乎长大了并成熟了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外出采购回来,战友告诉我,场站支参谋长来过电话,通知你去他的办公室。我立刻跑步到他办公室,“报告”,“进来”,“坐下”,我在参谋长(场站党委委员)对面坐下。他问了些我家里情况以及对党的认识,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谈话就结束了。从那时起,我成为组织上的人了,那年我刚满18。</p> 拉练行军途中的支参谋长-队列前首(图片来源 支参谋长子女回忆录) 接着,我奉命接替了管理员的工作。我上街刻了一枚个人方章,用于银行取钱,负责灶上的财务往来,包括收入与支出,账务、核发战士出差餐费、粮票,用现在话说,也算是半个白领了。 写于20241225 <h1>当兵的日子(6)<br>下乡<br></h1> 不久,我接到指令,被派去驻地附近遥田公社参加三支二军的支农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最高指示。一次召开全社社员大会,会场来了好多老乡,站到台上环顾四周全乌压压的一片。上面安排让我宣讲最新指示,我真的从没上过这个大场面啊!我拿着听传达写的笔记,勇敢站上去,我感觉二腿有点抖豁,硬是想屏牢不要抖,我用上海普通话讲了十多分钟(确切点是“念”)。会后,我问了参会的乡亲,我的发言你们听到什么吗?回答“没得”,“那你们在干嘛”,“洽烟”。你看,乡亲们有多朴实有啥说啥! <p class="ql-block">参加支农,按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要求,我们做到了同吃、同劳动,住则住在公社的宿室。晚上收工后,我们各自下生产队开会宣传。我背着挎包揣着小红书,月光下穿过田埂一个人走进村寨,进村遇到狗狗拦驾,我就摔动挎包驱赶,直到有村民出来解围。进了村,生产队长会叫几户人家过来开会,让我先说说,然后大家聊聊,聊完队长带我串串门,然后我原路返回公社宿舍睡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农最累的是田间劳作,清晨出工下稻田插秧,一天下来背直不起来,手不能握筷子吃饭。到了收割的季节也是全靠人工作业,我一直也没有能学会田间打谷,就是打谷机一只脚踩踏板转动滚轮,双手捧稻脱谷,手脚并用弄不太协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乡那会,有辛劳也有温情,饭点老乡都很热情拉我去家里搭伙“洽饭”,他们做饭方式很特别,在地灶上支口大锅,满满一锅水加入米,煮开撩出半熟大米放到木桶蒸架隔水蒸熟,大米撩出后米汤煮地瓜什么的果腹。吃饭的时候,老乡将蒸架里的米饭盛给我,自己吃大锅里的地瓜汤。没有什么菜,坛子里捞点腌的长豆角、萝卜、辣椒什么的,饭后我按部队伙食标准付给老乡。那时候最期待的是,每个周末公社食堂的小缽辣椒炒肉、小缽饭,每人一份。这味道至今不能忘怀,我时不时会四处寻觅湖南餐馆,希望找回当年那种味道和感觉,从未如愿。</p> 长沙餐馆的辣椒炒肉 <p class="ql-block">生产队有一批长沙下来的知青小姐姐(看上去年龄比我略微大点)。一次收工后,她们邀请我去宿舍做客。她们在屋中央烤火的地灶上煮了一锅地瓜。一边聊天,一边喝着热腾腾的地瓜汤,浑身的暖意。借着昏暗的炉火看过去,她们扎着马尾辫,农村日间劳作皮肤黝黑,眼睛明媚、话语柔和,笑容动人。</p> 长沙街拍 <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重忆往事,老陈感慨那个激情荡漾岁月,人生之命运谁主沉浮!</p> 写于20241226 <h1>当兵的日子(7)<br>进城<br></h1> 回首过往发现,人世间很多事情是天意,有些你想要的想也想不来,而你不想要的或许会被眷顾。虽说我是个初中毕业生入伍,实则在那个年代特殊环境,真正进课堂念书只有一年。我做梦不会想到此生会与算盘和账本打交道。 战机空中加油 (来源航展媒体图片) <p class="ql-block">从乡下支农回来,还没安稳下来,接到场站财务肖股长电话“小陈,你支农回来了啊?一会儿来下财务办公室”。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匆匆跑过去财务办公室,照例“报告”、“进来”、“坐下”。肖股长先开的口:小陈、广州空后举办一期财会培训班,考虑让你去参加,怎么样?。我不加思索回答“是”,“票给你买好了,明早班车去火车站,乘火车去广州空后报道”,回答“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乘班车到擂阳站,到广州站下火车转公交来到珠江边上,看见一家小饮食店,掏钱和粮票买一碗云吞面。服务员让坐下吃完再付款,也不用自己去窗口端,服务员送到桌上。</p> 1971年广州珠江江滨留影 广州餐饮店的这个阵势,我在湖南山沟沟里也没见过,上海更是不可能,上海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普通餐饮店没有服务自己端自己收拾。广州的一碗云吞面,就几根面条几个馄炖,对于当时气血方刚一顿进食半斤粮的愣头小伙来讲,也就尝尝味道,不过领悟到餐饮不仅是美食还有服务。<br><br>云吞面下肚肚子依然是瘪的,出门在珠江边摄影馆拍了个照片留影,路边招手人力三轮车,去到广空后勤部,进去再填饱肚子。<br><div><br></div><div>财务培训班营地在白云上的一处山坡上,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财务会计基础知识,部队各种津贴标准。我注意到部队警犬伙食标准28.5元,比我们13.5元翻倍还多。在这里我们白天学习,晚上要轮班执勤,二人一组,每次二小时,这时候我体会到半夜被叫醒出勤啥滋味。</div><div><br></div><div>很多年以后,我在广州特意去了趟白云山想再看一眼当年的营地。白云山现在是旅游景区一片片花海、绿植、满山遍野游客,一派莺歌燕舞,哪里还有营地的影子,下山途中突发一场暴雨,浑身上下浇透,燃起的希望彻底浇灭。</div> <p class="ql-block">广州白云山景区 摄于 2015年5月</p> <p class="ql-block">白云山广州空后财务培训是老陈人生一次重要转折,以后的路一生与财务结缘,直到21年在上海相关行业获表彰荣誉称号道别,财会相伴整五十年,那都是后话了。</p> <h1>当兵的日子(8)<br>战友<br></h1>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指导员姓陈,一位河北大汉英俊潇洒,他就地娶了一位湖南妹子也姓陈,结婚生子一家门长期军营生活,首长夫人与我们同部门工作大家都很熟,首长从指导员干到场站领导岗位转业到了长沙。</p> 打靶归来 视频来源 首长夫人“浩子的娭毑“摄于近日 这是一个让老陈心心念念惦记的时刻,数十年过去,通过各地战友们牵线,终于在长沙见到当年的指导员夫妇,那一刻老陈情不自禁举手行军礼。<br><br>起初,也不敢有会面的奢望,毕竟跨年代,担心老首长夫妇记不得当年的小兵。向战友询问,得知他俩都记得还时常念叨。我大胆电话过去报上姓名,那头立马回过来熟悉的河北普通话音,首长夫人接过电话补充,上海兵、瘦瘦的、不爱说话。是啊,那年我寄回家一张瘦瘦的军人照,回家后老爸说,你妈看后还流了泪。换到现在苗条瘦成为时尚,乐还来不及呢!<br><br>老首长80多了,身子骨结实很精神,眼前的事也有些记不住了,但过去的军旅生活与他的兵他记得很清楚,他能叫出很多战友名字,席间他一直在念叨,话儿说也说不完,店要打烊了,菜没怎么动,话还没唠完。<br> 老首长夫妇 20年11月摄于长沙 临行,老首长拽着我的手,一遍遍说 ,你一定要来家里,让战友都来,我很想你们!回家的火车夜行途中想起,老陈眼眶湿润。<br><br>这个社会有兄弟情、同学情、战友情,各有各的情调。然而曾经一个军营一条战壕呆过的战友,过命兄弟刻骨铭心!衷心祝愿老首长夫妇健康快乐长寿!祝福战友们平安愉悦幸福!<br> 图片来源 战友美篇发表 写于20241228 本节相关内容,2020年11月7日凌晨写于返沪列车夜行途中,曾发表于老陈新浪博客 <p class="ql-block">后话</p><p class="ql-block">《当兵的日子》是老陈步入老年,借助“美篇“平台,继《33床的故事》后发表的第二篇微小说。本文发表后,得到宝其兄等战友与美友的热情评议和关注,被“执笔写心,分享人生感悟”美友群评为“精选”,谨此表示深深谢意!</p> 以上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老陈摄制。风景图片用于段落分割,与文章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