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论语》诵读践行第115周</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开启中华文化诵读践行之旅,体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让我们带着道德的使命和光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华精神、中华风貌、中华气派。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p><p class="ql-block">目前校园里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目光呆滞的学生,他们没有梦想,寻求躺平,死记硬背,因循守旧的思想腐蚀了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让他们失去了心灵的质朴,失去了诚实守信。自私、傲慢油然而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方向在哪里?孔子在2500多年前与冉球讨论下学而上达的学习之道时,就给出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篇】诵读</p><p class="ql-block"> 6.10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p><p class="ql-block">【意译】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修身,格物,学习之道,是因为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会在中途走不动了的时候停止,可你现在却是画地为牢,根本就没有出发。”</p><p class="ql-block">【大化思语】</p><p class="ql-block"> 本章是孔子与学生冉求谈论学习,冉求认可孔子下学而上达之道,冉求只是思想上有想法,但是行动上跟不上,或者是认为自己学不会;作为老师,孔子积极劝说冉求,不能画地为牢,积极健康的人生应该是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从师生对话来看,冉求类似那些不求上进,思想懒惰,没有梦想的学生。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摄取内容范围大小不同,能力不强的人,会在中途徘徊,或者是停滞不前,冉求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否认自己的能力。冉求是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狭隘的视野里,没有开始努力,就已经说自己力不足也,这是自我放弃的做法,类似当下甘愿躺平的学生、年轻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能力,做到:不出户,知天下。孔子是圣人,当年冉求如果知道自己的老师是圣人,会怎么想?圣人也是主张人生的成功离不开付出,没有付出何谈成功?没有思辨能力如何面对五音、五色、五味,难得之货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没有创新能力,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吗?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唯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拯救人们心灵,才能让人类走出纠结和困境,就像美国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生态哲学家卡普拉说的:世界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以中华文化一阴一阳为核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