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咖啡馆的下午

YY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昵称:YY</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篇号:10396345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字: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喜盈门和溪悦荟各有一家星巴克,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有时我会在周末的下午去喝咖啡。去得最多的是喜盈门的这一家。其实溪悦荟离我更近,但是我嫌那边的店堂布置有点平庸,人又嘈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咖啡馆,我会在靠里边的位置坐下来。这里正对着大门,可以看到整个店内环境。</p><p class="ql-block"> 今天运气不错,我进店的时候人不多,那个位置空着。或者是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大打折扣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我要了一杯拿铁,坐了下来。随手打开从图书馆带回来的书《培根随笔》。</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跟图书馆比起来,我更喜欢在咖啡馆阅读。也许因为图书馆人多,而我又有点逆反心里作祟——很多人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图书馆内一片安静,周遭会形成一股莫名的高气压。所以我宁愿选择在咖啡馆看书——别人都在喝咖啡,我一个人翻翻书,随心所欲,没有目的性,心理便无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时候我很厌恶哲学,大概因为脑袋里总把政治和哲学两个学科混淆在一起而政治又总是我学得很差劲的学科的缘故。其实后来也不是很喜欢哲学,直到近些年参悟宗教,研究科学,竟然被我悟到科学与哲学的尽头便是宗教。作为一个对科学与宗教都很着迷的人,我于是开始对哲学重新建立起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培根,这位英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走入了我的视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某些人在言谈中更欣赏能自圆其说的趣言妙语,而不注重可辨明真伪的判断能力。仿佛值得赞赏的应该是知其所言,而不应该是知其所想”。培根在他的《谈辞令》中这样写道。我很难相信这是400年前的作家所说的话——只重巧言令色而不重思想的行为在今天这个社会中难道不正在大行其道吗?我相信培根不会穿透 400年时光看见今天。唯一能够解释的是人类社会在某些方面的确从来都没有进步。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喜欢巧言令色注重表面,这是作为自然人的劣根性。自然人是社会人的基础,社会人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细胞——细胞不进步,社会怎么会进步呢?然而细胞无法超越它的自然属性,进而进化成一个器官。</p> <p class="ql-block">  “讨厌!你就不会说得好听一点吗?”旁边卡座里的一对恋人突然吵架了。年轻的女孩子对着一边不知所措的男孩子皱眉嘟嘴道。这一招果然有效。男孩子赶紧道歉,抓过女孩的小手摩挲道:“是我的错。宝贝别生气了好吗?”女孩子继续嘟嘴警告道:“以后不许说没钱。换个说法。”男孩子忙不迭说:“好好好,以后我说我要把钱钱攒下来,给宝贝买车。这样行了吧?”女孩子满意地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天大的矫情——没钱了就是没钱了,换个说法就是有钱了吗?中国人特别喜欢讲究情商,以为换个说法会更动听,让人心里更容易接受——话虽如此,却多少有点掩耳盗铃。毕竟说得动听并不能改变事情真相。人这个物种,好像很复杂,其实又很简单——从这么容易被糊弄的角度来看,不啻是简单,更是有点愚蠢。当然其实自欺欺人也属于人的自然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培根这样的清醒者,或者懒得工于辞令。这些是不是导致他后来政治生涯终结的原因之一,结论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放眼今天也一样,只要不是靠技术吃饭、全拼人性的行业,巧言令色者必定泛滥成灾。言语之巧来源于思想。思想已经巧言令色了,就必定有所图谋。图谋者为了达成目的必定不择手段,不会满足于言语之巧。这就是现代的职场,尔虞我诈,欺上瞒下,活生生一出孙子兵法,和当年把培根打败的职场比,一模一样。甚至此类现象正在逐渐蔓延到靠技术存亡的职业。靠巧言令色爬上去的人,逐渐成为专家或者掌权派。因此,外行指挥内行的现象逐渐涌现;窃取他人成果冒充行家的现象便屡见不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你想,山鸡都可以飞上枝头当凤凰,初中生也敢厚着脸皮指挥博士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培根短短几行字,我就信马由缰想了这么多。培根的随笔每一篇都很精炼短小,开篇第一句往往是全文文眼所在,精华之句。虽然通篇都是论点和论据,但是文章极富逻辑,文笔生动优美,寓意深刻,我很喜欢。这和朱自清充满细节描写的抒情散文是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朱自清是怎样的?写一篇悼念亡妻的文字,通篇叙事抒情,看起来平平无奇,偏在结尾来了一句:“我的布鞋被坟头青草上的露珠打湿”,如此细节描写,简直神来之笔。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永难忘怀。是另一种艺术的熏陶与文字的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的文章不拘一格,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学的殿堂才会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如果人们多点阅读,少点浮躁,会不会有利于人类改良自然属性,进而推动社会属性的改良,最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前的巴尔扎克已经给出了答案:“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