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油糕

一路高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缠绵悠长刻骨铭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碎片如同电影胶片一样魔术般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时不时在眼前“放映”。</p><p class="ql-block"> 虽然生在六十年代,但小时候大部分记忆在七十年代,身为老大,我没有带领弟弟妹妹们见啥吃啥,骨瘦如柴的我反而百般挑剔,母亲为了能让我活命,从牙缝里省吃俭用变着法地给我吃偏食。</p><p class="ql-block"> 每年临近年关的腊月天,辛苦操劳了一年的父母便开始和村里其他人家一同进入美食筹备期,从磨豆腐、摊黄、蒸黄米馍馍、发酵小米稠酒、蒸红点点馍馍到炸油糕,腊月二十以后陆陆续续开始杀年猪,宰年羊,杀公鸡,吃鱼是我高中毕业那年去临近的延长县参加学习才第一次吃。整整一个腊月都在酝酿和制作中。</p><p class="ql-block"> 炸油糕的制作工序复杂,前一天晚上,母亲要把满满一水桶软小米(其实就是糯米)淘洗干净分开两桶加水泡上整整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母亲便用父亲编的柳条筐底层铺上大块用纱布做成的笼布,把米水控净,父亲则早早地把碾盘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家人早早吃罢饭,母亲洗刷锅碗瓢盆,父亲把自家毛驴牵出来,让毛驴打个滚,活动活动筋骨,先细细地给毛驴梳洗打扮一番,这中间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毛驴磨面专用的眼壳,脖子上的棉套,拉石碾子的套绳,待将这一切准备妥当,母亲已经在碾盘旁等候压糕面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我最喜欢雪花纷飞的场景,记得有一年腊月天,刚刚压糕面不到一半时间,大雪突然纷纷扬扬飘落,不大功夫,村里村外白花花一片,母亲雪花中头上系了一条碎格素花头巾,母亲的眼睫毛上雪花融化了又落下,落下来又融化,刘海前黑白相间湿漉漉一片,我后来回忆特别像一幅油画。我还小,给母亲帮不了什么忙,索性地上捡了根树枝在地上把眼前的画面在雪地上画下来。母亲左手拿炒菜用的铲子不停地铲起碾压过的糕面,右手拿小笤帚忙着把外沿的糕面往里扫,碾糕面中,碾盘上的面粉半成品收入簸箕内,要用箩在笸箩内筛一遍。笸箩内放着一副箩架(长约1.2米的两根并列木条,一般用柳木或枣木,间距约30厘米,水平放置,两端立有支架,像连体的两个工字组合体,我倒觉得是带腿的罗马数字二)把盛好糕面的箩放在箩架上,一只手用劲前后推拉,另一只手不断扒拉、捏碎结块的糕面,箩底筛漏下去的糕面雪花般纷纷扬扬撒落于笸箩里。这样重复多次以后,一圈一圈又一圈,一张箩,一把扫帚,一张笸箩,糕面在母亲用箩一前一后快速的筛箩后收工,</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蒸糕环节,一般都在第二天一早开始,一大笸箩糕面放在大口锅前的石头锅台上,此时必须要上硬柴火,一般是胳膊粗细的树枝提前劈开,待晾晒干燥以后码放整齐,蒸锅时间较长的时候一般用硬柴火,我喜欢拉风箱,风箱以前农村家家都有,是木块和公鸡羽毛做的。锅里水开以后,父亲开始他的表演,单手将还是湿着的糕面捏成团,和蒸饺似的密密麻麻先码放一层打底,待几分钟以后,将面团挨个小心翼翼地用两双筷子依次剥开,目的是为后面直接撒面打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样隔几分钟撒一层糕面,再隔几分钟再撒一层糕面直至满满一锅至锅沿,这是个纯技术活,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大意,凭得是感觉和经验。有一年锅里忘了给及时补水,待闻到焦糊味时,连同蒸蓖一块全部黑焦炭,父母一边相互埋怨,一边收拾从新换了蒸蓖继续蒸糕,母亲不再说什么,摸着眼泪把底层焦糊味的蒸糕用铲子慢慢剔下来,放进猪食瓷盆里,父亲闷头用河里的鹅卵石不停地擦磨锅底的黑焦粑,腾出来的另一只手吧嗒吧嗒吸着自个儿种的旱烟卷。好在锅还结实没有烧漏水,不然还要去十里以外的城里去买锅。</p><p class="ql-block"> 出锅是最出彩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一般都是围着案板等待父亲揉糕,糕是黏软的,必须趁热打铁以最快的速度揉合在一起最后搓成长条,便于切片炸制。揉糕是苦差事,烫手还累人,我有体验,必须提前舀好一大碗山泉水,双手蘸罢凉水赶紧揉搓糕面,父亲一般将两手拍得趴趴作响,我们趁机伸出小手,父亲和喂小鸡似的给我们每人一个包了煮枣的热糕团。由于烫手,两只手来回颠过来倒过去享受着独属于一般只有那个年代过来人才能体会到的美味和幸福、满足。</p><p class="ql-block"> 陕北的小米糕是出了名的美食,油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1100多年,当时被称为“金饼”。在隋唐时期,油糕演变为“油浴饼”,并常出现在中高级宴席上。到了宋元时期,油糕又被称为“盏酪焦油”,并在唐中宗时期的烧尾宴中出现,名为“见风消”。‌油糕的制作技术在唐代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外皮轻如白纱,薄如蝉翼,入口即化。传说中,唐太宗李世民在狩猎时品尝了油糕,对其赞不绝口,并将其列为宫廷食品,使得油糕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 炸油糕要等蒸熟冷却后的糕面团切片后才能继续,一般在第三天进行,冷油锅里放适量盐,第一片油糕一般放在锅沿,意为敬天敬地敬神灵,炸油糕需溜锅边沿四周分散开入锅,而且不停地翻转,让油糕均匀地受热,待油糕表面呈金黄色时出锅依次摆开,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相互接触粘连,待彻底冷却后再收纳入缸,以前没有冰箱,大瓷盆、瓷缸就是最好的储藏器,上面是一寸见厚的青石板盖板,防止老鼠和猫儿入侵。寒冬腊月天,揭开青石盖,里边的美食冻得邦邦硬。</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陕北油糕早已融入人们的血脉,不光逢年过节吃,谁家有喜事,生日福寿,各种庆典,升官发财,高考婚庆等等少不了油糕捧场。当然像我这样念念不忘,三天两头独享一份的也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