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曾经有人问过我有没有到剧场完整的听过一出戏,我说无论是在剧场还是在电视中,我从来没有完完整整的听过一出戏(样板戏不算哈,样板戏是那个时代没得可看而不得不看的),传统经典折子戏可能会短暂的留意一下,但通常坚持不过几分钟,我总觉得那些戏剧咿咿呀呀的唱半天也没唱出一句整话,我着不了那个急。他又问如果今天一定让我拿出半天时间到剧场听一出戏的话我会选择听什么戏?我想了一下说,如果一定要我拿出时间来听一出戏,我可能会去听一听……昆腔!</p><p class="ql-block"> 昆腔,始自六百年前元末明初,又叫昆山腔、昆曲,是一种流行于江苏昆山县一带的古老戏剧形式,我之所以选择听昆腔,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它,而是据说昆腔是现今一切戏剧形式的重要源头,无论京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大小剧种都不同程度的从昆山腔中吸取元素而成,一如因为得知《诗经》是我国一切艺术形式的重要源头所以我才一定要读一读《诗经》一样。如此说来,昆腔在戏曲界的影响就满大了,好听不好听、爱听不爱听先放在一边,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它的唱腔是怎么影响了其他剧种的。我这个十几年前的决定直到最近才觉得有必要去实现一下,这是因为我退休以后在江南小城有了一处带个小院子的房子。自从买下这处房子我一直在美化它,别看巴掌大的院子,为此我还专门到首都图书馆借阅来明代园林大家文震亨和计成的古书《长物志》、《园冶》了解造园知识,并据此亲自动手在院中叠怪石、引天泉、辟小池、植佳木,之后便闲坐院中煮新茶、闻香桂、观野鸟、逗游鱼,慢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预期的美化效果,让我能沉浸在这个充满野趣的小小院落中,过上了家有一方小院,闭门就是深山的幽静生活。</p><p class="ql-block"> 幽静生活过久了,坐在摇椅上总觉得这院子还是缺少一点什么?此刻心中呈现出一句诗“忽有故人心头过,回首山河已是秋”,如今退而闲赋于江南,想起来十几年前与故人关于听戏那段对话,觉得现在是时候边饮茶边去品味一下昆腔这个古老的剧种了,尽管我并不能肯定从此我就喜欢上昆腔。</p><p class="ql-block"> 手机搜昆曲,出来《牡丹亭》《游园惊梦》《浣纱记》《西厢记》《墙头马上》等等,闭着眼选了一出《墙头马上》,因为不解其意觉得这戏名很奇怪。可能是年龄大了就有了耐心吧,居然能一口气看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出戏反映的是元明时期男欢女爱的曲折情戏,简单说就是当朝尚书之子裴少俊骑马路过相国府墙外,恰遇当朝相国之女李倩君在相府花园墙头观景,一个在墙头一个在马上,四目相对碰出火花,当晚裴公子即潜入相府花园与李小姐相会并私定终身双双一走了之,由于不是明媒正娶又不敢对尚书老父说,裴公子以闭门读书为名不得已金屋藏娇将李小姐安置在府内后花园同居并生子,后被尚书发现闹得满府鸡飞狗跳方寸大乱,尚书坚定认为李小姐是苟且之徒娼妓之流将其赶出了家门流落尼姑庵,逼裴公子进京考取功名否则别回家,硬把二人拆散,不过结局还好,裴公子高中状元之后去相国家拜师谢恩时将其与小姐的事对老丈人和盘托出,局面因裴公子成为钦点的状元郎而发生了变化,相国与尚书转而顺水推舟成全了二人,一桩才子佳人墙头留情,双飞私奔金屋藏娇的羞涩之事以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得以圆满,一时竟也传为美谈,情节也算有趣。</p><p class="ql-block"> 初识昆腔,仍然觉得咿咿呀呀半天也唱不出一句整话,但感觉腔调比其他剧种更绵软些,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动作更传神、更柔美、更舒服、更有舞台艺术感,但门外汉就是门外汉,如果不是唱词对白有字幕我大都听不懂,不过总的来说这次初识昆腔谈不上喜欢也并不排斥。还好还好,幸有清风小园桂意花香,昆曲这种古曲古调用来烘托悠闲气氛还是蛮好的,不妨在摇椅上跟着板眼摇头晃脑一番便是了,至于昆腔美不美,须留待日后细细品来。不知是谁说的后面这句话,我觉得说得好有道理————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双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辰岁末京城闲客东拉西扯于江西九江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