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傅作义起义时,2位不肯跟随他的兵团司令,最后结局如何?</b></p><p class="ql-block"><b>1949年1月,北平城内外形势紧张。傅作义将军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继续坚守这座千年古都,还是选择和平解放?当时的北平城内,有着数十万军民,更有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古迹。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强攻。在这个关键时刻,傅作义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他的选择。特别是他手下的两位重要将领:李文和石觉。这两位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兵团司令,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与傅作义分道扬镳?他们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个时代大变革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在和平解放北平这个历史转折点上,这些人物的抉择,最终导向了怎样的结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傅作义的历史抉择</b></p><p class="ql-block"><b>1949年初,北平城内局势日趋紧张。傅作义作为北平卫戍司令,手中掌握着15万军队。12月中旬,解放军已经占领了通县、昌平等北平周边重要据点,形成了对北平的包围之势。</b></p> <p class="ql-block"><b>在这关键时刻,傅作义收到了解放军派来的谈判代表。代表带来了毛泽东、朱德的亲笔信,信中详细阐述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方案。这份方案不仅考虑到了北平的特殊地位,更重要的是对傅作义部下的安置做出了具体承诺。</b></p><p class="ql-block"><b>傅作义当时驻守的北平,作为六百年的故都,拥有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古迹。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群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果发生巷战,这些文物必将遭受严重损毁。1937年南京陷落时的惨状还历历在目,傅作义深知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b></p><p class="ql-block"><b>与此同时,北平的军需物资储备也令人担忧。当时城内粮食储备不足两个月,弹药补给更是捉襟见肘。解放军在华北的胜利推进,已经切断了北平与外界的联系。即使是最基本的民用物资供应也十分困难,城内百姓的生活已经陷入困境。</b></p> <p class="ql-block"><b>1月10日,傅作义在司令部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会议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讨论是否接受和平解放方案。会议上,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分歧极大。支持者认为,继续抵抗只会造成更多伤亡;反对者则坚持要死守到底。</b></p><p class="ql-block"><b>经过反复权衡,傅作义最终作出决定:接受和平解放方案。这个决定基于几个关键考虑:首先是保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次是避免军民伤亡;最后则是为部下谋求出路。</b></p><p class="ql-block"><b>然而,这个决定立即在军中引发了震动。很多将领无法接受这个结果,特别是李文和石觉两位兵团司令。他们认为傅作义此举等同于投降,有违军人气节。但傅作义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的形势下,继续抵抗只能是徒增伤亡。</b></p><p class="ql-block"><b>1月14日,傅作义正式向解放军递交了和平解放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了军队改编、物资交接、治安维持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安排。解放军也以最快速度对方案做出了积极回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两位将领的反对立场</b></p><p class="ql-block"><b>在傅作义决定和平解放北平的过程中,李文和石觉的反对最为激烈。这两位兵团司令都有着显赫的军旅履历,他们的反对立场并非无端而起。</b></p><p class="ql-block"><b>李文,字子仁,1897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县。早年就读于保定军校第八期,与傅作义同出军校。1927年,他在山东参加北伐,此后历任旅长、师长等职务。抗战爆发后,李文在平津地区多次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1947年,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92军军长,统率3万余人,是傅作义麾下的重要将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石觉则出身于四川,1904年生于成都。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曾在西北军事委员会任职。1941年,石觉被调任为第35军军长,在华北战场屡建战功。到1948年底,他已经统领着第13兵团,拥有近4万人马。</b></p><p class="ql-block"><b>这两位将领对国民党的忠诚,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李文在抗战期间,曾受到蒋介石的多次嘉奖,并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石觉则是黄埔系出身,与众多国民党高层保持着密切联系。</b></p><p class="ql-block"><b>1949年1月10日的高级将领会议上,李文首先提出强烈反对。他提出三点理由:第一,北平防御工事完备,有充分的抵抗能力;第二,国民党中央已承诺会派援军增援;第三,投诚解放军将失去军人荣誉。</b></p><p class="ql-block"><b>石觉则从战略角度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北平是华北战略要地,一旦放弃,整个华北局势将彻底改变。他还提出,应该坚守待援,等待局势变化。</b></p> <p class="ql-block"><b>在会议持续期间,两位将领多次发言,试图说服其他军事主官改变立场。他们甚至提出,可以组织部分部队突围南下,与国民党中央取得联系。但这个提议被傅作义当场否决。</b></p><p class="ql-block"><b>随后的几天里,李文和石觉分别与其亲信部下密集会晤,商议对策。他们开始暗中调动军队,为可能的突围做准备。这些异动很快引起了傅作义的警觉。</b></p><p class="ql-block"><b>1月12日,傅作义下令调整部队部署,将李文和石觉的部队调离关键防区。这个命令表面上是为了优化防御部署,实则是防止两位将领采取极端行动。</b></p> <p class="ql-block"><b>到了1月14日,当傅作义正式递交和平解放方案时,李文和石觉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分别带领本部分队,开始了突围南下的准备。在此过程中,两人的部队损失惨重,许多士兵选择留下来接受改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关键时刻的人性考验</b></p><p class="ql-block"><b>1949年1月中旬的北平城内,军队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李文和石觉的反对立场公开化,军队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三个阵营:支持和平解放的、反对和平解放的,以及态度尚未明确的。</b></p><p class="ql-block"><b>在基层连队中,不同立场的军官之间开始出现公开争执。有些连队甚至发生了军官之间的武力冲突。1月15日,第92军某团就因为团长和政治处主任在是否接受和平解放问题上发生争执,导致双方支持者各自占据营房对峙。这种情况在其他部队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b></p> <p class="ql-block"><b>与此同时,北平城内的物资供应问题也达到了临界点。由于解放军的包围,城内粮食价格飞涨,普通百姓家中的存粮所剩无几。1月中旬,城内大米价格已经比平常上涨了5倍,但仍然一米难求。一些粮店甚至出现了哄抢现象。</b></p> <p class="ql-block"><b>驻守在城内的军队也面临着严重的补给问题。每个士兵的口粮已经被减少到平时的三分之二,一些部队甚至开始食用储备的马料。弹药储备更是捉襟见肘,很多部队的弹药库存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天的激烈战斗。</b></p><p class="ql-block"><b>在这种情况下,北平市民对和平解放的期待越来越强烈。许多市民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和平诉求。一些社会名流甚至直接致信傅作义,恳请其考虑和平解放方案。北平大学的学生们还组织了和平请愿游行,虽然很快被军警驱散,但这种呼声已经在城内广泛传播。</b></p><p class="ql-block"><b>解放军也在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城内军民传递信息,详细说明和平解放的政策。一些被俘虏的国民党军官被安排给城内的旧部写信,描述解放军的优待政策。这些信件通过各种方式传入城中,在军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b></p><p class="ql-block"><b>1月16日,傅作义派出的代表与解放军进行了第二轮谈判。谈判的内容很快在军队中传开。解放军承诺,对接受和平解放的官兵既往不咎,原级原薪,并保证其家属的安全与生活。这个消息让很多持观望态度的军官开始倾向支持和平解放。</b></p><p class="ql-block"><b>然而,李文和石觉所部仍然在积极备战。他们开始在各自防区构筑工事,调集弹药,为可能的巷战做准备。一些死硬派军官甚至提出要在城内重要建筑物中布置炸药,准备与城共存亡。这种极端主张引起了傅作义的高度警惕。</b></p><p class="ql-block"><b>为了防止局势失控,傅作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下令调整防区,将可能发生冲突的部队分隔开来,同时加强了对军需物资的集中管控。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但也加剧了部分军官的不满情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两位将领的突围与失败</b></p><p class="ql-block"><b>1949年1月18日夜,李文率领其所部分队约5000人,从西直门方向突围。这次行动事先经过周密策划,李文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守军换防之际发起突围。他的部队分成三个梯队,以重武器部队打头,企图凿开一条通往西南方向的突围通道。</b></p><p class="ql-block"><b>突围开始时,李文部首先遭遇了守卫西直门的部队。双方展开激烈交火,枪声惊动了城内外的军民。解放军接到通报后,立即调动预备队前往增援。在西直门外围,解放军已经构筑了多道防线,配备了充足的重火力。李文部队在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很快在第二道防线前陷入苦战。</b></p><p class="ql-block"><b>与此同时,石觉也在东直门方向发起突围。他指挥约3000人的部队,采取了迷惑性战术。先是派出小股部队在其他城门佯攻,企图分散解放军的注意力。但解放军早有防备,各个方向的防守都十分严密。石觉的主力在突破城门时就遭到了顽强抵抗。</b></p><p class="ql-block"><b>两支突围部队的处境都十分困难。李文部队在西直门外的激战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到天亮时,其部队已经损失过半,剩余人员也分散在城外的各个角落。石觉的突围行动则在东直门外完全受阻,其部队在黎明前就被迫分散突围。</b></p><p class="ql-block"><b>1月19日上午,解放军展开了大规模搜索行动。他们派出多支小分队,对城外的村庄、树林进行地毯式搜索。许多突围士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到中午时分,已经有超过3000名突围士兵被俘获。</b></p><p class="ql-block"><b>李文本人在突围过程中受了轻伤,但仍带领约200名亲信继续向西南方向突围。他们昼伏夜行,躲避追捕。然而,由于对地形不熟,加上补给断绝,这支队伍很快就陷入了困境。1月21日,李文在涿州一个村庄被当地民兵发现,随后被解放军包围并俘获。</b></p><p class="ql-block"><b>石觉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在突围失败后,带着几十名警卫兵在城外四处躲藏。但北平周边地区已经完全被解放军控制,活动空间极其有限。1月20日晚,他在尝试穿越永定河时,遭遇解放军巡逻队。在交火中,石觉身边的警卫人员大部分被击毙或俘虏,他本人也身负重伤,最终被俘。</b></p><p class="ql-block"><b>两位将领的突围失败,给其部下带来了深刻教训。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军官,看到突围的惨痛结果后,纷纷选择支持和平解放。许多基层军官主动找到傅作义派来的联络员,表示愿意接受改编。</b></p><p class="ql-block"><b>至此,北平城内反对和平解放的武装力量基本被瓦解。傅作义的和平解放方案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解放军对俘虏的官兵也采取了宽大政策,除了少数罪大恶极的人外,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和谈的最终达成</b></p><p class="ql-block"><b>1949年1月22日,在李文和石觉突围失败后的第二天,傅作义立即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这次会议的气氛与之前截然不同,原本持反对态度的将领们沉默不语。傅作义宣布成立和平谈判代表团,由军政要员组成,准备与解放军进行最后的谈判。</b></p><p class="ql-block"><b>代表团成员包括原北平市长何思源、第三兵团参谋长杨俊乾等人。他们携带着详细的部队番号、人数统计表,以及军需物资清单,于1月23日上午抵达解放军设在城外的谈判地点。这次谈判持续了整整两天,双方就改编方案、军政人员安置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b></p><p class="ql-block"><b>在谈判期间,解放军提出了具体的改编方案。根据方案,傅作义部下的军队将按建制进行改编,军官原则上保持原有军衔,士兵待遇不变。对于愿意去台湾的军政人员,允许其携带个人财物离开。这些条件得到了傅作义方面的认可。</b></p><p class="ql-block"><b>1月25日,双方就具体的交接程序达成一致。按照协议,解放军将分三个阶段进城接防。第一阶段接收城防要地和军事设施,第二阶段接管行政机构,第三阶段完成部队改编。整个过程预计在一周内完成。</b></p><p class="ql-block"><b>为了确保交接顺利进行,傅作义下令各部队严格遵守纪律,保持建制完整。他还专门成立了交接工作组,负责与解放军对接。工作组的成员包括后勤、军需、情报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确保移交工作有条不紊。</b></p><p class="ql-block"><b>1月27日上午8时,解放军先遣部队开始进城。他们首先接管了城门、军火库等重要设施。傅作义的部队按照约定,有序撤出防守阵地。当天下午,更多的解放军部队通过各个城门进入北平。北平的街道上出现了独特的景象:解放军部队和国民党军队和平共处,秩序井然。</b></p><p class="ql-block"><b>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改编工作有序展开。解放军派出了大量政工干部,深入到傅作义部队中,宣讲政策,解答疑问。许多原国民党军官对改编后的待遇表示满意,他们积极配合改编工作,并动员部下安心接受改编。</b></p><p class="ql-block"><b>到2月1日,大部分部队的改编工作已经完成。改编后的部队编入解放军序列,开始接受新的军事训练。一些原国民党军官被选拔担任新的职务,参与部队建设。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军政人员,解放军也按照协议,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便利。</b></p><p class="ql-block"><b>2月3日,北平和平解放的各项工作基本结束。这座古都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城内的秩序很快恢复正常,市民们重新开始了平静的生活。街道上,解放军战士和市民们和睦相处,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是剑拔弩张的对峙现场。</b></p><p class="ql-block"><b>即便是在李文和石觉被俘后,解放军也对他们采取了宽大政策。除了必要的审查外,没有对他们进行严厉处罚。这种政策取向,进一步证实了和平解放方针的正确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