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柳之骨

墨印斋春彬

<p class="ql-block">初识柳之骨 </p><p class="ql-block"> 说到书法,人们都知道“颜筋柳骨”。</p><p class="ql-block"> 柳,是指唐朝书法家柳公权,骨,是说柳体字瘦硬,很有骨气。我真正认识书法,即从柳体开始。</p><p class="ql-block"> 昨天翻开书柜,一摞有些发黄的字帖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而其中最老的一位就是这本柳体字帖,“玄秘塔碑”。书的封面早已破损,扉页上写着大大小小歪歪扭扭的字,这些文字一看就不是一个时间写的,相差也许不下十几年。而那书写水平,自己都感到羞愧。不过我倒不觉得有什么见不得人,反而更觉珍贵,因为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了我的学习经历。</p><p class="ql-block"> 这本字帖是从离石新华书店买的。当时我正在吕梁卫校上学,医学课程紧张而繁重,然而对书法的兴趣似乎比专业课还浓。一个周末,我独自走出校园,在东川河岸上边走边看。河水只剩下一线,满河床是大小不等的鹅卵石。看着这些卵石,我仿佛看到山洪暴发时随着洪水翻滚而下的壮观场面,听到冲天怒吼般水声。然而这一天只是静静地没有一点动静,神奇的自然竟这么令人惊奇。我上了东川桥,不多的行人告给我山城的幽静。我兴致勃勃走到新华书店,见分列着几个柜台,书籍并不多,只见文艺类书中有几本字帖,这本玄秘塔碑就静静地放在那里,似乎在等我这个主人。我当时身上只有二十元钱,这是我一个学期的零花钱。看了看书,我有些犹豫,忍了忍,走了出来。心想,下次买吧,可走不多远,又不由自主返了回来。见那个柜台前挤满了人。我狠狠心,也挤了进去,买下了这本书。买下了书,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可是这种喜悦在回到校园时就烟消云散了,因为剩下的十几元钱不翼而飞了。在后来的日子里,这本字帖对我来说就成了双重的记忆,喜爱与懊恼,拥有与失落,时时同期而至。这种滋味,真是难以说清。</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本字帖,我就有了一个亲密的伙伴。这是一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字帖,简介中标明是宋拓本珍品,保存了柳字的风格与神韵。初次接触这种黑底白字的拓本,好不惊奇。先不管字帖的文字内容,那些铁画银钩的笔画先抓住了视线,那种力度感让你感觉到精神焕发。对人们说到的柳“骨”自然就有了最直接的感受。抽出空余时间临摹仿写渐渐成了习惯,这柳书就渐渐入心入脑,丢不开了。</p><p class="ql-block"> 很快就放假了,我带着字帖回了老家,拿着给我大哥看。却见他也正在写这本字帖,原来我们就这样不约而同了。闲下来时,我们谈谈写字的感受,都觉得柳书的骨气最为吸引人。后来我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周围的同事看到我天天写这本字帖,慢慢地也来了兴趣。当然给他们影响最大的,肯定也是柳书这种字所显露的瘦硬气息。记得他们经常为颜书好还是柳书好争论不休。颜体字好,胖胖的,又方方正正,显得非常饱满。还是柳书好,你看这个“塔”字,多得劲。同时他们也在为怎样写成柳字这种刀刻样效果大动脑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经过一大段时间的练习,慢慢掌握了。只可惜,后来他们都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工作是紧张的,我们要下乡,有时要住在村里好多天。我带的必需品中当然少不了这本字帖。记得一次下乡,我住在了一个村子的村委办公室。那是一个旧四合院,安着一付破街门,人们从外面就可以探进手来开门。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昏黄的灯光下只能勉强看到字帖上的字。我正在一个个字地分析读贴,突然听到街门吱呀一声,吓我一大跳。在这么一个深深的又不熟悉的院子里,深夜这么一声开门声,没有点胆量,会吓出毛病来。而且好像白天听人们说这个院子还闹过鬼。我一动不动,心想,大概不会是鬼吧,又一想,要是鬼不会自己开门的,就是鬼也要看看是个什么样子。一会儿,推门进来了一个五十左右的人,见我住着,就和我搭话。嗯,不是鬼,是人。我坐起来,和他聊了起来。他看到我看字帖,也来兴趣了。原来他也是一个书法迷。他说:你这是柳体字嘛,颜筋柳骨,颜筋柳骨,这柳字就是好,有劲儿。是吧,我也这么看,看来你也写这种字?写呀。呵呵,我想,找到知音了。原来他一生未婚,只喜欢书呀字呀什么的,有时还要写两句诗。我觉得他的生活其实是满有意思的。我们聊到很晚他才回去。</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书法对于我,硬朗骨梗一直是我所推崇的审美观,就是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尽管临写过许许多多各种风格的字帖,但当随手写几笔字时,仍然会露出柳书的影子。到这个时候,似乎丢钱的懊悔感丢得差不多了,学书的满足感却与日俱争。也许柳书的骨气在潜移默化中浸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了,性格直而倔,言语少蕴藉,免不了得罪人,过后自己也后悔,可依然故我,这也是缘份使然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时还会想起那位深夜相谈的农民朋友,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写他的柳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