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中的禅意(中)

卢宏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卢宏慧/32335020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网络图片,致谢原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华为手机音乐/一片禅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中要有一颗禅心。拥有禅心,会让我们智慧地看待世界,通透地生活走完一生。什么是禅?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则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若外离一切相,内心如如不动,则为禅定,也就拥有了一颗禅心。《春江花月夜》对外景的描述很美,让众人皆醉于此,沉迷不已。众人赞之越盛,妄相迷之越深。因执念深种,恐归途难返。《金刚经》中有四句偈一首:“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则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用此偈时刻提醒大家,阅读《春江花月夜》时,需“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定要远离外相,不执着相,否则永远不能真正见到诗人想讲的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名“春江花月夜”,道尽诗人所阐之义理,修行之要旨。“春江”这里不能理解为春天的长江,用诗中一句“江水流春去欲尽”来解释非常恰当,江水易去春欲流,整个世界都处于时空变化中,世间一切万物皆无自性,自性本空,犹如空花一样,皆是虚幻不实。“春”为生,生生不息,指心念生生不息。“江”为心。此心无明,一切念头烦恼,皆由此心生。“花”为空花,虚空中何以生花?指虚妄不实的相。“月”比喻心,智慧心。这里指明心见性、妙觉明心、佛性,为自性的般若智慧光明显现。“夜”比喻清净,极静,指自性本自清净。“月夜”为静慧心也。怎么理解“春江花月夜”呢?我暂用“世界诸万物,犹若虚空花,观幻明心性,光明性本净,无生亦无灭,如如不动心。”来简单阐述。从修行上讲,即从性空上入手修行,修至极静的心境,起静慧之光,以静慧心照诸幻世界和众生,这是于诸幻中观照修行至觉悟的方法。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则为“禅定”也。“春江花”为外离一切相,为禅;“月夜”为内心如如不动,为定。由此,从题名“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所讲的总纲与修行要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两句一联,有十八联。我将全诗分为两部分来阅读参悟。首联至八联归为第一部分,有十六句。九联至十八联归为第二部分,有二十句。第一部分讲心,如何明心见性?第二部分讲苦,如何离苦得乐?《六祖坛经》里慧能云:“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我们在读《春江花月夜》时,可时时处处参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江海”代表邪心,“潮水”代表烦恼。“明月”代表菩提,指觉悟。所有连绵不绝念念相续的烦恼,来自邪心。“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是一不是二。这是个要点,菩提与烦恼都是来自我们的心。迷时烦恼生则是邪心,悟时烦恼灭菩提生,邪心变真心,圆觉妙明的真心。“春”有生的意思,同“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生”一个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联“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是一不是二。”不悟,即佛是众生,烦恼相伴一生;一悟,众生即是佛,万法自在心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滟滟随波千万里”,是说我们的念头,随着我们的烦恼心,一刻也不停歇,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怎么也清静不来。我们的心一刹那不知跑出去多远。“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意思是,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妙觉明心所照。我们这个妙觉明心,觉性光明,不用思维,其光遍满,象征一切都是觉。不管念头怎么动着不停,我们的心不跟随念头去跑,用这个妙觉明心这么一照,念头自然在性光之下无所依处。自心地上,觉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烦恼。自性内照,三毒即除。第二联也有点“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思。千江水中月,皆是妄想生,幻相也。只有空中高悬的明月为真。他告诉我们,不管众生相有怎么不同,但每个人的佛性是相同平等的,无分别的,而且是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和第四联“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讲的是,我们的心始终被物质世界中的各种欲望所牵引迷惑,可在我们自性本心的观照下,明悟了知这些欲望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此观照,我们的心自清净,心不动摇,自然流尘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比如,有时我们会发现结束了几天工作,周末放假在家也有很多的家务活需要去做,为老人子女、为洗衣做饭、为打扫卫生、为宴席游玩、为诸多利益等,一直身心操劳忙个不停,此时有无“江流宛转绕芳甸”之体会?倘若因此身心俱疲,健康受损,而后放下一切诸多家务,心无旁骛,静养身心,“月照花林皆似霰”不就在眼前吗?如能恒久保持下去,定能做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让此心如如不动,无二无别,清净湛然。此联颇有慧能“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心动”之禅意。“芳甸”指缤纷多彩的草地,同下一句中的“花林”一样,代表各种诱人的欲望。当我们到达第三和第四联所说境界,自然到了第五和第六联“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境界。此时内心极其清净光明,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已经外离一切诸相,此无相也。只剩下此“皎皎孤月轮”,即自己的真心,圆觉妙明真心。《圆觉经》上讲:“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岂不正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心已经无二相,已不执着各种境界。此无念也。无何事?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一切都是平等的。念何物?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七和第八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讲的是,人生无常,不管人生经历多久,经历多少变化,我们本有的自性真心都是毫不动摇的。“江月年年望相似”,指真心不动,在真心的观照下,已无时间的概念,无寿者相。“不知江月待何人”,在真心的观照下,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整个心只剩下“皎皎孤月轮”,自然“见诸相非相”,这个“月”就是自己的真心,一真一切真,已无二相,自然“年年望相似”。既然找到了自己的这个无二无别的“心”,哪里还会再去外觅寻求“待何人”呢?“但见长江送流水”,此真心妙用也,只用真心觉照自己的心念起动。见,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自己的真心去觉照,不用意识思维去分别善恶美丑。《圆觉经》上讲“慧目肃清,照耀心镜。”此慧目乃道眼,意谓之目,其性清净,能辨邪正。正慧是能照,心境是所境。即心地开通之义。心地开通,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里个人认为需要特别注意,“不知江月待何人”,不是说我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明了一切皆空就行。光这样还不行,否则于百物不思,容易如坐枯禅,如枯木顽石般无见闻觉知。此时还需要“但见长江送流水”,生妙有心,做到自性中能生万法,并于诸法念念不住,此无住也。这两句话,我用《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解释。“不知江月待何人”是“应无所住”“但见长江送流水”是“而生其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将此作为第一部分呢?其中也自有道理。首联从“江潮”起,第八联至“流水”止。何解?《六祖坛经》慧能云:“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这部分讲的是,如何让众生从著境的此岸,早日到离境的彼岸。此部分重点讲无相、无念、无住。外离一切相,为无相。于诸境心不染,为无念。于诸法念念不住,为无住。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未完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gvxd8t" target="_blank">《春江花月夜》中的禅意(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inohh5" target="_blank">《春江花月夜》中的禅意(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