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篇号62072984</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 到河南旅游,做攻略、定景点时,我首选了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河南洛阳的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40多年前,我就到过白马寺。只不过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小子,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对宗教没啥认知。那次到白马寺只记住了两件事:佛教是东汉年间从印度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佛教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另外还记住了两句话:佛即我心,我心即佛,这两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便 对宗教历史知识有了广泛的兴趣,开始关注和学习。逐渐明白了在纷繁的尘世中,人们时常渴望寻找一个可以暂时忘却尘嚣、回归自我的地方。而佛教恰恰就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慰籍心灵的一片净土。从佛家慈悲为怀、平等无私、普度众生的教化,到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在不同生命形态的循环转换,让众多信众在充满苦难和迷茫的挣扎中看到了一丝光明和希望,从而被广大信众所接受,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 佛教教义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也对道德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教化民心、稳定社会及巩固政权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推崇加持,加上宗教势力的教化影响,由此佛家寺院如同雨后春笋 、开枝散叶,迅速扩展蔓延至全国各地。甚至延伸、传播至泰国、缅甸、阿富汗、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在传播过程中分化、产生了佛教的几大流派。</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它的落成,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正式传播,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祖庭”和“释源”。</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白马寺景区,我就被那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所吸引。牌坊式拱券三门洞的山门巍然屹立,中门上镶嵌着“白马寺”的匾额,字体端庄大方,透露出一种庄重与神圣。山门外,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这两匹石马曾是汉代的驮经之马,它们的存在为白马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 扎西德勒”!迎面走来的身穿皂衣的两位僧人双手合十、和善而真诚的问候,让我立即反应出这两个僧人来自藏域地区,估计是在白马寺交流修行的。我立即还礼“扎西德勒”!然后擦肩而过。僧人的一句问候,立时让我感受到丝丝禅意。</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整体布局紧凑,以中轴线为中心,形成对称、庄重的风格。我沿着这条中轴线,逐一参观寺内的主要建筑。进入山门,两侧分别矗立着鼓楼和钟楼。据史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 “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平时,我们对宗教活动场所统称寺庙。 其实寺与庙是有区别的。 白马寺之所以称“寺”,是因为它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突出这是官方建造的佛家寺院,把“寺”这一官府名称赐予它,“寺”的称谓,从此成为佛教寺院的代名词。佛经是由白马驮送,故命名白马寺。它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是佛教活动的中心。主要供奉佛教的神明和菩萨,如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帝王菩萨等。</p> <p class="ql-block"> 而庙的起源比寺早,最初是华夏民族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主要供奉的是中国的祖先、历史名人以及道教中的神仙。如土地公、玉皇大帝、关公等。另外,寺与庙的建筑风格也不同寺的建筑风格受印度、西域等地文化的影响,而庙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r></p> 我漫步在白马寺的中轴小径上,耳畔不断隐约传来僧人们的诵经声,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我仿佛看到了佛祖慈祥的面容,听到了他对我低声的教诲。那一刻,我再次体会到了“我心即佛,佛在我心”的真谛——心怀善意、做好人、行善事,追求心灵的自我宁静与平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距今已2500余年。佛教的产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倡导的提倡平等、慈悲与智慧,有助于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提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但佛教的轮回思想也导致人们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还有,某些宗教仪式可能被误解为功利性追求,从而产生消极影响。 佛教的教化作用深远。她提倡慈悲、智慧,引导人们向善超脱,生死轮回,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在佛教中,佛在我心,我心即佛,意味着每个人内心都有佛性。通过修行可以觉悟、觉醒。实践上,激励着人们反观自我,不依赖外求,开发内在的善良与智慧。如此,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可成就觉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和谐。实际上,真正的佛并不是外在的塑像或经卷,而是我们内心的善良与纯净。 如今的白马寺,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寺院内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复,继续传承着佛教文化和历史。秋日的阳光下,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它以其深厚的佛教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 穿过山门,我来到了天王殿。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天将等塑像。弥勒佛笑口常开,象征着慈悲与欢喜;四大天王威武庄严,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天王殿内的木雕佛龛非常精致,佛像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 再往北走是大雄宝殿,这是白马寺的主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分别代表着现在世、过去世和未来世。大雄宝殿为元代重建,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工艺精湛。 宝殿门旁善男信女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烧香许愿,一派虔诚。 望着这位虔诚至极、跪地求佛的姑娘,令人不禁猜疑,莫非是家中出现不测,个人求学、婚姻、工作遇到麻烦? <p class="ql-block"> 善男信女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深深打动了我。我倒真想与他们交流,你们为何人祷告,诉求的是何等事项,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但理智制止了我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我真想告诉他们,“佛海无涯”,“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我心即佛”,求佛不如求自己。正像寺院墙壁上一副对联写的那样,“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无道心 ”。这些简朴的文字、充满哲理的语句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个人修行和生活的指导。世间万事皆靠自我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这才是有志之人应该意识并选取的拼搏进取之道。</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时,,我没有听到白马寺鼓楼的暮鼓声,却见到和尚们已经鱼贯而来,一场寺内日常的诵经法事活动就要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一位中等身材、身穿红色袈裟的和尚站在大殿门口,只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目光炯炯,双手环抱, 面目严肃、不怒自威地站在大殿门外。待和尚们走进大殿后,他双手合十,面向门内,口中阵阵有词,没人听请他说了什么,随后大殿内便传出一阵诵读经文的声音。我在猜测,这红衣和尚莫不是那位白马寺的住持——印乐大和尚不成 ?!</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在外地寺院为白马寺新上任的住持送来的致贺牌匾上看到了印乐的名字。诵经现场不允许游客参观,我们也不知和尚们这法事要做多久,况且天色已开始暗下来,而景点参观的行程才一半,就赶忙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接引殿,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供奉着阿弥陀佛,他手托莲花,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殿内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传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此后是大佛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及十八罗汉等塑像。释迦牟尼佛高约2.4米,体态丰满,面容慈祥。大佛殿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500罗汉殿是寺庙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它不仅是白马寺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参拜和欣赏。<br></p> 它始建于唐朝时期,殿内供奉着500尊罗汉像,每一尊罗汉都有不同的表情和姿态。非常生动逼真。 500罗汉是佛教修行者所达到的最高果位。殿内的罗汉像寓意着佛教修行者追求的解脱和成就。 <p class="ql-block"> 500尊罗汉像制作工艺精湛。采用“夹纻干漆”工艺制成,这种工艺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是寺中塑像之精品。这种工艺在国内独一无二,据说工艺已失传。</p> 他们的神态各异,每一尊罗汉像都有不同的表情和姿态,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多种境界。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看到一位故人,他身披红色袈裟,手持一把破扇,电视剧里那首歌是这样唱的”走啊走,乐啊乐,哪有不平哪有我,哪有不平哪有我“——对头,济公和尚!</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是白马寺的最后一个大殿。毗卢殿内,是一组庭院式建筑。在白马寺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被誉为空中庭院。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成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p> <p class="ql-block"> 这里产出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并制定了寺院的清规戒律,规范了出家人的行为规范,奠定了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位于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清凉台上建有毗卢阁。毗卢阁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尊佛像。东汉起,清凉台成为白马寺的藏经之处。台的周围环绕着配殿、僧房和廊庑等。在白马寺“六景”中居首位,环境清幽,院中古柏苍劲、金桂沉静。</p> <p class="ql-block"> 据说清凉台还与汉光武帝刘秀和其子刘庄的故事有关,相传刘秀为了刘庄读书修建此台。此外,清凉台上还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的塑像,寄托着人们的敬慕。</p> <p class="ql-block"> 释源陈展馆位于清凉殿的北侧,是展示白马寺历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作用相当于白马寺的博物馆。释源陈展馆深入挖掘白马寺的历史底蕴,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布局,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和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展馆公开展出多件珍贵文物,包括古代雕塑、佛经等,这些承载着白马寺乃至国际佛教发展历程的瑰宝,通过高清影像、互动装置、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让游客亲身参与,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释源陈展馆不仅是对白马寺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它通过展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公众对佛教历史文化的认知与尊重,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释源陈展馆以其丰富的展品、独特的布局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成为了了解白马寺历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凭借其重要的佛教地位、独特的建筑风格、历代的重视与保护、文化交流与传承、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及国际化的影响力,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既使在中华历史上的三次灭佛事件中被严重毁损也能涅槃重生,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的膜拜,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这些建筑展示了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这种国际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白马寺的地位和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 缅甸风格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长108米,宽65米,该园仿曼德勒皇宫样式,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为缅甸大金塔,它仿阳光大金塔规制缩小,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像、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当时的缅甸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出席落成仪式。 </p> <p class="ql-block"> 泰国佛殿苑始建于1992年。当时的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向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的铜质镀金大佛。1995年竣工。1997年白马寺举行金殿落成和佛像开光典礼。2014年9月扩建工程完工。</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于2006年4月开工建设,2010年完工。2015年5月29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殿落成及开光仪式。当时的印度总统普拉蒂尼.德维辛格.帕蒂尔和中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活动。</p> 夕阳的余晖如金纱一般轻柔地洒落在白马寺的每一寸土地上,给这座古老的寺院增添了一抹宁静而又神圣的色彩。寺内的钟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黄昏的静谧中悠扬回荡,一下又一下地叩击着心灵的大门。 站在白马寺的庭院之中,望着那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白马寺,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佛教圣地,见证了西方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最初佛教沿着丝绸之路的艰难传入,到如今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文化交融史。 佛教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地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分支,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汇入了中华文化的大河。1900年来,佛教以其深邃的智慧、慈悲的情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它为忙碌浮躁的人们提供了心灵慰藉的港湾,也在文学作品中催生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与哲理深邃的诗篇,在艺术领域激发了无数能工巧匠创造出精美绝伦的佛像与壁画。 在这里,我 感受了不同文化交融的奇妙之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