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轼,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豪,人们是通过其作品来认识他的。他有一篇即兴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深受众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p>
<p class="ql-block">这篇小品虽短,却在刹那间捕捉到了月下景色的神韵,寥寥数语,将苏子内心的愉悦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高超的造境技巧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苏子夜半本已就寝,却被那透窗而入的月光唤醒,于是欣然踱步户外。那洒落在庭院中的月光,宛如清澈见底的水潭,透明而皎洁;微风拂过,竹柏的影子交错摇曳,恰似水中藻荇般灵动。这正是苏子将自己宁静的心境融入到“造境”之中,将自己的情感与眼前之景完美融合,此乃清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造境说的绝佳例证,也是苏子独特的文学境界。</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广袤无垠的世界面前,个人显得如此渺小,从而陷入虚无自卑的心理状态,这是极其危险的感受。有人因此误入妄自菲薄的陷阱,其根源正在于此。然而,我们应树立辩证思维——世界固然广阔无垠,真实存在;个体同样独立存在,如同苏子一般。宏观与微观世界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p>
<p class="ql-block">苏子留恋于承天寺院的月下之夜,此时此刻,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都属于他自己。这一刻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他人无法感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在此刻是属于苏子的。诗人造境,便是人的主观幻境,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交融的人文心理体验,它捕捉了那一瞬间的独特感觉,使之成为永恒的艺术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