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修身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吴浩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強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各级干部见到优秀的要向他们学习、看齐,见到不好的要对照、反省自己),严格修身律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慎权、慎独、慎微、慎友”(使用权力时要慬慎、单独处事时要慎重、在处理小事时也要慬慎,交朋友要慎重),防微杜渐,修身养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上古时代《尚书.商书.伊训》,原文是:“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意思是:身居上位的人要明察下情,在下位的人要竭诚忠心,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惟恐做得不夠好。才能保国安民,做到这样是很艰难的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也曾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责备自己严格而周到,对待别人宽容而简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敎育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责己严、责人寬”,以双重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树立共产党人严格要求自己、对人宽宏大量的高尚品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七、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于春秋时期老子的《老子》第46章。原文是:“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无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天下治理有道(符合客观规律)时,人民安居乐业,战马可以退回田间耕作;天下治理无道时,战爭频繁,连怀胎的母马都被送上战场,在野处产驹。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为深重,错误没有比贪欲更为严重。所以,知足才能常足,永远感到满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子推崇“知足”,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受恥辱,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不受其所累,才可以长久安宁。)並说:“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最富有)。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自古以来,贪欲而不知足者,最后将失去其所有的一切。“知足长乐”后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告诫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好,清廉自律,懂得知足,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以权谋私。贪得无厌者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不仅毁了自己、害了家人,而且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损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收录的一句谚语。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驱逐,逃到成周。流亡大臣们准备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成,而卫国大夫彪傒认为不可以,他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並列举了前朝的历史敎训加以劝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用登山和山崩形象地比喻人学坏容易学好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后来,南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也曾以此劝诫群臣说:为官从政,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因此,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时国力最強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同时,他还曾引用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难),“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也不因为坏事小就去做)等古代警句,告诫党政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从善如流,严于律己,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不贪污腐败、奢侈浪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九、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季氏篇》。意思是:我们看到别人善的行为时,要积极地向他学习,唯恐自己做得不如他;看到别人不良的行为时,要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缩手避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汤”指热水,孔子用“探汤”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对不良行为应有的避让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诗外传》中也说:“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跟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向品行低下的人看齐,就会降低自己的品德。)《增广贤文》说:“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见到善的要如流水一样靠近,对丑恶现象要像仇敌一样与它斗爭。)这些都说明古人对善恶的基本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国家干部,善恶分明是修身养性的基本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屆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敎育各级干部要做到明辨是非,善恶分明,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清正廉洁。对贪污腐化等犯罪行为要有敬畏之心,坚守底线,提高道德修养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吾日三省吾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话是《论语.学而篇》中记載的曾子所说的话。曾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耍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三省”有三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三表示次数多,是约数。这段话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为人家谋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经常复习巩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代西汉的辞赋家楊雄也在《逐贫赋》中说:“三省吾身,谓予无愆。”意思是:每天多次检查自己,可以防止过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敎育干部、职工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反复检讨自己,严格要求,加強学习和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避免在工作中犯错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见贤思齐”后成为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要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能的人要反省自己,不要同流合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在一起,必然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应选择贤能的向他学习,而对那些不贤能的人的缺点则要予以改正。)南宋时的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也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天反省自己,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警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后也成为成语,毛主席曾引用它作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应持的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一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教育我们要以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向他们看齐,弘扬正气;而对那些不正之风,则要对照、反省,检讨、防范,养成好的思想品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二、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东汉王粲的《仿连珠》。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照镜子检查自己,就可及时清除身上的瑕疵;听取直率的批评,就可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参加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正如古话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有效武器,也是我党的光荣传统。领导干部要经常照镜子,不能爱听顺耳、逢迎的话,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听取下级的不同意见,集思广益,並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错误,及时改正,才能及时清淤排毒、強身健体,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成为合格的人民公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主术训》,原文是:“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寬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民的君主身居高位,如日月一样明亮,天下人都侧目仰视,侧耳恭听,伸长颈脖、踮起足跟,尊重地仰望他。所以不淡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静心专注地学习和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不宽宏大量就不能容纳天下,不慈爱宽厚就不能关怀民众,不公平正直就不能明断是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引用这句话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到,诸葛亮的草房门上的对联也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古代文人雅士,都以此作为警戒自己的座右铭;现代文化人也常在客厅悬挂“宁静致远”的书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老子也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一个人的物欲太強,就会财迷心窍;一个人名利思想太重,就会如《红楼梦》中所言:“因嫌官帽小,致把枷锁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告诫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確立远大的理想,淡泊名利地位,静心学习和思考,当好人民的公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四、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北宋欧阳修《朋党论》。原文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听说朋党的说法古已有之,只是有幸国君能分辨它是君子之朋还是小人之朋而已。……所以我认为小人並没有朋友,他们暂时结为朋友,是假朋友。君子就不一样,他们遵循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来修身,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互相得益,用来治国,就是在一起同舟共济,始终一样,这是君子的结朋。所以作为国君,只应取消小人的假朋,用君子的真朋,天下就可以安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篇文章写作的背景是:宋仁宗时,欧阳修和范仲淹等因反对宰相呂夷简废郭皇后之议,被吕诬谄为朋党而遭到贬官。庆历三年,宋仁宗重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他们的政敌再次用“朋党”的罪名进行攻击,因而欧阳修作《朋党论》呈献给仁宗皇帝。欧阳修在文中提出:小人并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因为小人追求名利,当他们利益相同时,暂时结为朋党,这是虚伪的,等到利尽交疏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戕害。君子结为朋友,则坚守道义,履行忠信,珍惜名节。他们志趣相投,互相补益,和衷共济,始终如一,团结起来为国家做事。所以君主应该反对小人的结党营私,而进用君子的真朋党,国家才能得到大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一一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引用了这句话,阐明了中国国际交往的原则和立场,说明中国与友好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道义、同舟共济的“君子之盟”,不是趋利忘义的假盟友。真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始终如一,牢不可破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礼记》中的《中庸》篇。南宋朱熹把《中庸》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书的总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的原文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道:是指途径、方法、规律,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运行轨迹,这就是道。掌握了道,就是掌握了自然规律,一切难题都可迎刃而解。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每时每刻(须臾)都不能离开道,离开了,就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君子在没人看见的时候也要谨慎守道,在没人知道的时候也要害怕离道。即使在隐蔽的地方,或在细微的事情上,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十分谨慎,自觉严格地遵守规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的方法,是指君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高度的自觉,按照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违规的事,这就是“慎独”。康熙把“慎独”比喻为“暗室不欺”(在暗室内不做欺骗人的事),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林则徐也在住所悬挂一幅上书“慎独”的中堂,作为座右铭,时刻警戒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的第一条也告戒子孙要“慎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告诫各级干部和党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严格自觉地接受组织、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在无人知晓时、在细微的小节上,都要谨慎地遵守法律、党规、制度,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放纵、不违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六、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张共宇大成序》。原文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专则隘,隘则睽,睽则穷;共则博,博则通,通则成。故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是以道无不明,功无不成,名无不荣,利无不长。小人则不然,专己之道,而不能从善服义以自广也;专己之功,而不能任贤与能以自大也;专己之名,而日恐人之胜之也;专己之利,而不欲人之有之也。……此二者,君子、小人之大分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下的事情没有不败于专断而成于协同的。专断就狭隘,狭隘就片面,片面就不能成功;齐心合力才能广博,广博才能顺利,顺利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修身养心,就能与人共同按正確的规律行事;事业兴旺,和大家一起取得成功;成就显著,与人共享荣誉;获得利益,也与人共享成果。所以道义必然昌明,功绩都能成就,声名无不荣耀,利益也都久长。小人就不一样,自己独断专行,天天怕别人胜过自己;专为自己谋利,而不想让别人得到。……这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君子、小人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段话强调了建功立业时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专擅狭隘的危害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 从政杂谈》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民主作风,合作共事 ,齐心协力,做到“共其功”、“共其名”、“共其利”,不要独断专行,爭名夺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七、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隋朝王通的《中说》《礼乐篇》。意思是: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就断绝了;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情谊也就结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古至今,势利之交均不长远。早在春秋时期的庄子在《山木》篇中就曾说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纯洁,小人之间的交情浓得像甜酒一样甜蜜;君子之交看似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之交看似甘甜但常无故离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君子之交是真诚无私的,小人之交是带有功利目的的。所以与人交往,要亲君子而远小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敎育领导干部要正確处理人际关系和人情交往问题。与人交往时,要真诚待人、乐于助人,讲党性、讲原则,不拉关系,谋权术,搞小圈子和利益交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