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2051439</p><p class="ql-block">昵称 高加平</p><p class="ql-block">编辑 高加平</p><p class="ql-block">图片 网络(特致谢)</p> <p class="ql-block">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的尊师重教传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前不久,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并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p> <p class="ql-block"> 强调尊师重教,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更因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不仅是为了尊重教师这个职业,更是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之所以需要不断重申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是因为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阶段性问题的涌现,这一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正遭遇诸多挑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资源不足带来的教育不均衡问题、家长对升学率等短期教育成果的过度追求、公众舆论对教育问题的简单归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对“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都造成了一定冲击,继而对家校关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的连锁反应。</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职业价值不能用过于短期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教师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长期的、隐性的。要提升民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教师地位,仅靠教育系统的努力是不够的,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为。</p> 家庭层面:重在尊重教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p class="ql-block">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不仅影响学生的成长,也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现在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都日新月异,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规律都是要遵循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是值得尊重并维护的。</p><p class="ql-block">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家长和教师虽然在育人的总目标上一致,但在教育功利主义等风气的影响下,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和削弱,在以素养提升为表征的长期教育成效和以“升学率”为表征的短期教育成效之间,在面向全体孩子的差异化教学与面向自家儿女的“望子成龙”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长需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安排。在尊重教师专业性的前提下,家长可以主动多与学校和教师沟通联系,但不要越界去干预学校和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安排。对于孩子学业的过度关注和教育焦虑,往往使家长容易关心则乱,不理解、不支持教师的工作,甚至干扰教师的教学与决策。这样不但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导致亲师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士气下降,严重影响育人成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庭和学校、教师之间要建立彼此信任、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努力,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和谐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当孩子出现学业问题、心理问题或在学校遇到突发状况时,双方应该先本着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以质疑和指责的态度去激化矛盾和破坏关系。只有当教师能得到学生家庭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内心对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愿意更深入地去了解学生家庭,更积极自主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家校合作,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p> 学校层面:重在关心教师的发展需求和身心健康 <p class="ql-block"> 教师需要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需要率先垂范,做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大先生”。这样的职业要求,决定了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学校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核心平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应该积极关注和回应教师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虽然各种培训、教研、听评课等已经是各学校的常态化工作,但要真正回应教师的发展需求,还需要高度认识这些工作的专业化属性,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准,确保教师获得适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通道,并能得到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指导,不断提升他们教书育人的自我效能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切实保障教师权益与身心健康。学校是教师权益与身心健康的首要守护者。科学的课改推进、公平的业绩考评、合理的工作负担、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谐的人际环境、温暖的心理支持……这些都需要学校层面的保障与落实。只有在这样全面支持的环境中,教师才能更有职业幸福感,有更好的身心状态去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教书育人。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p> 社会层面:重在为教师营造潜心育人的工作环境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学校的宁静被很多社会事务性工作所打破,即使某些工作确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关,但其形式和频率已超出了学校教育的承载能力,加重了教师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给教师营造潜心育人的工作环境,国家高度重视,已对社会事务进校园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也开展了遏制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专项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政策层面的保障,为教师营造潜心育人的工作环境,还要加强公众对于教师工作的理解,营造更有利于教师形象的舆论环境。比如社会上有人认为“教师工作很轻松”“一天就上几堂课,还有固定的寒暑假”……持这些观点的人首先并不理解教学工作是一种“知识输出”,但教学工作的准备则需要大量的“知识输入”,所以教师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做教学研究等。其次要看到教师面临育人工作的全时空压力,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情、管理学生、关注个体、组织活动、家校沟通等。对于教师工作,公众需要有更客观的认识,社会也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尊重和提升教师地位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真正构建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教联体”、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注入不竭动力。</p> <p class="ql-block">(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2日 第03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闫寒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