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王国全</span></p> <p class="ql-block">“书圣”王羲之有两爱:一是爱鹅,二是癖玉。一天,王羲之正在玩弄一颗宝珠,忽然有一位僧友来访。其间有巧,又有一邻求见,王羲之便将宝珠放在桌上,请僧友稍等。僧友品茗赏竹,王羲之庭院会邻。当王羲之会见完邻居返回时,发现僧友在,桌上宝珠却不见了。他怀疑这位尘外之人贪心未退,于是语冷,且面露鄙夷之色。僧人受此冤枉有口难辩,回寺后郁郁而终。</p><p class="ql-block">几天后,家中大鹅屙屎带出来一颗宝珠,家人洗净,发现正是前几天丢失的那颗。王羲之悔恨交加,从此再不玩珠,并舍宅为寺,每天亲守寺门,以赎前愆。这座寺庙便是绍兴的“戒珠寺”。</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地形篇》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王羲之的教训就在于看似“看透”了僧友的贪心,实则草率地把负面的结论送给了僧友。王羲之的“知”,说到底是一种“虚知”,也就是没有充分的证据,仅凭自己推断得出的一种“怀疑”,而不是一种“证据链”闭合的“实知”。</p><p class="ql-block">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在对一些人与事的判断上,也很容易犯类似王羲之的“误知”。比如,家中的小件贵重物品突然不见了,便怀疑谁谁“顺走”了,于是在背后痛骂一通后,遂改变了对被怀疑人的态度,甚至为此发誓“老死不相往来”。幸运的是,“丢失”的东西在不经意间又“蹦”了出来,一起“冤假错案”就此得到纠正,当事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平反昭雪”。又如,在职场上,有人会传一些别人不友好的话。但是,这些传来的话是不是真的?传话人的动机如何?往往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同事之间的隔阂、矛盾,大多起于这些传话。</p><p class="ql-block">战场上“知彼”有条件限制、硬性需求,往往只能依赖于对诸多情况的分析与判断;而工作和生活中的“知彼”,既没有敌我关系属性,也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并且也没有大不了的事情,没有必要去妄测一个人、妄断一件事。</p><p class="ql-block">孔圣人有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那些缺乏事实依据的人与事,自己宁可视之“不知”,也不能“不知为知”,而轻易给人下负面结论。</p><p class="ql-block">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那些无法证实的情况,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相信在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雪融之后,终究会露出“庐山真面目”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