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都说深秋及初冬日本的红叶格外迷人,但对于上班族而言想在此时赏秋实在不易。好在,终于,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一共三次踏入霓虹国之境,认识颇为片面。比较之下,三次的印象虽有相似之处,比如城市的整洁、民众的守礼等等,但更多的是体验的绝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 2007年的日韩之旅是单位组织的团队游,东京-横滨-京都溜了一圈,打卡了几处著名景点,印象支离破碎。2017年跟朋友相约从上海乘邮轮逛到日本,在几个港口停靠登陆,同样是跟着团队就近逛了逛,仍然不够深入,唯有跟几位朋友一起享用的那顿鳗鱼饭记忆深刻,一直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这次出行却有很多的不同:自由行、自家人、深度游、沉浸式。。。关键是有在日本留过学还在东京工作过两年的女儿全程设计、安排、陪同,两个完全不懂日语的老人家和一个连中国普通话都说不明白的老老人家就全都踏实了。</p> <p class="ql-block"> 旅游嘛,我们常讲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我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吃货,但到日本自由行,那说什么都不愿再像跟团游那样塞饱肚子了事。此番关西三地(京都、奈良、大阪)7日(12月1~7日)之旅女儿为我们安排了好几顿特色大餐,这第一篇游记就献给享了福的味蕾吧。(虽然有点喧宾夺主,但物质第一精神第二,谁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呢!)</p> <p class="ql-block"> 由于2017年的那餐鳗鱼饭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妙的印象,回到家里后也曾在本地的餐馆兴冲冲买来吃过,可味道嘛。。。就不说了,实在是破坏我的美好回忆。所以这次特意告诉女儿,我要吃正宗的鳗鱼饭!</p><p class="ql-block"> 于是,到达京都的当天晚上,我们找到租住的民宿放下行李后就立即杀奔附近一家本地人光顾的专营鳗鱼膳食的小食店而去。四个人点了四个品种,在我们的一再鼓励和善意“曲解”下,一辈子都不吃鳝鱼更不吃蛇肉的女儿她奶奶也勇敢地将鳗鱼送进了嘴里。</p> <p class="ql-block"> 奶奶可能是暗暗皱着眉吃完的吧,我猜。我是很爽地饱餐了一顿!食材新鲜自不带说,现煎、现烤,慢工细活,鳗鱼的鲜香、浓郁,大解我七年以来的相思之苦。</p><p class="ql-block"> 看我这么喜欢鳗鱼饭,离开日本回国前的一天,中午在大阪市区,女儿又带我们去到一家位于大商场中的老店整了一顿。没敢点4980日元的套餐,一人点了一份2580日元的,算是给我的赏秋之旅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两家店相比,大阪这家近百年的老店米饭更香些,主材鳗鱼嘛,其实京都那家小店的味道也不输老店。但是氛围我更爱京都小店,那是一种深入街巷的沉浸感,大阪这家就跟我们在国内所有大都市见到的一样——快餐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到京都的第二天晚餐,女儿安排了和牛烤肉。虽然心里有点想尝试神户牛肉,但是高昂的价格。。。还是不劝而自退吧。</p><p class="ql-block"> 京都这家和牛店生意还很不错,本来安排我们坐小包间更有味道,但奶奶年纪大了,实在无法跪坐用餐,只好换到前台大桌。</p><p class="ql-block"> 和牛一盘盘上桌,那均匀的大理石纹看着格外有韵味。端上来的肉有厚有薄有大有小,分属不同部位,可惜只有女儿听得懂服务员的介绍,即使女儿翻译给我们听了,上得多了我也记不住。只能根据服务员的示范有模有样地学着烤制。女儿选的是人均10000日元的套餐,量很足,基本到最后都有点撑不下去了。和牛的口感嘛,正如女儿所说,有点肥腻,但也很香嫩。对于从小爱吃肥肉的我来说还觉得挺美,如有不吃肥肉者,则劝退。</p> <p class="ql-block"> 但凡对日本美食有一点点了解的,都知道“寿司”。以前团队出行,即使象征性的上点,也没留下什么印象。而今在国内,稍好点的餐馆也能吃到刺身,日料店寿司也很常见,但一边看着大厨制作一边逐一品尝还没尝试过。</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中午,逛完清水寺出来,我们一家按时前往头一天女儿预约好的一家网评不错的寿司店,在一条游人众多的小街巷里,从一个小小门脸进去,窄窄的过道后一间小小的厅室,一圈L型大红色案台,大厨在内客人在外,数了一下,仅有八个坐位。除大厨外,还有两个服务员。</p> <p class="ql-block"> 核对完预约信息,服务员安排我们坐在最靠里面的四人位,我看到右侧墙上有大厨老板的大名——深川龙丈。据老板自己介绍,他这招牌还是一位90高龄的书法家给他写的,功力精深啊!而且,我们还看到老板摆满刀具的展示台上还放着一本《王羲之书法字典》,看来老板还是位中国书法的爱好者呀!好像挂在墙上的菜品牌上的字就是他自己写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预定的是每人8800日元的套餐。我数了下,一共上了十二道菜——12块寿司。非常欣赏老板做每道菜时的专注和认真,看着他那看似粗笨的手指灵巧地捏出一个个大小均等的饭团,再在饭团上搭配各种刺身,然后嵌上各种用来装饰的小绿植或用来调味的香料,恰到好处地洒上酱油(也许还有别的什么调料),然后微笑着将盘中做好的一式四份寿司逐一摆放在我们四人面前的红色案台上,我们则用自己餐位上配备的毛巾擦手后直接用手轻轻拿起一块寿司一口送进嘴里。然后老板开始做下一道菜。</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边看他制作(表演)边吃,十二道寿司吃下来差不多两个小时完成。刚开始只有我们一家人,后来陆续来了四位客人,台案坐满,老板交叉为不同时间段进来的客人制作菜品,从容、淡定。</p> <p class="ql-block"> 美味入口的同时又能欣赏制作过程,一高兴又点了两杯啤酒佐餐,女儿说日本的啤酒很好喝,品尝之后我到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温度把握得比较好,口感爽适而已。包括头一晚上点的热清酒也是,总觉得还是远不如中国白酒够劲。</p> <p class="ql-block"> 展台上的这几把厨刀不知是不是老板家的祖传宝贝?我们语言不通,只有女儿偶尔跟他小声交谈几句。个人很喜欢他们公共场所大家都保持安静的传统,餐馆里即使坐无虚席,也听不见人声鼎沸,再拥挤的公交车、地铁上,大家也不会大呼小叫大声喧哗,也没人旁若无人地把手机里短视频的哇哇声放出来吵别人。</p> <p class="ql-block"> 作为温泉之国,日本有深厚的温泉文化。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好的体验,女儿安排我们在第四天前往奈良入住一家温泉酒店,时间上正好是一周旅游的中间点,前三天京都逛累了,第四天泡泡温泉放松放松。这家温泉酒店档次应该还不错,除住宿、泡温泉外,还包含了晚餐——怀石料理和丰富、精致的早餐。</p> <p class="ql-block"> 菜还没上先用精美托盘呈上淡雅、文艺的菜单,疑似我国古代文人们爱用的诗画小笺。虽然上面的菜名一个也搞不清,但还是能看出从右到左一道一道的上菜顺序。每一道菜上来的量都不大,但餐具精美、搭配用心,每一间餐室都有专人服务,基本上前一道菜吃完,服务员就来撤下餐具,然后呈上下一道菜。</p> <p class="ql-block"> 现烫小火锅又是两大块和牛,已经吃得有点撑的时候再见肥腻的和牛真是有点惆怅了。</p> <p class="ql-block"> 小火锅之后竟然还有一碗米饭,配着一点点小咸菜和一盅汤,最后还有一碟甜品,真的要扶墙而出了。</p> <p class="ql-block"> 因为前三天我们都是在便利店随便买点糕点或咖啡店喝点咖啡就小点心,以致于奶奶误认为日本人的早餐都非常简单。结果温泉酒店的早餐完全改变了奶奶的认知,每人面前十多个杯盘碗碟外加一个蒸笼,一圈吃下来,我这早餐胃口特好的人都又吃撑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两晚住在大阪离心斋桥一两公里远的民宿里,见民宿有简单餐具,第一晚我们在附近超市买了一包日式火锅底料和少量荤菜大量蔬菜回来自已煮了顿小火锅吃,几天以来天天吃撑,唯独蔬菜太少,这一顿我们终于实现了蔬菜自由。日式火锅当然完全有别于咱们麻辣烫油的重庆火锅的,清淡得就跟涮羊肉的底汤差不多,主打一个健康吧。</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日本前的最后一顿晚餐,是拖着疲惫的逛了一天街的腿走进一家居酒屋里解决的。与我想像中的居酒屋不同,这家又是下楼又是拐弯位于地下的居酒屋不是“深夜食堂”那种只有十来个座位、食客围坐吧台与老板边聊边喝清酒那种,而是一大间方方正正的店堂,用木栅栏格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一张小桌两张卡座相对。点些酒水烧烤小菜,颇似我们的小烧烤摊。一眼望去,这家的服务员和做菜的小哥居然都是印度脸。实话实说,菜做得是真的难吃,几种烤肉都有烤糊了的,应了那句“便宜没好货”的至理名言。女儿说,这些居酒屋主要是打工人下班后的聚会地,故而被称为“牛马店”。日本人不会跟我们在大排档吃夜宵似的,一家店一坐就到半夜,他们一般在一家店吃上一两个小时就得离开,然后换一家接着吃喝。女儿说她以前在日本工作时曾与同事们一晚进出五家居酒屋。显然得进这种“牛马店”,不然打工人咋消费得起呀!</p> <p class="ql-block"> 除了那些价格不菲的大餐,有时在逛累了的时候,也就近找些咖啡厅喝点饮料吃点点心休息休息。比如逛到京都著名的“哲学之路”时,女儿查到附近有家B格比较高的网红咖啡厅,那里环境非常不错,复古的格调让人有穿越回百年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著名的乌冬面!有一餐午餐我们就在一家小店各选了一个品种。奶奶坚持说那粗粗的面条是米粉,不管怎么解释,她就是不信那是用小麦粉做的面条,可见其口感与我们吃惯了的面条是有差异的。女儿认为乌冬面还不错,但我们还是更爱咱重庆小面啦!也是,养了60~80多年的几只老胃,肯定有其顽固的坚持啰。</p> <p class="ql-block"> 还有女儿一路喝过的网红咖啡,比如大阪那家门口排长队的号称“亚洲第三”的咖啡店,因为我是咖啡门外汉,也不知那样的咖啡算不算美味,就不作评论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次七天的日本关西之旅,美食是我们的一大主题,花费也差不多占到我们旅游总费用的五分之二左右,算是比较奢侈的了,但真的很开心,对正宗和食也有了较为真实的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