覌“印”解“字”(七上)

兰雪斋后人

上几篇文章。我们研究了元代的八思巴文官印,接着我们研究了元代早期蒙元创立“八思巴文”以前的汉文官印,既“蒙元时期”的“干支纪年”官印。<br> 这一节,我们将介绍几方与北京的“顺义区”有关的历史官印,这几方历史上的官印,涉及到辽金元三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br> 提到“顺义”,人们不禁就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燕云十六州”:<br> 这“燕云十六州”中就包括“顺州”,它就是今天的“顺义”。<br> 首先是一方辽代汉文“顺州刺史印”(来源于网络文章):<br>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的断代问题。因为辽代曾经存在着两个“顺州”: 这个官印的“断代”相对比较容易。这两个“顺州”,北京附近的南京路“顺州”是“刺史州”,而辽西“顺州”是“投下軍州”。 这方“顺州刺史印”,没有年款,但是“燕云十六州”是公元938年,既是辽“会同元年”,割让给辽国的,这方官印的铸造时间不会早于辽太宗的“会同年”,此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br> 这方官印,应该属于辽代早期官印,多少有五代十国官印的特点,其印文“顺州/刺史印”,在印文设计比较笨拙,没有一般官印文字的对称性。<br> 下面是笔者收藏的一枚“会同二年”的契丹文官印:<br> 此印可能为契丹文八字官印,“□□□□/軍司之印”。此印为鎏金,虽然不是二阶台,但是印纽底部,从印台渐起,类似二阶台。<br> 其印文与“顺州刺史印”相比,风格相近,但是在文字对称性上优于“刺史印”。<br> 下面是科尔沁博物馆收藏的“灵安州刺史印”:<br> 下面是两方“刺史印”的文字比较图,特别注意“刺史印”三字: 下面是金代“大定二年五月”的“广州刺史之印”,这个“广州”位于辽西,是辽金两代的古城: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官印的“叠篆书体”,还是“印面”文字架构的设计,金代官印与辽代相比,在这方面有了不少发展。<br> 下面是“大定二年六月礼部造”的“顺州之印”<br> 边长约54毫米,通高53毫米。重量约516克。而那方“广州刺史之印”和“顺州之印”属于同一级别的官印,二者数据相差不大! 从“顺州之印”、“广州刺史之印”来看。这种地方官衙的官印,往往由于其“独一无二”性,制造采用錾刻的方法。<div> 最后,将《金代官印》一书中收录的三方“刺史印”展示如下:<br></div> 这里也是着重观察“刺史”二字的写法。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