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远望去,卧羊山就像一只温顺的山羊,在浩瀚金华北山中,静静地俯卧着,数落着星河月转,惦念着万家灯火的寒暑冷暖,一年又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金华北山赤松宫遥遥相对的卧羊山,为北山山顶白兰山一路延伸南下的山脉在此隆起的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峰。《赤松山志》载:“卧羊山,周围数里,其高数十寻,正与赤松宫相对。”相传为黄初平叱石成羊的地方。山上布满白石,一个个形态各异,如白羊散牧。但现在的卧羊山,在山上走了大半天,已很难看到像羊一样雪白的石头,看到的是褐黄色的沙砾岩广布,满山是高低不等、粗细不均的松树,在这深冬时节,松树枝条上结了一个个蓬松硕大的松果,地上也掉了不少松果,毛竹、青冈栎等植物这里一丛,那里两三株,杂树灌木密密麻麻挤在其间。林木交翳,幽意绵绵。在山头往下看大仙湖(即山口冯水库),湖光山色,静影如碧,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可谓是景象天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卧羊山的神奇,千年来,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这样盛赞卧羊山:“乱石若群羊,缘岗卧斜日。曾非左慈化,更想初平叱。无膻穴蚁去,有乳寒泉出。谁忆濡陵原,累累冢傍质。”(梅尧臣《卧羊山》)将山岗上的乱石比作群羊,夕阳西下时,山石依着山岗,阳光斜射,氛围宁静而悠远。乱石岗坡,小洞穴里,蚂蚁忙着搬家,而一旁则是清冽的寒泉汩汩涌出。此景此情,谁还会记得那些曾经的生命,而坟墓却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生命的轮回和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在南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年)担任过婺州通判的诗人郑士懿,在游历卧羊山后,感触颇深,在《卧羊山》同题诗中写道:“见羊疑是已叱石,见石翻疑未叱羊。非石非羊何所见,这些意思难商量。”作者看到羊的时候,他怀疑那个羊身后的东西是一块石头;而当他看到石头翻动的时候,他又怀疑那个翻动的东西是一只未被发现的羊。所看到的究竟是羊还是石头,实在难以确定。诗人通过对观察现象的描述,探讨了认知的局限性和思考的困境。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观察和认知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意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可谓一座山就是一个世界。尽管是冬天,但阳光下的卧羊山,并不寒冷。行走山岗小路,满地是松针树叶,两旁不同层次树林密集遮拦着,暖意夹杂着林木的香味,深深地呼吸,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醉意卧羊山,蓦然回首,就有了悠然见北山的意境;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心境的激越,就有了不虚此行的无限感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