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善化古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开元寺,五代的后晋时期改名为大普恩寺。后来辽金大战,大同被金兵攻陷,善化寺的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山门殿、三圣殿、普贤阁均为金代建筑,大雄宝殿则为辽代遗构。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br>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错落有致。东有文殊阁,西为普贤阁,左右对称。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的原构。三座庑殿顶、四座辽金建筑保存于一寺之内,在国内也只有善化寺独有。</p> 山门外伫立着一对石狮,高 140cm, 宽 46cm, 两个石狮身体向前微倾,张着大嘴伸着舌头,尽显温驯欢快的神态。雕刻刀法方中见圆,既有北方粗犷的一面,又兼顾了局部的细腻柔美。整体造型没有过多的繁琐镂空雕饰,头部较圆比躯干略宽,整体比例匀称,造型流畅。 寺前价值连城的五龙大照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壁长19.9米,宽1.48米,高7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壁面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与云海。它的主要用途就是导气和辟邪的作用,里面儿的福气出不去,外面儿的邪气也进不来。五条巨龙上下翻飞,盘旋回绕。 五龙壁背面和侧面的砖墙上,镶嵌着五块黄色琉璃龙。 入口处在东边的小门 天王殿,现为山门,悬“威德护世”的匾额,字体敦厚有力。建于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1128~1143年),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 殿内的4尊明代天王是大同的新晋网红,它不似我们常见的怒目圆睁、狰狞恐怖的模样,虽也威武庄严,但和善了许多,很是招人喜欢,四雕像俱为明代人的手笔。在佛教中讲,四大天王各守方位,代表东南西北,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风调雨顺。 三圣殿坐落在1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前有宽阔的月台,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建于金代天会、皇统年间(公元1123年-1149年)。 三圣殿最大亮点是斜拱的设置,斜拱近60度,梁思成先生称赞其"伟大之斗,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三圣殿内供有金代所塑的释迦摩尼、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殿内壁画为明朝所作,年代虽没有建筑和塑像那么久远,但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释迦摩尼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胁侍菩萨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此碑为宋朝通问副使朱弁所撰,记述了寺院历史与圆满大师重修寺院的事迹。此文于金大定十六年(公元 1176 年)刻于碑上,文字优美,书法苍劲古朴。如今此碑立于善化寺三圣殿内,也被称作朱弁碑。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内最大的殿堂,坐落于3米多高的月台之上,左右设有钟鼓二楼,是寺内唯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作为辽代建筑,大殿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方米排名全国第三。斜拱形如怒放的花朵,把古建的雄浑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殿前树立着木结构牌坊,系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所建。左右设有钟鼓楼。 大雄宝殿的大门形式非常奇特,这种大门在唐宋时期叫做“壶门”,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结合拱券门和佛龛造型产生的一种装饰性的门,在建筑入口处设置时,表示尊贵高尚之意,从内往外看更具美感。 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为东方阿闪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声佛,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为金代原塑,西、南两壁之上存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所绘壁画。 中央毗卢遮那佛 北方微妙声佛 西方阿弥陀佛 南方宝生佛 东方阿闪佛 南壁左边的是《准提佛母法会图》。只见画面正中一座盛开的莲花上,端坐着八臂三面的准提佛母,头戴金花珠饰冠和金耳珰,身披青色天衣。菩萨正脸慈眉善目,两侧的侧脸却是故作狰狞之态。八只手臂都戴着金钏、金镯、指环,每只手都持有宝铎、宝幢、孔雀羽毛等法器。 <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为大雄宝殿补绘了部分壁画,准提佛母是这样的。</p> 南壁右边画的是《弥陀法会图》,全图都处于彩云之上。画面顶端以齐天的琼楼玉宇展开,下接翻卷滚动的五色彩云及许多放射光明的七宝幢和七宝花树,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位居中心。三圣周围还有诸多菩萨、比丘和伎乐天。其中,伎乐手中清楚可辨的有排箫、笛、古琴、腰鼓等,仿佛仙乐就在耳畔。 <div>殿内的二十四诸天像,皆为金代作品,每一尊都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有的动态十足、有的则温婉娴静,气质高雅。他们的服饰也各具特色,有的身着铠甲,威武雄壮;有的则披纱衣华,宛如天竺国土的仙人。这些造像雕塑技艺精湛,细节处理得极为丰富。无论是衣纹的处理,还是面部表情的刻画,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以其沉静内敛的力量,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堪称为“国之瑰宝”。</div> 这组塑像中的每一件都洋溢着独特的美。他们大都头戴宝冠,面相长圆,丰润端庄,皈依在一种平静而神秘的秩序之中,造型之丰富,色彩之谐调,变化之微妙,令人叹为观止。 大吉祥功德天菩萨像,以其绝美的姿态吸引了无数游人目光。这尊塑像创作于辽金时期,大约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善化寺的塑像之美,不仅是形态的逼真与细腻,更在于那份难以言喻的神韵。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乎岁月的温柔与智慧,在光阴尘埃中安静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过客,满眼都是慈悲,微睁的双眸仿佛有泪光闪闪,她只是安静地站在这里,就让人感到庄严又温暖,与之对视,仿佛她不仅仅是被塑造出来的艺术品,而是拥有自己情感与故事的生命。<br> 在诸天当中,有一个常常被单独供奉的女性天神,她就是鬼子母。她原本不是善类,后来皈依佛教,改造成了温婉恬静、姿态端庄的母亲形象,赋予了她高雅的气质。变成了妇女儿童的保护神。<div>在鬼子母塑像的左脚下,有一青面红发小女鬼像,是鬼子母作恶时的形象。匠师别出心裁,以它的矮小凶恶,来衬托其皈依佛门后的善良美丽。<br></div> 一般寺庙里面我都不拍照 但是山西这里雕塑实在是太美了。 这是一座古朴宁静的寺庙,它是被梁思成林徽因盛赞的古建,随处都透漏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岁月的沧桑,夕阳西下,一束光照进来,洒在了这尊塑像身上,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凝望着美丽的菩萨心里异常平静。 普贤阁辽代建筑,重檐九脊顶楼阁,总高18米,1953年曾落架重修。结构精巧,形制古朴。内有普贤菩萨双手合十,一腿盘起,一腿自然下垂,坐在六齿白象身上。四周墙壁上有中央美院绘制的《普贤经变》壁画。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形象比文殊骑青狮的形象要早。普贤的象取白色来源于佛经,文殊的狮子取青色则和中国的五行文化有关。 文殊阁,原为和普贤阁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楼阁式建筑。民国年间毁于火灾、仅存台基和柱础石。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复建。门楣上悬着一块颜真卿墨迹的蓝底黄字“文殊阁”匾。阁内一楼正面塑头戴花冠,手捧如意,一腿盘起,一腿下垂,坐于青狮上的文殊菩萨像。文殊骑青狮,是表示文殊智慧勇猛。狮子以威猛著称,吼声如雷震,声闻数里,有不可思议震慑人心的威慑力,以震慑魔怨。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脊两端,经常能看到一个高大的“小怪兽”,它就是鸱(chī)吻。鸱吻可以严密封固正脊与檐角的相交处,使雨水不容易通过缝隙渗入。当遇到雷电天气时,高出屋脊的鸱吻可以率先接触电流,然后通过自身爆裂的方式中和电流,避免电荷骤然积聚引发爆燃,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火、避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