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篇小说连载</p> <p class="ql-block"> 马桂花的剪纸是奶奶教给的。</p><p class="ql-block"> 康店村坐落在邙岭褶皱里,黄土崖畔上打了窑洞,沟底一家,半坡一户,散若晨星。早年间,准确说应该是在民国,马桂花的爷爷是三乡五里有名的打窑匠,有人家打窑,都来央他,“康百万”家也央他去过。娶奶奶时,爷爷在邙岭崖畔上打了一座“楼窑”当新房。“楼窑”,就是打好一孔窑洞后,上面再打一孔窑洞,有木梯相通。奶奶一过门就喜欢上了那座楼窑,上上下下,推门关门,都是轻轻一推,轻轻一拉,她觉得,这里已经是自己的家了。就是在那座楼窑里,奶奶生下了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五岁之前,总是瘦瘦弱弱,病病歪歪。那年夏天,石窟寺一和尚打村里过,口渴,进院讨水喝,看一眼羸弱的父亲,对奶奶说,令郎魂魄没有坐稳,灾气重,送你道符,烧了便好。和尚说罢,递出一张黄表纸。奶奶看了,是个镂空牡丹,周围八个喜字,中间有个太极图。奶奶说,这不是八喜牡丹么?和尚点头说,夜间烧了,可为令郎祛祸免灾。奶奶忙给和尚烧水,还磕了两个鸡蛋。端出来时,和尚却不接碗,立掌念声“阿弥陀佛”,飘然而去。奶奶忽然明白,赶紧换了白水,追出门去,和尚已经走远。奶奶自语说,和尚亏了,一口水也没混上。奶奶再瞧一眼那张八喜牡丹,所有纹路一下就印在脑子里了。奶奶会剪纸,看什么都是过目不忘。夜里,燃了那道符,望着跳动的火苗,奶奶祷告说,愿这道好符,保佑儿子长命百岁。八喜牡丹果真灵验,护佑父亲摇摇晃晃成长起来。在父亲成长的日子里,时而还会犯灾生病,每回,奶奶都是找来黄表纸,凭着记忆,剪张八喜牡丹,一烧,父亲就好转了。和尚的一幅八喜牡丹图,给奶奶增添了一道剪纸符号。八喜牡丹烧了一张又一张,父亲也越来越康健,越来越壮实,十八岁那年娶了母亲,来年生下个儿子,等两年,又生下个闺女,就是马桂花。</p> <p class="ql-block"> 马桂花出生时,已经解放好几年了,奶奶却还健在。那时候,村子很小,夜晚很长,村里孩子就像一阵风,一忽儿刮到这边儿,一忽儿刮到那边儿。幼年的马桂花来回跟着疯跑,脆生生的笑声响彻半个村子。有时鞋跑丢了,便会招来奶奶呵斥,细碎的笑声在奶奶娇嗔的呵斥中戛然而止,尾音儿消失在流动的风里。孩子们偶尔有个头疼脑热,大人抱了,虔诚地来找奶奶。请卦或请符,都须虔诚。奶奶也不推辞,操起剪刀,赶紧给人家剪个八喜牡丹,夜间烧了,疾疴立时好转。有孩子吃多积食,撑得难受,奶奶也给剪个八喜牡丹,剪好拿回去烧了,过会儿,上吐下泻,症结立消。有孩子受了惊吓,奶奶就说,叫个魂儿吧。随手剪个八喜牡丹,贴在墙上或树上,拿孩子衣服裹住一把扫帚,一边拉,一边拖了长腔喊孩子乳名儿,“二狗儿……”有人接腔“回来啦”,这样一喊,魂就喊回来了。叫魂,也称喊魂,或称招魂。小孩子魂儿太脆弱,一受惊吓就丢了。魂丢了,得赶紧喊回来。奶奶说,没有魂,人就没命了。</p> <p class="ql-block"> 在马桂花的记忆里,奶奶缠着小脚,扎着裹腿,穿着干净素气的灰布大衫,十分干练。奶奶剪的八喜牡丹,如是一道灵验的消灾符,驱散妖邪怪病,带来吉祥安康。有人质疑,这符,灵是怪灵,只是看不懂。奶奶怼他,不是让你看,是让神看。奶奶又说,人不懂,神懂。奶奶剪八喜牡丹时,总是伴着哼唱,“一朵莲花剪得白,人活世上不爱财,是你的赶也赶不走,不是你的争也争不来。”哼着唱着,一幅八喜牡丹就剪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小传</p><p class="ql-block"> 尚培元,河南省作协会员,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羲皇故里甘肃天水,70年代成长于昆阳古地河南叶县,深怀对上苍的无限感恩,现生活在河洛汇流的巩义市。种过地,做过工,经过商,也在行政部门工作过。作品见于《莽原》《奔流》《牡丹》《大观,东京文学》《黄河文学》《时代文学》《短篇小说》《百花园》等刊物,有作品获奖,出版中篇小说集《腊月里的一场河洛大鼓》,“青楼文学”小小说集《出尘 》</p> <p class="ql-block">主播简介:康继红,河南巩义人,喜欢朗诵,愿意用声音传递生活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