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仍旧现滇南”

三清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续篇2 : 西南联大</i></b></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时有所闻,<span style="font-size:18px;">敬慕</span>已久。我是学教育并长期从事中等学校教育的,对学校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多年来,很想去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去瞻仰,瞻仰。</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引用我上饶幼师的一位朋友话说:“西南联大,神一般存在”!</p> <p class="ql-block">  多次到云南,但都没有成愿。这次云南之旅,在结束腾冲之行时,便直奔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  赶到云南师范大学,一问这里是呈贡校区,同学告诉我,联大旧址在一二.一校区,即老校区。不好意思,功课没有做深!</p><p class="ql-block"> 新校区东校门,是一个与老校区校门一模一样的校门,亦有朱光亚的题词“中国历史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里面也复制了几个当年联大的简陋教室。</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联合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大在1937年11月1日于长沙成立,最初称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学校分三路西迁至昆明,并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校徽。</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校徽设计独特,整体呈现为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侧清晰地刻有“联大”二字,彰显其独特身份。在三角形内部,三条线段将三角形划分成三个相等的部分,这三条线不仅象征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联大中的平等地位,也寓意着三所大学的紧密合作。更重要的是,这三条线相交于三角形的一个点,象征着三所大学的合并,形成了西南联大。</p><p class="ql-block"> 除了文字和线条,校徽的三角形形状本身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性特质,正如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所倡导的精神,强调了在艰难环境中保持坚定、坚韧和卓越的重要性。此外,三角形锐利的边角设计,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寓意着西南联大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追求卓越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校徽是由当时西南联大训导长吴有训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 校训为“刚毅坚卓”。校歌为《满江红》。</p> <p class="ql-block">  【校歌词】《满江红》词:</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p><p class="ql-block">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校歌从1938年传唱至1946年抗战胜利各校回迁,激励了国难之下的一代学子。“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之精神深深浸润入了校歌之中。校歌歌词精炼、典雅,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集中反映了联大精神,并表达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回迁后,于其原址设立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演变为今之云南师范大学,仍沿用西南联大校歌为校歌。</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校庆日是每年的11月1日‌。这一天是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的日子,因此被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p> <p class="ql-block">  碑的正面,是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大的经历,及感人的“三字经”。</p> <p class="ql-block">  联大纪念碑,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 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碑的后面,刻着西南联大学子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烈士名单,共 834名。</p> <p class="ql-block">  冯友兰教授在抗战胜利联大即将北归之时受全校师生委托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比较详尽地叙述了联大坎坷而辉煌的历程和非凡的历史意义,表达了联大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复兴继续奋进的决心。碑文后缀以歌词:</p><p class="ql-block">  痛南渡,辞宫阙。驻衡阳,又离别。</p><p class="ql-block">  更长征,经山臬山尧。望中原,遍洒血。</p><p class="ql-block">  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p><p class="ql-block">  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p><p class="ql-block">  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p><p class="ql-block">  视金区瓦,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p><p class="ql-block">  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p><p class="ql-block">  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p><p class="ql-block">  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p><p class="ql-block">  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p> <p class="ql-block"> 作为西南联大在滇的唯一“遗脉”,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西南联大旧址上长眠着在“一二·一”运动中殉难的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位烈士,并建有闻一多、李公朴两位的衣冠冢,还矗立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暨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联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从1937年11月1日,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8个月。</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三位常委(校长)。</p> <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2月中旬开始,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p><p class="ql-block"> 第一路由梅贻琦带队,水陆结合转至昆明,大家共搬走了5万册图书,300吨实验器材、仪器、标本和文件档案。</p><p class="ql-block"> 第二路由陈岱孙教授带领,和朱自清、冯友兰、钱穆等十多人乘汽车先到桂林说明学生不迁至广西的原因,再转往昆明。</p><p class="ql-block"> 第三路是徒步搬迁的“湘黔滇旅行团”,此条线路的教师有闻一多、黄钰生、袁复礼、李继侗等人,他们夜宿晓行,沿途写生、采访、宣传抗日,横跨三省,历经两个多月来到昆明,这是一场规模恢弘的实践课。</p> <p class="ql-block">  当年西南联大的校舍,上盖茅草,下垒土墙。这可难到了负责设计的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p> <p class="ql-block">  除了办学艰苦,师生们还要时不时地跑“防空警报”,躲避日军的空袭。</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简陋的“轨钢条校钟”。</p> <p class="ql-block">  办学艰难,师生刚毅。联大里还隐藏着许多名师、名人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如华罗庚分吃鸡蛋;狂人刘文典;吴大猶教授的牛骨汤等等。</p> <p class="ql-block">  联大学贯中西、如雷贯耳的精英教授们。</p> <p class="ql-block"> 昆明条件所限,西南联大在蒙自设立分校,租用法国领事馆空置房屋,开办文学院、法商学院。</p> <p class="ql-block">  联大学子,投笔从戎。</p> <p class="ql-block">  学术报国,化笔为缨。</p> <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抗战胜利,三校北返。当年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成建制留下,成立“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今的“云南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  在昆明参观完西南联大旧址及纪念馆后,便考虑适时去蒙自一趟,看看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旧址。12月8日下午赶到蒙自。</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i></b></p> <p class="ql-block">  蒙自南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  南湖风光。湖的左边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教学区,湖的右边是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文法商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 我更爱南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闻一多</span>。</p> <p class="ql-block">  著名诗人、学者,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蒙自,在如翡翠一样的蒙自南湖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高中时,读过朱自清的《背影》,确实至理至情,乃人循味。</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在蒙自分校组织机构和教授名录。</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在蒙自的日子,大师云集,群英荟萃,是那个年代靓丽的文化风景。</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的《蒙自杂记》。</p> <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蒙自分校决定迁回昆明,近存一个学期。文学院院长朱自清亲自送学生分批上火车。</p> <p class="ql-block">  有五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出自西南联大。他们是: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黄昆。</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九年,授予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勋章科学家,八位出自西南联大:</p><p class="ql-block">1938年任教西南联大物理系的赵九章</p><p class="ql-block">1938年以北大物理系研究生身份在西南联大半工半读的郭永怀</p><p class="ql-block">1938级物理系本科毕业生陈芳允</p><p class="ql-block">1938级机械系本科生王希季</p><p class="ql-block">1941年任物理系助教的杨嘉墀</p><p class="ql-block">1941级物理系本科生邓稼先</p><p class="ql-block">1942年由当时的中央大学转学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朱光亚</p><p class="ql-block">1945年在西南联大开设航空专业课程的副教授屠守锷</p> <p class="ql-block">  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扬振宁与李政道。</p> <p class="ql-block">  九位国家领导人。钱伟长、朱光亚、孙孚凌、彭佩云、周培源、华罗庚、宋 平、王汉斌、费孝通。</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却培育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多位人文大师、一百七十多位两院院士,9位国家领导人。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联大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体现。昨天、今天、明天都将照耀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和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西南联大旧址和展览后,获得了一个深刻的体验和感受:<b>重教育,办学校,敬师长,育良才!</b></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产生,艰难的办学过程,为中兴而奋起的行为,结果所取得的奇迹。充分说明了:中华几千年的古文明能延续至今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世界上曾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个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洇灭了。个人认为:就是文化缺失传承!而教育对文化传承起着巨大作用。办学,又是教育的主要形式。</p><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中国重视办教育、建学校。春秋始,孔子兴。书院遍地,方间盛行。官办、民办齐上。“耕读世家”风行、风盛、风誉!</p><p class="ql-block"> 教育兴国,学校育才。正如联大校歌中唱道:“中兴业,需人杰”,“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p><p class="ql-block"> 社会尊师,师者重教。在此不一一言表。</p> <p class="ql-block">  在同一历史时期,有一<b>“国立东南联合大学”。</b>见附文2。</p> <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编后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七年无奈情,</p><p class="ql-block"> 大师荟萃在春城。</p><p class="ql-block"> 笳吹弦诵图崛起,</p><p class="ql-block"> 绝境八载惊世人。</p><p class="ql-block"> 今怀崇敬瞻故迹,</p><p class="ql-block"> 未央歌里倍觉亲。</p><p class="ql-block"> 千耻已雪先哲安,</p><p class="ql-block"> 尔等精神照前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八十七年前。</p><p class="ql-block"> 笳吹弦诵,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办学。</p><p class="ql-block"> 八载惊世人,办学8年开创了世界奇迹</p><p class="ql-block"> 《未央歌》,鹿桥的小说,1945年发表。以西南联大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背景,反映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未央,有没有结束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千耻已雪,响应校歌“千秋耻,终当雪”。</p><p class="ql-block"> 尔等精神,即联大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2日 于上饶</p> <p class="ql-block"><b>  附文一,联大校歌《满江红》译义</b></p><p class="ql-block">校歌词第一段注释:</p><p class="ql-block">1、五朝宫阙:指北京。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都以北京为都城,辽代称燕京,金代称中都,元为大都,明、清两代都称北京,宫阙,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见宫阙甚壮,怒。”阙,宫门两边的望楼。</p><p class="ql-block">2、衡山湘水:衡山即南岳(今衡阳),湘水指长沙,都是长沙的临时大学所在之地。</p><p class="ql-block">3、绝徼:绝,远;徼(音叫),边界,边陲。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p><p class="ql-block">4、桢干(或干桢):桢(音真),坚硬的木头;干(音赣),树干。桢干,古时筑墙所用的木板和立柱,喻具有真才实学,能胜重任的人才,比栋梁更优。</p><p class="ql-block">5、九州:《尚书、禹贡》称冀、兖、青、徐、扬、荆、豫、粱、雍为九州。这里的九州泛指中国。</p><p class="ql-block">6、黎元:黎,黎民;元,老百姓;黎元即众民。</p><p class="ql-block">校歌词第二段注释:</p><p class="ql-block">1、尽笳吹弦诵:尽(音紧),纵然,尽管;笳,即胡笳,古代塞北和西域流行的管乐器,笳吹,泛指音乐活动或文化生活;弦诵,古代学校里用弦乐器和歌唱配合学生朗诵诗词,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2、山城:当时系指昆明。解放后才称昆明为“春城”,称重庆为“山城”。</p><p class="ql-block">3、情弥切:弥,更加;指联大师生虽然生活在环境安定的昆明,但报国之情更加迫切。</p><p class="ql-block">4、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便,即使。成,古时称方十里之地为一成。三户,犹言只有几户人家。此句的意思是:即使战斗到只剩几里土地,几户人家,我们打败日寇的雄心壮志仍不折服动摇。</p><p class="ql-block">5、多难殷忧新国运:殷,深切的、深情的;殷忧,即深忧。新,更新(动词)。此句含义是:祖国灾难无穷,忧患深重,我们一定要更新祖国的命运。</p><p class="ql-block">6、动心忍性希前哲:动,打动,激励,振奋;动心,激发理想,振奋精神。忍,克制;忍性,行事时能控制情绪,不任性,喻目标坚定。动心忍性,精神振奋而行事坚定。希,通睎,仰慕,崇敬;哲,志士仁人,才能识见超常之人。此句含义是:值此国家危亡,人民多难之秋,必须振奋精神,坚定方向;学习前辈志士仁人,踏着他们的足迹,跟敌人斗争到底。</p><p class="ql-block">7、复神京:复,收复,光复;神,神圣的;神京,指北京。 </p><p class="ql-block">8、燕碣:燕(音烟),北京附近的燕山;碣,天津附近的碣石山。燕碣,代表京津地区。</p> <p class="ql-block">  <b>附文二</b>,<b>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b></p><p class="ql-block"><b> </b>简称“东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区高校撤离上海后在福建建阳联合组建的大学,学校仅维持了一年半时间。1942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所有尚未撤出上海沦陷区的高校全部合并,撤退至浙江境内组建“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学校先期撤退至浙江金华,最终撤退到福建建阳。</p><p class="ql-block"> 1943年6月,东南联合大学的文理商三学院和先修班并入国立暨南大学,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并入国立英士大学(1949年被裁撤并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7月底,存在了1年5个月的东南联大结束。从此“东南联合大学”遂成为历史陈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