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克明导演聊记录片有感

珊珊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中旬的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报名参加了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承办的“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在枇杷山书院举行的、由国际纪录片导演张克明先生主讲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构建与影像逻辑”专题讲座。讲座于下午3点准时开始,张导娓娓道来,以自己的纪录片拍摄作品与经历为例,为100多位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分享了经验与感受,3个多小时的分享交流确实让大家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张导先后以自己执导的反应极地自然风光与生态等知识的《地球最远的两极》,在宁夏拍摄的反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四季农作物与季节变迁的《苍黄青翠》,以及一部记录烟火大师、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创作历程故事的《海市蜃楼》等纪录片为例,让大家在欣赏作品唯美画面与音乐的同时,了解到了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与艰辛。看似轻描淡写,云淡风轻,唯美呈现,但我们都能感觉到拍摄者在每个镜头后面所付出的心血。从前期策划、中期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收集拍摄素材,再到后期剪辑,无不凝聚着导演智慧与团队成员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国际纪录片,语言与文字更需弱化,画面的表达、音乐的协调则上升到重要地位。特别是张导的《重庆叙事》拍摄计划,将从历史、人物、建筑等等方面,全面深入的去反应重庆的历史与人文,力争将重庆打造成中国纪录片拍摄与制作中心、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设想,工程庞大,令人耳目一新,十分期待。</p><p class="ql-block">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这种外行,只能看到冰山一角,粗粗感受到一些纪录片的魅力。但张导总结的“你的镜头要比被摄体的视线低半度”的观点,让人心领神会,深以为然也。另外,张导对一个城市的喜爱,不仅从外在形象去感知,而且上升到对城市人口血型构成的研究高度去反应,也让人感到了科学与创新之处。张导统计,重庆人的O型与A型血人口占比达总人口的75%以上,在全国也算占比较高的城市。由此联想,张导在日本(NHK)工作生活了30多年,现在回国工作,难免会受到日本对人与血型研究成果的影响。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我也曾痴迷过血型研究的书籍——书大多为日本人所著,书中通过大量的人物个性与血型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研究证明,A型血做内务大臣的多,O型血做外交大臣的多,做首相的也多为这两种血型。</p><p class="ql-block"> 在分享这条消息报道时,我做了一个打油诗(顺口溜):跟着大导演,聊聊记录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自媒体时代,影像很泛滥。如何能拍好,站位必须高。国际视野妙,内容画面强。语言挺多余,文字也需少。知识太渊博,见多识也广。编剧加作家,摄影艺术家。导演高手剪,呈现唯美好。学习在路上,吸收营养高。文化大讲堂,专家来分享。纪录片形式,科学科普要。文保志愿者,热情挺高涨。问题提不完,感谢多分享。人人来记录,个个去分享。觅觅真善美,代代传承好。一生的经验,轻描淡写讲。功夫在身外,综合素质要。吃苦又耐劳,动手亦动脑。唯美的画面,呈现不易呀。</p><p class="ql-block"> 最后,必须要再次感谢重庆市文保组织,感谢开放的重庆市文化考古研究院,双方长期联手组织开展面向广大文史爱好者、广大普通市民开展的“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的公开讲座活动,让大家市民增加相关文史知识,收获多多。最后还是用讲座中自己拍的、以及部分在活动群下载的其他文保志愿者拍的照片,来点缀此文,并衷心感张导和文保志愿者组织的老师们、友友们。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