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文图选录+hukai精选美图 <b>随和:释义为和顺,不固执己见。“随侯珠”与“和氏璧”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二宝”,又称"随珠和璧",喻作珍宝或珍宝中的极品,简称"随和"。</b><div><br><b>随侯珠:</b>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传说春秋时期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br><br>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差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间一说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说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br><br></div><div><b>和氏璧</b>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br></div><div><br>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br><br>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br><br>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br><br>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br></div> 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没有原则。<br><br>那么,随和到底是什么?<br><br><b>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b><br><br>做到随和的人,必定是高瞻远瞩的人,宽宏大度的人,豁达潇洒的人。而胸怀狭窄的人,根本做不到这点。“难得糊涂”就妙在其中。<br><br>但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br><br><b>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br><br>随和的人,是谦虚的人,他始终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br><br>随和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b><br><br>随和需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要善于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要真诚地赞赏别人,夸奖别人;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br><br>随和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br><br>随和需要与人为善的品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是做人的准则。<br><br><b>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b><br><br><b><font color="#ed2308">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实力,更是一种魅力!</font></b><br> <b><font color="#ed230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font></b><br><br>这是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的名言,他用三种不同的镜子来告诉我们如何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也需要经常照照这些镜子,才能不断进步,不被落后。<br><br>首先,<b><font color="#ed230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font></b>。铜是一种金属,可以打造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镜子。在古代,人们用铜制成的圆形或方形的镜子来照看自己的仪表和形象。我们也可以用现代的镜子来做同样的事情。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否得体、整洁、合适;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礼貌、大方、有礼;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神态是否自信、微笑、友善。<br><br>这些都是我们外在的表现,也是我们内在品质和气质的反映。如果我们能够以铜为镜,经常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外在表现,就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增加自己的魅力。<br><br>其次,<b><font color="#ed2308">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font></b>。古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和经历过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电影、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方式来了解古代发生过的事情和经历过的人物。<br><br>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智慧或愚蠢的表现、善良或邪恶的行为。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值得效仿的地方,也可以避免他们值得警惕的地方。<br><br>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的教训和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和选择,避免重蹈覆辙,顺应时代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以古为镜,经常学习和思考历史的启示,就能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br><br>最后,<b><font color="#ed2308">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font></b>。人是指我们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陌生人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我们的评价和反馈来检验自己的优缺点。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们对我们的批评和建议,不要因为自尊心而拒绝或反驳。<br><br>我们要诚心感谢他们对我们的赞美和鼓励,不要因为骄傲而沾沾自喜或炫耀。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和经验,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或攻击;我们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短处和困惑,不要因为害羞而隐藏或逃避。<br><br>如果我们能够以人为镜,经常借鉴和改进自己的优缺点,就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友谊。<br><br><b>总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三种不同的镜子都是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工具,都是让我们更加完美和优秀的途径。让我们多多使用这些镜子吧,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b> <div><b>孙真人孙思邈《福寿论》原文(节选):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变不能致人之祸,变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富贵者以轾抛取为非分也,贫贱者以佞资取为非分也。神而记之,不人知也。</b><br><br>译文:福运,是做善事日积月累而得到的;祸害,是行不善之事日积月累而得到的。所以鬼神不能给人带来祸患,也不能给人带来福运,只不过是人多行不善之事而结束他的性命。富贵的人凭借权势索取是为过分,贫贱的人利用谄媚和偷盗索取是为过分。(这些事情)神都记下了,而人却不知道。(轾: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高低优劣。)<br></div><div><br></div>“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的意思:福运是通过积累善行而得到的,而祸害则是通过积累不善的行为而导致的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鬼神并不能直接给人带来祸福,而是人自身的行为决定了最终的遭遇。<br><br>具体解释如下:<br><br>福者,造善之积也 :积累善行会带来福运。善行包括各种积极的行为,如慈善、诚实、宽容等,这些行为会在长期内积累,最终带来好运和幸福。<br><br>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积累不善的行为会导致祸害。不善的行为包括欺诈、贪婪、暴力等,这些行为同样会在长期内积累,最终带来不幸和灾难。<br><br>这句话还提到,无论富贵还是贫贱,行不善之事都会给自己带来祸害,而鬼神虽然记录下这些事情,但人们往往并不知情。因此,这句话鼓励人们要行善积德,避免恶行,以获得更好的命运。<br><br>建议: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积累善行,避免恶行,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去创造自己的幸福和美好未来。 <b>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孙思邈的《福寿论》,主要描述了不同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b><br><br><b>信人保其信而静守也 :</b>信人 :指那些坚守诚信的人。他们相信福寿来去有时,因此会静静等待,不急于求成。静守 :他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张扬,但内心深邃,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br><br><b>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b>仁者 :指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们宽广如海,包容而深远,以廉谨为行为准则。廉谨 :他们不为私欲所惑,不为名利所动,保持清廉和谨慎。<br><br><b>士人谨其士而谦敬也 :</b>士人 :指那些有学问和修养的人。他们谨慎行事,谦虚恭敬,注重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谦敬 :他们保持谦逊和恭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品德。<br><br>这些内容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行为的描述,还包含了对福寿、祸害等哲学思想的深刻见解。通过这些准则,可以引导人们在不同角色中保持适当的言行和心态,从而实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div><br></div><div><b>原文:圣人体其道而不为也,贤人知其祸而不欺也,达人断其命而不求也,信人保其信而静守也,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士人谨其士而谦敬也,凡人味其理而敬非为也,愚人执其愚而不惮也,小人反其道而终日为也。</b><br><br>译文:智慧之人体会到福寿之道而不去有意作为,贤能之人懂得福寿的祸害而不自欺欺人,通达之人能够判断自己的命运而不去强求,信实之人坚信福寿来去有时而静静等待,仁义之人保持着仁爱之德而清廉谨慎,读书之人谨慎行事而谦虚恭敬,平凡之人不懂得福寿的道理而胡作非为,愚痴之人固执着他的愚痴而无所惧怕,小人违背道的运行而终日妄为。<br></div> <b>原文:不然者,其祸日多,其寿日促,金之得盈,福之已竭,且无义之富也。</b><br><br>译文:不这样的话,灾祸一天一天增多,寿命一天一天减少,黄金有余,福份已尽,且不义之财,如同浮云,不值得当作富贵。 <b>药王孙思邈也在《千金要方》中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font color="#ed2308">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font>”</b><br><br>也就是说,只有具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乃至在灾祸面前,有德行之人总会躲过灾害疾病、遇难呈祥。行善积德,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良方”。<br><br>《了凡四训》中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br><br>无论何时何地,道德都是最好的“护身符”。所谓“植众德本”,有了这个“本”,生命力就能够盎然,我们就拥有了抵御灾难的“免疫力”。<br><br>这样的说法,从科学的角度上也并非没有依据。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br><br>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负向系统被激发启动,而正向系统被抑制,身体机能的良性回圈会被破坏。所以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长寿。<br><br>正能量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或者化学能量,它是一种智慧的能量、道德的能量、精神的能量,它是有生命属性的。这里面既有体力,也有精神力、道德力、思想力,是衡量一个人生命力非常综合的指标。<br><br>正能量能让我们远离灾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父母亲人子孙后代命运,改变生存环境,从而改变地球能量场。正能量感召来一切美好的事情,同时也感召来正能量的人脉圈。<br><br>当一个人懂得感恩的时候,他就开始走向了心灵成长! 长寿是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美好期许。说到如何长寿,兴许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人们渴望长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也必须看到,人是否长寿,取决于身体的健康,也取决于心理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则更是这样定义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活动适应性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b>唐代名医孙思邈亦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b>有调查显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容易健康长寿。凡此,均表明道德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轻忽。<br><br>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孟子提出“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就是把仁义、道德看成是高于生命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追求高尚,崇尚正义,勇于面对挫折,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能正确分析看待事物,有明确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标准。由于每个人的情趣爱好、健康状况、生活环境等不尽相同,在追求长寿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招数,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与人格的崇高,让身心处于清洁的化境,应是基本的共识。如此,方能达到“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的效果。<br><br>常言道<b>“年龄大一岁,开明增一分”</b>。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留一份淡泊和真实给自己,过得超脱、潇洒些,正是一种顺应自然、宠辱不惊、得失不计的境界,并且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快乐,获得心灵的慰藉。如果让生命承载过多的心理重负,甚至盛满牢骚,把太多的功利和过去不愉快的事儿全憋到肚子里,久久不能释怀,反倒没病也会生出病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体会到“心情不佳,食而无味”,不良情绪是使人生病的一大“元凶”。有的人由于算计太多,心里终日有解不开的结,致使刚过三四十岁看起来却好像已经苍老。而那些整天乐呵呵的人,即使年岁渐长,看起来却依然很年轻。两者的<b>原因就在于心态,而心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境界。</b><br><br><b>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挣脱名缰利锁的困扰,是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石。豁达、微笑地去看世界、去感受世界,就会发现天是那么蓝,树是那么绿,生活依然那么安宁和美丽。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我们就能真正带着满满的幸福感享受人生。</b> <div><b><font color="#ed2308">上善之人必全其胜。</font>上善者源于爱,大凡雄韬伟略的人都必备大善、上善之心的“雅量”,善使人心获得培植,是社会稳定成功的根基;积善成德,博爱能引导人心的向善,善是爱心的产出,善与爱使人胸怀宽广,纳百川,善表现了容人、容事、容天下的肚量,是自信的流露。和善、表里如一,让人熨帖,是为人之肚量、为国为民之心迹,是广阔的襟怀;人性愈厚善,愈能受众,善是心灵美的核心。</b><br></div><div><br></div><div>“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为什么若水,以及上善与下善的区别,上善之人的七种能力:<br><br><b>第一,居善地</b>,是说上善之人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这里所说的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居住的地点、周遭环境,还包括交往的人。风水学上有句老话叫做<b>“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b>,就是说人才是风水的核心,若心有上善,自然会选择良好的环境,进行有利的布置,结识同样的上善之人。<br><br><b>第二,心善渊</b>,是说上善之人的内心如同深渊一样安静、包容又蕴藏力量。上善之人合与万物,理解一切周围事物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平和的看待人间百态。<br><br><b>第三,与善仁</b>,是说上善之人以仁爱之心与他人相处,总是能理解他人的合理性,总是能体察他人的需求,总是以利益他人作为唯一的所求。<br><br><b>第四,言善信</b>,是说上善之人做出的承诺必然是合于道的,因此也能够恪守信用,不失信于人。<br><br><b>第五,政善治</b>,是说上善之人善于管理民众,治理国家。因为上善之人懂得在管理和领导他人时,如果只是运用利益诱导或者强制规定等方法,必然会把路走偏走窄,只有怀着上善之心与他人一同修行,才能实现最终的成功。<br><br><b>第六,事善能</b>,是说上善之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善于发挥所长,也会尽心弥补所短,并且能够让其他人也充分地发挥才能,以实现共同的价值。<br><br><b>第七,动善时</b>,是说上善之人善于把控时机,在准备充分之后再有所动作,在大势已去之后就及时收手,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激流勇退等,都是动善时的体现。<br><br><b>那以上就是大善、上善之人的七种能力了,是不是很让人羡慕,所以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上善之人,不再与他人相争,生活中也不再有过失和怨咎。就如经文中所说“夫唯不争,故无尤。”</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