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文章:“乡愁”旧时营城煤矿后窑过年那些事

放翁为王(lzs)

<p class="ql-block">乡愁:旧时营城煤矿后窑过年那些事</p><p class="ql-block">文:陆占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辞旧迎新转财运,大红对子贴满门”。</p><p class="ql-block"> 日出日落,白驹过隙。追思咱们营城后窑的那些 "过年"往事,岁月的留痕总会给我们每个经历过的人,勾起无限乡愁乡思。在咱们营城后窑”过年“,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那种年俗的滋味是那么热烈、浓厚、隆重 。想年、盼年那个高兴劲,“过大年”用咱营城后窑老百姓的土话来说,那才真叫“有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进了腊月门,孩子来了神。吃了腊八饭,过年扳指算“。一过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离板上了天。这过年忙年的日程可就紧锣密鼓排的满满的了。</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写大字(春联、福字、条幅),在咱营城后窑过年不贴对子那就不叫什么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张罗着写对子或买对子,大红的对联福字大红的灯笼,把家家户户门庭院落装扮得红火火亮亮堂堂的,那阵势才像个过年的样。</p><p class="ql-block"> 这对联还真不少写,讲究的人家是“有神必贴,逢门必贴”。反正仿佛是贴的越多越红火越好。可能是人们常说的“红红火火过大年”就起因于这方面因素。这春联对子一般要体现咱营城后窑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想头。门对“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煤矿日子天天好,家庭生活步步高”。屋对“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坦率真”。神灵对“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里生白玉,地中长黄金”。牲畜对“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仓房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笼对“太公在此,闪亮发光”。什么“金鸡满架,玉犬看家;井泉大吉,源远流长;车行万里,人马平安。抬头见喜,出门发财;念书识字,中榜当官”等等等等。林林总总通俗易懂,说不完写不尽的吉祥嗑祝福话。对联讲究贴法,一般联的末字“仄”声为上联贴右侧,联的末字“平”声为下联贴左侧。</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街上没有卖现成印刷的春联福字,有卖也是手写的。买的春联内容也不能随心所欲,所以自己不会写就得买红纸请会写的帮忙写。我家邻居宋叔会写,每逢这时他可忙坏了,下井回来吃口饭,来不及休息,就开始给街坊邻居写。宋叔写时有时我当小支使,研墨、上下拿春联。研墨造的手黑的乎的,但也乐在其中愿意跟着忙活。后来有了盒装的方便墨,再后来有了瓶装的墨汁。记得宋叔教我写毛笔字怎么握笔,怎么下笔。尽管学的不咋地,也能划拉两笔。文革时,我们一块长大的同学,没钱买过年的鞭炮二啼叫小鞭呲花等,就攒落我写春联对子卖。我写好了,他们几个上中心区二商店门前市场上摆上就买,春联一毛钱一副,福字分大小三分五分一个。一天下来能卖七块八块的,那时十来块钱小流半个月小工资。卖上几天我们几个的鞭炮二啼叫钱买糖的钱都有了,大家都感谢我。记得文革时,那时也不懂写对联吉祥话拜年嗑,就是写毛主席诗词,什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竟然也都卖了出去,现在回忆起来真是可笑。文革破四旧立四新,过年贴对子愣是照常进行。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灶王爷他老人家回到天堂后就再也没回来过。</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扫尘土,也有一说二十四扫尘土(俗称扫房)。一过二十三到二十七,这几天家家户户就忙着大扫除,为干干净净过大年做准备。院里院外屋里屋外旮旯胡同都要清理个到,清洗各种日用器具,拆洗被褥衣衫幛单,清扫除去掸净灰尘蛛窝蛛网。总而言之该擦得擦该洗的洗,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平时大家都忙于活计,也没工夫进行家庭大扫除,一年下来屋子里也积攒了不少灰尘污垢蜘蛛网等。另外还有个民间说法,"尘与陈“谐音,尘腐意味着陈旧,新年要吐故纳新,要把陈旧的东西,不好的穷气、穷运、晦气统统清除出去,除旧立新以此来迎接崭新的一年。那么,为啥要选在腊月二十三以后才进行大扫除呢,传说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附有个“三尸神”,这三尸神犹如影子与我们形影不离,你到哪它就到哪。目的是专门记录人所做的恶行坏事,它是灶王爷的喽啰兵,与灶王爷升天后专门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丑事。并且添油加醋,把人描绘的丑陋不堪。三尸神做事有根,怕玉皇大帝不信,临上天时就让蜘蛛在人家的门窗户壁犄角旮旯处拉网做好记号,七天后三十晚上天界众神下凡巡视人间,发现后好予以惩治。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呀,在人间一呆就是一年,跟人间有感情啊。他知道三尸神这家伙咬嘴滑舌不是个物。就背着三尸神告诉人们,等他升天以后,赶紧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让天神们下届查无踪迹,只能看到人间欢天喜地干干净净地欢欢乐乐的过年。正是由于灶王爷的好主意,人间才免去了灾难,人们对灶王爷感恩戴德,从此后就留下了灶王爷升天后扫尘土(扫房)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扫尘土,在咱们营城后窑,住的多数都是独门独院的低矮简易地房。一年四季烧的是煤炭和木材柈子,烟熏火燎的。尤其是烧火做饭的外屋地厨房,屋顶上都挂有不少挺长的灰嘟噜。扫房时,屋顶高出够不着,用木棒绑上扫帚划拉,妇女头上都要包上手巾或头巾,男人们戴上帽子,穿上破旧待洗的衣服,有的还戴上口罩和眼镜,主要是讲究卫生,防止灰尘迷眼和灰尘落头上不好洗。大人们边干着手中的活边说说笑笑,给孩子们出着谜语(破闷),如“墙上扣酒盅,够你猜一冬”;“墙上一块补丁,够你猜一五更”;谜底都是“蜘蛛窝”。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怪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 二十六去割肉,家里养猪的,开始杀年猪。住在营城后窑的人家独门独院,个人家不少都有自己的小菜园子。由于靠北山近,勤快的在北山林场绿化的松树趟子种点小片荒。种点蔬菜和粮食作物,这样边边拉拉就生长着不少野菜,像灰菜、苋菜、猪毛菜、扫帚菜等等,这些都是上好的养猪饲料。那时后窑养猪平时主要靠谷糠稻糠野菜和泔水嚼子,只有临近快要杀猪的头一两个月才添加点粮食作物,主要是黄豆苞米高粱,目的是给猪添添膘催催肥增增重,杀时肉膘肉质好好一点。当年猪都不太大,一般都在一百五六十斤,那是养的猪纯绿色,不填一点添加剂,真正是一天天慢慢长起来的笨猪。我家每年都杀一头这样的猪,养头猪也够忙活人的,下了学抓紧写作业,除非下大雨不能出去攋猪食菜,几乎天天得给猪弄吃的。猪从小到大一天比一天能吃,长到一百多斤时,每顿就得多半水筲,一天最少喂三遍。到该喂的时候了,你不喂它就嗷嗷叫拱猪圈。临近年底开始杀猪,一般人家自己不会杀,得找邻居会的帮忙来杀。杀猪时把猪从猪圈里放出来,四五个人开始抓猪,这猪好像知道要杀它,满院子乱跑,挺不好抓的。几个人费挺大劲把它按倒抓住,先把猪腿猪嘴捆上。抬到桌子上,先用木棒打猪脑袋,将猪打昏。杀猪人拿着尖刀照着猪脖子喉咙处一下捅到刀把,这血就流出来了。猪血是好东西,灌血肠少不了,得安排专人负责接猪血,可不能糟蹋了。杀猪、鋌猪,吹猪、烧水退猪毛、开膛破肚分解猪肉,一整套下来还真把人累够呛。一杀猪就得请左邻右舍吃上一顿白肉血肠,还得弄上点酒喝上一顿。煮好肉和血肠之后,把事先就切好的酸菜下到锅里烩一阵,再加上葱姜蒜花椒大料食盐等佐料,烩好的杀猪菜味道别有一番滋味。我家杀猪,一般情况下,自己留一半,另一半就卖给没养猪过年买肉的。买肉都乐意要腰窝带油的,那时吃供应量,豆油每人一个月就给三两。自己留的肉,一会半会吃不了,把肉用雪埋起来或用水浇成冰冻起来,这样既保鲜又不会风干变质。</p><p class="ql-block"> 在咱营城后窑,猪饲料还是好解决的。北山山沟里长着各种叫不全名的野菜都可以作饲料,像大耳驴、猫爪子、山菠菜、山白菜、野鸡膀子;农村田地里长的苣嘛菜、婆婆丁等等等等。一到秋天,饲料更多了,土豆秧、地瓜秧、角瓜秧、萝卜缨子白菜帮子葵花叶子,这些还可以晾晒干了或捆绑好了冻起来,解决冬天的饲料。猪羔子一般过了五一就可以抓了(买),二十斤左右的猪羔子,八毛到一元左右的价格。买猪羔子要看老母猪挑腰条好的,“买猪不买孽皮崽(砸),说媳妇不说老丫”。意思一窝猪娃里最小的不好养不愿长个。至于老丫那就是在家是最小的,爹妈对其娇生惯养到婆家不好适应,这都是民间不成文的说法,其实质也不尽言。在咱营城后窑有句老话”穷养猪,富读书“。养猪日积月累,一年到头杀头猪,去了自己用的,还能卖笔不小的钱,养猪出利息,不亚于银行储蓄。</p><p class="ql-block"> 二十七杀公鸡,这是农村民俗说法。在咱营城后窑也延续着这些东北的民俗。一般人家都养几只小鸡,母鸡下蛋舍不得吃,卖了换点油盐酱醋。公鸡每天早晨报晓打鸣,一只鸡一开头叫,四外的鸡都跟着“呴呴呴”叫起来,此起彼伏就像开音乐会一样挺好听的。来人去客(qie音),小鸡炖蘑菇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好菜。尤其过年了,更是上数的美食。“姑爷上门,小鸡没魂”,说明这道菜的重要性。“鸡"与"吉"同音,”鱼“与”余"同音,过年讲究“大吉大利,吉庆有余”。有鸡有鱼有肉过年餐桌必不可少。说起这杀鸡来,可是个技术活,别看鸡小,胆小还不敢杀呢。杀鸡时要把鸡腿和鸡膀子用绳捆起来,把鸡脖子底下靠喉咙处的毛拔掉,把菜刀磨得快快的,把鸡脑袋往后一背,嘴里叨咕着“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阳间一道菜。”意思是我要杀生了,念诵念诵消消罪过。杀完放在地上,鸡扑弄一会就不动弹了。记得有一年,邻居周大爷家杀大鹅没绑腿,周大爷一斧子下去,就剁掉了鹅脑袋。放地上之后,这大鹅没脑袋照旧站了起来,还能发出叫声,转了好几圈才倒下,那架势一副坚强不屈的样子,情景怪吓人的。看了这情景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杀家禽也要捆绑上。</p><p class="ql-block"> 二十八把面发、贴花花---一进腊月门,在咱营城后窑家家户户就都开始忙活过年的年嚼过。尤其一过腊月二十三,忙年的脚步一天比一天忙。把面发主要是指蒸豆包、年糕、豆沙包等,这是一项家家必备的食品。蒸豆包首先要淘米,把大黄米小黄米淘好控净水,用石碾子压成黄米面。用泥瓦大盆或二盆把面和好,掌握好水面配比,和好的面干湿要适度。上面要盖层布,盖上盖帘,蒙上大被,放到热炕头上让面发酵。大约一个晚上面就能发了,看着别让面发大劲酸了。酸了蒸出的豆包就不是正经味,酸了吧唧不好吃了。包豆包,事先要把豆包馅准备好,馅主要用红小豆、芸豆,把煮熟的豆加上白糖或糖精搅拌好,用杵子捣烂做成小团团。包豆包是个忙活人的活,老太太小媳妇大姑娘小丫蛋女的齐上阵,有时人手不够,邻居女人们互相就帮忙。大家围在面盆旁,坐在热炕上,有说有笑的包着豆包唠着家常。一双双灵巧的手,动作麻利的包着豆包。放在帘子上包好的豆包,人多难免大小有点差别。用大锅蒸豆包,要把锅刷干净,添好水放上蒸帘,铺上剥离叶(一种段树叶子),叶子上要抹上油,便于豆包熟了好往外捡。往锅里碼豆包要等水半开始碼,凉水碼容易豆包堆了粘在一块。蒸到快要熟时要把锅掀开个缝放放气,蒸好的豆包油光发亮,又软又粘。用筷子或铲子蘸上凉水把豆包一个个捡到盖帘上,拿到仓房或外面露天冻上,冻好后装起来随时吃随时馏一下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贴花花是指裱墙糊棚贴年画。在咱后窑多数家都是土坯房,门窗也不是那么严实,冬天天冷门框一般都钉上草把子挡风,用纸糊上窗户缝。屋里土墙和二层棚都要裱糊上,这样既干净又挡风保暖。糊墙和棚一般都用旧书报纸,有钱的用窝花纸(印有图案的规格花纸),没钱的有学生的用写过字的练习本和旧书本,还有用井口用完白灰水泥的袋子纸。总之糊上一层就挡一层的风,好孬总比不糊强。糊好墙贴年画,年画既喜兴又美观,很受欢迎,家家都要贴几张。那时的年画样式品种挺多,有山水、花鸟,人物题材的,有条幅、单页、斗方样式的。最常见的内容有“五谷丰登、吉庆有鱼、金玉满堂、早生贵子、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等等。各种年画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p><p class="ql-block">转下页……</p> <p class="ql-block">接上页</p><p class="ql-block">二十九打烧酒,男女老少身上瞅------旧时从官宦到平民百姓,都把过年看的非常的重要。对过年的讲究老多了,过年要做好多准备工作,要买好多东西,如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玩的用的等等等等,统称为年货。打烧酒,过年了会不会喝都得打点酒。酒为长流水,意味着越过越有。尤其家里有祖宗牌位老影的,酒要用于上供敬神敬仙家。年足年足,不到年跟前,你看吧左邻右舍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大包小绺一点一点往家拎。多咱过年啦,多咱消停不拎了。过年用的大件鸡鸭鱼肉买完了,小杂拌也得准备些,像瓜子糖块花生茶叶、冻柿子冻梨。还有一样不能少,那就是烟卷,亲戚朋友邻居同志来拜年好招待人家。咱后窑人讲究,缺啥不能缺礼节啊。不吃饭不喝酒,烟啦茶啦糖啦总得准备点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女老少身上瞅,说的是穿戴用品。那时小孩子最盼过年了,年新年新,有钱没钱都要从头到脚换套新装,就是买不起新的,也要把旧的拆洗了,把里面翻过来更新一下。新鞋袜新衣裤新帽子,成年人也是如此。姑娘买红头绳媳妇买小红花,干干净净热热闹闹过年了。此时与平时相比,物品价格涨幅不小,俗话说“腊月水土贵三分”,尤其是“过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接神、守岁坐一宿------忙年忙年,过年过年最主要就过三十晚上这一天。三十晚上除夕夜、大年夜,旧的一年至此而除。三十早上吃过饭,男的开始领着孩子们,贴对联福字粘挂钱贴门神挂灯笼。大红的对联福字配上五颜六色的挂钱,把所有的门窗贴个到,包括仓房、井台、茅房、鸡鸭鹅狗牲畜圈,一舞扎就贴小半天 。到了傍晚就开始忙活除夕大年夜的活计,首先把祖宗牌位老影请上挂上,摆上肉类果类馒头等供品,敬上烧酒点上蜡烛烧上香,来到外屋厨房重新贴上一家之主灶王爷,安好供板摆好供品。天黑以后,当家的提着灯笼拿着炮仗带着打好的烧纸到祖坟给列祖列宗送钱,让先祖收到钱做盘缠好回家过年。祖坟离得远的 就到十字路口,把烧纸上写上祖宗地址名讳念诵念诵叨咕叨咕也算尽到孝心了。直达初五才把列祖列宗送走。这就传承几千年的老传统,文革以后慢慢淡化了。三十晚上这顿饭叫团圆饭,奔波在外的人们,只要能回来都要赶在这天之前回到家,全全和和吃上这顿团圆饭。“年年年夜年年过,家家家里家家欢”。这幅对联里一连用了五个年五个家,足以说明对过年和对家的重视程度。年夜饭主要是吃饺子,取交子一夜连双岁除旧更新之意。这顿饺子有说道,要包几个带硬币钱的糖的枣了栗子(早生、立子)花生(长生果)了,也是表示对新的一年寄予希望。吃到钱来年能挣到大钱,吃到糖能说会道嘴甜。反正都是过年祝福话拜年嗑。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开始给孩子们发压岁钱,这钱都用崭新的,祝福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有出息。对家里的香炉、水缸、灶台、箱子柜、炕席底下都要压上钱,似乎这些物件都像孩子一般通有灵气。吃饺子前要燃放爆竹,饺子要先给祖宗牌位仙家上上供然后才可以吃。吃完年夜饭就开始互相拜年守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年习俗------大年夜吃过更岁饺子,长辈领着家里人向祖宗神像扣头拜年,大家齐声说:给老祖宗拜年了,老祖宗过年好”!然后晚辈开始给家中的长辈拜年,爷爷好奶奶好爸爸好妈妈好哥哥好姐姐好------家中最小的要依次给长辈哥哥姐姐们拜年。长辈们多少要给点拜年压岁钱,哥哥姐姐不挣钱也要给块糖或小物件表示谢谢。那时给长辈拜年要跪地磕头,而且还讲究磕响头。父辈要给爷爷辈磕头,儿子辈先给爷奶磕头然后给爸妈磕头。我自然先从爷奶、爸妈,哥哥姐姐依次磕起。那时也小也不知磕头怎么回事,乐意磕的原因就是能得到压岁钱。初一早上,人们都出动了,三五成伙开始到同宗长辈家或亲戚朋友家拜年。路上相遇要互相拱手作揖问好拜年,“过年好!过年好”!祝福声喜笑颜开亲亲热热。平日里相互之间有点磕磕碰碰,拜年碰上说句拜年嗑也就化干戈为玉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拜年还有个传说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逢除夕三十晚上都要出来,到村屯里吃人或牲畜,给人们造成恐惧,弄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个高人想了个办法,让每家每户除夕晚上燃放爆竹,点亮灯火驱赶,"年“这种野兽怕光怕亮怕响动,就不敢到村屯来祸害人了。初一早上大家相互一见面都安然无恙,就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从此就留下了拜年的习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在咱后窑拜年,还有不少 说道呢。姑爷拜年,无论未婚或已婚的女婿都要初一或初二到老丈人家拜年,而且必须带上四盒礼物以示敬意,老丈人家一般都要留下吃完饭再让走。礼节性窜门式拜年,同事、朋友、邻居家拜年,一般十分八分钟不宜久留,寒暄几句便告辞。感谢性拜年,这是需要带礼物的,欠人家人情,咱后窑人讲究,自己不吃不喝,礼节上的事不能少,借着过年一定要表示表示。到实在亲戚家或要好的朋友家拜年,必须要带点礼物,最好不要空手去,即要便空手去,人家有孩子也要多少给点压岁钱,不然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拜年时间要掌握好,平时大家都挺忙起得早,年节好不容易有点空,难免偷个小懒睡个懒觉,过早登门拜年会给人造个措手不及。也有利用晚上去拜年的,但也不要一坐就挺长时间,影响人家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年的仪式也有说道,第一种是“扣拜”,给长辈老年人拜年要跪地磕头。第二种是“作揖”,左手握右手上下摇动几下,重礼作揖后可鞠躬。第三种是“抱拳”,用于平辈之间,于胸前自有晃动不宜过高。第四种是“万福”,用于妇女之间礼拜,右手覆于左手半握拳于腰间,双膝微微下蹲口称万福。第五种是“鞠躬”,男女通用,晚辈给长辈、平辈之间 都可以用。拜年即是一种老礼,也是一种人情,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风俗内涵,是华夏炎黄子孙的一种优良传统美德。这就是咱营城后窑过年的那些事,有不到之处,敬请朋友们海涵。</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