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上末村实习的日子

杜茂

<p class="ql-block">  1987年的四月,我们大理师范103班全体同学及部分体师艺师的同学一起在现属大理镇的上末完小实习。上末完小是所附属有三个初中班的学校,小学还是五年制编制。我们普师班的50人多按四人一组分到该校小学一到五年级10个班实习。上末完小各年级都有两班。那年二年级设有的两个班的班主任都还是未婚的两位女代课老师,三月里她俩已参加过大理“民转公”考试了,四月她俩正等转正通知。二(1)班的班主任杨老师是上末村白族人兼任学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年纪比我略大三四岁左右,平时与我们接触总是做事沉稳少有话说;二(2)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是太和村白族人,年纪略比我们大两三岁,与我们见面时总是热情洋溢,喜和我们交谈说话。我和丁少华、陈丕树、李培花分在二(1)班实习;李汝林、鲍安华、李春梅和曹丽琴分在二(2)班实习,体师班艺师班的各1名同学也在二年级实习。</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校实习上课放学后,下午常出校到上末村四周走走逛逛。晚上,村里有时有人组织放广场电影,得知消息的同学便三俩自觉约起去看电影。来到村北一用块石垒成围墙的场房大门前,会向组织放影的人买上两角一张电影票去看《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我们走在去看电影的村巷路上,艺师的同学会有时哼着唱那《故乡的云》走,当听到放的影片名时竟高声唱那《血染的风采》。他那洪亮的歌声让那一路前往看电影的一些白族社会青年侧目倾听。</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上末村隶属大理市七里桥区上末乡,距大理古城3公里多,有滇藏公路经过,也算交通方便,距下关有7公里左右。上末村后的苍山脚下有著名的三潭泉水~清碧溪。冬春常有积雪的苍山上那消融的雪水汇成的清碧溪水潺潺流过上末村北。溪水穿过滇藏公路的七里桥以东沿溪道两三公里处缓缓流入碧波浩淼的洱海。村子东南几百米地方有传说的观音负石救百姓的观音塘、靠苍山脚处有千韵古诗刻韵碑文的感通寺。</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上未村,晴朗的日子春光明媚,春暖花开。一放学,我们走出校园走在上末村里那铺着细沙大理石块的巷道,两旁多是村民用大理石磊成的围墙、围栏。那传统的白族民房,厦檐厦柱多是村民用牲口去苍山驮回的板块石垒砌包裹成的民房。一些村民家。用那块石块垒彻成围墙的园子里,栽着的桃梨杏李梅等果树已花谢,绿叶间隐隐可见的小小果子已挂满枝头。桂花山茶等高出石墙而显婀娜多姿。村子四周的农田,豆田里斜插满枝的蚕豆渐渐叶枯黑;已扬花灌浆的小麦粒已渐渐实饱枝叶渐黄。从苍山引来用板石铺盖的溪水在村子各处的四周铺石的地龙口处涌出。村民们在早晚时,常挑着一对水桶前来地龙挑水和洗菜。一路上,人们挑着一挑水踏着石块,担子在斑驳的阳光下咯吱咯吱响。巷道上嵌着参差不齐的光滑石头、石板上留下了一点点水迹。挑水的妇女们存下了一个个矫健的身影。中午,学校门口不远处那几棵大榕村下,一排铺石板的方状地龙边,常见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在那石板上搓衣洗被……春风里留下了这些白族姑娘爽朗的欢声笑声……清晨,我们来到地龙处,打上一盆泉水来洗漱…洗漱完后踏着霞光返校准备上课。在学校的那高处向那有霞的地方看,远处的那烟波浩渺的洱海上金光点点;村后的苍山项上金光盖顶,苍山苍俊雄立;蓝天上飘着一朵朵镶着金边的云朵着,飘呀飘!燕子掠飞过屋顶,麻雀欢跃于树间…</p> <p class="ql-block">  那年三月街开街前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学校组织各班去村后苍山上春游。那几天,我们实习班的两位老师已得知转正情况,不幸的是我们实习的那个班的班主任杨老师没有接到转正通知,她心里一直不爽。而李老师却很幸运接到通知,心情很不错。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春游的头天,二(2)班的李老师组织学生春游就细心了,她跟全班同学相商好了,他们班要统一到大理古城购买米线等作料在游玩地感通寺聚下餐,实习的几个同学也跟着学生们享受;而我们二(1)班的杨老师没有转正的通知让她心情不爽。那天她压郁着忧愁,始终也没跟她的学生及我们几个实习的同学相商,只作了一些安排。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实习的和本班老师带着学生去感通寺春游。我们在熟悉路途的学生带领下经过观音塘从旁边的一条土路走上苍山去那感通寺游玩。</p> <p class="ql-block">  感通寺,在大理上末村后苍山圣应峰麓,又名荡山寺。这里峰峦环抱,林木葱笼,殿宇轩昂,环境清幽,被誉为“苍洱驰名第一山,”是大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据当地文献记载:明洪武十五年,感通寺主持无极禅师到京城朝觐,带去大理的白马一匹,山茶一株,进献时,正值初春,白马嘶啸,山茶开放,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马嘶花放”是明朝吉祥兴旺之兆,龙心喜悦,赋《僧居点苍》一诗:“巉岩突兀倚银汉,影浸澄江号点苍。谷鸟穿花春啭巧,潭龙听泣水生香。峰头积雪莫天厚,岩上深松盛腊长,问道也应如是住,好将钟鼓震蛮荒。”太祖赋诗,群臣唱和,集诗十二首。朱元璋又为无极赐名“法天”,赠袈裟。为宣扬皇恩浩大、佛法永祚,无极禅师回到大理将御赐《归云南诗》十二章,镌刻在大云堂前,并在圣应峰上修建“绣衣庵”。到了明嘉靖年间,杨慎戍谪云南,翰林李元阳随同游览大理,住宿感通寺,杨慎在斑山楼上校注六书,写千字音韵,著《转注古音略》一书,李元阳题名“写韵楼”。又到了清初,著名诗人、画家担当和尚,因仰慕杨升庵、李元阳的品学,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寓所,从此,“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成为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 感通寺雄伟的建筑,大多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到了光绪末年才修复感通寺、大云堂、寂照庵、清凉山等,不幸有的庙宇又复遭毁坏,至今仅存感通寺上、中、下三院,房屋虽旧,自然风光犹存,花苑林木,古碑楹联、相映成趣。文革时寺庙又遭运动损毁,破坏严重。</p><p class="ql-block"> 我们风尘仆仆带着学生来到刚重建不久的感通寺。寺院山林等古迹正欲百废复修。我们看到了修复了的“写韵楼”,“担当和尚塔”!心里有点感叹,看到了经过复原和重建的感通寺,尽管还没完全复原,但主体骨架及重要碑文等完善保留。我想这里将成为大理的重点风景名胜。我和同学在感通寺走马观灯般游完过后,由于二(2)的师生要在这里聚餐,我们几个只好带着二(1)班的学生返回学校。从哪天游过一次后,我至今没有再没光临感通寺游玩。难忘那年上末村一个月实习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