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历史文稿转载篇《知青在长岭:不能忘怀的知青岁月》上.作者:李志明

路在脚下、蛟龙吉油建送变电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按</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知青岁月,是一部写满青春热血与时代沧桑的厚重史书。今日,我们满怀敬意地转载李志明先生所著关于长岭知青岁月的上中下三篇鸿文,诚邀各位读者,尤其是北京、浙江、长春等地的知青朋友,一同回溯那段刻骨铭心的往昔。</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在那上山下乡的滚滚浪潮中,来自北京、浙江、长春等不同地域的知青们,怀着各自的憧憬与懵懂,汇聚于长岭这片广袤的土地。北京知青带着首都的文化底蕴与青春活力,在长岭的乡间小道上留下了独特的奋斗足迹;浙江知青跨越千里,从江南水乡来到北国乡村,克服地域差异,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与长岭的不解情缘;长春知青则似近邻挚友,将城市的气息融入长岭的田野。而本地知青,以主人翁的姿态,与远方来客携手并肩,共同开启了一段段难忘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他们共同面临动员初期的举步维艰,安置时住房紧张、文化隔阂的重重困境。但在长岭乡亲们的淳朴包容下,他们逐渐适应,扎根成长。无论是在生产劳动中摸爬滚打,从初时的青涩新手成长为行家里手,像刘秉阳、张凤山等知青以智慧和汗水助力农业丰收;还是在招工浪潮里历经波折,于明新等知青展现出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亦或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角落发光发热,如杨凤兰、王进荣等知青的默默奉献,还有莫凯新等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英勇无畏。</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这不仅是个体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代知青的集体记忆与精神瑰宝。老知青们能于此重温往昔岁月的酸甜苦辣,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青春悸动。年轻一代则可借此触摸历史的脉络,汲取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初心、奉献青春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共同走进长岭知青岁月,聆听历史的回响,让知青精神的火炬在新时代的天空下永远燃烧,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本文转载编辑:曾经的浙江知青在长岭戴蛟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2024年12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注:上中下三篇正文创作权属于原作者县“五七办”李志明主任文。如有违权敬请告知马上删除!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能忘怀的知青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志明千百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外亘古未有的大事,是知青史永不遗忘的一页。1968年至1979年我一直在长岭县知青办工作,先后任县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当时有北京市、浙江省宁波、舟山、长春市和本县的1万多名城镇知识青年到长岭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由于领导重视,干部和农民热心,知青们奋发有为,长岭县成为吉林省和全国知青工作先进典型之一,全省各地州都曾来长岭参观和召开现场会。长岭县革委会的《满腔热情地做好再教育工作》文章曾在《红旗杂志》发表,新华社转发。知青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迎风怒放。实践的磨炼,让知青更深刻地懂得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更深地体验到劳动的苦辣酸甜,更深地明白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由于我们经常在一起摸爬滚打,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友谊。知青朋友们,如今你们都在哪里,我深深地思念着你们,我深深地眷恋着那段甘苦交融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志明,吉林长岭人,1937年出生。律师、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195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长岭县、白城地区和吉林省党政机关工作。1969年,与他人共同撰写的关于知青工作的文章《满腔热情地做好再教育工作》在《红旗》杂志刊发,并被新华社转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8月,吉林省长岭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正值初秋,苞米绿,谷子黄,高粱红,荞麦白,长岭大地五颜六色。长岭县革委会成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也就随之开始了,这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新工作。“文革”前,我是中共白城地委农村工作队副队长、副指导员。因家在长岭,组织派我回长岭待“文革”后分配,便在县里做知青工作。万事开头难。接下来的9月份,长岭县的知青上山下乡动员工作就开始了。15到25周岁的城镇知识青年都属动员对象,后来才规定,父母身边可以留一个子女,有病不能劳动和有传染病的可以不下乡。都说响应号召,但谁也不想下去,多数在观望。长岭县革委会将原来的“安置办公室”改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后来,又有大批下放干部走“五七”道路,这个办公室也叫“五七”办公室,实质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当时,从各单位和街道居民委员会抽调几十人做动员工作。我第一次下去做动员工作就碰了钉子。到了一位局长家,可是,这位局长不在家,他妻子说得很好,可孩子大为不满,把我骂了出来。第二天,这位局长来找我道歉,表示坚决做好孩子工作。我们几十人做了半个多月工作,在1000多名动员对象中,只有16人报名。我向长岭县革委会领导作了汇报,决定将这16个报名的编成一个集体户,大张旗鼓地欢送,领导同意了我的意见。随即,长岭县革委会召开了欢送大会,给下乡知青发放《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戴上光荣花。长岭县革委会主任讲了话,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和家长代表作表态发言。第二天,一台载着知青的大汽车在长岭大街上缓缓行进,长岭县革委会主任带领全体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代表等1000多人夹道欢送。那年11月,天出奇地冷,凛冽的寒风夹着飘舞的雪花。长春铁中、长春三中和长春市实验中学近千名知识青年顶风冒雪来长岭县插队落户。当他们路过长岭县城的时候,县革委会领导带领2000多名机关干部和群众夹道欢迎。街道两旁的墙上贴着“热烈欢迎长春知识青年到长岭农村插队落户”的大字标语。长春知青高唱革命歌曲,歌声和欢迎声响彻云霄,场面非常壮观。这样,长岭城镇知识青年被震撼了,一个个摩拳擦掌,纷纷报名,决心下乡插队。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同时《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题,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经验。毛主席的指示吹响了上山下乡的号角,甘肃的经验感染着全国广大知识青年。长岭县千余名城镇知识青年也和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一样,热血沸腾,打起行装,高唱战歌,奔赴广阔天地,到那里大有作为。1969年4月29日,又有300多名北京知青满怀万丈豪情,憧憬着美好未来,到长岭农村插队落户。农村来了新人,来了朝气蓬勃的青年,也打破了农村原有生活的沉寂。长岭县的大批城镇知识青年都下乡了。剩余少部分都是申请免下的,我们对这些人谁应免下,谁不应免下,逐个进行研究排查。有位刘姓居民,多年装瘸,不愿意让儿子下乡,我们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他家孩子下乡了。还有一位叫李疯子的,是位苦大仇深的人,伪满时做过劳工,回来后就疯了。他的事确实让人同情,后来,我们把这件事拿到居民组长会上,共同讨论。大家都认为,他过去的历史值得同情,但按下乡动员工作的规定,他应该有个孩子下去。后来,又做他的工作,他同意下乡1个孩子。两年后,有了招工机会优先给他儿子抽了回来。以后的几届初高中毕业生的下乡动员工作就顺利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6月,吉林省“知青办”通知长岭,要求安置2300多名浙江省宁波和舟山两个地区的下乡知识青年,7月份就到达,让我们做好安置准备工作,并立即派人到浙江准备接收。我们已经安置了北京、长春和本县城镇的下乡知识青年,再安置这么多人,有很大困难。但是,上级给的任务必须完成。经长岭县革委会研究决定,分两组去浙江开展接收工作,一部分人到舟山地区,另一部分人到宁波地区。我带队去了舟山地区,王兆祥同志带队去了宁波地区。每个地区去的人有县“知青办”负责同志、各公社“五七”助理和老贫农代表。临行时,县革委主任嘱咐我们,路上注意安全,“接人”一定要把好关。6月13日,舟山地区军代表在杭州接待了我们。我们这些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松辽平原的人,熟悉的是无际的平原、广阔的田野和成群的牛羊,对舟山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第一次看到茫茫的大海,第一次接触这里的风土人情。说话听不懂,饮食不习惯,闹出好多笑话来。东北没有浙江人开放,那里街道负责人都是女同志,她们邀请我们一位老同志跟随深入居民中做动员。晚上回来时走在路上,为了说话方便靠近点,这位老同志马上躲开,女同志让他靠近些,他躲得更远了,女同志见此笑了起来。那位女同志说,你们长岭县是吉林省安置下乡知识青年的典型,我们应当向你们学习。这位同志也听不懂人家说什么,但觉得应该热情对人家,于是说:“谢谢!”女同志说,你来帮我们做动员工作,我们应当谢谢你们才是。这位同志又没听懂是什么意思,于是又说:“谢谢!”那女同志又忍俊不禁地望望他。当时,那里人把长岭称作“北大荒”。他们对北大荒一无所知,把东北想得很可怕。说北大荒冷得要命,撒尿成冰,冬天能冻掉耳朵。吃的是粗粮,像猪食一样。北大荒人长得很难看,皮肤又黑又粗。我们先期到达那里的是农村干部和农民代表,他们真的长得很黑,皮肤很粗。后来我们到达时,他们一看,都是大高个,五官端正,皮肤白里透红,说的是标准普通话,超过当地一些男子汉的形象。他们惊呆了,改变了对东北人的想象和看法。我们开展工作时发现,与我们原来想的不一样。原以为他们已做好了动员工作,再经我们审查,编成集体户,就可回去了。其实,他们动员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很多人还没报名,所以他们要求我们帮助做工作。为了配合动员工作,我们分别到定海、普陀、岱山和嵊泗等地群众大会上介绍长岭的自然情况,风土人情等。告诉他们,我们那里虽没有茫茫大海,却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虽没有鱼虾海鲜,却有骡马牛羊;虽没有苍松翠柏,却是杨柳成行。春天到处是绿油油的禾苗,夏天绿树成荫,秋天五谷飘香,冬天虽冷,也不像他们说的那样,穿着一般棉衣便可过冬。天空飘着洁白的雪花,让人心旷神怡。但也很艰苦,吃粗粮,种大田,放牛羊。要准备过艰苦的“生活关”和繁重的“劳动关”。我们到各县去介绍情况的同志,分别深入居民中了解动员工作情况。有些人问我们的同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是什么?只念几年书算不算知识青年?”我们的同志告诉他们,我们那里动员范围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又说:“毛主席不是说让我们把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吗,怎么小学还没毕业就让我们下乡呢?”我们同志没有具体回答,便问他们,像这样没读几年书就动员下乡有多少人。他们说,可能有一半以上。到各县去回来的同志反馈了这些情况,集中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来接收的是城镇下乡的知识青年,不是接收闲散居民。只读几年书的是社会青年,不是知识青年,不能收。我们把这种想法向舟山地区负责动员工作的同志提出来。他们说,这种情况有,只是少数,一定按政策选送。知青的家长都希望在编集体户的时候,把孩子和熟悉的青年编在一个户。经过一个多月的动员,负责这项工作的军代表来告诉我,动员工作结束了,已编好了集体户,很快就要欢送他们了。我们住的招待所在居民区,住时间长了,有些人就熟悉了。要返程时,我去和他们交流。我问一位中年母亲:“你愿意送孩子去北大荒吗?”她哭着说:“不愿意有什么办法,天天来动员,不去多不好啊!”我问:“你姑娘愿意去吗?”她说:“她不愿意,看人家都要走了,自己就要跟着走,我也留不住。”我心里明白了。7月中旬的一天早晨,舟山地区欢送赴长岭县插队的下乡知识青年。这个欢送场面是我一生永远不能忘记的。天气半阴,雾气蒙蒙,轮船停泊在码头,整个码头已被人群围住。民警和军人吃力地维持秩序,人群外边停着救护车,站着医疗队,听到的是一阵阵哭声,看到的是一双双哭红的眼睛,我觉得很不是滋味的。舟山地区的领导站在码头两侧握手欢送。青年们排着长队按顺序上船,多数人哭着向亲人们挥手告别。舟山地区革委会一位副主任带头送子女上山下乡,也站在群众行列欢送。他的女儿刚17岁,她在上船时路过父亲身旁一下子扑在父亲怀里放声大哭,她的父亲眼含热泪,佯装微笑把她推开,让她入列,按时上船,在场的人无不感到心酸。此时,医疗队是最忙的,救护车忙抢救晕倒的知青家长和亲人。船慢慢离开码头,客船汽笛的鸣叫声,知青和家长的哭喊声汇聚在一起,让人撕心裂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股洪流来势凶猛,使农村干部群众在安置上措手不及。但是,安置好下乡知识青年是当务之急。有任务的生产队安置一个集体户,一个集体户15人左右。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往哪里住?农民们还在想,一个生产队就这么多耕地,他们来了不就夺走了我们的收入吗?他们到底是财富还是包袱?但是,心里话一般场合不敢讲,只是几个人私下议论。因为毛主席有指示“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农村干部包括县里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对党的忠诚,怀着深厚的感情,还是满腔热忱地欢迎他们来。他们说,是毛主席、党中央让他们来的,安置不好就对不起毛主席,对不起党中央。所以,长春来长岭插队的知识青年路过县城时上千名职工夹道欢迎;北京插队青年来的时候,县革委会主任亲自到太平川车站去迎接;浙江知青来的时候,白城地区革委会王副主任代表地区革委会冒雨来欢迎,所到各生产队都杀猪宰羊欢迎他们。安置实在是一大难题,最难的是住处。长岭县城和长春青年插队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不能建房子了。当时的农村还很贫穷,有3间房的都是东屋住老两口,西屋住小两口和孩子,很多户还只住两间房。但是一经动员,说是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就迸发出冲天的力量,什么困难也都不是困难了。有一对青年,新盖了3间房准备结婚,一切都准备好了,打了箱柜,做了被褥,马上就要登记结婚了。看到来插队的知识青年没房住,他俩一商量,就找生产队长说,他们要延期结婚,把房子让给知识青年住,队长说:“那么办不好吧,你们准备那么长时间了,结婚怎么能推迟呢?”他俩说:“结婚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大事,安排知青更是大事,他们奔我们来的,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不安排谁安排,我们晚一点结婚,让十几名兄弟姐妹有住处,这也是我们的快乐呀!”这消息一传出去,知青们都前来向他们俩鞠躬感谢。有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主动把自己住的3间正房让出来,让知青住,老两口子去住仓房。仓房是东厢房,屋子窄,墙体薄,透着风,窗户小,光线暗。知识青年坚决不肯住正房,要住仓房,互相争了起来。最终,没争过老两口,还是老两口住了仓房。我知道此事后,去看望老夫妇和插队的知识青年。我问这两位老人:“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人认真地回答:“他们父母把孩子送来了,是对我们信得过,我们应该安排好,我们两口子住仓房条件是差点儿,能把十几个孩子安排好,你算算哪个多,哪个少,哪个是大头?他们都是青年,将来有大用,不照顾好行吗?”两位老人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暖暖的,眼睛潮湿了。他们虽然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懂得大与小,懂得近与远。有些地方知青住的条件真是很差,夜晚戴帽子睡觉,早晨起来挂了一层霜。但是,他们还那么乐观,见到我有说有笑,他们理解农村的难处。见到他们我也乐,我也笑,但是苦中乐,苦中笑,深感责任重大。一天,有位同志向我汇报说,一个公社的长春知青集体户全体知青带着行李走了。他们觉得这里太苦,不愿生活在这里,背着行李绕屯子走一圈,喊着:“再见了——”便去找吉林省革委会要求回长春。这件事惊动了全公社,也更惊动长岭县革委会。县革委会立即召开常委会,讨论如何做好知青安置工作。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4年9月,长岭县在北京召开“北京知青座谈会”前,当年在太平公社太平大队插队知青陈光(左)和在太平公社拉拉街大队插队知青谭晓光(右)分别与当年长岭知青办主任李志明通电话。我们到了集体户,知青们像见到了亲人,一拥而出,把我们迎进屋里。这是新盖的5间房,东屋两间住的是男青年,西屋两间住的是女青年,中间是厨房。3间东厢房是仓库。前边院子约有500平方米,后院子约有300平方米,都已种上菜。我向知青说:“白城地区知青办领导来看望你们,看你们有什么困难。”户长付永多说:“我们没什么困难,社员都挺关心我们。”富亚廷问:“你们刚到这里能习惯吗?是怎么顺过架儿的?”一时没人发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过一会儿,一位女青年开口了,她笑着说:“我在家时想得很好,可是到来时,一进屯子就心凉半截。屯子光秃秃的,被碱地包围着,四周白花花的,没地方住挤在社员家,喝一口水又咸又涩,偷偷地哭了好几回。想回去怕别人说我是逃兵,不回去真够难受的。”户长小付抢过话来说:“当时我们都感到很艰苦,来前豪气冲天,一到这里感到和想象的不一样,有的很坚定,也有的开始动摇了。”那位女青年又接着说:“我们的思想和情绪被队长和社员看出来了。生产队长领我们到邻屯大八号看看,我们不知道看什么,也是一个光秃秃的屯,住着几十户人家,也都是3间、两间的泥草房,有的还是歪歪扭扭的,从外表看也是穷屯。到那里后,一位老人向我们介绍说,你别看这个屯子不大不富,它可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解放战争时,屯里住着国民党军队,为了解放这个屯,在这打了一仗,有10多名青年战士牺牲了,前七号的烈士陵园里就埋着他们的忠骨。解放军没因为它穷不来解放它,我们后代也没因为它穷就搬走,不来建设它。”说到这里,屋内一片肃静。户长感慨地说:“我们回来后进行了讨论,这位老人的话教育了我们,大八号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教材,是读不完学不尽的教科书。从此,我们坚定了和社员一起贪黑起早去劳动的决心,说说笑笑的,慢慢顺过架儿来了。”又有几位青年插话说:“我们户长干得最好,被选上生产队政治队长了。”户长付永多说:“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首先就应该向他们学习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劳动,热爱这片热土。我们这些人来时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心想来到这大草原上,骑上骏马,驰骋在草原上该有多美呀!可是到农村后,和想的不一样了,什么都看不惯,周围甸子像个暴花秃,竟是土房土坑土窗台。干活开始还行,干了几天腰酸腿疼。队长和老贫农领我们看大八号屯,讲屯史家史,教育了我们,农民是多么能吃苦,多么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农民每天劳动热火朝天,真是值得我们学习。我就挺着跟农民一样干活,过了些日子,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真顺过架儿了,吃大饼子也格外香了。社员选我当政治队长,我更得好好干,我没因为当政治队长就少干活,社员都说我是好样的。”听完下乡知识青年的介绍,富亚廷说:“他们转变的过程,也是许多下乡青年转变的过程,这个集体户走的道路,也是其他集体户走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调查组离开前七号公社又去了新风公社。这个公社位于长岭最西部,北靠通榆,西接内蒙古,半包围太平川,是个很贫穷的公社。新风公社革委会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知青工作情况。他说,这些青年大部分都很好,很懂事,能吃苦,和社员一起劳动,有的还被选上生产队队长、妇女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或妇联主任。也有个别出事的,出在知识青年身上,也反映出我们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个集体户缺柴烧,看见外村拉羊草的大车路过就抢,老板子不让,就打起来。如果早帮集体户安排好烧柴就不会出这种事。我说:“满山遍野是草,可以组织青年自己解决烧柴,劫羊草车是犯法,应加强法制教育。”新风公社革委会主任介绍情况后,又陪我们到集体户看看。在集体户我向他们说:“我们是来看望你们的,你们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以讲一讲。” 他们谁都不发言,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大队革委会主任发言了,他说:“这些青年都很好,他们来到我们这穷地方插队真不容易,离开大城市,离开爹妈到农村插队这就是进步,就是好样的。他们在家常改善生活,到这里吃大饼子,喝豆芽汤。有几个青年想改善生活,出去打野物,什么也没打着。他们几个就上太平川了,到一家饭店,看见有几个干部模样的,点了一桌子菜正要开餐。这几个青年就把在路上捡来的猪脑瓜骨拿出来,放到桌子中间,说我给你们上道菜,这几个人很知趣儿,饭没吃就走人了,其他几桌顾客也都走了,他们几个就坐下吃上了。人们都看出来他们是知青,没和他们一样的,若是打起来,打坏了谁都不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事虽不大,整个太平川都传开了。有的人见到我就讽刺说,你们那里青年胆子真大。我觉得不是青年不好,是我们没把青年生活安排好,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他们。”拿猪脑瓜骨的那位青年说:“大队革委主任知道这件事后没有批评我们,他自己做检讨,说没把我们生活安排好,还送来猪肉和粉条,让我们全户饱饱地吃了一顿猪肉炖粉条子,还让生产队磨白面送到集体户。主任这样做比批评我们、打我们、骂我们都难受,心里好像刀子扎的一样。事后,我们几个自动做了检讨,全户同学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向贫下中农学习,让领导放心,群众放心,父母放心,做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此刻,这位大队主任的形象在我眼前立刻高大起来,在自我检讨中使人受到教育,让人在温暖中自省,值得我们学习。也使我和我的同志们认识到,我们责任重大,要想做到知青满意、百姓满意、城里的家长满意多么不容易。临行时,我对他们说:“做为下乡知识青年,群众看重我们,我们就更应该自立、自尊、自爱。向贫下中农学习,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也没干出这种事,我们要遵纪守法。作为大队领导和贫下中农,应关心青年,爱护青年,做细致工作,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该批评的必须批评,不能一味迁就。有毛病改了就好,不要背包袱。”通过在这个公社的调查,使我认识到,在关心爱护知青的同时,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也要及时指出,要敢于批评,敢于教育。不能只关心不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青的健康成长。有些地方对知识青年不敢管,不敢批评,这是一种错误倾向,应该及时扭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腊月的一天,眼看就要过年了。大兴公社来电话报告,长春一位女知青被粪堆倒塌砸死了。这是一件大事,我们立即向县革委会领导作了汇报,领导指派我代表县革委会去大兴处理此事,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大兴公社号宝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大兴公社革委会领导和号宝大队革委会主任早就到集体户等候我们。我们到达后,集体户的青年和一些社员立刻围上来,嚎啕大哭。他们看见我们好像有了主心骨,等我们拿主意。我当时也是个青年,比下乡青年只大几岁,长得年轻些,站在下乡青年中也像个下乡青年。但是,我很镇定。因为,我是国家干部,代表县革委会来的,要做他们有力的依靠。遇难女青年叫谭金兰,是长春铁中的学生。生产队长说:“谭金兰是位特别好的青年,来到后就和社员一起干活,不怕苦,不怕累,是我们没管好,出了这么大的事。已经刨开的粪堆有2米多高,她到刨开的沟底去继续刨,有些老社员喊她出来,没来得及,粪堆突然倒了……”他们把我们领到停尸的地方,我看到这位年轻漂亮的女知青静静地躺在那里,穿着新换的黑色衣服,怀着憧憬,怀着理想,怀着爱离我们而去,不由得止不住泪水,感到无比悲痛。不仅生产队长应该做检讨,我做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也应反省。当时,我心里充满了无比的自责和内疚。我们立即通知长春铁中革委会和谭金兰的家属。她家里只有她的哥哥能来,据说,她哥哥是长春铁路医院的院长。由于我们对下乡青年管理不好,关怀不够,担心对家长不好交代。校革委会领导、工宣队代表和老师陪着他的哥哥来了,无不痛哭流涕。我们把事故发生的原因向他们作了说明,并作了检讨,提出了处理意见。他们通情达理,对我们的过错没有指责,没有提出任何过格要求,同意我们的处理意见。反而说:“我们给你们添麻烦了。”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他们走了,在这碱化了的荒野上,留下一座下乡女知青的孤坟,她用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青春为我们兑换了沉痛而不可饶恕的教训。管理不好,保护不好下乡知识知青就是我们天大的罪过。长岭县革委会就此事汲取了教训,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下乡知青安置和管理的意见》,召开各公社主管工作的领导会议,部署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建立起责任制,出现事故要追查责任。于是,各公社都对知青加强在劳动中的安全教育,一些有危险的活不让知青去干。(待续)</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jAzMzUwNw%3D%3D&mid=2247784463&idx=4&sn=2ad84de0e261c4167df71b2a6bc3e387&chksm=fc7c27b7d37251d98e656a62ebc5f0965632369e60357e1385f55ac48cbb0a06a52dd20db73e&scene=27&sid_for_share=99125_3"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查看原文</b></a><b style="font-size:22px;">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