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剃发易服,指清军入关前后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改留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暴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族大部分都被迫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剃发易服对巩固清政权、维护其对汉人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满族服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称“捎小辫”或“金钱鼠尾”。关外满族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厂襟、马蹄袖,前后开叉等。</p> <p class="ql-block">归顺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期间金朝人高压强迫占领区的汉人剃发。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当时的金太宗就下过这样的强硬命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治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发之荼,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清军入关后继续推行这个政策。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多尔衮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有些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十日谕旨,意思是允许百姓保留旧时发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衮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同年七月,又下令“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政局不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是为剃发令,强制汉人剃发,强行改变民族习俗。</p> <p class="ql-block">事件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族包括除满族外其他民族为了文明和自由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即与“剃发易服”有关。“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陈名夏曾说过:“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最后由于多个原因反而加速了满人的汉化。</p> <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亥剪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下剪辫子令。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汉人恢复长衫、对襟褂子、大襟衫、旗袍等新式的中国服饰。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留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剃发易服”政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清代风格的服饰早已深入人心,旗袍、唐装等满族或满族元素甚至“走向世界”,被误认为是中国服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饰争论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影视作品中的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俗称金钱鼠尾 。</p> <p class="ql-block">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次人口大灭亡,不是因为战争,不是因为自然灾害,而是因为一项法令政策的实施。 这次人口大灭亡就是剃发易服满清大屠杀。 剃发易服满清大屠杀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是满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而实施的一项血腥暴力手段。</p> <p class="ql-block">清末的犯人,从图中可知他们已经很久没剃头了</p> <p class="ql-block">康熙《耕织图》中的平民,他们并没留着辫子</p> <p class="ql-block">剃发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镇压。 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从1645年正式强制执行,到1911年废止。</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所占光复城镇,已有要求军民剪发命令。1912年,民国成立,宣统帝退位,清律废除,大多数中国人剪去辫子,只有少数人仍坚持留辫,如保皇派张勋率辫军、学者辜鸿铭等,以表示对清朝的效忠,也有一些民众害怕剪辫会被官府斩首,不愿剪辫。[39]总体而言,“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3月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满虏窃国,易予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痛矣先民,惨遭荼毒,读史至此,辄用伤怀!嗣是而后,习焉安之,腾笑五洲,恬不为怪……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翦除净尽,有不遵者,违法论……”。废除服制禁令后,有民众“头戴方巾,身穿明代汉服,腰佩龙泉宝剑”以表支持革命者有之,亦有脑后垂辫以明“复辟”之心者有之。西服则在其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装束。同时旗人袍服暂时走向沉寂。不过迟至1916年,北京还有人留着辫子,内务部下令严行剪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7月,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其中男子礼服大体有两种,一种为西式服装,另一种则是沿用长袍马褂。8月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了祭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8月,政事堂礼制馆颁布正式的《祭祀冠服制》。北伐之后,则规定为中山装和长袍马褂两种。女子礼服类似,仍然沿用立领、对襟、盘扣等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