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气息的老城故事 ——北海老街记忆(三)

风铃

北海市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老街,承载着岭南海滨城市因海而生,伴海而兴的历史文化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们来到这里,一边欣赏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精华、一边参观 “印象·1876”系列遗址和展馆,同时细看了东安码头、街渡口、双水井、丸一药房、宜仙楼和具有风物世情的多组青铜雕塑。 <div><br></div><h1><b>东安码头</b></h1> 位于东安街与升平街之间的金鱼巷北面,清同治年间(1862- 1874年),金鱼巷巷口有该码头碑刻,他是北海开埠前,商贸鼎盛时期诸码头中最繁忙的码头之一。 <div><br></div><h1><b>街渡口</b></h1> 清道光年间,北海与廉州街加强商贸来往。廉州街的客商坐船来北海做生意,船到北海,在该码头停泊,乘客及货物由此上岸直达街里,这里是当时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货运、客运码头。北海人称该码头为"街渡口"。 街渡口告示牌立于光绪光绪二十一年(1805年)6月24日。 现为北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br></div><h1><b>接龙桥双水井</b></h1> “接龙桥双水井”位于珠海东路101号和103号之间,至今有近200年历史。是当时过往船舶提供用水补给的重要设施。现为北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明初,厐氏家族见渔船出海作业需要淡水,便带领家人在老街拱桥“接龙桥”处,打下两口水井,井水通过井旁的水槽流往海边蓄水池,把水卖给泊在北海港的中外货轮。 <div><br></div><h1><b>观音堂双水井</b></h1> “观音堂双水井”位于和平路交中山中路东南角,建于清朝末年,因附近有一座观音堂(现已毁)而得名,曾是北海市区老街的中山路、沙脊街和珠海路大多居民的饮用水源。<br>  是北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h1><br></h1><h1><b>丸一药房</b></h1> “丸一药房”位于老街珠海路上,为日本人中野顺三开设。 日本侵华战争时,中野顺三以开设“丸一大药房”作掩护,从事间谍活动,为日军提供情报。 1936年9月3日夜,被时住北海的十九路军翁照垣所杀,这是震惊中外的“九三事件”,即“北海事件”。此事引发中日外交争端,经中日多次谈判才得以平息事态。 <h5><font color="#9b9b9b">中野顺三间谍活动密室场景</font></h5> “丸一药房”旧址现为“北海国家安全教育馆”。 <h1><br></h1><h1><b>宜仙楼旧址</b></h1> 穿过宽度只有70厘米的“君子巷”,是与珠海路老街平行的沙脊街。因建在形似脊椎隆起的沙带上而得名,长400多米,宽两米。这里是北海市区最早的街道,被称为“北海第一街”。 <h5><font color="#9b9b9b">君子巷又名摸乳巷</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沙脊街今称民建一街</font></h5> 我们止步于200多岁的沙脊街,这里安静祥和。商居两用的建筑、老旧的栅木门,让人回味。 在清道光元年发展鼎盛期,这里曾是酒馆、旅馆等集中区。 “宜仙楼”建于1906年、是6开间的砖木混合结构二层小楼。分别用作旅馆、茶座、饼食和酒家。门面屏风、扇窗栋梁均雕刻有花草鱼虫梅兰菊竹图案,时称“北海第一楼”。 “宜仙楼”专营茶座,兼营旅业、饼食,包办酒席,以制作中秋月饼闻名。1909年,老街过客画坛巨匠齐白石曾小住北海,下榻沙脊街,并畅饮于此楼。 <h1><div><b><br></b></div><div><b>电报局旧址</b></div></h1> “宜仙楼”的斜对面是“电报局”旧址。 当初的楼房建筑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扇不起眼的墙矗立在我们的面前。墙上几块匾牌,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电报局建于1884年,是北海第一条有线电报电路,时用莫尔斯人工机经转接通报。1928年后,陆续开办无线电报和磁石人工电话等业务……。 <div><br></div><h1><b>房产界碑</b></h1> 北海老城“房产界碑”可追溯至1923年,这是最早的石质“房产证”。 “房产界碑”镶嵌在房屋正门外墙,用于标识房产的置产时间、所属空间等,为房产留下“出生证明”,使房主置业的基本信息一目了然。 现于沙脊街26号的“房产界碑”。 <div><br></div><h1><b>老街的青铜雕塑</b></h1> 老街有多组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塑,这些凝固的历史人文瞬间,每一组都藏着一部无声的百年史书,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条老街的曾经。读懂这些雕塑,就读懂了北海老街的百年文化史。 <h1>《老街过客——齐白石》</h1> 宣统元年(1909年),齐白石云游至北海,下榻沙脊街,畅饮宜仙楼。 <h1>《百年普仁》</h1> 1886年,英国大英传教会创办了普仁医院,第一次把西医医术带到了北海。柯达、李慧莱分别为普仁医院第一和第二任院长。 <h1>《圣诞之夜》</h1> 1886年,在北海普仁医院举办的圣诞庆祝活动,是北海最早过的“洋节”。 雕塑再现了当年老街的圣诞之夜,是老街中西文化融合的真实写照。 <h1>《先睹为快》</h1> 1903年英籍医生李慧莱到北海普仁医院工作,带来电影机和黑白无声影片,常在领事馆及教堂放映。北海成为中国最早能看到西洋无声电影的城市之一。 <h1>《休闲生活》</h1> 1876年北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西方酒吧文化传入北海。老街成为洋人喝酒、弹唱等休闲生活的聚集场所。 <h1>《行者》</h1> 展示当年来自西方的旅行者,置背包于一旁,端着相机猫着腰,全神贯注地捕捉老街风貌,用镜头记录老街的故事。 <h1>《商界四大天王》</h1> 向世人昭示了昔日商贸鼎盛时期老街的风情。享誉中外的商界四大天王:陈鸣东、吴栋南、罗振东、梁戴三,在这繁华古老的老街上,品茶下棋、聊天闲谈,谈笑老街的故事。 <h1>《摇水井》</h1> <div>1928年珠海路拓建后,北海市商会牵头商户捐资打管井8口。因通过摇动辘轳取水,故名"摇水井"。</div><div>自老街启用自来水后,摇水井逐渐拆除。它是老街特色历史文化记忆的一部分。</div> <h1>《咸水歌》</h1> 呈现的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疍家渔歌文化,丰富了渔民们枯燥的海上生活。三个疍家渔女表情生动,姿态优美,惟妙惟肖地在对海高唱渔歌。表达了她们的喜悦心情。 <h1>《老街灯》</h1> 1927年秋,外沙商人周国升出资,从香港购回爱迪生发明的汽灯30盏。雕塑表现夜幕降临之前,周记汽灯的工人穿街走巷挂灯的场景。从此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夜生活变得热闹和繁荣。 <div><br></div><h1>《卖货郎》</h1> 一男子和一架载着儿童玩具的鸡公车组成的雕塑。生动地表现出上世纪初叶老街街上小贩的人文形象。 <h1><br></h1><h1>《开张大吉》</h1> 老街旧时店面开张庆典的日子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雄狮起舞祈求生意兴隆。 我们前后三次走进老街,其街道之悠长、骑楼之壮观、风格之独特、历史之悠久,故事之繁多,令人之惊叹,仿佛就是一部北海的壮丽史诗。 行走其间,可以感受它浓浓的历史意义、地域风情、人文气息,感受她的过去、现在、将来,感受这个城市的独特味道与魅力。 老街不长,岁月却远。老街铭记着中华民族那屈辱的史事,展示着北海这个港口商埠城市的历史文化精髓。 古老的老街,每一步都有历史的痕迹,每块青石都充满了韵味,写满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