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通道县—梨子界</h5> 湖南·通道 跟随红军的脚步,从龙胜向西北方向穿越湘桂交界的群山,进入湖南通道县境。<div><br> 从龙坪到湖南通道县传素瑶族村梨子界,直线距离9公里,但只有一条狭窄的山道可走,盘旋弯绕了24公里才到,又遇大雨,十分难走。<br><br> 传素梨子界,海拔1420米, 是广西龙胜平等、广南进入湖南通道的必经之路。<br></div><div><br></div> <h5>梨子界—被炸断的古樟树</h5>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途经此处,遭遇湘军及地方民团阻击和国民党飞机轰炸,红军战士将机枪架在古樟树上对准敌机射击,古樟树主干被炸断,有多名红军指战员牺牲于此。<div><br> 当地侗民将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合葬于梨子界,烈士墓就在147县道边,那颗被炸断的古樟树旁,还有一座红星亭,亭内墙上有《红军烈士耿耿丹心》诗一首,红字隶书,写于2004年,但很多字都已漫漶不清了。<br></div><div><br></div> <h5>梨子界红军墓</h5> 这个仅由墓、树、亭组成的一方小天地,在山高林密的峰峦间很不起眼,却没有被遗忘。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有三家人在亭中聚餐,交谈中得知他们从通道过来,带着孩子来这里祭祖并缅怀先烈,让孩子了解历史,传承长征精神,以这样的方式过端午,特别,也很有意义。<div><br> 由于行走匆匆,我们几乎忘了今天是端午节。听说我们走长征路,他们很热情地送给我们粽子和饮料,让我们在异乡的旅途中感受到无比的温暖。人生中与很多人擦肩而过,或只是一面之缘,但总有一些人既使模糊了面容也让你无法忘怀。<br></div><div><br></div> <h5>红星亭</h5> 通道侗族自治县,隶属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是湖南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侗族人口占近80%。这个建县近千年的地方,因红军长征“通道转兵”而闻名。<div><br> 通道先后有三支红军队伍过境,第一支是1930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由此到江西苏区;第二支是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1934年9月执行长征先遣任务经过这里;第三支就是中央红军,1934年12月分左中右三路进入通道。</div><div><br> 中央红军刚刚进入通道,就从截获的国民党情报中得知,已明悉红军意图的蒋介石,调动数路大军部署了四道碉堡封锁线,拦在中央红军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路上,正“守株待兔”等着红军“入瓮”。<br></div><div><br></div> <h5>梨子界战斗</h5> 国民党大军逼近通道,中央红军不得不停下脚步,紧急召开会议确定前进方向。参加会议的有博古、朱德、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因为情况紧急,毛泽东受邀列席会议,这是他自1932年宁都会议以来第一次参加高层军事会议。<div><br> 会上李德仍坚持原定计划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毛泽东则建议避开敌人早已布好的口袋阵,转而向西,进入贵州。理由是:一、红军人员锐减,士气低落且弹药不足;二、长途行军,疲惫不堪,已是劳顿之师;三、向北敌强我弱,恐寡不敌众,而向西往贵州,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主席说得激动,站了起来:“我们何不来个避实就虚,甩掉眼前的强敌,到贵州去?为什么一定要去钻口袋呢?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br></div><div><br></div> <h5>通道转兵会议</h5> 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者多数赞成通过,12月12日,中革军委下达了《军委关于我军十三日西进及进占黎平的布署》万万火急令,拉开了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通道转兵会议”。<div><br> 通道转兵的作用和意义无庸置疑,倒是召开会议的地点有不同说法。现在官方确定的会址是通道原县城所在地县溪镇的恭城书院,而距县溪镇南40公里外的牙屯堡镇一直认为通道会议是在他们的外寨村召开的。为此,我们决定先去牙屯堡外寨村,再去县溪镇。<br></div><div><br></div> <h5>牙屯堡外寨村</h5> 从梨子界到牙屯堡外寨村79公里,大路平坦,风景如画。<div><br> 外寨村位于大路边,找到指示牌信步而入。村子新老房屋混杂,老旧的侗族房屋下面半截砖墙,上面是木结构,没有什么红色旅游景区的氛围。我们仔细寻觅,看见寨门通道会议旧址标识牌、路边的铭文碑和墙上贴的一些文字史料记载,从这些布置凌乱而陈旧的展示中,了解了大致情况。</div><div><br> 红军到达外寨时,正逢村民吴文用和粟再栾结婚办喜酒,三十几桌酒席准备开席时,突然有人喊:不要再弄了。听说从老寨方向来了好多红军,很多村民和吃酒席的客人都跑了,屋里还有几个人没来得及跑。据村里的亲历者回忆:1934年12月12日(农历11月初六),红军在村民吴文用的老屋附近布满岗哨,戒备森严,屋里在开会,严禁他人靠近!<br></div><div><br></div> <h5>牙屯堡通道转兵会址</h5> 邓颖超转述过周恩来的话:通道会议是在郊外的一座农舍召开的,当时这家农民正在举行婚礼。李德的夫人萧月华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到当时的情况,进入通道后在一个村子里吃过一顿喜酒。时任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总支书记的肖锋将军在其《长征日记》中,证实了这个地方就是牙屯堡。<div><br></div><div> 时任红一军团十五师政委的萧华将军回忆道:进入通道县城的只有第一军团的二师、十五师和第九军团,其他部队都没有进城。说明当时中央领导并未进入县城,怎么会在县溪镇的恭城书院开会呢?</div><div><br> 10年前,几个老兵重走长征路,一进村就被村民围住,争着向他们讲述通道转兵会议会址的故事,牙屯堡外寨村的村民们太想为会址正名了!我们走在村里,并未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村民们已经习惯了,不再辩解,或许那只是他们心中一个永远的梦。<br></div><div><br></div> <h5>牙屯堡通道会议会址碑</h5> 天色已晚,入住县溪镇。我和妻买了点当地的卤菜,在宾馆房间里过端午节,粽子是通道人民送的,酒是广东丹霞山的馈赠,如此美妙的时刻,我们不由开怀畅饮起来。<div><br> 说笑中妻让我评价一下通道人民包的粽子如何,说实话我一般不太喜欢普通的白米粽子,但通道的粽子很特别,滑滑的粘粘的,像糯米但又吃不出米粒的感觉,口感很细滑,凉了也不发硬,仍然软软糯糯的,很好吃,如果蘸点糖或辣椒,味道会更佳。<br><br> 通道转兵纪念地景区位于县溪镇罗蒙山下恭城河边,规模很大,包括恭城书院、主题陈列馆,还有红军街、红军浮桥、宝庆会馆、总政治部旧址东岳宫等。</div><div><br> 纪念广场上有一座群雕,是参加通道会议的张闻天、朱德、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5人,不知为什么没有同样参会的博古和李德?<br></div><div><br></div> <h5>纪念广场雕像</h5> 恭城书院,始建于宋崇宁1105年,原为“罗蒙书院”,后毁于火灾,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原址重建,因临恭城河,故更名恭城书院。书院为穿斗抬梁式两层纯木构建筑,以青砖砌墙围合成院,拾级而上进入门楼,长长的走廊两侧对称地分布有多栋双层阁楼讲堂,占地面积2830平米,是全国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侗族古书院。<div><br> 书院古朴端庄,富有书香气息,之前曾一直为通道县溪小学使用,所以在书院门楼两侧的立柱上,保留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县长翁信孚题写的楹联,十分通俗易懂,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升大学”,下联是“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法升学”。<br></div><div><br></div> <h5>恭城书院</h5> 1934年12月10日,红一军团占领县城,红九军团也路过此处,但中央领导和其他部队均未进入县城。据说,1994年要举办纪念长征活动,通道会议的会址尚未调查清楚,恭城书院气势恢宏,保留完整,是通道县的代表性古建筑,时间紧迫,就将其定为会址了。<div><br> 现在书院内的堂舍布展介绍了中革军委下属作战局、参谋局、侦察情报局、通讯联络局等情况,还有干部团和部分领导人的住宿兼办公室。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会议室,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了七张木椅。椅子放得颇有讲究,毛泽东的椅子偏离正位,说明是列席会议,李德的椅子歪向一边,好像是人刚刚站起离开的样子。<br></div><div><br></div> <h5>通道会议会议室(恭城书院)</h5> 有趣的是,在通道转兵纪念馆里恰恰也有一个类似的场景,只是多了真人大小的蜡像,显得更加逼真。李德的椅子也是如此摆放,坐在旁边的博古转头看着李德离去的方向,似乎并未注意,毛泽东已站起来陈说,语调激昂,这一幕让人有了更多的想像。有一种说法,当时李德坚持原定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面对毛泽东的责问,李德大怒拂袖而去。<div><br> 通道会议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但让更多人认可的情况是,李德由于身体有恙,说完自己的意见后就先行退场了,剩下的人继续讨论,博古没有反对,湘江战役的阴影还笼罩着他,其他人都明确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一致通过并形成“西进贵州”的决定。</div><div><br> 会后周恩来把结果向李德作了说明,一向稳重的周恩来说话有些激动,可能是因为情况正在悄然发生着某些变化。否定了李德的意见,就意谓着否定了共产国际的决定,这还是第一次,谁都未曾想到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了。而毛泽东长时间被排挤在领导核心之外,也是从这开始,又可以参加高层会议发表意见参与决策了。<br></div><div><br></div> <h5>恭城书院内景</h5> 恭城书院旁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是典型的侗族建筑风格,色彩柔和,结构精致,古色古香。馆内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红军遗物和有关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的史实资料,包括女红军及长征“四老”(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的情况,原是“五老”,何叔衡留在江西苏区,未能参加长征。<div><br> 通道会议除了决定去向外,还进行了队伍整编和干部调整。撤消红八军团,其人员编入红五军团,同时将中央两个纵队合编为军委纵队,红五军团参谋长刘伯承调军委纵队任司令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陈云任政委。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和政委黄甦调回军委,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改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2月17日红军全部离开通道,进入贵州境内,整编在行军途中完成。<br></div><div><br></div> <h5>通道转兵纪念馆</h5> 馆展中,还有许多流传在通道的红军故事,比如萝卜坑里长铜钱、猪嘴吐铜钱、一担皮箩的故事等,最有趣的是红军秤。<div><br></div><div> 一个警卫员为给受伤的首长补补身体,来到村里一位老奶奶家,要买她的两只老母鸡。称鸡的时候发现没有秤砣,小红军灵机一动拿出手雷,放在准星上一试刚刚好。付完钱,警卫员兴匆匆地走了,却忘了带走手雷,从此这颗手雷就改行作了秤砣,老百姓买了东西都会用它校校重量,从无差错,所以当地人都把它称为“红军秤”,成了“公平秤”和“良心秤”的代名词。</div><div><br></div> 我们漫步红军街,沿着恭城河参观了位于河边的宝庆会馆,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太平宫,原是客商议事、聚会和祭祀的场所,现作为通道会议期间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的住处供人参观。<div><br> 河中有红军浮桥,置于河岸边,桥看上去很新也很结实,平时应该还在使用。顺着平静的河水望去,峰峦叠翠间,有一条山道,就是我们即将驶入、通往贵州的路。<br></div><div><br></div> <h5>宝庆会馆</h5> <h5>红军浮桥</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湖南通道</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12月</h3> <h1>附图:</h1> <h5>红军进入通道形势图</h5> <h5>通道转兵纪念馆前留影</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