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开始向北回归了

秋雨(李冰)

<p class="ql-block">太阳开始向北回归了</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昨天,也就是12月21日17时20分34秒,阳光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太阳抵达最南方,自此刻开始太阳向北回归,北半球黄河流域将这一天命名为冬至。地球上人们看到的太阳南移北归,其实是由于地轴的倾斜恒定,总是像一个方向倾斜,且绕着太阳公转,到达冬至这一天,地球北极远离太阳,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到了夏至这一天,地球南极远离太阳,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也就是说太阳相对于地球并没有移动,是地球倾斜着绕太阳公转使人们视角产生错觉,像是太阳移动了。</p><p class="ql-block">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由黄河流域的智慧先民发明创造的。最早出现的节气是冬夏二至,这是万年之前,黄河流域的先民靠观测太阳定季节。商周天文历法常用立竿测影的方法,依据正午时日影的长度来划分季节。这种观象授时方法,商代的人们已经掌握,殷墟甲骨文称为“立中”。西周初年,周公旦曾向商高学习“勾股术”,然后在河南登封测景台进行圭表测量,其所立八尺之表叫作周脾。古人并不知道这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绕太阳公转所致,但他们已经知道,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向北回归了。</p><p class="ql-block">夏代文献《夏小正》中记载有见伏星授时。在该古代文献中记载了18个星象,其中有:日冬至。十一月份的“日冬至”,说明十一月份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所测得的日影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p><p class="ql-block">陶寺古观象台距今4300年,其功用应是古代先民观测日出、确定季节、治历明时、举行宗教仪式等。遗址的东面是崇山,古称卧龙山,后世又叫塔尔山。西岐为了给东侵打通道路,所吞并的古崇国就在这一带。人们站在观测点,可以从柱子的缝隙中看到从塔尔山不同的地方升起。冬至时,太阳从最南端的一条缝隙中升起。</p><p class="ql-block">掌握了冬夏二至之后的几千年,人们探索季节规律,沿着物候和天象两个方向发展。逐渐认识了春秋二分,知道一年有两个时候昼夜等长,时间就在燕子归来和飞去的时候。分出了四时,进而又分出了八节。物候定季节在夏代结出硕果,观星候气在商代掀起高潮。商到周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三十节气系统,《淮南子》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直到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二十四节气才被正式纳入《太初历》。</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当斗柄指向子方,指向正北,也就是斗指子,地球到达黄经270度,便是冬至节气,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的12月21或22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季的第四个节气。</p><p class="ql-block">当地球运行到黄道面270°时,人类看到太阳移到了地球的最南面,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北极出现永夜,南极出现永昼,也就是北极半年看不到太阳,南极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按顺时针方向转圈圈。于是,当地球每年到达黄道面270°的那一刻,北半球的人们便命名为“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冬至节气。</p><p class="ql-block">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向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这天,虽然太阳高度角最小,日照时间也最短,白天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夜间辐射失去的热量最多,但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尚未耗尽,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尚未达到最大,因此冬至时节地面气温并非最低。实际上,由于冬至之前地表尚有“积热”,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p><p class="ql-block">我国民间将冬至后(含冬至日)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9天,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到了大寒(“三九、四九”)附近,地面储存的热量消耗殆尽,地面热量收支差额达到最大,气温最低,天气最冷。大寒过后,随太阳高度角进一步增大及日照时间进一步增长,地面在热量收支中出现盈余,气温从低谷中开始回升。由于大寒前后,正是“三九四九”之时,因此有“三九四九冰上走”之说。</p><p class="ql-block">这一时间的降水皆是飞雪,风云压阵自北而来,鹅毛大雪飘然而起,茫茫黄河两岸千里壮观。风雪翻飞,飘飘洒洒,惟馀莽莽,真如梨花盛开。望山川万里,严寒之气,三九到来,好一派黄河两岸,转眼已是银妆素裹。那寒风来自北极,寒风北来下行,下界暖湿抬升,暖湿上升降温饱和而成云,云浓至雨,气温寒冷降雨成雪。源于天山之巅,舞于昆仑之上,跨越秦岭,飞渡太行,西风紧吹,呼啸而至。风雪虽无雷声相伴,其势依然猛烈,凋零林木,潇杀万物。雪借北风之势,呼啸斜飞,恰似山舞银蛇,片刻千里冰封。威猛寒冷的大风雪,乘凌于高山颠峰,徘徊于莽原之上,翱翔于山峦之间,飘飞降落覆盖平原。</p><p class="ql-block">数九有九九歌,原始的九九歌出现在春秋时期齐国,因卫国人宁戚到齐国贩牛,常爱叩敲牛角高声唱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被拜为齐国上卿大夫,于是有人唱着九九歌也想引起齐桓公的注意。只不过当时唱的只是乘法九九歌,后被广为流传,并被逐步充实完善。数九的九九歌到了宋代才正式定型,明代开始流行。民间的九九歌有多种,因地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版本。譬如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反映冬季、早春物候与农事的九九歌,可称得上是一首物候歌:</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p><p class="ql-block">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渐北移,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逐日增大,夜间时间逐日变短、白昼时间逐日变长,故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之说。</p><p class="ql-block">当耕牛遍地走的时候,阳光几乎直射赤道,也就是北半球的立春了,立春是干支年的元旦,干支回归年以这一天为起止时间,从历法上说北半球已经进入春季,从气候上说,春季的到来还需要侯平均气温高于摄氏十度。当然从冬至到立春需要经过五个节气,一个回归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角移360度,每角移15度为一个节气,大约是15天。到了春分,阳光直射赤道,此后太阳便来到了北半球。</p><p class="ql-block">当太阳来到北半球的时候,阳气骤然回升,春风缓缓北进,大地万物复苏萌动,阳光明媚气象更新,枝头发绿鸟儿唱鸣,万山千壑就要春暖花开,神州大地人间欢歌,彩蝶飞舞的序幕就要亮丽登场。</p><p class="ql-block">历经了严冬的洗礼,降至极限的日射角开始抬升,拉长了的日影开始缩短,大地表面积温日渐增加,暖流南来,寒潮北撤。春风起于赤道洋面,自南而北,跨长江,过黄河,越长城,春风吹绿华夏。春风吹拂大地,穿行于旷野、城市、乡村,吹送于山峦、平原,飞舞于林间、田园,或微微婀娜,或飘忽迅移,层林尽染。</p><p class="ql-block">下雨了,不再是飞雪,那雨飘飘洒洒,细细霏霏,苍穹淡淡碎云雨飞,绿色还没有染尽山河,微风中已有春的气息,带着嫩芽和泥土的芳香。太阳回来了,严冬已经过去,春来了,细雨送来了春的芬芳,蒙蒙春雨杨柳绿,薄薄新艳桃花红。霏霏春雨,象是在给大自然泼洒一幅山水画卷,飘飘的春雨,迷迷蒙蒙,层林飞烟卷雾,如诗如幻,田园绿黄犹歌舞,春雨润物最有情。春雨是希望,春雨是人间的甘霖,春雨使万物萌动,春雨使世间繁荣,明媚的春,花开枝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