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路漫漫 吾当上下求索—我的人生回忆

山河美

<p class="ql-block">拙文《路漫漫 吾当上下求索——我的人生回忆》发表己来,得到朋友们的关心与支持。文字共有十八个篇章,现在将每篇集中重发于此,方便各位阅读并斧正。谢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六篇 油盐柴米酱醋茶</b></p><p class="ql-block"><b>—我的衣食住行</b></p> <p class="ql-block">我的回忆录从新冠疫情开始的2020年起动笔,至今已撰写了四年,不知不觉就写了七八十万字。撰写的过程现在回忆起来还颇有些意思,最初应该是一时起意,新冠疫情开始前一年也就是2019年末我从最后一个工作岗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院长二次退休下来,应该是闲着无事加之新冠疫情开始后各方面都强调和要求老年人少外出,于是便萌生了记叙一点几十年过往人生的念头。</p><p class="ql-block">最初想要写的就是几十年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于是在2020年春节前后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的学习生活》与《吾有所思吾有所为吾有所乐——我的工作生涯》为篇章名动笔记叙回忆,因为所撰写的都是当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过往之事如历历在目,所以很快这两个篇章的10多万字就完成了。文字完成的较快有两个原因,一是得益于几十年来我对文字的喜好,虽然自己的专业是理科数学,但从中小学起就有一种对写作的兴趣,读书时喜欢写作文,工作后对用文字表达思想一直情有独钟。二是刚开始写回忆录时比较随意,思想深处,认为不过是随便写写而已,当然这也落下了这两个篇章虽然内容很丰富但文笔却粗糙得自己也相当不满意遗憾。</p><p class="ql-block">也许确实是对文字的喜好吧,这两个篇章完成后。便萌发出多写一点的想法,于是很快的便有了在《愿他们在海阔天空自由翱翔—我的子女教育》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的理财》篇章名下的两段内容,这样已经成文的回忆录便有了将近20万字。比较有趣的是这些文字面世后,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自娱自乐,除了其中的有些内容给一些大学和中学的同学看看算是共同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外,多数内容都好似尘封一样没有替它们想过是不是让它们见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大概也就是我开始动笔写回忆录的前后,我们大学班上建立了一个《78621班网》,也几乎是在这段时间新冠病毒对人类的侵犯与肆虐愈加猖獗,全球旅游都突然停止下来,而我正好在新冠疫情发作前的几年中去了一次美国和几次欧洲旅游,彼情彼况让人颇有感怀,于是想把我这几次海外旅游回忆回忆,在确定篇章名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的海外旅游》后,我便开始撰写这几次欧美旅游,在大学班上同学的建议下,回忆录中的这一部分欧美旅游内容也就逐天开始在我们的大学班网上发表,也同时把在大学班网上发表的这部分回忆录内容在同学和朋友中传递。</p><p class="ql-block">我的这五次欧美海外游对我来讲是很省心省事的,美国东西海岸游是由儿子在组织,而四次欧洲游都是夫人在安排,我只需要跟着走即兴游玩即可。观念上我是一个典型的打卡旅游人,所以这五次欧美海外游去的地方打卡的景点特别多,现在要动笔把它形成文字应该还是比较浩紧的工程,我前后用了将近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笔耕不止,最终完成了这有好几万字的游记,撰写的过程无异于是再次进行了深度的欧美旅游,对去过的这些旅游胜地和景点,无论是对它的山水美景还是人文历史的了解都比当年实际旅游时深刻。</p><p class="ql-block">因为个人是属于医疗上的避讳就医者,所以几十年来身体上有什么病痛毛病都很少及时就诊,说来也特别奇怪,当年身体有病痛时多数时候都是能拖就拖,但有些身体病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也就没有了,其中有些还是比较严重的症状。既然是撰写回忆录,我也就想把身体病痛记录一下,于是便在《体为心声 体由心生——我的身体健康》篇章名下写成了一段关于我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文字,当然在这段文字中也抒发和表达了我对医疗特别是对中西医的一些理解与看法。</p> <p class="ql-block">回忆录行文至此不知不觉中已是有二十好几万字,内容的主干就是当年实际生活的写照,表现在文字上确实有些率性和随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对回忆录的援写在认识上有了一些升华。最初认为写回忆录就是如实记录自己的人生往事,比较强调客观少有主观的议论抒发,但写到这个时候便觉得不能只是简单的回忆往事了,其实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经历的每一件事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主观的感悟,这些感悟如果不把它很好的表达出来也许是一个遗憾。另外,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很多社会问题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都有自己的认知,比如对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的市场化便一直有自己的见解,也觉得可以把这些认知和见解在回忆录中表达一下。有了这种想法后,回忆录要撰写的思路和内容便被很大的拓宽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有了接下来想要撰写的《欢乐与成功同在,遗憾与教训同行——我工作与生活中的“得失” 》、《胸无大志随意而行——我的人生自描》和《充实自知自信自明——我的人生追求》等内容。这几部分内容在撰写上仍然以记实为线条,但在记叙人与事的过程中有了很多自我对人生的主观认识内容,表达了在几十年中个人对人生价值主观的认知和感悟。当然这几部分内容对已经完成了撰写的回忆录中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活记叙是一个宽度和深度的补充,既希望能撰写回忆更多的几十年人生中的过往世事,也希望向外界展示一个几十年人生中的栩栩如生的自我。</p><p class="ql-block">这几部分内容通过对人与事的记叙表达了我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就是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才算有价值。几十年过去了已过古稀之年,回过头看才发现能有平凡心做平凡人才是人生真啼,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平凡的庸人,能够真正做到几十年中把自己的平凡人做好那是相当不容易的,真做到了做好了那也是相当幸福和满足的。做好一个平凡的庸人,这是当我认真回过头总结自己的时候,发现这才是自己几十年人生价值的取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让我这一辈子人生过得是相对满足聊有成效。</p> <p class="ql-block">回忆录记叙到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围绕着我个人几十年生活历程而撰写的,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个人之外的各种社会问题。但人不是独立生活在封闭的自我空间中的,每一个人在更多的时候都是一个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会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我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几十年来个人的生活经历比较曲折复杂,作为社会的人扮演的角色也颇多,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肯定是有感悟的。于是我便萌生了通过对自己个人人生经历的回忆,抒发和表达一下自己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感悟,这便是接下来撰写的《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我的七个年代回眸》。在这部分内容中,我记叙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每一个十年中,我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的个人经历与感悟。我们这一代已经年逾古稀的过来人,既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头三十年的不堪回首,也有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应该说是共和国七十多年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几乎和共和国同时诞生,在和他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历程中见证了历史,当然自己也从孩提到青年直至现在的古稀老人,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相当丰富的。</p><p class="ql-block">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位学者,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之后,对一些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本来不应该出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关注的,其中包括在市场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不应该被市场化了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几个民生问题。无论是从一个学者的研究角度还是从见证这几个民生问题如何被市场化的角度,我都为这几个社会民生问题被市场化感到惋惜和遗憾,总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改弦易辙去总结这几个民生问题的市场化结果。于是我很刻意的撰写了《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市场化——我的民生观点》篇章,既是从一个学者的研究角度。也是从当事者的实务角度,回顾了这几个民生问题如何在这二三十年中被市场化的过程,分析了它们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也提出了要尽力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点建议和管见。</p><p class="ql-block">在这两部分回忆录内容相继完成之间,我的两位大学同学向我建议把我在西南财经大学讲授《科学技术史》课程内容编辑一下,作为科普文章在班网上发表,于是我动撰写了篇章名为《教学相长 学在教中——我的教学心得与感悟》,因为课程教学毕竟是我的工作经历,所以最后也把它作为了回忆录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其实关于科学技术史这部分内容我决定把它作为回忆录来撰写,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想在回忆录中表达一下自己的科学技术历史观,以及阐发一下自己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的见解。尽管这部分内容它的大的架构与当年在西南财经大学讲授这门课程相关,但在撰写中我是刻意的设计了一些内容,比如2000多年前东西方两个思想中心中的古希腊古印度以及古代中国在科学研究上的差异,以及刻意重笔介绍了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环球航海,特别是强调了他们对于近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当然因为总体的架构与当年在西南财经大学的教学有关,有些内容的撰写还是有所遗憾,比如古代中国在四大河流文明中的地位,以及宋元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叙述等等</p><p class="ql-block">回忆录写到这个阶段,作为笔者的我已经逐渐进入角色,文字创作的愉悦经常使我情不自禁。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困惑挡在了我继续记叙的面前,使我迟迟不能动手下笔。在己经完成的回忆录内容中,主要是以记事为主的,记人的内容涉及不多,按照回忆录的撰写计划,我会在一个篇章中集中的记叙我的同学朋友同事。到真要动笔完成这些记人的内容时,我却有些忧虑和忐忑了,在一个篇章中集中的一位一位的记叙我的同学和友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好像有些不是十分得体,我总想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载体,把这部分记人的内容记叙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思绪闯进了我的思维,那就是想去描述和记叙一下具体的抽象的有形的无形的“大学”。产生这种想法最初是源于对我自己同学友人的认识与感悟,几十年来在与他们相处中,我很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一所社会大学之中,他们都是自己很好的老师,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予我帮助和教育,让我能在人生的大学中顺利前行,我有必要在这所社会大学中记叙他们。当然自己这几十年生涯中一直和大学联系紧密,自己最后也是一名高等学校的老师,这也是我想去描述和记叙大学很重要的缘由之一。于是在《书山有径 学海无涯——我的“大学”》的篇章名下。我记叙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是回忆我在这所“大学”中的老师们也就是我的友人。</p><p class="ql-block">完成这篇主要是以记人为线条的内容后,我是非常的兴奋甚至有些自我感觉良好,毕竟对同学朋友的回忆应该是很愉悦的,这使得我回忆录的撰写渐入佳境。因为有了这一以记人为主线条的篇章,便触发出集中撰写一段以记事为主线条的篇章的想法,主要是想把自己在过住几十年感触颇深的一些事情予以记叙,于是以《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我的“城南纪事”》为篇章名的回忆录内容开始了撰写。</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段文字中记叙的不少事情,已经在回忆录中有过描述,当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把这些事情拿来做集中叙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我在回过头来回忆总结人生几十年中我所经历的很多事情时,有一点认识和感悟很深,那就是无论是我自己在做一些事情时,还是我同其他的人一起做一些事情时,环境的宽松也就是做事的自由度大小十分重要和关键,越是环境宽松自由度越大的事,做事人包括我自己做事积极性和创造力就越大,事情也就会做得更好,更完美,我其实是想在记事中表达出我的这一见解和观点。</p><p class="ql-block">当完成我的“大学”和我的“城南记事”这两部分内容时,四年前动笔开始的《路漫漫 吾当上下求索——我的人生回忆》已经撰写了七八十万字,四年中我撰写回忆录的目的也在升华,由开始的不经意的随意而行,到后来的认真思考和组织内容,而在现在我已经认为我在二次退休后古稀之年所撰写的这部回忆录,也许是我这一生中最有亮点也最有成效的收获,心中不禁油然泛起一种自得与自豪之感,让人充实自知,也让人产生了一种多写点回忆文字的想法。</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我确实在几十年中经历了跌宕复杂人生,所经历的事情跨度和反差都很大,所以有成都七中高中校友夸张的称我为“传奇许”。从人生成就和收获来看,我似乎也相对自得至少是自我满意,其中犹为自慰的是三个子女的教育与成长。三个子女在受教育阶段我给予了他们翱翔的空间和助力,在他们成家立业的时候也给予了经济与财富的支持,但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能给他们留下更多的回忆文字,也许是我这个父亲对他们最好的馈与。</p> <p class="ql-block">于是后续想要记叙的文字与内容涌然而至,包括许多人生细节与习惯,比如这一篇章想要记叙的几十年来我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当然事实上不止是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它包括了我一介凡人与庸人生活和生存的方方面面,我把它取名为《油盐柴米酱醋茶——我的衣食住行》。我想这种文字的记叙应当是很有趣并且令人愉悦的,当然撰写的难度也不会太大,因为这又回到了写实的起点,当然这一次的写实不会像刚开始撰写回忆录时仅是叙事,它自然会有一些对这些有意思的写实抒发自己或者是当时就有或者是现在提升后的认识和感悟。</p><p class="ql-block">先从食开始吧,不是说“民以食为先”吗?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食者”,在我个人的认识和理念中“食客”好像更高级一点,所以我不敢高攀自诩为“食客”,说自己是“食者”除去能食之外,还有自己也喜欢和乐于烹饪。其实把自己说成是“食者”我还是觉得抬高了些,我其实就是一个能吃能做之人,但我不能把自己说成是吃货,因为我食量较大但还不至于狼吞虎咽里吃东西。儿时曾经听到一种依所吃食物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之说,就是“上等之人色香味,中等之人稀粑甜,下等之人肥多大”,我真不知道该依这句话把自己归入哪一类人,客观的说我是认为自己是三者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先说肥多大,这恐怕与食量有关。我的食量从来都是比较大的,改革开放年前三十年计划经济时期的状况就不多说了,哪个时候人们因为物质匮乏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食量都比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在饮食上逐渐习惯少食,不少自己觉得肥胖之人还经常致力于节食减肥,但我一直在饮食上食量偏大,即便是现在已入古稀之年,我与孩子们在一起聚餐,女儿就不说了,两个儿子正置壮年,但他们在餐桌上所吃的食物比我还少,还不是少一点其实是少的多,由此可见我的食量。因为食量偏大,所以首先是喜欢吃肉特别是肥肉,并且喜欢大块赶口,于是这肥多大当然应该与我挂上钩了,算是一个下等之人吧。</p><p class="ql-block">但是稀耙甜似乎也与我特别有缘,我从小就喜欢甜食,糖的甜味是我第一美好的口感,虽然胃口很好食量偏大但都喜欢食用耙合的东西,尤其喜欢吃哪种蒸煮得很稀耙的肉食,所以这个稀耙甜之至爱让我有幸可以列为中等之人。甜食包括的东西就较多了,除了肉食外还有糕点饮料,凡是有糖味道很甜的食物我都很喜欢,至今仍然记得儿时父母亲带我去耀华餐厅享用甜食糕点及一种被称为“泗瓜泗”的加糖欲料的美味,更是不能忘却中秋节在那里选购苏式月饼的甜美享受。</p> <p class="ql-block">至于色香味,与其说是我品食的时候有这个关注,还不如说是我在烹饪的时候关心它是否影响我的手艺。但不管怎么样,对饮食的色香味我是有特别的概念的,所以也因此算是跻身上等之人吧。这样如果按食物的等级分类,我就似乎与上中下三等人皆有缘了。不过喜食之人对等级之分并不十分介意,他关心的是食品,至于色香味稀杷甜肥多大都来者不拒十分喜欢。</p><p class="ql-block">饮食中我特别喜欢的是肉食,主要是猪肉,不是我不喜欢牛羊肉或者狗肉,从小在食用这些肉食时,总易引起我上火,吃的时候虽然舒服,但后来上火后却很难受,这大概与我的体质有关吧,猪肉应该算是温性,没有吃后引起上火的状况发生。猪肉中最喜欢的首先是传统的平常人家三道菜,那就是回锅肉、红烧肉和凉拌白肉。喜欢这三样菜一个原因是它们吃起来赶口过瘾,在食肉的吃相上我没有南方人特别是江浙人那种细嚼慢咽的韵味,反而有北方人那种大块㭆颐之相,比较欣赏水泊梁山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再有就是这三样菜是传统的四川家庭的家常菜,大家都会作,烹饪起来也不难,只要作料配齐即可,我自然也是制作这三样川菜的熟手甚可以说是老手。</p><p class="ql-block">还有另外三种川菜我也是特别喜欢的,那就是甜烧白咸烧白粉蒸肉。这三种菜制作起来程序比较繁琐,要想做出好的味道配料也要求较高,属于一般平常家庭很少自己制作的菜。但这毕竟是极为通俗的三样川菜,所以任何一家川菜馆乃至机关单位学校的食堂都能做出品相和味道很好的这三种菜品。我特别记得当年到四川天一学院时,在天回校区食堂中售卖的咸烧白,小小一份只有几片肉。师傅的手艺极好,做出的那个味道就不摆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道菜也是我的至爱,那就是炖膀,这是平常人家通俗的称呼,正式的名字叫清炖肘子。这道菜中最好吃的有几个部位,首先是肘子的皮炖耙后入口即化,吃起来十分解馋过瘾。再就是皮和拐子肉之间那种不是肥肉但却比肥肉味道更好的部位,也是入口即化吃起来让人十分惬意。最后是每只肘子上都会有的但数量不多的筯,炖耙了的筋入口即感受得到它的韧性,但因为粑和又很能舒服的食之。这道菜一般都在家自我制作味道极佳,川菜馆中虽有清炖肘子这道菜或者是与它相似的清蒸肘子,但真正的味道不如在家中自己烹饪的炖肘子味道鲜美。</p> <p class="ql-block">炒菜中也有几样拿手的,一般的家常菜什么甜椒肉丝韭黄肉丝酱肉丝这些就不说了,说一下白油肝片和鱼香肉丝。我这里想说的不是如何去品尝他们,而是具体怎样去制作与烹饪。白油肝片的手艺当年是在石羊供销社做伙食团长时向称为“么爸儿”的老炊事员师傅学的,我在回忆录开始写的时候曾经记叙过清晨到供错社屠宰场去买两副刚宰杀出来的鲜猪肝与一笼猪网油,由“么爸儿”炒成白油肝片大家分享,那个美味特别是又嫩又鲜的肝片食后让人终身难忘。炒白油肝片的关键就在于既要保持肝片鲜嫩又要入味,这一点火候是关键,当年我还是得到了老师傅一点真传的。</p><p class="ql-block">至于鱼香肉丝,那确实是一个显示手艺的技术活。“鱼香”这个味道为什么叫鱼香,它是鱼的香味吗?有一个多半大家都看过的段子讲一位四川人专门请一个老外吃鱼香肉丝,并且很费劲的用英文告诉老外这道菜的味道就是鱼的香,菜上桌后老外仔细看了半天,在品尝了美味之后很狐疑的问主人,怎么没有在菜中看到鱼呢?其实鱼香味是以姜葱蒜末为主体,配以白糖、醋和酱油,并在炒肉时先放入郫县豆瓣,最后一气呵成的,这之中这些佐料的搭配以及入锅时的火候十分关键。</p><p class="ql-block">除了猪肉外肉类中再就是鸡肉,比较喜欢吃鸡肉也多少与自己的烹饪有点关系。比较拿手的有两样菜,一个是凉拌鸡块,再就是红烧鸡肉,这两样菜不仅我喜欢吃,家中夫人以及孩子们都比较喜欢。我做的凉拌鸡不同于川菜中的传统的凉拌鸡块,首先是把鸡肉切块时我要剔除鸡骨,用的都是鸡肉,这样食用时十分赶口入味,这种做法当然也是因为我自己就不喜欢去啃骨头带来的。在做法上我传承了传统的川菜凉拌鸡的两大特色麻与辣,但口味上适度特别是不要太辣,再综合江浙菜中的有一定的甜味,辅之以四川特有的姜蒜并勾适量的醋,这样出来的味道是相当可以的。红烧鸡块我不是以川菜中的红烧以辣为主,而是江浙菜的白味为主,佐料中花椒是主角,不用酱油用精盐并以适量的糖予以提味,也是一道很受欢迎的佳肴。</p><p class="ql-block">鱼肉本来是很好的营养品,食用它也没有像牛羊肉那种上火的禁忌,但我是吃大块肉习惯了的人,对那种细嚼慢咽的品鱼我实在感到不过瘾,不过因为夫人爱去做鱼,经常买来各种各样的鱼清蒸,吃的次数多了还是觉得有些味道,特别是鱼头吃起来还真有些别有风味,感受到了为什么上海人江浙人广东人食鱼头比吃鱼肉更感兴趣。</p><p class="ql-block">尽管也喜欢吃鸡肉和鱼肉,但我食用的肉类主要仍然是猪肉,并且特别喜欢吃肥肉,口感上就不怕肥腻觉得肥肉比瘦肉好吃。现在不少人都比较忌口肥脦,更怕引发三高,我多年来对肥肉是情有独钟,也不忌惮什么胆固醇之类的,不过身体的实际状况到也争气,血压血脂血糖都很正常,没有什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之类的毛病,这也许是让我有口福的保障吧,如果真有些要忌油腻的毛病,就不能大快朵颐一饱口福了。</p> <p class="ql-block">与食肉分不开的一定是喝酒。烟酒这两样东西烟我是从来不沾的,主要是从小就有先天性支气管扩张,一直医生们都叮嘱忌烟酒。烟这个东西我从来没有体会到抽它的乐趣与美妙,所以不沾它也就很正常和自然了。至于酒就不可能一点不沾了,因为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饮酒,早就体验到饮酒的美妙和乐趣,所以尽管有医生的叮嘱,我也只是少饮而已不可能一点不沾。至于酒量嘛,既然是喜欢饮酒自然还是有一定量的,我曾经在前边的回忆录中记叙过当年我们兼并了成都市装磺印刷厂后,在与青羊区工业局支持我们工作的干部在花水湾聚会时,对方在我的公司下属们的有意误导下频频向我敬酒意欲放到我,结果我以一己之力放到了对方若干干部,这在当年成为了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至于喝酒我是有点历史的,当然在参加工作有工资收入前是没有喝酒的,1971年从大塘公社招工回城工作后,因为有收入了,而且当年各方面的情况聚合在一起,使我的经济还比较宽裕,于是就开始饮酒了。我当年饮的都是好酒,也就是那个时候称为的瓶装酒,当年便宜的老白干是要凭证供应的,一个人一个月二两酒是八角钱一斤,但高档的瓶装酒却不要票敞开供应,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价格较高问津的人不多吧。当年这些瓶装酒的价格说是较高其实和现在比起来是相当便宜的,五粮液瓶装酒一瓶三元五角四分,现在的剑南春那个时候叫绵竹大曲,现在的水井坊当年叫成都大曲,都是一块多钱一瓶,当然其实也不便宜,因为当时人们的工资普遍都是30多元多一点,花这个价格去买瓶装酒来饮的人确实不多。</p> <p class="ql-block">我当年作为经典的单身汉,各种原因导致当年日常开支花费不多,所以表现出经济上比较宽裕,这样我自己私下品酒的时候都是喝这种瓶装酒,当然五粮液不是经常的饮,平时喝的较多的是绵竹大曲和成都大曲,但时不时高兴时也要喝五粮液高消费一下。当年的这些瓶装酒,那是真正的淳正好酒,一开瓶便香气四溢,入口那个美味就不摆了。因为酒的价格太贵,所以喝瓶装酒时都是独自饮用,舍不得花较高的价钱请人喝酒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怕传出去影响太坏。我当年自斟自酌饮酒时最喜欢的配菜就是卤猪头肉,时至今日对猪头肉配美酒仍然是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与烟酒并列的还有茶,我历来有饮茶的习惯,按现在的养生保健的说法这应该是一个好习惯。尽管饮茶的历史很悠久,但我最多把它说成是饮茶其实是喝茶,绝不敢说我能够品茶。我除了在饮茶时能够闻到道和尝到茶的香味外,其他的就体会和分辨不到什么了。可能是年轻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吧,在茶的品种上我对茉莉花茶情有独钟,饮用茉莉花茶时它的香味十分诱人,至于其他的茶比如绿茶包括龙井茶之类的,我都觉得他们味道太淡不是十分喜欢,但对铁观音和普洱茶。还是比较喜爱的。</p><p class="ql-block">一种说法是四川的男人会做菜,这确实不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经济都比较紧张,物资也不太丰富,所以逢年过节请家人和朋友聚会都是在各自家庭中进行的,不像现在多是到外边酒楼饭店请客。家中这种聚会是当年几乎每个家庭中的大事一桩,每个家庭准备都很充分,而那一桌菜都是由各个家庭的男主人在掌勺,这大概是四川男人会做菜说法的由来吧。我当年自然也是这种角色之一,现在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了,聚会都是在外边酒楼去吃,现在仔细回想起来还是当年在家中亲自动手做上一桌菜更有韵味。</p><p class="ql-block">说了很多吃肉的事,还是来说说蔬菜和水果吧。可能是当年供应不丰富时“大路菜”遗留下来的惯性,至今在食用蔬菜上仍然对冬瓜、莲花白、萝卜、花菜及蒜苖就是传统的老品种蔬菜十分喜爱,而对一些新的蔬菜品种比如西兰花西芹等难以接受。水果也是如此,习惯了苹果橙子橘子西瓜等老品种,对火龙果等这类新品种也不容易提起兴趣。</p><p class="ql-block">说对新的饮食品种不易适应更难喜欢,但有一桩事情确实很例外,那就是对西餈特别是对简易的汉堡的喜爱。自从肯德基麦当劳把汉堡这种西式便当食物舶来中国后,我很快就接受了它并且产生了少有的喜好感。多数国人都是偶然吃吃汉堡调剂一下口味,我却不然,对这种西式的便当食物很能接受,虽然能陪着一起去吃这种汉堡的人不多,但我也总可以自己创造机会去享用汉堡这种在我看来的美味。有一桩事情足以说明我对汉堡的喜爱,就是我在数次的美国及欧洲旅游中,每次都要去专门寻找当地的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去享用当地的正宗汉堡。</p><p class="ql-block">都已经说到西餐了,那就中餐西餐都说说吧。中餐的色香味型四大要素应该是它的灵魂和精髓,一盘精致的大菜上桌,造型和色泽便会教人不忍下筷。国人所了解的西餐多是煎牛排披萨汉堡色拉意面之类,这些实际上是西餐中制作和食用都比较方便的饮食,类似于中餐的面条饺子包子锅盔。西餐很典雅的大餐也极有特色,我在2019年初那次欧洲游时,曾享受过二次大餐,一次在巴黎享用经典的法国大餐,另一次是在巴塞罗那享用的西班牙大餐,都很有特色与风格。西式大餐的节奏很优雅缓慢,菜是一道一道的上上来,主客一起大家一道一道菜地品尝,这一点好像比我们中餐开餐不久菜淆便堆砌了一桌不同,相比较我还是觉得西餐的那种方式和风格更好些。</p> <p class="ql-block">西式大餐的礼仪感也很隆重和讲究,在巴黎吃的法国大餐,好像都吃的差不多了,桌面也似乎收拾了,这时服务员端来了一份甜点,径直的送到我夫人面前,在座的其他五六个人好像都没有,正当我有些狐疑时主人很客气委婉的说,法国大餐中最后一道甜点只有女士享有,表示各方面对女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说到中餐西餐有一点不是我刻意贬低中餐,那就是食用方式。西餐无论是便当还是大餐,都是采用的分食制,这应该是很科学和先进的需要效仿与推广。但中餐那种色香味型四大要素好像是推广分食制的一个障碍,当然现在提倡的是公筷公勺,算是一个进步吧。我曾经在宜宾五粮液集团享用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餈分食,在一个偌大的可以坐几十个人的大圆桌上,各种中式菜肴都是分食的,一小碟一小盘送来,但这样好像中餐的那个灵魂和精髓色香味型也就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说到五粮液集团的那次中餐分食,使人想起了四川小吃,这是因为现在的龙抄手酒楼有四川小吃套餐,一个套餐把四川几十个小吃都品尝到了,服务员送餐来的情况就和那次五粮液集团的中餈分食相似。四川小吃品种繁多,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糖油果子三大炮叶儿粑三合泥肥肠粉酸辣粉牛肉煎饼军屯锅盔,还有夫妻肺片川北凉粉钵钵鸡串串香麻婆豆腐天主堂鸡片。儿时就在皇城埧戏玩的我对这些小吃一点也不陌生,也是我的至爱,从小到大也品尝了不少,小吃嘛价格不高比较便宜,特别是皇城坝上的小吃更是价廉物美,也饱了不少口福。</p><p class="ql-block">说了食再来说下衣,也就是我的穿着。男人嘛衣着本是通俗平常好象没有太多可记叙的,但我在这方面到还有几点可以回忆。首先要回忆到的是我的母亲,她除了有一手江浙味的烹饪手艺对我影响颇深外,她识毛衣的专长也让我在衣着上有所特点。也是应该是从我外婆做老妈子的罗家学到的,我母亲竟然有一手是毛衣的好技术,手工织毛衣在解放前后是家境稍许好点家庭女主人一种女红特征,我母亲是雇农出生的女儿,能有这种手艺显然是从罗家学到的,以母亲的精明能干她把这项手艺学得很精很好,这使得我这个家中的老大从小在衣着上就享受着当年通常家庭不容易有的手织毛线衣裤。</p> <p class="ql-block">其实不只是毛衣毛裤,母亲的手工针织毛线用品可以说精湛到应有具有,毛衣就不摆了,母亲织出的毛衣有多种多样的款式,另外就是毛裤样式也不少,再就是毛线识的帽子手套袜子,可以说应有俱有,所以我从小就享受着各种毛线织品的包裹。母亲是把织毛线作为一种探索和享受的,她的毛线织品经常在翻新,也就是一件毛衣毛裤最多穿个两三年她会拆了重新编织,当然重新识的都是一些新款式新花样。我就是成家后也一直穿着她织的毛衣毛裤,现在家中还有她当年识的不少毛裤,前些年都还一直在穿着,便人想起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p><p class="ql-block">衣着上的又一个特点就是我喜欢着浅色甚至是白色的服装,这一点同我不太讲究卫生的陃习形成极大的反差,夫人就曾经多次叨叨到“又不爱干净又爱穿浅色衣服”。就是我的色调观偏于冷调,白色兰色以及浅灰色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些颜色。当然冬天穿的衣服以及比较正式的西装还是有深色的,但即便是暖调色的服饰,也喜欢有一些浅色线条融合于中。现在到了古稀之年,反而觉得这种喜欢浅色的服饰色调观念,对张扬老年人开放的心性有所补益,</p><p class="ql-block">衣着上的又一个特点是比较偏好于西式服装,当然这里也主要说的是西服。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我进入大学读书,四年后大学毕业正值80年代思想大解放时候,那个时候西服逐渐进入中国社会。我记忆犹新的是我的第一件西服上装是1983年我到广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时候买的,因为当时经济状况尚不宽裕,我是花了很多精神在当时广州有名的越秀街用18元买了一件西服上装,严格的说它就是一件西服便装,后来经济状况有所改变,又买了西服套装。从那时候起日常着西服成了我衣着很重要的习惯,也就是说这几十年来我都偏爱于着西服套装,当然在不是很正规的场合,我多数时候还是着的西服便装,也就是说即便是着便装也还是青睐西式而对中式服装不是很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以穿西服为主虽然确实是我个人的喜好,但也有一些环境上的客观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我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作,先是为一些公司进行管理,后来自己也办了公司,公司的氛围还是以穿西服为主的。再就是我在第2次退休前的十年中,在民办高校担任院长,这个工作环境也是我穿西服时候居多,至少是西服便装,在四川天一学院工作那几年,学院的投资方表现出较强的企业色彩,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还是表示出希望能着正装表现出该有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个事情说起来也可能是中国特色吧,就是在国内的公办高校中,教职员工特别是老师们的着装都很随意,着西服正装的人极少。本来以为高等学校嘛高级知识分子们可能会更青睐西式服装,但实际情况出恰恰相反,先生们着装都很随意,这可能有点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这个世纪头一个10年,我主要是在西南财经大学工作的,虽然多数老师们着装都很随意,我可能是因为习惯和喜好吧,绝大多数时候还是着西装至少是西服便装。当然要说明一点,所谓喜欢着西装,也主要是在外边,在家中我自己还是穿着比较随意休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人的穿着确实没有多少可说的,来说说住吧,先说一个既是客观事实也是我的居住偏好,那就是几十年来,除了儿时住在城中心皇城坝边光华街有十年多一点外,后来就一直居住在清静但多少有点偏远的“城郊”,这个所谓的城郊,也伴随着几十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逐步逐步向外扩展的。1958年我搬到了四川大学,住进了培根路上的川大十四宿舍,这个位置在今天的一环路旁应是中心城区了,但在当年他确实是城郊,甚至可以说他是郊区。从九眼桥到三瓦窑有一条路叫九三公路,当年这条路过了川大十四宿舍靠近十二中的后门那个路口后,公路两边都是农田一直辗延到三瓦窑。路边的农田中小春多数都种的是油菜,所以一到春天油菜花开了之后景色这边独好。因为确实是郊区,除了十四宿舍依凭川大雨水管道自成体系外,九三公路当年没有雨水管道设施,夏天一下大雨便淹成小河,儿时在哪里用木板作船在水中戏玩十分愉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之后一直到1968年有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都居住在哪一片,有时住在四川大学有时住在是成都工学院,更远一点是住在与望江楼对面隔河相望的三官堂,那个地方离今天的二环路已经不太远了。三官堂那个地方当年其实也是郊区,因为那附近有蓝光机械厂成都纺织厂等大型国有企业,房屋建设上倒还不像郊区,周围也没有多少大片的农田,但有一点足以证明它是农村,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吃的用的水当年都是从锦江中挑回来的,当年的生态环境确实很好,锦江中的水清澈干净,挑回家就直接用来焼水煮饭了,当然这个时间应该是1963年前。</p><p class="ql-block">从1969年到1970年这两年,我辗转在安县、新都、郫县最后在蒲江当知识青年,那就是地地道道的生活在农村了。1971年被成都市金牛区商业局招工回来之后,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绕城一圈的当年的大金牛区,除了茶店子土桥天回镇龙潭寺这些人民公社所在地的场镇外,其他的都是农村农田种满了庄稼,我在这几乎也是农村的地方居住了将近8年,加上在农村当知青的那两年,有10年之多的时间,我是实打实的生活在农村中,那是一片空气清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金牛区茶店子居住的那几年中,我本来也是可以回到父母亲的家中住的,因为多种原因主要是为了方便,我一直住在茶店子商业局中。住在单位上除了自己上下班工作方便外,当然对单位上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持,那些年处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方方面面包括工作上的弦是绷得很紧的,作为金牛区商业局这样一个单位还是希望下班时间也有人能够处理工作事务,而我正好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这使得各方面相对都比较满意。而我在这几年中积累下了很多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方方面面的资源,这些资源帮助和支持我在1976年把在农村乡下呆了五年的知青兄弟招回城工作,并为赖在城中不敢下乡的妹子办理了正规的免下乡手续。</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考上了成都工学院读大学,因为后来有了孩子便没有住在学校,还是又搬回了三官堂。这时的三官堂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状况了,自来水自然是有的了,当然这时锦江中的水也浑浊不堪,洗东西都不行更不用说食用了。尽管有了街道建设以及城市化的设施,但三官堂那个位置还是应该是城郊,因为离它不远的现在的二环路是1992年才建成的,向中心城区更靠近的一环路也是1986年才正式建成。一环路经过了九眼桥,而三官堂距离九眼桥还是比较远的,所以1978年到1982年我居住的三官堂应该还是郊区,最多是城郊。</p><p class="ql-block">读大学的那几年还是很辛苦的。我们七七级七八级的大学生是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大学机会的,也抱负着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社会的雄心,而那时我已经30多岁,并且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带薪读书的工资很低,没有孩子尚可,有了孩子就很捉襟见肘了。经济和学习时间的压力,让我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努力坚持着学好大学的学业,同时让两个襁褓中的孩子逐渐长大。</p> <p class="ql-block">1982年我大学毕业了,那一年我35岁,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也二岁多了。在这之前的30多年中,我基本上是傍依着父母多数时候都居住在城郊,城郊的空气清新和不喧哗使我在观念上形成了住家还是离中心城区远一点好些,这事实上是后来的三四十年中我多次搬家,但都一直情有独钟的居住在城郊的原因,即便后来多次搬家都是购置的新商品房,但我都是刻意地选择距中心城区较远的地方购买,选择了比较清静的非中心城区居住。</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当年的四川财经学院也就是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位置在今天的二环路外的光华村街,前面已经说过二环路是1992年形成的,所以当年的四川财经学院确实是在郊区严格地说就是在农村。虽离城区偏远但却是一个美丽漂亮的宜居之地,除了围绕校区一圈的都是农田,长年庄稼绿色葱荵,特别是春季油菜花开时一片金黄映入眼底让人目不暇接外,四川财经学院的校内美景更是让人美不胜夸。</p><p class="ql-block">四川财经学院当时的学生不多,教职员工也不多,校园的环境相当美好,因为人数不多建筑也不太多,主要是很多花草植物烘托着校园的美景,特别是校园中有大量的栀子花,数量之多如果是在中心城区根本不可能看得到,我到学校不久栀子花就盛开了,可以说是满园花香使人陶醉其中。也是因为教职员工人数不多,即便像我们这种刚分配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学校也分配住房,这样我一家人都搬到了四川财经学院居住,当然离中心城区是比较远的。</p><p class="ql-block">分配到四川财经学院去的时候,四川财经学院已经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管理,财大气粗的人民银行拨出款项让四川财经学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当然其中一个重头就是教职员工宿舍。分配到学校才半年多一点,学院新建的教职员工宿舍就落成了,我分到了一套二居室的套房,用当时在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的同行讲,我当年分配到的那套房子在这些学校恐怕要教授级别的人才分得到,在我们住进这批房子的青年教师,当年在四川财经学院都是助教。</p><p class="ql-block">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套新分的房子住了才一年多不到两年,学校又有一批新的教工宿舍落成了,按照当时学校住房分配的政策,我们这批青年教师中的多数又一次分到了新房。新房也是一套二的,比原来哪个一套二的大几个平方,原来那个大家通称它为小一套二,这个新分的称它为大一套二。就为了这个多几个平方,我们又搬了一次家又住了一次新房,好在当年那个时候住进新房都没有装修的习惯,所以第一次住进去的那个小一套二没有装修,因此也没有什么惋惜之处,这个新搬进去的大一套二大家也没有装修,我只是买了一些很便宜的塑料地板胶铺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这个新居使人最惬意的是视野很好,坐在家里饭厅中,一眼望去便是农田,那个时候西南财经大学还没有扩建,教工宿舍就建在围墙边,围墙外便是农民的农田,一年四季都是绿悠悠的庄稼,每年3月份油菜花开的时候,一眼望去真是美不胜收。大春栽种的秧田水稻,灌溉用的小河沟常年水流不断,肉眼可见很多鱼虾在其中戏游,这是两个七八岁的儿子和他们更小一点的表弟们玩耍的好地方。当然出行不是十分的方便,从住家的地方去乘公交车,要么要走到光华村街上。要没要走到当年也叫清江路的公路上去。</p><p class="ql-block">在西南财经大学这个当时应该真正叫郊区的地方住了十年,这十年应当是我年轻力壮奋斗的十年。首先是要尽快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尽管大学毕业后拿到了行政22级也就是工人5级工的工资,比读书时的二级工工资一下子涨了三级,但也只能是缓解了一下困境而已,经济上仍然很紧张。好在作为大学老师之后已经有了教书的一技之能,除了在西南财经大学多上课多一些课时费外,从1983年起在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的电大班中的辅导课收入让我很快改变了家中经济紧张的局面,同时也认识了那两个省级单位很多年轻的干部。</p><p class="ql-block">工作上首先要打开局面,高等学校嘛老师的工作就是教学与科研,教学上比较好办,30多岁了年龄上比那些真正的20多岁的年轻教师大了10岁左右,教书育人的表达能力和工作方法肯定要强一些,专业上以我学的数学专业知识去讲授层次较低的经济数学应该是游刃有余,加之四川财经学院的贵人前辈吴怀教授的指导,所以教学上我很快在学院获得了很好的声望,教学效果相当的好得到各方面的好评,而为了达到这一点我所付出的还不是太多太难。</p> <p class="ql-block">在科研上要出成果就需要努力了,好在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我很快的展示出自我的科研能力,以及在这种能力上的勤奋努力的科研成果。什么叫“天时地利人和”呢?大学毕业分配到四川财经学院后,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成了全社会的工作重点,需要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为我这个数学专业在财经院校任教的老师开辟了广阔的科研天地,此乃天时。四川财经学院当年经济管理各个专业基础很好发展的势头也很强,经济管理每个领域都是科研课题的平台,为我施展用数学定量分析经济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此乃地利。人和嘛有点不好意思,好像我们分配到四川财经学院的非财经专业老师,所要进行的科学研究内容能够参与的老师并不多,因为它毕竟需要相当的数学基础,这成了我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当然正面的说老教授吴怀先生对我的支持是我极大的人和条件。</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很快就出成果了,从1983年到1988年,六年中我的科研成果斐然,成了西南财经大学引人注目的青年教师。除了发表了若干论文和组织编写出版了若干套经济数学教材外,我在这几年中承担了两个国家级项目的研究,一个是1984年承担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货币发行量的适度规模》研究,这个项目的研究结果当年在人民银行引起巨大的震动,因为我的研究结论所指出的当年货币发行偏多为几个月之后爆发的建国之后第一次抢购风潮所印证。另一个项目是保险总公司的《保险业研究》的子课题《保险总准备金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为保险业发展中的保险总准备金问题提供了数量依据,并发表了论文和出版了专著。</p> <p class="ql-block">1992年我的家搬到了茶店子街上,在那里我买了第一套商品房。这套商品房的品质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只有90多个平方,但却是很标准的3房2厅,房间很大两个厅也很大,厨房和卫生间也很宽敞。它位于茶店子西街金牛区政府干部的宿舍片区中,是一幢独立的只有四层的小洋房,那个时候的金牛区还没有像现在划成了五个城区,仍然是环围着东城区西城区是成都市郊区。这幢小洋楼本来是为当年的金牛区委八大常妻修建的,面积和建设品质都按当年有关规定执行,但房子即将建成的时候,国家的政策有了改变,常委们的居住面积有所增大,所以修建房屋的区统建办就把它拿出来当商品房卖了。</p><p class="ql-block">这套房子修建的品质是比较高的,除了一栋小洋楼只有4层之外,虽然不是精装修,但应该也是按照当年的装修习惯简单装修了的。除三间卧室外整套房都是用当年标准比较高的水磨地面,厨房卫生间都是用瓷砖铺设好了的,还配有浴缸。修建标准高当然售价也高,当年一个平方1300元,在同一个区域的其他房子每平方都是900~1000元之间。这套房子住了5年,后来就一直出租,在2015年左右政府出资把它拆了改建成现在很壮观美丽的花园,因为房子的品质较高,我收到的拆迁赔偿款有150多万,而当年购进这套房子仅花了不到13万人民币。</p><p class="ql-block">严格的说因为茶店子是金牛区政府的所在地,整个金牛区都是郊区它似乎也应是郊区。只不过那个时候二环路即将建成,茶店子到西城区的距离也很近,因为是区政府所在地所以交通也很方便,住在这里倒是没有什么郊区甚至农村的感觉,与我十多年前住在这里的情况差异是很大的了。当年住在这里也是因为孩子要读初中,这个地方离他们学校比较近,方便他们上学读书。</p><p class="ql-block">在茶店子居住的这几年我的工作与生活都很紧张,这个时候我已经辞去了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的处级行政职务,“下海”到了市场经济中游弋,目标是实现自己多方面的财务自由,同时两个读初中的双胞胎也是学业上的关键时刻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虽然辞去了西南财经大学处级行政岗位职务,但仍然是西南财经大学的教师需要履行教师的工作职责。这些多方面的状况,都需要付出我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我的工作和生活是比较紧张的,当然同时也是很充实的。</p><p class="ql-block">虽然很紧张好像还有点辛苦,但这几年方方面面的收效还是比较大的。两个双胞胎的儿子,在我们的助学之下高中分别考上了成都七中和树德中学,为他们高中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奠定了基础。西南财经大学教师的岗位职责我履行的很好,是完全按照当时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来完成的,这使我进入二十一世记后全身心在西南财大任教授课做了很好的准备。当然这几年在市场经济中也颇有收获,我没有去追求把公司做得多大。比较实打实的就是挣几个钱实现多方面财务自由,应该说这个目标实现得很好,特别是比较机缘巧合的把当年赚的一点钱放在了比较好的投资理财上,这应该是当年的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在两个双胞胎孩子初中毕业分别考上成都七中和树德中学后的1997年初我就再一次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石人小区,看起来离中心城区近了一点,因为它在二环路以内,我购买的商品房位置在一环与二环路之间,但是相比之下它比茶店子似乎更像城郊一些。那个时候虽然二环路已经建成,但二环路以内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发,我所购买的商品房楼盘直到二环路,都是大片的待开发土地,不少土地农民仍然在上面种蔬菜种庄稼。我买的这套房子是一个跃层,在七跃八的八层上有一个较大的露天晒台,站在上边往外边看就是一大片待开发的土地,在那里住了几年看着这些土地上修起了一栋一栋的商品房,这是一桩我特别感兴趣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到购买这套房子时,新房都有了装修的概念,买的房叫清水房是必须要装修才能入住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装修住房。因为在那里一共买了两套房,都是一百三四十平方,一套在底楼是个家带店,是我的母亲和小保姆在住,另一套七楼的跃层是我们在住。我们住的这套房子连同当初开发商赠送的面积以及开发商特意修建的不在规划内的一间房,就有一百七八十平方了,装修虽然很不错,但人少了住着显得很空荡,它使我们感受到了住大房子的烦恼。但这套房子的位置仍然在城郊的城乡结合部,出门便可以看到周围农民种植的绿悠悠的庄稼和蔬菜,很符合我对居住地的喜爱和偏好,倒也使我感到十分惬意和高兴。</p> <p class="ql-block">在搬到石人小区居住后,我有了一段相对比较不是特别繁忙的时间,一方面自己生意上的事我在逐渐收缩,而西南财经大学学校的事我还没有全方位全身心的进入,两个儿子上了高中,成都七中和树德中学在学习上的安排很紧,让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像他们读初中那样强度较大的安排超前学习,而小女儿尚小,先在家中由小保姆带了两三年,三岁后就去了幼儿园,所以相比较起来比前几年要轻闲多了。加之到这个时间阶段,当年比较多的需要我去帮他们进行财务管理的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歇业了有的甚至解体了,留下的公司已不多不需要像前几年那样繁忙,所以这段时间我待在家中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p><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中我做了两件看起来比较休闲的事情。一件是步行,主要是为了增加身体活动量加强锻炼,步行的范围还比较宽,有时是从家中出发向城内走,穿过白果林小区到一环路,再顺着一环路或者走到抚琴东路或者走到清江东路再折返回家中。有时是向城外走到二环路,再顺着二环路或者走到抚琴西路或者走到清江中路折返回家中。住在石人小区的那段时间做的另一件事情是个长知识的事,就是在家中七跃八的八楼露天平台上观看近在咫尺的不远处砖混结构房子的修建,正在修建的那个楼盘紧邻着我们这个楼盘,站在八楼的露台上工人们正在修建砖混结构的房子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建筑中已经不再修这种砖混结构的房子了,现在即便是修六七层的洋房都是框架结构,而当年修的七层以下的商品房都是砖混结构。从修建的程序上来讲,砖混结构的房子质量是要差一些,它的每一层修建大约需要十天左右,有这样一些建筑工序:先是作立柱钢筋框架,也就是在已经盖好的下边那一层上把这一层的立柱钢筋扎起来。然后开始砌砖墙,这些砖墙都砌在己经扎好钢筋立柱之间。砖砌好了之后把每个钢筋立柱和他旁边的部分砖墙用隔板包围好,然后往上面浇筑搅拌好的水泥石头河沙混泥土。混凝土凝固之后拆开隔板,在沿着这一层已经砌好的墙体扎圈鿄钢筋,扎好之后也用隔板围好浇灌混凝土。最后圈梁混凝土凝固之后盖上预制好的被称作预制板的这一层的顶,也是上面一层的地面。全部工程分别由钢筋工泥工木工完成,建成一层约十天左右。</p> <p class="ql-block">在石人小区居住的那套房子有两点感触很深。使人满意和惬意的是那套房子在七跃八的八层上有一个面积大概有三十个平方的露台,休息的时候在露台上泡杯茶,听听音乐看看书还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露台上,仰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沐浴着阳光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另一个感觉就不太好了,房子太大有将近二百个平方,两个儿子读高中时我们五个人住着还觉得可以,1999年两个儿子考起大学后,我们三个人住那么大的一套房子,六七个房间加上两个很大的厅,空荡荡的确实显得比较冷清。</p><p class="ql-block">在石人小区居住了六七年后,我在2003年第三次搬家,这一次搬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的对面。这个时候我已经收拾好了在商海中的各项生意,全身心的回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做我喜欢的教学与科研。这次住的房子是一个小高层电梯房,也是在九跃十的十层,也有一个面积更大有将近六十个平方的露天平台,不含这个露天平台的面积有200多一点平方,所以住起来还是显得很空旷,不过那个将近六十个平方的露台十分宽敞,在上面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套房子在装修时我刻意没有把房间弄得的太多,200多个平方装修成了四间房三个厅,所以每一间房子都很宽敞,最大的那个厅面积有将近五十个平方,在里面住着还是比较舒适和满意的。</p><p class="ql-block">住在这套房子中对我是最方便的,因为西南财经大学就在街的对面,步行几分钟就过去了,所以除了上课外我们也时不时去光顾学校的食堂,我的车也没有停在自己的楼盘下边,是停在学校停车场里面的,十分宽敞和方便。在这里住了两三年后,西南财经大学在温江的柳林校区建成,从2004年开始新生就在那边行课,四年后也就是2007年全部学生都到了柳林小区。当时不像现在有地铁四号线把光华校区和柳林校区两个校区连在一条地铁线上,是学校的校车住返于两个校区,所以住在这里到温江去上课也很方便。</p><p class="ql-block">我在从西南财经大学第一次退休前的十年中所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除了上课要到温江柳林校区去之外,备课呀准备教案呀撰写学术论文和专著呀都是在这个家中完成的,家中有一间我专用的书房供我使用。教学上《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是我的专业,轻车熟路只要努力认真的处理好如何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授课程即可。而另一门课《科学技术史》对我来讲应该是一门新课程,它需要查询的资料很多,准备课程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好在那个时候外面的事情已经不多,精力和时间完全能够保障准备好这门新课程。</p><p class="ql-block">住家在这里最安逸的是游泳了,西南财大的游泳池每年从5月1号就开始了,一直要开到国庆节后的十月底,而过了十月份进入十一月份,学校的冬泳队就接管了游泳池,所谓接管就是只对冬泳队的成员开放了,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底。因为我是冬泳会的成员,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全年我都可以到学校游泳池游泳,当然冬天最冷的那几个月得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来决定,我一般是能坚持在学校露天游泳池游泳到每年的11月中旬,过了这个时候水太冷也就只有到较远一点的恒温游泳池去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很多体育锻炼设施都对教职员工免费开放,包括体育馆中的羽毛球乒乓球以及网球场的网球,但我这个人从小对体育锻炼就不是很积极,唯一的就是游泳很喜欢,所以住在这里的几年中虽然离学校很近,但能够享用到的也就是游泳,</p> <p class="ql-block">搬到这个宽敞的家后的那几年,每年的除夕一大家人都是到我家中来吃年夜饭守年夜的,也确实因为房子很大,厅大房间也大还有一个大的露天平台,所以十多个人在这里热闹过年也很舒适。当然年夜饭都采用了自助餐的方法,现炒现煎的菜不多,主要是凉拌菜卤菜和烧炖的菜,全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也很快活。</p><p class="ql-block">搬到这里住家两年后,两个儿子也大学毕业了,分别在成都有了比较满意的工作。这个事情在当然还是很忐忑矛盾的,他们毕业了是先工作还是继续提升学历读研究生,这在当时确实还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决定和选择。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选择了工作的决定还是很及时和正确的,因为他们毕业那几年各类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刚毕业时本科生的学历还是很吃香的,加之他们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品牌,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很快的走上了社会实践,但他们工作没有几年之后,随着大学扩大招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研究生多了很多用人单位提高了门槛,硕士研究生找工作的难度也增大了,所以早一点工作把握机会把位置占住还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儿子毕业后我也分别给他们购置了各自居住的房子,这也是他们大学毕业工作后各自的第一套房。当然他们刚毕业经验也不足,所以房子的装修还是以我为主来弄的,这个时候我已经经历了好几套房子的装修,房屋装修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了,加之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充沛,所以这个事情做起来还是比较顺手的。</p><p class="ql-block">住在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事就是对女儿的小学学习进行了规划和安排,我们准备让她用四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课程提前两年升入初中。在学习读书上女儿确实很优秀,她在学校要完成学校的课程教育,放学回家后我们就给他安排超前的学习。女儿在小学校中就是优秀学生的典范,老师们都会喜欢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参加了很多活动,其中绘画优为突出,小学学校受金沙遗址的邀请绘制一幅大型壁画,就是女儿为主创带领一批同学集体完成的。</p><p class="ql-block">按照我们的计划和安排,女儿用四年的时间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这时需要考虑如何让她升入初中。有时候缘分和机会是完全出人意外的,刚搬到这个地方时,闲暇时间我也经常在附近步行逛街,权当是锻炼身体吧,逛的时候发现在附近有一所中学校,占地很大修的也很辉宏,叫“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外国语学校”,校园管理很严轻易不让进去,后来找了个理由进去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这是一所很不错的中学校,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儿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还没有考虑到那么多,到了这个时候这所学校就成了我要让女儿进去读初中的理想目标。</p><p class="ql-block">这确实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它的教育和学习重点是外语,通常一般中学校一周大约只有4~6节英语课,多数学校是4节,而这个学校一周安排有8节英语课,还不包括那些辅助性质的课程比如外教的口语课,仅这一点就很符合我们和女儿的情况与期望了。体制上这是一所民办学校,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小学和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从法规和管理的角度,要让女儿从小学四年级就升初中,有一个小学六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与否问题,招收她读初中的中学自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公办院校从管理特别是思想解放的方面,显然要想进去读初中难度要大得多,体制内的人所惯有的思维使这件事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办学校无论从哪方面讲实现的可能性都大得多。</p><p class="ql-block">到了女儿四年级完成的那个暑假,我便开始为女儿上这种学校做准备,暑假开始不久学校就招生了,我便去了这所学校。学校有一个招生接待组对外接待学生家长,确实是缘分和机会,我去的那天上午,接待组办公室没有其他的家长在咨询,接待组所有老师都听取了我对女儿的情况介绍,除了强调女儿通过我们的超前学习安排和辅导已经达到小学毕业水准外,特别强调了女儿的英语基础,同时也顺便介绍了一下我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而女儿妈妈是外企高管的家庭背景,当然这里还撒了一个小谎说女儿已经是小学五年级了。</p><p class="ql-block">听了我这一番介绍,招生组的老师们都很感兴趣,他们庚即向负责招生的校长做了汇报,最后招生组负责人陪着我去校长办公室与校长做了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校长对女儿的情况也很感兴趣,特别是对于她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很是重视,于是决定第二天对女儿进行面试,并且组成了一个以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为主的考核组对我女儿进行测试。第二天的面试进行得很顺利,因为女儿的个子较高,所有的老师都不怀疑她是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的测验,得出的结论是女儿具有小学毕业生的水准,并且有初中二年级的英语水平。学校决定录取我女儿到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读初中,这里边就有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籍问题了,学校承诺由他们负责到青羊区教育局去解决女儿的初中学籍问题,但女儿在石人小学没有完成的义务教育得由我自己去协调。</p><p class="ql-block">这样女儿在这所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上了三年初中,女儿的表现也很优秀,跳级两年但也很顺利的跟上了初中课程的学习,各科成绩在班上都名列前茅,特别是英语一直稳居前三。 因为年龄比同班同学们小两岁,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与大家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和友好。我们的住家离这所学校很近,步行不到十分钟就走到了,女儿在这所很漂亮的学校很愉快的学习了三年,完成了初中学业,毕业后考上了树德中学读高中。</p> <p class="ql-block">女儿高中就读的是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于是在女儿上高中后我们又再次搬家。这次的新居是现在的青羊新城中最早开发的楼盘,位置在三环路外,我购买和入住的时候那一片多是待开发的土地,农民还在那上面种着绿悠悠的庄稼。为了购买这个房子我和夫人还上演了一场离婚闹剧,因为当年的限购我们没有了购房资格,我们进行了一次假离婚才有了买房的资格,这个过程我在前边的回忆录中有详细的记叙。这套房无论是品质还是性价比都比较满意,这多亏我们当时在售楼部认识的哪位售楼小姐小王,在她的帮助下我们选到了这套理想的房子。</p><p class="ql-block">这套房子已经住了十多年了,是我所有房子中住的最长的一套,好像还要继续在这里住下去,因为这个片区作为青羊区重点打造的区域,目前看来还是很不错的。除了区域的配套日臻完善外,它的商业和交通都很不错,大型超市中有盒马与鹏瑞利,青羊万达也在区域的边缘上,好几处综合体比如万和与新西城入住的商家特别是餐饮都很不错。交通目前地铁虽然只有4号线一条线路,但地铁站就在我们小区旁十分方便。小区配套的公园大大小小有好几个,最大的大公园无论面积景观和绿化都很不错。我们住的这个楼盘一是低层最高的只有18层,并且其中有不少是跃层,所以小区的人口密度很低。二是小区楼盘楼栋下没有商业,十分安静适合居住。三是小区的绿化一直都比较好,进入小区就像进入一个小公园一样。这里有这么多的优点看来似乎还要住下去。</p><p class="ql-block">因为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很焦灼的局面了,总的社会经济形势也让人没有再另外购置一套房子住的打算,加之如果还要搬一次的话,房子买多大的,小了似乎不像是改善了,加之小房子目前还没有购房资格,但大房子我们又只有两个人好像也用不着。再等等看看吧,看看除成都外有没有更好的居住地方,比如泰国普吉岛,或者是其他气候比较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看住家的这些地方,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国人有传统的讲风水的说法,以我的习俗观念和专业背景我是不大相信和讲究风水一说的,但有一点我还是很信服和尊重的,就是大家经常讲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居家应该是“地利”很重要的一点吧。从小有成就方面来看,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四川财经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财经大学,就一直居住在学校中,当年的重点是做好教学科研,所以住在学校里面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学校的图书馆是我在教学科研上做出一定成绩的依靠,当年不像现在信息很流畅一部手机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东西,当年教学科研上要做一些成果出来真还离不开那个图书馆,除了藏书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览室中的学术期刊,很多科研信息都是从那里得到的。</p><p class="ql-block">住在高等学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清静,远离城市安安静静的没有闹市的喧哗与干扰。80年代的那几年,我完成的文字相当多,除了一些学术论文外,个人写的专著有七八本,应该有100多万字。加上当年主编的好几套教材,应该有好大几百万字是需要我编撰的,其中有不少的文字是我撰写,住在学校良好的工作条件是我能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当年不像现在在电脑甚至手机上就可编写文字,当年是一支笔一张纸一个一个字爬格子才能完成的。</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我需要兼顾各方面的时间段,主要精力是下海去挣点钱实现多方面财务自由,但也不愿舍弃体制内的西南财经大学,两个儿子读中学了需要鼓励和支持他们上好的大学。这段时间我正好住在茶店子,那是一个能兼顾到多方面的好地方。首先是下海经商,我和我的朋友们的企业都办在西门金牛区这一片,金牛区的不少政府机关就在茶店子,当年主要要跑的一条线就是从茶店子到蜀都大厦,住在茶店子既有郊区的清静又有交通的便利。</p><p class="ql-block">再就是到西南财经大学履行教师的工作职责,茶店子到当时的西南财经大学所在地光华村都是西边这个方向,所以应该是很方便的。至于两个儿子当年选择的十八中距离茶店子也很近。所以你要想兼顾到方方面面吧,就正好有这个地方正中下怀,所以说茶店子这个地方占到了“地利”也不为过,它确实为我方方面面的需要带来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我全身心的回到西南财经大学重置教鞭,所以搬到了学校街对面的楼盘中居住,到学校去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包括生活都是很方便的,即便是后来校区迁徙到了温江柳林,但学校设置的往返班车起始点都在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所以也特别方便。那段时间我集中在改造装修交大花园的一些房子出租,出租房的所在地离我的居住地也很近,交通的方便为我节省出不少都市人经常要耗费在往返路途中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更为重要的是也许是偶然但更多的是缘分,居然后来女儿读初中的那所“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外国语学校”就在住家不远,我先是在沿街溜达的时候发现了它,进一步的了解便觉得它很适合我女儿就读。其实很重要的是它的民办学校身份,使我找到了机会突破九年制义务教育让女儿顺利入学,这一点在当时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学校能接纳女儿,所有的努力都得付诸一江春水。所有这些都应该说这一次居住的地方还是占到“地利”了的。</p><p class="ql-block">现在住家的地方前七、八年我都在三个民办高校担任院长工作,住家这个地方在三环路外不远,很方便的交通使我到这三个学校都很方便,至今还记得当年一早开着车子听着音乐奔赴学校的情景。有一个比较巧的事情要说一说,当年这些民办高校都很缺有经验的教授学者给予支持,我需要广泛的联络各个公办高等学校的老师,当年双方约谈的最佳地点居然是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的校友之家,那是一个不仅交通方便更是会让人感到温馨适合知识分子沟通交流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当然新冠这几年,应该说五城区中青羊区表现是最好的,我们虽然有过几次惊险,但掀起的波涛好像不大,感觉中住家所在地青羊区的干部还是很人性务实的。另外这几年作为青羊区重点打造的新区,它的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方方面面都很成熟了,所以待在家中的这几年也感到各方面都很方便,算是为自己二次退休之后的休闲生活找了个好地方吧。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我和夫人都没有另外在搬一个新家的打算和安排。</p><p class="ql-block">在住家这一块上说了不少的话,现在来说说“行”吧,行应该有多种方式,走路步行单车骑行开车自驾肯定都在其中,至于公共交通逻辑上好像它不属于自我的“行”的范畴,但回忆录嘛不必那么拘泥,所以也把乘车乘船乘飞机的趣事录于其中。首先说步行,那是儿时我最喜欢的一种活动,说它是活动是因为当年的那种步行,已经超越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目的,而更多的是一种探索,一种儿时老弄不明白但又很想把它弄明白的想往。</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步行有这么几条主要路径,一条是每天中午从光华街家中到东䘖街人民商场去给父亲送午饭,虽说路径并不算太长,经过梨花街染房街两个路口也就到了,但对一个六、七岁的儿提这还是不算短的。再就是从陕西街小学校出发去探索当年金河旁街道的走向以及金河的流向,因为当年金河两边修有很多居家住宅,交通和行走的不便使得想要探索和了解的东西始终未能如愿。当然当年皇城坝的热闹对这种探索也是一种干扰,不少的时间是走着走着就走到皇城坝中去了。</p><p class="ql-block">但最令人向往并且一次次行走的路线是从光华街沿当年还有的城墙以及锦江走到四川大学去。使人痴迷的一是当年虽有城墙但并没有路,当然也许是有路但我不知晓,二是锦江距九眼桥和四川大学不远处安顺桥边的二江合流也就是今天的合江亭也一直在儿时心中是个地理上的谜。当年从城中光华街到四川大学去是我每周末必须要进行的,这也给我提供了充沛的时间来探索这些。沿着城墙和河流走就会使得路途更远去,但好奇心和一定想要弄明白的决心使我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步行给人带来最大的乐趣是可以沿途看到很多社会市井现象,比如在城墙上以及两边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在耕作蔬菜,在锦江边九眼桥头可以看到纤夫拉船及钓者钓鱼的壮观。当年离东御街人民商场不远的上东大街有一家叫三义园的牛肉煎饼店,品质特别好的牛肉煎饼4分钱一个,这个价格在当年吃食中还是比较奢侈的了,但购买它的人络绎不绝需要排队,商家的店面不大,制作烧饼的摊点临街放置,无论是排队购买的人还是像我这样喜欢看人做吃食的人都可以很方便的观看,观看不仅让你全面了解到了牛肉煎饼制作的全过程,更让你在观看和等待的时间中吃瘾大发,急欲想吃到刚出锅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牛肉煎饼美味。</p><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成都市沿街的茶铺很多,除了喝茶之外几乎每个茶铺都有一个讲评书的摊子,所以沿街步行走着走着就在一个茶铺门前驻足了, 当然是为了听说书人讲评书,《水浒传》、《封神榜》、《三侠五义》这些历史和小说都是儿时在茶铺中听到的,虽然只听到一些只零片段,但却激发出想要尽快一睹原书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上小学住在川大十四宿舍,到望江楼小学几乎要穿过整个四川大学,每天的步行上下学总有很多乐趣,上学的时候可以看到从宿舍和食堂涌出的大学生人流,背着书包夹着讲义流向各个教学大楼,放学的沿途上又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做各种活动,有体育的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竞赛,也有艺术的比如唱歌跳舞排练节目,更有在编排黑板报墙报的,展示着大学生们的才华和风采。我想当年晃荡在四川大学校园中的步行生涯,对于我的早期文化启蒙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的。</p><p class="ql-block">读初中时本来就近报考的是在川大十四宿舍旁边的成都二十九中,结果入学不到一年就搬家去了三官堂街。这样上学去路程就比较远啰,当然是步行也很有乐趣,去学校多数时候都是涉水渡过锦江,穿过望江公园和四川大学去学校,沿途的公园和学校景色还是不错的,望江公园历来游人就不多,四川大学虽然人很多但面积更大,所以沿途除景色之外路人也不多,我想后来我那种喜欢郊区田园风光与安静和这几年的步行上学应该有一些不解的因缘。</p><p class="ql-block">下午从学校放学回家就走的九眼桥顺江路了,除了时间上不急外,当年有不少时候是和班上的同学结伴在九眼桥游玩,这个时候九眼桥已经没有装粪的大船了,但桥头上钓鱼的人和观看钓鱼的人还是很多,仍然可以看到甩白杆钓鱼的激动人心的景象。从九眼桥到三官堂,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有两个路径,一是沿河顺着河岸走,另一条是走里边的有着不少商业网点的路,当年闲暇时还是时不时刻意去走里面这条要长一些的路,因为在这条路上可以看到不少包括饭店一类的商店,尽管当时因为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商店里经营很冷清,卖的东西也不多。</p><p class="ql-block">下午回家的路上,除了从学校到九眼桥有很多同学同路外,从九眼桥到三官堂就经常是我一个人独行了,因为居家在三官堂那一片的人,读初中有一个更近的就在锦江旁的成都十九中,它的另一个个名字叫田家炳中学。一人独行虽然孤单,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我行我素,想怎样走就怎样走,想怎样看就怎样看,这种无人管束的无拘无束从某个意义上来讲还是很难得的,它有时很能让人体会到自由对一个人的绝对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到成都七中读高中时,我的家又搬回了成都工学院,住在红瓦寺原来的老四川商校校舍中,不过这个时候它已经成为了成都工学院的教工宿舍,这个位置离成都七中较近,距四川大学十四宿舍以及我的初中母校成都二十九中也很近,这样很自然的我也就成了成都七中的走读生。正是在走读生天天回家的路上,我与高中同班的同学陈大沛成为了后来交往了多年的好友,当年陈大沛家住在四川大学绿阳村,他回家需要穿过成都工学院,这样从成都七中下午放学出来后我们就有相当一段路同行。就是在这段不长的回家路途上,我和陈大沛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读高中的那三年,政治背景和政治氛围还是很复杂的,从反右开始的一系列运动已经把国人变得谨小慎为了,即便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大家日常交流都很谨慎,至于当年为何我与陈大沛能够敞开心扉无话不谈,用今天大家在微信群中常用的一种说法就是“三观相同”,犹如今天在微信群中即便不见面也可以辨别出来某君能不能成为你可以交谈的朋友一样,我当年与陈大沛就是处于这种情况。从成都七中出来回家同路步行最多有10多20分钟,但就是这不到20分钟的真诚交流,可以使人成为终身的至交。</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步行应该是在下乡当了知识青年之后,因为下乡之后动步的距离都不会近,就是在生产队劳动,因为确实生产队都比较大,行走的距离当然也比较长。寂寞的知青生活中赶场是大家的一桩乐事,所以不管距离有多远,大家都是要步行前住的,我下乡的地方都有些奇特,就是他们都处于与邻县的地方。第一次下乡到安县宝林公社时,所在的生产队既是公社的边缘当然也是安县的边缘,它与德阳罗江毗邻,从生产队往返成都是坐火车在宝成线上的罗江车站上下车,要步行二十多里才是生产队。第二次下乡的蒲江县大塘公社,所在的生产队实际上是一个三县交界的地方,也就是蒲江邛崃宝兴三县的交界,生产队的这种位置使得我赶场的地方除了自己所在的公社场镇,还有其他县城的场镇。</p> <p class="ql-block">在蒲江县大塘公社下乡时,除了去大塘镇赶场外,去的比较多的是邛崃县平乐镇。大塘镇和平乐镇是我们生产队那一片区域比较繁华的大场镇。大塘镇在成都至西昌的国道上,往来车辆和人员都很多,它的川菜很有名,味道正宗并且便宜,很多过往车辆都会选择在这里吃午饭,当年我与公社书记的那种友谊让我几乎每周都要去大唐镇一次,除了与郑书记聊天摆龙门阵外,到街上川菜馆吃一份小炒也是让人很期望的事。平乐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镇,在县城的场镇中它算是比较大的,从我所在的生产队去平乐镇赶场要走20多里的丘陵小路,我基本上是每半个月就要去一次,主要是去领略一下大场镇那种人来人往的繁华。</p><p class="ql-block">从蒲江县招工回城工作后,交通工具发生了变化,由步行变成了骑自行车,除了上世记70年代起自行车已经逐步进入寻常家庭外,我工作的地方和环境也让我必须以自行车代步。我最初是分配在石羊场供销社,去上班肯定是要骑自行车才行,所以家中的那辆自行车很自然的就专属我用了。后来到了金牛区商业局,我便有了享受“公车”的待遇,此“公车”非现在的彼“公车”,现在的公车都讲的是单位上的公用汽车,而那个年代所说的公车就是由单位为你配备一辆自行车由你专用,在那个年代自行车还是属于贵重交通工具,公车不是多数的人都能享受的,一般说来应该是机关单位的人才有这种待遇。</p><p class="ql-block">这种公车其实很有风味,说起来是单位上为你配备的,但它其实是一辆没有牌子的拼凑车。什么意思呢?按照当年的财经政策规定,像自行车这样比较贵重的交通工具,当时还是列入固定资产范畴的,一个单位如果要购买,需要按照规定向上级打报告得到批准才能购买,而在一般情况下得到这种批准几乎是没有多大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财经政策规定中自行车整车不能随意购买,但用于维修的零部件在购买上是不受限制的,所以单位上可以把一辆自行车所有的零部件一件一件的购买,然后自己把它组装成为一辆自行车,所以这是一个没有牌子的拼凑车。</p><p class="ql-block">说起来真的很可笑,当年我管着金牛区所有的永久凤凰高档自行车,但自己却骑着一辆拼凑车四处奔波,在今天一定会被当作廉洁的典型,而当年的实际情况是要骑这种高档自行车得自己花钱买,而配备给我的拼凑车是单位花钱的。虽然是一个拼凑车但质量确实特别的好,因为买的各种零部件都是质量上乘的,这辆车子我骑了大约有五年,跑遍了当年环绕东城区西城区的金牛区的二十个人民公社所在的场镇,直到1978年我考入成都工学院读大学才按照有关规定把车子退回了金牛区商业局。</p> <p class="ql-block">大学四年天天都要往返于学校和三官堂的家中,骑着自行车距离就不算太远了,但因为当年经济比较紧张,带着两个双胞胎儿子早上起来要张罗的事情不少,得把他们洗漱完毕吃了早饭之后让白天带他们的退休老人带走,这时我得匆匆忙忙的算着时间赶到学校上课,所以距离虽不远但骑着自行车像奔命一般。大学四年基本上就是这样骑着自行车,从家中到学校再由学校返回家中来去匆匆的。尽管那个时候每天都要经过九眼桥头,九眼桥头的钓鱼人一如既往络绎不绝,但我却不可能像儿时那样驻足观览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骑着骑着自行车,大学四年也就一天天的过来了,两个双胞胎儿子也由婴儿一天天长大了。在自行车的伴陪下我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仍然骑着那辆自行车,带着两个双胞胎儿子到了四川财经学院,开始了我在高等学府任教的几十年工作生涯,那辆自行车也成为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好几年中,我从处于郊区的四川财经学院往返于城区的主要代步工具,包括当年到城区给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系统的青年干部上课。</p><p class="ql-block">到了80年代后几年,一种用蓄电池作为能源的电动自行车车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刚开始的这种电动车它的蓄电池还不是固态的,用固态的蓄电池作动力好像成本高了一点,为了降低成本是一种液态的蓄电池,这使得车身较重。电动车虽然在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也不像现在这样普及,还是要经济状况好一点的才去考虑购买这种电动自行车,那个时候我的经济状况相对已经很不错了,于是也购买了一辆这种电动车代步。</p><p class="ql-block">这种电动车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充电,因为车身比较重,车就只能停在楼下,停车的地方没有电源可充电,于是只好从楼上家中拖了一根长长的电线去给电动车充电,虽有这种充电的麻烦,但骑电瓶车显然比骑自行车方便,主要是它跑得快省力,当年骑着它也跑了不少地方,给工作和生活的帮助和支持都很大。不过这辆电瓶车没有骑多久,因为后来我开始给一些民营企业作顾问,企业是有车来接送的,我给企业讲其实我骑电瓶车往来很方便,但老板说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企业形象的问题,所以我也只好抛弃电动车享受企业车接车送的待遇了。</p><p class="ql-block">因为到了企业,自己驾驶车辆成为一种需要和可能,我大概上世记90年代初便加入了自己开车的行列。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首先是要学会开车,兄弟是省糖酒公司的老驾驶员,他开了一辆丰田面包车到西南财大来教我,讲解完毕要领开始启动驾驶,才发现如兄弟说说学开汽车确实比学骑自行车容易,因为它有四个轮子停在地面上不会倒,只是把握住足加油的轻重与手握住方向盘不要乱动即可。当然话虽这样说,其实手足并用控制起来还是不太好掌握的,仅仅学会在西南财大没有人的大操场上开动不难,但真要驾驶汽车一看到前面有人或其他的障碍物就特别紧张,不敢轰油前行了,但不管怎样说理论上是会开车了。</p><p class="ql-block">真正让我敢于在道路上行驶的是我下边一个公司的驾驶员小胡,这个小胡其实还是个娃娃,就十八九岁的样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年龄他对我完全没有设防,他才不管你什么许老师董事长总经理,上车就坐在我旁边副驾驶一本正经的指挥。应该说开车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他教给我的,他说:你自己走在自己的道上,不要去变道也不要管其他人,才学开车也不要去超车,开得慢后边的汽车驾驶员按喇叭你也不要管他,别人要超车等他超。我们是花了一天的时间,由他选择各种不同路况的道路让我实践,记得当时是主要在温江和郫县的温郫公路来来回回的开了不少时间。</p><p class="ql-block">这样算是会开车了,当然得有一个车练手,一个企业给我送来了一辆拉达轿车,我就开始开着它上路了。当然有一个驾驶执照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这方面的管理还不健全,当然那个时候在成都市驾驶执照的管理已经很规范了,要取得驾驶执照必须要去驾校学习主要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好在专县上管理还不严,知道我会开车后很快就有公司为我在甘孜州康定县办了一个驾驶执照,我就拿着这个驾驶执照开着拉达车开始了我的自驾车生涯。康定这个驾驶执照一年后来搞忘了去年检,由于当年的康定交通还很不方便,于是又有其他公司在德阳市为我和夫各人办了一个驾驶执照,当然没有去学习也没有去参加考试,这应该是当年下海附带的益处吧。</p> <p class="ql-block">自己开车上路没有几天,就出了第一桩我负全责的行车事故。那是排在一环路西三环上等西门车站的红绿灯,我这种没有经过规范学习的在驾驶上肯定有很多不符合规定的坏习惯,等红绿灯我就把脚踩在刹车上,这对于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当然是没有什么危险的,但我这种刚上路的菜鸟。等着等着不知道怎么搞的踩刹车的脚松了一下,车一下子就冲出去撞在前面车的车尾上了,前边是一个长安面包车,它倒没伤到多少就是把尾灯给它撞坏了,我这边把整个引擎盖都撞来卷起了。好在车还能开,马上给长安面包车赔礼道歉。并且赔偿了撞坏的尾灯款后,也就继续各走各的路了,正好离西门车站不远有一个我管着的汽修厂,就直接把撞坏的拉达车开到厂里面去修理了。</p><p class="ql-block">吃一堑长一智,出了这个事故之后,我后来开车的30多年中,停在道上等红绿灯时,我从来都离前车距离较远,即便后来开的是自动挡车,理论上来讲是不容易出那种手动挡车的行车事故的,但毕竟那是自己刚上路的时候的第一次交通事故,所以一直铭刻在心养成了离前车远一点的习惯。当然有了这个事故的教训,几十年来我开车都比较慢,应该说开车的胆子还是比较小,驾驶还是比较谨慎,所以后来虽然也出了一些交通事故,主要是车辆的相互擦挂,但主要的责任都不在我。</p><p class="ql-block">我开这辆拉达车的时候是1990年,那个时候的进口车还都是前苏联的,除了拉达这个品牌之外,还有个波罗尔兹品牌,而这一年正好是进口车发生大变化的时候,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日系进口车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主要的品牌是本田,而原来占据市场的拉达和波罗尔兹等前苏联的进口车,随着苏联的解体逐步退出了中国市场。这辆拉达车我开了几个月,我服务的几个企业老板都说许老师你都开了几个月车了,应该比较熟练了可以换个新车了。当时重庆的长安厂上市的新车是长安面包,我觉得这个车比较适合我,各位老板说我的技术可以了那是吹捧我,因为我给他们提供的服务物有所值所以作为回报都争着想给我换一辆新车,我自己有几碗水自己是知道的,长安面包当时价值5万,我觉得这个价位的车既是新的但价位也不高适合我进一步提升驾驶技术。</p><p class="ql-block">于是几家企业都争着为我提供了一辆长安面包车,我在前面的回忆录中曾经说到过这个事,都说要给我配一个车,我如果拒绝了一些企业,他们会产生一些误会,主要是担心我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是否有他们认为足够的含金量,所以汽车虽然实际上只买了一辆,但几个企业都提供了购车的资金,都认为许老师现在开的这个车是他们提供的,这样于大家都好,因为大家也就都很放心了。这个长安面包车我开得有一年左右,这个时候进口的日系车在成都市逐渐多了起来,来源是两条渠道,一条是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按当时政策配备的免税进口车,另一条就是从海南广东那边走私过来的走私车,于是在1990年底左右,我换了一辆从广东那边走私过来的本田2.0原装进口车,因为也是往来的企业朋友弄过来的,价格还比较合适,大概就是二十二、三万吧。</p><p class="ql-block">这个原装2.0的本田进口车是手动挡的,开着它对进一步提升我的驾驶技术是有所帮助的,这辆车我开了将近两年,毕竟是原装的进口车感觉很不错,这个时候日本的本田车几乎占据了成都的市场,当年各个企业老板们的标配都是本田轿车,市场上日系车的供给也比较多了。大约是1994年吧当年三台县一位私营丝厂的老板,与我有比较密切的业务关系,交往中他看中了我开的那辆车,希望我能转让给他,当然一个本田原装车在当年的三台县还是比较风光的,于是我把这辆车转让给了他,还赚了几万块钱,用卖车的将近30万,又添了10多万买了一辆原装进口的本田雅阁的2.2车。</p><p class="ql-block">这个本田雅阁的原装车的是自动挡的,开起来当然很省心也很舒服,公司的驾驶员开了这个车后告诉我,他觉得这辆车的性能特别好。其实在这辆本田雅阁2.2原装车购买之前,我所举办的中外合资企业得到了外经委一个原装车的配额,这个时候给外资企业配备免税进口车已进入末班车阶段,因为与外经委的关系特别好,他们赶在末班车的时候给我分配了一个免税车配额。指标手续全部办好之后,车需要到广州去提,于是花了6000元人民币请了一位专职的驾驶员去广州把车提了回来。这次我购买的是一辆丰田大霸王,是一种商务车,当年那个时候日本的丰田三菱原装车都逐渐进入了成都的市场,而这种丰田大霸王是比较受到青睐的,因为它车身较大,人在车上坐着很宽敞舒服。不过这辆丰田大霸王我没有开多久,除了是后来又买了本田2.2雅阁车外,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很想买这个本田大霸王车,于是我把这个车转让给了他。</p><p class="ql-block">这辆本田雅阁2.2的日本进口原装车我前前后后一共开了十多年,确实如公司驾驶员所讲车的性能很好,开起来确实很舒服,自动挡确实比手动挡方便,但开了几年之后再去开手动挡的车就没得那么麻利了。在开这辆车的同时,从1999年初到2001年中,有两年多的时间中我同时又开了一辆丰田大霸王的车,这辆丰田大霸王是我们当时所兼并的成都市装潢印刷厂的,这个厂当年也办了一个与港商合资的中外合资企业,这辆车就是这个合资厂的配额买的免税车。这两年时间中我多数时候开的就是这辆丰田大霸王,因为丰田大霸王开起来确实很舒服座的人也很舒服</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自己的合资企业也曾经得到配额买过一辆免税的丰田大霸王车,但那是辆新车我又刚学会开车不久,所以车在我这里虽然有几个月但开的很少,现在开这辆丰田大霸王就有点随心所欲了。开起来确实方便舒服,自动挡不说,手刹就在方向盘旁车的底盘也较高,最主要的是车身比较宽大,车厢显得很宽敞,开这辆车时我的小女儿正好三岁左右,坐这辆车她特别快乐,因为可以在车厢内跑来跑去十分自由。这也许是我所开的车身最大的车了,当然因为开了两年左右的这辆车,我的驾驶技术应该也提高了不少。</p><p class="ql-block">后来结束了市场经济中的所有活动回到西南财经大学,用车和开车的时间都少了,我也一直开着我那辆原装本田2.2雅阁车,其实当初买这个车主要还是为了做生意摆场面扎场子,现在退出商海了必要性就不大了,不过作为西南财经大学的教授开着这辆车还是挺配的。这辆车一直开到2008年有十五、六年了,要到了一年进行两次年检的时候了,最后我以47,000的价格把它出卖了,买车用车肯定是要亏损的,当初买成40多万只回收了10%多一点。</p><p class="ql-block">卖了那辆开了10多年的日本本田雅阁2.2的原装车后,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也没有买车,到了2009年买了现在开的日产尼桑天籁2.5轿车,这个车是六缸的排量2.5,但价格比当年并驾齐驱的丰田本田日系四缸车没有高多少,这个车日产尼桑也仅仅在2009年出了唯一的一批被称作至尊版。买这个车的时候,我已经到四川天一学院工作,不是去当院长就是去上上课而已,学校在天回镇植物园旁,虽然买了车但也不敢开车去,因为当年川陕路三环到绕城正进行大改造,自己开车去要迟到躭过上课,坐学校的班车去反而很舒服很方便,所买的这个日产尼桑天籁车开的也很少。</p><p class="ql-block">后来川陕路修好了,这个车就派出用场了,特别有些时候学生的课排在晚上上课,当然也就自己开着车去学校上课了。到了2012年刚收购了四川天一学院的希望教育集团聘请我作院长,董事长汪辉武先生十分礼贤下士,我告诉他我自己有车代步,但他一定买一辆更高档的车让我开,强调这是对院长教授的尊重,结果由他给我买了一辆奥迪A6,我在天一学院作院长的那三年中就一直开他给我配备的这辆院长专车。这辆车从性能上来讲是我开的所有车中最好的,当年工作上需要跑金堂绵竹和龙泉驿三个校区,应该说这辆高性能的车也发挥了不少作用。</p> <p class="ql-block">汽车我也驾驶了30多年了,各种各样的车也开了不少,但从兴趣上来讲我对开车兴趣不大,至少没有那种有些朋友喜欢甚至热衷于开车的感觉,现在退休了多数时候都在家中,用车的时候就很少了,加之成都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很方便,现在外出特别是到城区去的时候,都是坐公共交通去,很少开车,现在开的这辆尼桑车已经跑了有15年了,里程才跑了不到9万公里,所以现在这辆跑了15年的日产尼桑至尊版的2.5天籁车性能仍然很好。</p><p class="ql-block">记了很多步行、骑自行车、骑电瓶车和开汽车的故事,再来说说乘坐公共交通车吧,我乘坐过的公共交通有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和地铁。先从地铁说起,成都的地铁是很不错的,用四通八达来形容也不为过,三环城区内应该说想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找得到地铁乘坐,最多配合着坐一点公交。远一点的延伸,北到新都南到双流西到郫县东到龙泉驿以及简阳天府国际机场都有地铁到达,可以说是十分方便的了,这也是我近年来基本上不开车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成都地铁当然乃至全国地铁建设上都很高大上,欧美国家那些老旧的地铁根本不能与之相比。不过据说地铁一直在亏损,这确实也难免,建设的这么高大上,资金多数都是从银行借贷来的,借款利息应该是最大的一笔费用。另外地铁的各类人员都比较多,特别是很重视很强调的安保检查,一个地铁站没有20个人倒班做安全检查是不行的,人头费的开支肯定也是一笔比较大的费用,这和欧美地铁站相比差异很大,欧美地铁站工作人员很少,也没有什么安保检查。关于这个进站的安全保卫检查,感觉到似乎对象不是很明确,也就是说这个安保检查主要是为了防范什么东西,给地铁设施带来安全的坏人,还是给地铁乘客带来安全隐患的人,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不过乘坐地铁确实是最好的公共交通工具,坐上去感觉到很舒服悠闲,因为是定时定点发车,所以只要自己计划好时间,绝对不会耽误事情,没有自驾车那种堵车或者找不到地方停车的困惑,上车就只管休息或者看手机,到站下车去办事就行了。至于乘坐公交车,除了耗费的时间较长外,它也受到道路交通状况的影响,所以乘坐它去办事,要把时间计划上多留一些。当然公交车的优点是现在一般它都不拥挤,对我们这种老年人上车后一般都有位子可坐,这是乘坐地铁不能相比的。</p><p class="ql-block">坐火车的历史是让人难以遗忘的。第一次坐火车应该是儿时七、八岁吧,那是父亲他们棉布店工会组织的一次到新都郊游的活动,我跟着父亲去了,那次去新都坐的是火车,在当时唯一的成都火车北站上车,经过天回镇就到了新都。虽然只有两站,加上在天回镇车站停的时间较久,在火车上也呆了大约有20多分钟,这20多分钟里我始终处于一种兴奋之中,火车开动时看着窗外的树呀房呀快速的往后退,不明事理的我感到十分惊讶。因为选择郊游的时间是8月中秋后左右,新都桂湖公园中的满园桂花香气袭人,这种美好的感受让我对第一次乘坐火车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都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再坐火车是在1958到1960年,那时我的父亲因为犯了右倾思想的错误被下放到青白江新建的成都钢铁厂工作,有段时间我的兄弟也跟随着父亲在青白江成都钢铁厂,这使得我要去看他们时也需要乘坐火车,因为成都钢铁厂就建在铁道线边,所以坐火车比较方便。青白江火车站在新都车站下边,距成都三个车站,一趟车大概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往来还是比较方便,那也是我独自乘坐火车的开始,这对于一个只有十岁多一点的孩子来讲也应该算是一段经历吧。</p><p class="ql-block">乘坐火车距离较远的是已经是进入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那一年的9月13号,我登上了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奔赴北京的专列,与满车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到北京串联的大学生一起,在经过两天一夜的快车后到达北京。在火车上感悟最深的是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对我们几个中学生的关爱,尽管他们也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一路上方方面面的关心让我们体悟到了人间温情。</p><p class="ql-block">乘坐火车最乱的是在1966年下半年的大串联中,说它乱首先是火车的行进就乱,因为进行大串联的学生太多,人多车少车满为患使火车在每个车站的停留都要耗费不少时间,这就彻底打乱了火车的运行计划,火车经常是走走停停缓慢行驶。再就是车上也很乱,人太多车厢严重超员,座位下边的地上头上的放行李的架上都躺着人,这种事情只有当年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才做得出来。我们一行几个同学先是由成都到北京,然后从北京南下在经过南京后到了上海,从上海到杭州呆了几天后再一路南下到了广州,最后由广州经过柳州到贵阳,在贵阳车站停留了稍长时间后到了重庆,最后由重庆回到成都,算是走了大半个南中国了。</p><p class="ql-block">扒火车的经历是在下乡当了知识青年后,当年第一次下乡在安县,当年的安县并不通火车,但我所在的生产队距德阳罗江很近,所以从生产队往返成都家中都是坐火车。那个时候知识青年是没有多余的钱买车票乘坐火车的,但那时火车的管理也逐渐规范,不可像当年的红卫兵那样威风凛凛的免费,这样扒乘货车便成为我们乘免费火车的常有的勾当,从某个意义上来讲爬车还是很有乐趣的。</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到四川财经学院任教后,第一次乘坐火车是1983年到北京,当年到北京需要两天一夜,在火车上邂逅了经济系校友杨老师。那些年正是西方各个流派的经济学说涌入国内的时候,杨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显然很有体会,他乡遇校友他把火车卧铺作为课堂向我普及了凯恩斯主义及其它一些西方经济学学派,让我受益匪浅。当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做教学科研,出差的时候很多,基于后边要谈到的一个原因我出差基本上都坐的是火车,先后到过西安烟台青岛上海杭州大连广州多地,北京更是去了多次,长途乘坐火车成了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那些年乘坐的火车现在我们叫它绿皮火车,即便是特快,同现在的高铁动车相比还是慢得多,即便到西安也需要将近20个小时,现在的动车和高铁真的是很方便了,但我现在需要外出也不多了,现在回想起来,在火车上一呆少则也是一天一夜以上,好在当年人年轻,也不觉得特别的怎样,但如果当年也有高铁动车就好了,这样出一次差,至少可以免去来回长时间坐火车的疲惫的。不过绿皮火车有一个动车和高铁没有的优点,就是它可以在行车的时候悠闲的观看窗外景色,特别是乘坐慢车,我在几次欧洲旅游中,就乘坐了好几次这种慢车,旅游嘛本身就很悠闲,慢慢的走着慢慢的观看景色也是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公共交通中轮船只坐过一次,上世纪80年代到大连出差,返程的时候是乘坐的从大连到烟台的海轮,当时是带着儿子许鲲一起去的,大连到烟台也就是穿过渤海湾,距离应该不是太远但居然行驶了一天一夜,给人感觉还是太慢,不知道其他的轮船是不是这样。因为行驶在海洋上,空荡荡的几乎没有什么参照物,它的行驶速度好像也感觉不出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随便一起眼,看见的就是一望无涯的海洋,对没有见过海洋的人一开始还是十分好奇和有趣,时间稍长一点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了。关于坐船旅游现在有一种心思是想坐一次邮轮,比如从广州深圳香港出海到上海青岛乃自东京。</p><p class="ql-block">最后说到坐飞机了。先自我坦白一下我其实是有比较严重的恐飞情绪,对乘坐航班有一种天生的抗拒。第一次乘坐飞机是1983年从成都到广州出差,当年航班还主要是苏联的伊尔18,那次出差就是坐的它,第一次坐飞机除了有点躁动不安外到还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上世纪80年代也有乘飞机到北京出差的记录。但后来不知怎么的,逐渐对乘坐飞机产生了一些排斥感,就是不大愿意坐飞机了,当年经常有出差,本来是可以坐飞机的,但我却经常刻意的选择坐火车,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从骨子里边不大愿意坐飞机。</p><p class="ql-block">进入90年代这种对飞机的排斥感别显得更为明确了,有几个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当年我工作的公司环境中,有一件比较重要的工作是需要我到海南海口去处理一下,就是因为不愿意坐飞机,最后是让海口那边的工作人员把相关资料带到成都,由我在成都处理的,其实当年海南岛是新开放的区域,想去的人还是不少的。再就是我的生意环境中,杭州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去的地方,但在几年的生意中,我居然因为不大愿意坐飞机而一次都没有去过。更有意思的是上世纪90年代,所谓的新马泰旅游很风靡,我所服务的很多公司都曾经向我表示过请我去游一趟,但我居然因为对坐飞机有排斥而婉言拒绝了。</p><p class="ql-block">虽说是对坐飞机有排斥,但有的时候也不得不座,比如去美国去欧洲甚至去泰国普吉岛清迈,这种境外旅游是肯定只有坐飞机的,当然坐多了排斥感也不起作用了,但说实在话对到欧美那种较长间的飞行,心里边还是很忐忑的。都说人性是有弱点的,不同的人弱点不同,可能怕坐飞机是我这个人的一种人性弱点吧。当然虽说是心中有排斥,但该坐还是要坐的,比如今年就计划要到日本一次泰国一次澳大利亚一次还想去台湾一次,想去的欲望一定是强过那种对坐飞机的排斥情绪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