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突遇身边人或路人晕倒。紧急情况下,实在没有急救知识,还能做些什么?“当然是第一时间打120。″这个过程中,普通人还需要做两件事——看意识:呼喊他有没有反应,眼球有没有在转,能不能自己说话;看呼吸:观察他的胸口5~6秒,看看有没有起伏。如果上述两点都没有,那么很可能发生了心脏骤停,应马上反拨打120。如可以,在120的指导下,立即开展心肺复苏。若无法执行,呼唤周围的人,看是否有人懂得心肺复苏,即开展心肺复苏。然后,赶紧在周围寻找AED。在心脏骤停的急救中,AED是必不可少的“救命神器”。近年,一些地方已加大投入,在车站、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增设AED,如最早普及城市深圳,每一个地铁站都有AED。但总体上,我国每10万人配置AED数量仅15台左右,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仍亟须普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急救中,第一目击者的施救,有时比医生在的救治还重要。为何这么说?以猝死为例。8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外,留给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而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区城市的急救反应时间,平均在15分钟以上。若目击者不能及时施救,患者等来的,大概率是冰冷的死亡。谁都不愿意见死不救,但现实中,普通人又面临重重困难。许多人并未真正接受过急救培训,想救而不会救;即便是参加过培训,真正遇到路人倒地,人命关天,也会心存顾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学过急救技能,你就已经是百里挑一。在我国,掌握急救技能的人屈指可数。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心肺复苏的培训率超过50%,但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普及率全国领先的深圳也仅有约4.33%。残酷的是,全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者却多达数十万人,能获得及时救援的寥寥无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救援第一步:轻拍重喊;判断意识;贴鼻观胸;判断呼吸;拨打120。这关系到的,不仅是患者个人,背后更有一个个家庭,甚至是社会安全感的问题。试想,若自己的家人在路上心脏骤停,路人都能施以援手,也许就能避免整个家庭的悲剧。</b></p> <p class="ql-block"><b>(联社2024.12.21冬至据《家庭医生》吴啟荃/文编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