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里识法相,千古传奇大雁塔

张永胜(佛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孙暑假快乐自驾游记(二十)<br><b>——(自由行大雁塔)</b></h3> <p class="ql-block">  “要看中国的五百年,请到北京;要看中国五千年,请到西安”,看到这就应该知道西安历史的悠久,西安曾是十三个朝代的首都,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更与雅典、开罗、罗马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古称长安,遍布西安的帝王陵墓、宫殿遗址、古刹名寺和园林名胜,使西安成为了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都向人们彰显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魅力。就是在这样一个城市,在这你可以感受到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变化,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p> 西安旅行的第三天,旅行社的大巴把我们直接送到大唐不夜城北广场,然后由我们自行前往。大唐不夜城北广场建于大慈恩寺后,包括园林绿地、花岗岩铺地和水面过桥等设施,是市民的休闲放松之处。标志性建筑为喷泉及西安名人雕像,也是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 喷泉后显现的双塔也很有趣。 大雁塔,知名度很高,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仪式上,西安大雁塔景区成功晋升国家5A级景区。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大凡来西安的人都会到大雁塔看看,我们也是以到西安大雁塔为目的地的。 西安大雁塔位于西安曲江新区核心区域,总面积3.8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的唐文化主题景区。大雁塔是坐落在大慈恩寺内的一座古印度风格的七层塔,高度约为65米。大雁塔是西安地标、千年古迹,又名“慈恩寺塔”。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报答生母文德皇后的慈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称为“大慈恩寺”。由于高僧玄奘主持该寺,故此寺地位、名声大大提高。加之寺内多植名贵花草,如牡丹、芍药等,因而常有不少王公贵族到寺院进香赏花,甚是热闹。唐末战乱时,寺院损毁。今天的大慈恩寺是当时寺院的西园,为明末清初所重建。大慈恩寺是唐代的皇家寺院,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 了解大雁塔就必须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也就不会有大雁塔,他就是玄奘法师。 玄奘,本名陈祎,生于公元602年,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距洛阳30多公里的陈河村,他的祖父是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是隋朝时的一个县令,对佛家经典颇有研究,他出生在一个妥妥的官宦世家,然天有不测风云,童年快乐的生活转瞬即失,5岁时母亲去逝,10岁时父亲又撒手人寰,无依无靠的他随兄长来到了洛阳的一个佛寺,从此踏入佛门。天资聪慧、禀赋超群的他13岁就被破格剃度。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他不仅对佛教经典理解深刻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公元618年隋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战火燃烧到洛阳的时候,玄奘法师离开洛阳来到了都城长安,此时的长安刚刚更换了主人——隋帝国灭亡,李渊初建大唐。<br>  在玄奘法师那个年代,佛教领域学派众多,教义纷杂,各自相互争执不下,他的心里充满了迷惑:“什么是真的佛经?佛学的真谛究竟在哪里?” <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自印度来西安讲经说法的僧人波颇,波颇告诉玄奘:在天竺有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寺院里有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哓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从这刻起玄奘法师就有了要去天竺(印度)求取真经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公元626年,玄奘法师决定去那烂陀的地方,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学真谛。公元627年,玄奘法师26岁。在去天竺的恶劣环境下更坚定了他的意志和信念——“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玄奘法师经历了荒无人烟的大漠、冰封林立的雪山、野兽出没的森林,历经千辛万苦,整整四年(公元631年)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p><p class="ql-block"> 来到那烂陀寺,玄奘法师拜见了一百岁高龄的戒贤大师,戒贤法师出生王族,德行高贵是一代宗师巨匠。在那烂陀玄奘的拜师仪式非常隆重,孤独的童年、迷惘的青春、一直在寻找的指路明灯,今天得以找着:“不到印度,决不东归一步!”四年前的誓言终于实现了……</p> 第二年春天,戒贤大师专门为玄奘法师开讲《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最重要的佛典,规模很大,体系很完备,非一般人所能通晓。戒贤师出门名,是瑜伽学派最权威的学者,为了这个远道而来的大唐学生,一代宗师重开讲堂,法师殚精竭虑用了十五个月才讲完这部长达四万颂的经书。玄奘法师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讲学,整整五年,他学习了《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等佛教经典,除了通览佛教经典,还专心于古印度逻辑学和语言学,对于佛教的通用语梵文,他更是字斟句酌。 五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那烂陀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玄奘法师想要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事物,所以他又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整个印度。他获得了“大乘天”和“解脱天”的称号,据传印度的许多寺院都画着它的麻鞋,并以彩云烘托。从看见印度河的那一刻到现在,玄奘法师在印度已经整整十四个年头。 十四年之后(公元641年)的初夏,玄奘法师告别了印度,踏上了归国之路。公元643年玄奘法师的队伍翻过了帕米尔高原进入了高昌国。玄奘返回大唐,这一年冬天,玄奘法师的队伍抵达了西域著名的佛国于阗,他在这里一边整理佛经,一边考察,他给大唐国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在于阗的日子,玄奘法师倍受煎熬,因为17年前离开长安时,没有“通关文牒”,按现在大唐律法属于死罪的,所以他盼着大唐可以宽恕。时间过了半年,玄奘法师终于等来了特使带来的大唐皇帝的圣旨,唐太宗不但没有降罪于他,还安排好了他归国的行程。<br>  公元645年玄奘法师返回长安,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520夹657部。十九年时间,五万里行程,一百一十个国家。玄奘带给大唐的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他以身许佛,坚持理想信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 玄奘法师回国后,用了19年时间专心翻译佛经,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大菩萨藏经》《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一部《瑜伽师地论》梵文就有4万颂,一颂为4句,16万句,翻译成汉文至少一百多万字。《大船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梵文有二十万颂,八十万句,汉文近一千万字,翻译之艰难,任务之重可想而知,玄奘法师带领着翻译的团队用了整整四年才完成这巨大的工程。 现在的大雁塔为什么叫大雁塔呢?僧人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摩揭陀国的寺院内僧人们修行的是小乘佛教。<br>  有一天寺院没饭吃,一个僧人饿极了,碰巧这时天空中有雁群飞过,僧人便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天的午餐还没有着落呢,菩萨应该知道吧”话刚说完,一只雁便飞离队伍,在僧人前坠落而死,众僧听闻后很是惊叹!认为是如来在教化他们——不要杀生,于是转而修行大乘佛教,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将其葬于塔下,给塔命名为“桓娑”。“桓娑”是印度语“大雁”之意,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与长安的大雁塔联系在一起,说是玄奘根据印度语翻译成大雁塔的。<br>  而真正的大雁塔其实是玄奘法师在唐永徽三年(652年),上书唐高宗,请求在慈恩寺内建一座佛塔,为供奉从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经高宗同意后,他根据那烂陀附近的“桓娑塔”的形式,建造了这座大雁塔。古印度语“桓娑”就是大雁的意思。在大雁塔建成后的二百年,唐朝经历了一场大动荡,摧毁了无数座寺院和佛塔,整个长安只剩两座塔,大雁塔就是其中之一,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印度的“桓娑塔”已不复存在,而大雁塔依然保存至今。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唐代的塔芯,明代的塔表。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现在的大慈恩寺为明宪宗成化二年,在唐代慈恩寺的基础上修建的,从南到北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观音殿、光明堂、寮房等。 从山门入口处进去,沿着中轴线往北游览,最先看到的是分列在两侧的钟鼓楼,两座楼的规格形状完全一样。 从北往南方向看大雁塔整体是有点向右斜的,据说是1556年1月23日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子时)关中大地震时造成的。 大雁塔最初为5层,后加盖到9层,几经变动后定为现在看到的7层。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它底宽25.5x25.5米呈正方形,通高64.5米,相当于20层楼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这样的高度堪称“摩天大楼”。 由于大雁塔很高,站在大雁塔上可以鸟瞰长安城。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墨客登临大雁塔。公元752年晚秋,唐朝诗人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他们凭栏远眺触景生情,纷纷饮酒赋诗,每人均留下一首五言长诗,流传至今,成为一段诗坛佳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公元796年,47岁的孟郊进士登科后写下了这首《登科后》,此诗活灵活现的描述了诗人登科后神彩飞扬的快意之态,酣畅淋漓的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大雁塔珍藏着众多称得上“无价之宝”的文物,里面除了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卷佛像、佛宝舍利外,还有唐太宗亲自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明朝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 大雁塔是一座楼阁式砖塔,砖塔采用磨砖对缝,墙上显示出棱柱,分出开间,由下而上递减,内部装修的富丽堂皇,塔总共有七层,塔内螺旋木梯可攀登而上,旋转楼梯从一楼到七楼,每一层都设有四个拱券门洞,每层都可以观赏到不同美景,特别是七层楼顶,四面八方都可以观赏到西安的很远地方,佛塔的第四层内,存有珍贵的舍利。 大慈恩寺内的大雄宝殿雄伟壮观,参拜的信众较多,香火旺盛。 院内的兜率宫,兜率,梵语,意为知足、妙足、喜足、喜乐,供奉着弥勒菩萨像,高2.7米,背光高4.16米,是玄奘法师的信仰。 出了大雁塔后,继续回头往北走,去玄奘三藏院。寺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组成。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玄奘出生到取经回国的经历。东院般若堂展示的是玄奘取经东归受到隆重欢迎和译经、传法直到圆寂的过程。中间的大遍觉堂展示的是“玄奘取经”的宗教背景。 光明堂展示的是玄奘法师诞生、出家、立志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险到达印度,到取经回国的经历。 人天欢喜殿豪华气派。 大慈恩寺内的佛塔。 参观大雁塔时,讲解员说:寺,在古代是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公共教育场所。寺在佛教中是一个教育机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教育,寺院的出家人就相当于老师。庙,是供祭祖宗神位的地方。 我们来寺院其实是来学习的,不是祈求神明保佑的,寺院是开启人们智慧的地方。他还告诉我们,进寺院时,一般游客要从左侧的门进去,进门时一定不能踩在门坎上,要跨进去,出来时要从右边的门离开,中间的是出家僧侣进出的门,一般人不走。三个门各代表的意思是——左边的“空门”意味着一切皆空无谓求。右边的“无作门”表示心情平淡如水无牵无挂。中间的“无相门”意味着摆脱色身肉相遁入佛门。 大慈恩寺院内很多的佛门塑像,惟妙惟肖,忍不住拍了几张欣赏。 导游还讲解了佛与菩萨的区别、如何正确的拜佛、烧香,等等。他说:不能见到什么菩萨什么佛都去拜,拜佛必要心诚才行。 当走到两根旗杆面前时,他问谁知道这是什么旗?没人能回答出,“这是佛教旗帜”他说。从这一刻我也就认识了佛教旗。 走到大雁塔边时,他粗略地介绍了建塔的时间和高度,就带我们绕大雁塔一周,寓意“绕塔一周,平安一生”……<br>  其实我对佛教一点都不懂,一小时听下来好像就记住了本人应该拜的是“阿弥陀佛”。但是真心谢谢这位讲解员!他总是强调“参观时不要高声说话,信不信佛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但是我们对佛、对人都要真诚!”这个我信他说的。 大雁塔四个角悬挂多处风铎(这些风铎直径20厘米左右,高30多厘米),有风吹过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鸟雀听到这些声响就不会在塔上筑巢,塔就不会被损坏。所以风铎对保护大雁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悬挂在大雁塔四个角各层的风铎,“叮当叮当”响了一千三百多年,象征着人们“钟声平安”,更是在传颂着华夏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的精神! 站在大雁塔的围墙外,拍了几张照片,留着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因为在西安待了6天7夜时间,每每到大雁塔外就忍不住拍了,所以照片中天气、服装有所不同。 我在大雁塔等你来。 <b>摄影、文字、编辑:</b>张永胜<br><b>网名:</b>佛 缘 <b>美篇号:</b>17317369<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有些照片用手机拍摄,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记录为主吧)!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