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哈尔滨的百年历史,有着俄罗斯人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他们虽然离开了哈尔滨,但却留下了他们的灵魂。哈尔滨的露西亚,体现着他们对于哈尔滨这座东方莫斯科的深深的眷恋。</b></h3> <h3>推开那间常去的店门</h3><h3>当她端起杯子的时候</h3><h3>总是看到对面坐着他</h3><h3>她迷起眼微笑了很久</h3><h3>“下次我们还是在露西亚”</h3><h3><br></h3><h3>今天</h3><h3>他们又推开了露西亚绿色的木格子门</h3><h3>他说:“呵,露西亚!还是露西亚!”</h3> <h3>露西亚在哪里?露西亚在我心里,在我的感觉里,在我的思念中 …… 从小生长在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哈尔滨,俄罗斯的点点滴滴早已浸入了我的生命之中,留在了我的心灵里,让我成为了一个没有俄罗斯血统却有着深厚俄罗斯情结的哈尔滨姑娘。<br></h3> <h3>而哈尔滨也有着一位没有哈尔滨血统,却有着深厚的哈尔滨情结的俄罗斯姑娘。</h3><h3>露西亚西餐厅位于哈尔滨道里区西头道街,是一个私人开办的哈尔滨俄侨纪念馆,这座俄侨纪念馆的开办,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作妮娜的俄罗斯女人。今天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寻访这位在哈尔滨顽强地守望这座城市的最后的一位俄侨。妮娜出生在中国的横道河子,成长在哈尔滨,最后终老在哈尔滨。有着俄罗斯血统和国籍的妮娜,也许一生都没回到过俄罗斯,却深深地眷恋着生她养她的哈尔滨的这片土地。</h3> <p class="ql-block">请记住这位美丽而坚毅的俄罗斯少女,她的名字叫作尼娜。从《中东路》那部电视专题片里我知道了尼娜的名字以及她的故事,并且知道了她是顽强守望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的最后一名俄罗斯侨民。生于1910年的尼娜活过了一个世纪,2001年辞世,终年91岁。</p> <h3>西餐,是有着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的名片,而做为俄侨纪念馆体验式餐厅 —— 露西亚西餐厅,无疑是众多西餐名片中极为别致的一张。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正宗的俄式西餐,还能循着店内的所有陈列,穿越到久远的俄罗斯 …… 露西亚,这里曾是多部热播剧的取景地,这里留传着百年前一位俄罗斯少女的故事——露西亚,无疑是一家有故事的西餐厅。</h3> <p class="ql-block">露西亚西餐厅是在中央大街快走到尽头的地方,墨绿色的大门几乎被掩盖在墙上的藤蔓里,是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夏天葱郁的藤蔓爬满小店的墙壁,冬天藤蔓变成的枯枝上点缀着雪花。但最醒目的就是常年挂在门前的俄罗斯三色旗,还有那块高高地挂在外墙上的绿色的露西亚标志,这一切看起来真的很美。</p> <p class="ql-block">推开露西亚刷着绿色油漆的大门,就会看见房间内高高的穹顶,古典吊灯,蕾丝花边的台布和窗帘。</p> <h3>在大厅的一角,摆放着一台制作于19世纪的钢琴,琴盖上放着几本俄文图书,还有一些银器。墙上挂了很多黑白照片,都是妮娜和她的亲人们在上个世纪的留影。</h3> <p class="ql-block">诸多的照片中我看到了青年时代的妮娜,一个非常漂亮的少女,她的脸上隐隐透着一种高贵的矜持。</p> <h3>钢琴旁边还有一个老式的玻璃柜子,里面陈列着一些古老的相机和花边瓷器,收藏古董大概是餐厅主人的爱好吧。</h3> <p class="ql-block">房子里有一个壁炉,壁炉的台子上放着一对很漂亮的银制烛台,壁炉上方的墙面上挂着一幅油画,是一个看书的女子,神色沉静。画中人就是这座露西亚西餐厅老板的曾外祖母,而露西亚老板的母亲则是尼娜生前最好的朋友。尼娜临终之前托付露西亚餐厅的老板,千万不要丢弃她在世时用过的那些虽然破旧但却见证着哈尔滨俄侨历史的家具用品,于是这位老板个人出资买下了尼娜的全部遗物,并按照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把这些老物件摆放在了露西亚西厅里,成为了今天的哈尔滨俄侨纪念馆。</p> <h3>十八世纪末期,为了修筑路东铁路,妮娜的父亲达维坚科来到了中国东北的横道河子。当时横道河子是建设中东铁路的指挥中心。</h3><h3>这就是俄罗斯铁路工程师达维坚科,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h3><h3>他去世后葬在哈尔滨皇山公墓的俄侨墓地,与他的夫人葬在一起。</h3> <p class="ql-block">说到中东铁路,就要从100多年前说起。查证的史料,中东铁路至今都是这样被诠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沙俄为了侵略中国东北,称霸远东,根据1896年的沙俄政府与清政府李鸿章签订的《中俄密约》,在中国土地上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以及铁路沿线的资源,而修筑的从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一部名叫《中东路》的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放,看过之后我才对这条独特的铁路以及伴随着修筑铁路而来的俄罗斯侨民的历史有所了解。中东铁路呈“丁”字形,而“横”与“竖”的交汇点正是今日哈尔滨的所在地。当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从遥远西方涌入并且把中东铁路局设立在此地之后,一个满语叫作“晒渔网的场子”的小渔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叫作哈尔滨的大都市。</p> <h3>一百多年前建成的滨洲铁路桥,如今已经退役,变成了一座可供游人观赏以及步行过江的栈道。</h3>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为修筑中东路以及后来为逃避布尔什维克追杀而流亡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人,最高时竟达到过15万人。其中有一位名字叫作达维坚科的铁路工程师举家来到中国,在中东铁路指挥中心横道河子有了自己的长女 —— 达维坚科 • 尼娜 • 阿法纳西耶夫娜,并且在她长大之后,送到天津接受了良好的贵族式教育。尼娜从此学会了英语、法语和拉丁语,只是她在哈尔滨一直生活在俄罗斯人的小圈子里,始终没有学习汉语。</p> <h3>尼娜 3 岁的时候,就随着父母从横道河子来到了哈尔滨,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由她的父辈们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东方莫斯科 —— 哈尔滨。她在哈尔滨的坚守,是缘于她的内心深深地爱着这个由俄罗斯人建造的,在她看来和遥远故土一样美丽的哈尔滨——生她养她的真正的故乡。正是因为对于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才让尼娜坚守到了最后。</h3> <h3></h3><h3>专题片《中东路》里关于尼娜的传奇。</h3><h3>电视片中是这样述说的,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布尔什维克势力逐渐东进。在白匪高尔察克溃败之后,那些不赞同十月革命的俄罗斯人流亡到中国。因为这里有条由沙皇任命的沙俄官员管理的中东铁路,所以流亡者们暂时找到了生计。</h3><h3>然而苏联在哈尔滨建立领事馆之后,要求所有侨民前来登记。侨民们只有三个选择:或加入苏联国籍,领取苏联护照,得到苏联政府的保护;或选择离开中国;如果不愿加入苏联国籍又不想离开的,那么就只能申请不受保护的 “无国籍”。</h3><h3>这时尼娜的家人在去留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对布尔什维克有成见的尼娜的兄弟姐妹,都选择了离开哈尔滨远走他乡,而尼娜没有走。尼娜留下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她的父亲故去后母亲执意要守着丈夫的墓地,于是尼娜毅然决然留下来陪伴母亲。</h3><h3>人到中年的妮娜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们在哈尔滨的合影。(照片来自手艺人旅游网)</h3>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的横道河子,一个鲜为人知的百年古镇。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在这里动了第一锹土。</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横道河子,却拥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那就是建于一百多年前的机车调车库。</p> <h3>啊,尼娜!当她留下这组人到中年的照片的时候,她正拿着苏联护照,在道里秋林公司做着她的会计工作,一直生活在俄罗斯人的小圈子里 ……</h3> <h3>上世纪30年代尼娜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道里秋林公司财务部当会计,后来还升任财务部主任。直到1953年10月,秋林公司被前苏联有偿转让给中国后,由于尼娜不会说中国话也不懂中文,次年她无奈地丢掉了工作。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收留了尼娜,让她担任俄文书籍管理员,但中苏关系恶化后尼娜又失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然后像是被收容了一样,在门可罗雀的哈尔滨苏联侨民会继续着她的老本行,但只是个薪酬微薄的普通会计。</h3> <h3>2001年9月26日,尼娜与世长辞了。她被安葬在哈尔滨市郊的皇山公墓的俄侨墓地里,与她生前好友瓦莉亚的坟墓相毗邻。(照片来自手艺人旅游网)</h3> <p class="ql-block">17年过去了,如今只有露西亚餐厅里摆放着的尼娜用过的旧家具,以及墙上她和家人的老照片,还在默默地诉说着这最后一名俄侨内心的惆怅与悲凉。</p> <h3>露西亚餐厅的老板在那架老式钢琴上摆放着一页自己亲笔撰写的充满感情色彩的“尼娜生平简历”,上面这样写道:<br></h3><h3>“…… 尼娜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上访、诉讼的苦闷与孤独中度过。1972年12月14日她的母亲在睡眠中与世长辞,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打击。从此几间空旷的大房子里,只有她一个人与父母留下来的家具,与那架旧钢琴以及许多照片在一起相依相守。对上帝的信仰和对财产的守护,有力地支撑着她的生命,使她能够忍受着无数难以想象的艰辛而顽强地活着。我由衷地敬佩那些面对苦难而无所畏惧的人们,面对着抛弃已创造的伟大成功而被迫流亡仍无所畏惧的人们——不管他是什么民族。</h3><h3>我们应当永远怀念创建了哈尔滨这座东方莫斯科的人们,你们离开了这座城市,你们却留下了伟大的灵魂!”</h3> <p class="ql-block">西餐厅的主人遵照妮娜的遗嘱,买下了她的部分衣物,家具和饰物,为她建立了一个纪念馆,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二十多万俄罗斯侨民。他们在这里修铁路,建城市,同时还带来了他们的钢琴,小提琴;带来了他们的小说和油画;带来了他们先进的技术与优雅的生活。如今,他们流落世界各地,远离祖国,却把这里当作了故乡,留下了他们的眷恋与悲伤。</p> <p class="ql-block">听说有一位中国小姑娘,在露西亚餐厅里听完尼娜的故事后流出了眼泪。她在餐厅的留言簿上这样写道:“亲爱的尼娜奶奶,下回再来我一定会带一束鲜花献给您!”</p> <h3>大多数光顾这个店的客人,都是冲着这里正宗的俄式大餐而来的。而俄罗斯人也会来这里,特别是他们的政府官员,每次造访哈尔滨都要来此凭吊,因为这是他们国家的一个历史情结 —— 果然,在服务员的指点之下,我看到了餐厅正面墙上的正中位置上,摆放着用深褐色镶嵌着两道金边儿的镜框装点起来的普京总统的一封亲笔信。</h3> <p class="ql-block">我靠窗坐下,窗前摆着两盆花,花盆前的白牌向顾客表明了这些花的来历。这两盆花是尼娜亲手种下的,尼娜去世后她的所有私人物品包括这两盆花,都被尼娜好友的儿子——露西亚餐厅的老板胡泓购买后转移到了这里。</p> <h3>尼娜生前亲手栽种的这些花草,曾经见证着她的生活点滴。睹物思人,见花如见人 ……</h3> <p class="ql-block">露西亚西餐厅的服务员小姑娘穿着一条白色的连衣裙,小小的年纪温文尔雅。</p> <p class="ql-block">她为我们送来了我们点的食物:红菜汤,奶油蘑菇汤,俄式面包片加奶油果酱,黑椒土豆泥、莫斯科沙拉,红茶,果汁,冰激凌等。</p> <p class="ql-block">俄式大餐配上精致的餐具,耳边还有柔美的音乐,时光仿佛倒流几十年,猜想妮娜年轻的时候,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吧。</p> <h3><h3>这就是露西亚西餐厅,同时也是哈尔滨俄侨纪念馆。对于这个地方我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与爱情有关 —— 那是故乡人对于故乡的爱恋之情。</h3></h3> <h3>这就是露西亚俄餐厅。来光顾的客人,也许并不清楚它所承载的那段沉重的历史。</h3> <h3>喝喝果汁,听听音乐,读着这里自办的一份《露西亚小报》,上面有部份文字是译自妮娜写于1929年的日记和几首哈尔滨俄侨写的小诗。感觉如同坐在妮娜家的客厅里,和他们一起追忆似水流年,听他们讲述那段时期的爱恋与怀念。</h3>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露西亚西餐厅,一个爬满绿藤的俄式小屋。走进来仿佛就是一间小小的历史纪念馆,那些优雅的瓷杯、雕塑,精美的绣花桌布,带着时间印记的老式相机和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仿佛都在悄悄地告诉你曾经的俄罗斯贵族的富足与优雅。</p> <h3>浅夏的午后,坐下来静静地喝一杯咖啡,品一杯果汁,让时间慢下来,让情感泛起淡淡忧伤。</h3>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妮娜,你那曾经的生命已不复存在,年复一年,哈尔滨又将迎来新的春秋与冬夏,你那曾经的眷恋之情又将赋予谁?</p> <h3>露西亚西餐厅还是诸多影视剧的拍摄之地。电影《无证之罪》的很多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曾经的东方莫斯科,有着浓郁的欧式风情,带着北方凄清阴冷的色调,从《白日焰火》到《嫌疑人的现身》到最近大火的《无证之罪》《悬崖》,许多类似题材的影视剧都喜欢在哈尔滨,在这间露西亚西餐厅取景。也许哈尔滨的气质真的能够恰如其分地诠释剧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剧中人仿佛就是现实中的你身边的某些个小人物,为了生活,为了爱恨情仇,为了某些执着在苦苦地挣扎着 ……</h3> <p class="ql-block">那些影视剧中许多喝咖啡吃蛋糕的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露西亚西餐厅,也算是哈尔滨这些年电视剧拍摄的见证者了。</p><p class="ql-block">在露西亚西餐厅,墙上的大屏幕电视在循环播放着的电视剧《悬崖》的这段镜头,就是在个餐厅里拍摄的。</p> <h3>尼娜是哈尔滨市的最后一名俄侨,随着这位俄罗斯女人的故去,从此结束了一段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俄侨的鲜活历史。</h3> <h3>我默默环视着露西亚咖啡西餐厅,轻轻触摸着尼娜身后留下的花盆。我想我已经寻找到了这位哈尔滨最后的俄侨,我已经读懂了尼娜最后的悲情 ……</h3> <p class="ql-block">啊,哈尔滨,我终于知晓了你的前世今生!我想,我在俄侨纪念馆里也触摸到了你的灵魂!我向创建了你,而又不得不离开你的那些俄罗斯人致敬!</p> <h3>是啊,最后的俄侨已经渐行渐远了,尼娜的故事正在淡出今天中国年轻人的视野。不过作为一名曾经生活在哈尔滨的人,我想我是不会忘记妮娜的。</h3><h3>我会永远记住那段无法抹去的历史:100多年前,俄罗斯人按照自己家乡的模样创建了他们的东方莫斯科。今天他们虽然离去了,但他们却留下了他们伟大的灵魂!</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以上图片拍摄于 2017-07-0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哈尔滨中央大街头道街露西亚西餐厅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下面请继续欣赏露西亚第二部</b></p> <h3><b>哈尔滨的露西亚何止一家!但我知道的也不止露西亚西餐厅那一家噢!</b></h3> <h3>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道街上还有一家露西亚节日花园西餐厅,它与西头道街的露西亚西餐厅是同一个老板。虽然是同一个老板的餐厅,却展现着浑然不同的两种气氛。露西亚西餐厅是哈尔滨俄侨历史的凝缩,而露西亚节日花园西餐厅则展现出欧洲十七世纪皇家宫廷的华丽风采。<br></h3> <h3>门前郁郁葱葱地长满了绿植,还有些藤蔓挂牵,门口还挂着小小的铃铛,一有客人进出就会叮咣做响,非常有趣噢。</h3>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号称 “欧洲宫廷宴会风格”的餐厅,用胡桃木雕刻装饰的餐厅不大,却极显雍容华贵,经营的是最地道的俄式西餐。</p> <h3>推开胡桃森雕刻的木门,进入餐厅的瞬间即被眼前艺术雕刻的精美所吸引。餐厅布置得别致典雅,暖暖的橘黄色灯光、典型的欧洲样式的包装和摆件,让你仿佛置身于遥远的俄罗斯,沉浸在安静、温馨的氛围中。</h3> <p class="ql-block">幽暗的灯光,古典的靠椅,久远年代的老式台灯、老照片、老书籍,还有俄式大列巴(面包),都会给人一种在历史隧道中穿梭的感觉。很多有着俄罗斯情结的人想必都喜欢来这里,只有这里还保留着当年俄罗斯的很多感觉。</p> <p class="ql-block">说句实话,在我眼里,露西亚不似餐厅,反倒像是一座雕刻艺术博物馆。推开厚重的欧式大门,一双眼睛已经不够使用,楼上楼下,餐桌餐椅、楼梯墙壁、窗台顶棚,无一不展现着它精美的雕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不难看出,所有的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精雕细琢。这些胡桃木的雕刻和室内陈设着的俄式老家具、老乐器等老物件,浸透着浓厚的俄罗斯风味,尊贵典雅,雍容华贵。难怪露西亚的宣传词中说到,这是一家哈尔滨欧洲宫廷宴会风格的餐厅,此言不虚!</p> <p class="ql-block">曾经刻画过的俄罗斯人的沧桑,在岁月的流转下,最终被赋予了那份旧时光的宁静和异域的风情的神秘。当鹅黄色的灯光穿透老教堂般的穹形彩窗,映射在暗花的棉质台布和你手中的红酒杯上时,安静闲适的时光透出的是一种华丽与矜贵。</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西餐厅给人的往往都是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即使处于中央大街的繁华地带,一墙之隔的里面也显得异常的幽静。</p><p class="ql-block">当你迈进了它的门槛,立即就会被一份宁静的氛围所包裹,带给你一种松驰惬意的感觉。坐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异国乡村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露西亚的老板胡泓先生是中俄混血儿,父亲中国人,曾留学苏联;母亲俄罗斯人,十九世纪末期,因为中东铁路的建设随她的父母从遥远的俄罗斯来到了哈尔滨。</p><p class="ql-block">集建筑家、画家、作家、音乐家、美食家于一身的胡泓先生, 1951年出生在哈尔滨。 他的个人命运和成长历程,与哈尔滨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的祖父胡大海是东北抗联干部,父亲早年留学苏联,参加抗联后又编入第四野战军;母亲是俄罗斯人 ,第四野战军护士。胡泓三岁时跟随母亲回到苏联却被放逐西伯利亚,后经辗转返回哈尔滨。</p> <h3>在中央大街西头道街店里,迎面看到的古朴的壁炉上方挂着一幅很大的油画,一个俄罗斯少女在安静地看书。胡泓说,这幅画画于1906年,是哈尔滨现存最早的俄罗斯油画。而画中人,便是胡泓的太姥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0岁的胡泓姥姥逃亡来到哈尔滨。而姥爷来到一面坡是因为修中东铁路。两个俄罗斯青年就这样在异国他乡的哈尔滨相识相爱,他们的女儿便是胡泓的妈妈。胡泓的父亲是水电工程师,曾被国家选派到苏联留学,同批的留学生中还有李鹏、李铁映等人。回国后,胡泓的父亲曾为苏联红军当过翻译,有一次他被带到俄侨家里做客,结果,年轻的中国工程师对俄侨家里的美丽女儿一见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儿子,当年的米沙就是现在的胡泓 ……</h3> <h3>而本文前面提到的妮娜·阿法西耶夫娜·达维坚科则是胡泓母亲的生前好友。她守望在这座由俄罗斯人亲手创建的城市故乡,直至终老。(照片来自:手艺人巧手妈妈)</h3>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中俄人民之间那段令人无法忘怀的往事,2000年底,胡泓结束了在日本12年的工作生活,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哈尔滨。他在中央大街西头道街这幢漂亮的俄式建筑的一角,特别开设了这家俄式传统的露西亚西餐厅,同时使它成为了一间哈尔滨俄侨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妮娜阿姨,更是为了纪念那些曾经和我们一起在哈尔滨生活过的二十几万善良、智慧、勤劳、勇敢的俄罗斯侨民。只有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他才能够对生命的乡愁释怀。</p> <h3>胡涨先生是想告诉我们:哈尔滨这座亚洲唯一的一座欧洲样式的城市是因何诞生的?最初建设这座城市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在这座城市里又是怎么样生活着的?</h3> <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特色的冰雪季里,游客增多,露西亚的生意很红火。但来往的顾客不一定都知道,他们听到的琴声、尝到的俄式肉饼、看到的木雕和油画,都是出自老板胡泓之手。</p><p class="ql-block">胡泓出生在中俄联姻家庭,他从小就沉浸在俄式美食、音乐和建筑中,身心都留下了深刻的俄罗斯印记。胡泓的西餐手艺传承于曾在哈尔滨俄侨会馆任大厨的姨妈妮娜。多才多艺的胡泓除了擅长美食外,还精通俄、日两种语言,同时还是著名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建筑师和西餐大厨。2016年胡泓创作了描写俄侨在哈尔滨生活情景的长篇畅销小说《哈尔滨的忧伤》。现在他偶尔还会在店里为来访的顾客用手风琴或钢琴演奏世界各国名曲。</p> <p class="ql-block">多才多艺的胡泓自小师从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员、日本人佐藤康正学习小提琴,一年的时间便达到了别人学三年的水平,后来学油画、学声乐,样样都很出色,混血的基因优势,在胡泓身上毕现无遗,若说他是一个天才,一点儿也不过分。</p><p class="ql-block">木匠活是也是他从小练就的一门手艺,打家具、搞设计,做装修,他的才华令人无法忽视。火车站前别致的小凉亭、玉泉俄风浓郁的狩猎场,更是令人过目难忘。他的作品打动了一位日本客人,在对方的多次邀请下,1988年胡泓带着妻女东渡扶桑。在日本,胡泓很快便小有名气,并成立了他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在长崎、神户、横滨都有他设计的建筑。甚至连他的业余爱好 —— 雕塑,也变成了一种时髦:很多日本名人都以请中国的胡泓先生为自己塑像为荣。</p> <h3>这里的所有装饰,从楼梯到墙壁,从家具到油画,餐厅的室内设计,小到桌椅,大到天花板上的木雕,都是胡泓亲自画图设计,亲手制作的。他带领二十多个能工巧匠,使用名贵的胡桃木,前后施工四年零四个月,光设计图纸就用了2000多张。</h3> <h3>其中27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头像,都是胡泓先生亲自设计创作和雕刻的。</h3> <h3>你看这两尊“俄罗斯农庄女孩”,表情质朴感人,内心纯洁炽热,体态丰满青春,美得令人神往。</h3> <h3>在楼梯转角处,挂着两幅巨大的油画,也都是胡先生亲自创作。</h3> <h3>《桦树林的精灵》展现的是在幽暗夜晚中一个现代人形象的青春女性。<br></h3> <h3>而《鲜花的女儿》则是用鲜花和女孩述说着一种无比的自尊和高尚。</h3> <p class="ql-block">胡泓把他心目中的东方莫斯科微缩成了今天的露西亚节日花园西餐厅。这里与其说是一家西餐厅,不如说是一座唯美的雕刻艺术宫殿,他用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把血液里的高贵典雅,雕刻成生命的底色;把精神上的雍容华贵,雕刻成属于他自己的最美姿态。</p> <h3>胡泓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俄罗斯菜式的烹调技术,也从他母亲的表亲 —— 妮娜姨妈那里学到了面包和点心的烘烤方法。经过时间的打磨,聪明好学的胡泓早早就练出了一副烹饪俄式菜系的好手艺。</h3> <h3>不仅是室内的木刻、油画、整体装潢,就连菜单上的每一道食谱都是经过胡泓先生的细细考量,因为那都是胡泓熟悉的儿时味道。</h3> <h3>胡泓先生分明没有在意餐厅的收入,他在意的是要让来到露西亚的每一个客人都能够充分地领略到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在意的是展示一个具有中俄血统的哈尔滨人对于东方莫斯科的无比热爱!</h3> <h3>香港电影导演许鞍华曾经说过,哈尔滨最让他难忘的地方就是露西亚西餐厅。事实上,这也是很多来过哈尔滨的外地游客的共同感受。因为有了露西亚,他们对哈尔滨的各种俄罗斯风情的向往,都有了安放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很多俄侨后代和外国客人来过露西亚后,都会流连忘返。通过法国、日本、香港、台湾电视台报道,五湖四海的游客都知道了哈尔滨有一家露西亚。</p> <h3>胡泓这个名字其实是他文革时后改的,他的原名中西合璧却毫不拗口:胡米沙。那么露西亚是谁呢?不是他的祖母,也不是他的初恋,而是“俄罗斯”的俄语音译。</h3> <p class="ql-block">近些年在哈尔滨的俄侨总数逐渐减少,2010年,胡泓决定通过自己的写作记录下哈尔滨俄侨的生活故事。四年后胡泓的中长篇小说《哈尔滨的忧伤》出版了。胡泓就是一名中俄混血儿,《哈尔滨的忧伤》以胡泓的童年生活经历为素材,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英俊马车夫、中俄混血小木匠、大耳朵男孩CELLO、小提琴家格里高利等人的故事,再现了那个时代俄侨多彩又多难的生活,谱写了俄侨对于哈尔滨的深情。</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故事所承载着的厚重与忧伤,都随着胡泓先生的笔端缓缓地滴入心田,眼前仿佛展现出了苍茫寒冷的土地,从哈尔滨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地方…… </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忧伤》不仅是哈尔滨俄侨的生活写照,而且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哈尔滨的欧式建筑遗存,哈尔滨多元文化传统,哈尔滨的音乐、绘画、表演艺术渊源等等。书中还从各个方面描写了近代俄侨在哈尔滨的生活、娱乐等内容,反映出当时俄侨的大众心理和精神面貌,对于研究中国俄侨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这些从小在哈尔滨长大的中国人,从中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俄侨文化对哈尔滨多方面的渗透与影响。</p> <p class="ql-block">胡泓的家世和出身,与哈尔滨一样带有很强的命运感和年代感。胡泓才华横溢,创作领域非常广泛,建筑设计、雕塑雕刻、文学创作、美术音乐样样都出手不凡。</p><p class="ql-block">胡泓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爱国者,哈尔滨是一座无法复制的城市,胡泓也是一个无法复制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在西餐厅自办的《露西亚小报》上,胡泓在前言中写道:“希望大家能够更完整、更准确地了解哈尔滨”。现在,胡泓依然很忙碌,他还在不遗余力地在为俄侨文学系列画封面,写反映哈尔滨俄侨生活的小说,还有心爱的木雕绝活也一直没有扔下。</p> <h3>胡泓风趣地说,不会写作的厨师不是好建筑师 😄😄😄 作为厨师、作家和建筑师,胡泓还想做得更多。“我会一直不停地走下去,建美丽的建筑、做地道的俄餐、写哈尔滨的故事。”胡泓说。</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照片拍摄于</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哈尔滨西十道街</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露西亚节日花园西餐厅</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07-30</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胡泓照片采撷自网络</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期的胡泓</p><p class="ql-block">2023-09-13在黑龙江省发小群里看到群友陈渡林发来胡泓近期照片。是鲁佳临姐和胡米沙在道里头道街的“露西亚餐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的拍摄应该是在同一天。据陈渡林介绍说“胡泓的手风琴拉得很好,哈三中歌友们曾在他餐厅门前搞了一次快闪,就是鲁佳临等人组织的,胡泓出来给大家伴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