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2日山西新绛县“绛州署”</p> <p class="ql-block">绛州署简介</p><p class="ql-block">绛州署占地面积28000m',为州署建筑群。自隋开皇三年(583)以来便为州治所在地。其位于古城西侧高崖之上,面南背北,现存建筑主要为大门、仪门、大堂、六曹、过厅、二堂等。大堂为元代遗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堂为明清建筑,其余为近现代所修。州署内还存有部分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来到新绛县城走过贡院巷,来到城北垣脚下爬上衙坡亦称七星坡,穿过鼓楼门洞,眼前一亮,就能看到绛州署东侧的“修德”牌楼及宽阔的署衙广场了。</p> <p class="ql-block">州署前设有多座牌坊,其中尧里坊和古治坊最为著名,后者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用以彰显地方治理的历史成就。</p> <p class="ql-block">绕过仪门,院子中间是被玻璃封闭保护起来的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仪 门</p><p class="ql-block">仪门即礼仪之门,指官署进大门之后的第二重门。"仪门"取孔子三十二代</p><p class="ql-block">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是坐轿、骑马的起止点。仪门,在汉代称"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加木改门,曰"桓</p><p class="ql-block">门"。宋避钦宗讳,改称"仪门"。绛州署仪门原为三楹,门西有潜心堂碑,东</p><p class="ql-block">有碧落碑。门外东隅原有土地祠、富公祠,今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国现存的三座元代衙署大堂:</span></p><p class="ql-block">临晋县衙大堂,为元代时临晋县衙所在地,创建于元大德年间,是目前中国现存唯一元代建筑风格的县衙。(山西临猗县)</p><p class="ql-block">霍州州署大堂,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城内,为元代所建州府衙署建筑。</p><p class="ql-block">绛州州署大堂,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元代。</p> <p class="ql-block">绛州大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城西的高垣上,为新绛州署衙门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现存大堂为元代遗构。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悬山顶,斗棋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其柱下尚存覆盆莲花柱础,为唐代遗物。绛州大堂元风烈烈,气势恢宏,建筑风格粗犷豪放,是我国仅存的三座元代州署衙门中,单体规模最大者。</p> <p class="ql-block">绛州大堂立宋碑一幢,是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诏》:</p><p class="ql-block">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p><p class="ql-block">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已,则民自畏服。</p><p class="ql-block">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p><p class="ql-block">四曰贵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虛荣。</p><p class="ql-block">五日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p><p class="ql-block">六日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p><p class="ql-block">七日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p> <p class="ql-block">绛州大堂,也叫"帅正堂",据新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的时候,命当时的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征兵,招兵处就设在州署衙门大堂内。</p> <p class="ql-block">接上篇</p><p class="ql-block">恰在此时,"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这里的"仁贵",就是"神勇收辽东""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小将薛仁贵。在这次征兵中,薛仁贵前往绛州大堂拜谒了张士贵,成为其麾下一员。(薛仁贵家古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距新绛的50华里之程。)</p> <p class="ql-block">过厅 </p><p class="ql-block">位于大堂、二堂之间,东西两侧为耳房,中间为通道,设板门。始建年代不</p><p class="ql-block">详,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为衙役听差、宿卫主官、传达讯息的场所。现内部依照唐代风格进行了场景复原。</p> <p class="ql-block">二堂位于大堂之后,用于日常办公或会客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现内部复制为唐代绛州刺史会客商议营建水利工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遗址总面积6300m',发掘活动始自2013年3月,时间跨度为两年四个月,分南、北两处区域,共发现唐、宋、金、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基址遗存,厘清了绛州署的院落布局和建筑结构,出土了不同时期的陶瓷质生活用器、砖瓦类建筑构件、金属和石质品等遗物。在现存州署大堂前西侧附属院内,还发现一处唐代砖铺地面和一处砖砌窖藏,发现了唐代玉璧底白瓷碗和双耳陶罐。</p><p class="ql-block">绛州衙署遗址的发掘,对认识各个时期官式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来此见此状,院内场景不知这是考古现场,只有“帅正堂”和那个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的凄凉状况。</p> <p class="ql-block">走在玻璃护罩上,低头可见唐代的地基、宋代的路面、元代的坡道、明清时期的甬道,几十步的距离,却已经走过唐、宋、金、元、明、清六朝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据山西省考古研究2014年5月26日公布的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基本上可以确定,自唐开始,历经宋、元和明清时期。也就是说,绛州州治衙署自唐代设立后,历代皆在原址沿袭使用,从唐到清一直都没挪地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