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雅韵:流转月份之诗三·传统节日习俗篇》

江东难回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一曲悠扬深邃的旋律,在四季的更迭中潺潺流淌,织就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每个月份,皆以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浅吟低唱,为时光增添几分诗意与雅致。文人墨客为之陶醉,挥毫泼墨,镌刻下不朽的月份节日诗篇,记录下丰富多彩的民间风情。这些古诗古句,宛若岁月的注脚,与月份光辉交相辉映,使传统节日与习俗的韵味,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正月春节,爆竹声声,旧岁辞去。春风携屠苏酒香,温暖每一寸土地。家家户户焕然一新,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团圆聚餐,共庆佳节。“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发红包、送祝福,共迎新生。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烟花绽放于夜空,如星辰落入凡尘;花灯倚楼,恰似明月高悬天边。此时,“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中央电视台亦举办盛大的元宵晚会,新时代的祖国各地,“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p><p class="ql-block"> 二月杏月,龙抬头节紧随而至。人们理发、食龙须面、炒黄豆,祈愿一年好运。古语有云:“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三月桃月,春晚时节,晚春与暮春交织。上巳节悄然而至,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踏青、赏花、沐浴、祈福,享受春日的温暖与美好。正如杜甫在《丽人行》中所描绘:“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正是三月上巳节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四月槐月,宋之问在《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中记下了“寒食节”:“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清明时节,雨绵绵不绝,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杜牧的《清明》所言极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细雨与思念交织,无尽怀念之情难以言表。辛弃疾亦有“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之句,其节随花落的感概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五月蒲月榴月,权德舆笔下的端午充满了热烈与生机:“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欧阳修则描绘了端午的粽香:“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龙舟竞渡,粽香四溢,艾草独特,雄黄酒醇厚。文秀的《端午》更是感叹:“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人们共同纪念屈原,驱邪避病,祈愿平安。</p><p class="ql-block"> 六月,白居易有诗云:“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此时,荷花绽放,夏收喜悦中,人们晒伏、品新麦。自古便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祈求夏日安康。而在这个月份的第一天,便是属于祖国花朵的“国际儿童节”,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喜庆。</p> <p class="ql-block">  七月,光辉的“建党节”历程熠熠闪耀,铭记着党的诞生与发展。而七夕,正值兰秋时节,“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佳期如梦,鹊桥相会。随后,中元节至,人们以祭品、纸钱、河灯等形式祭祖超度,敬仰怀念,与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的秋思相呼应,共同营造出庄重而深沉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八月,“八一建军节”荣耀加身,这一天纪念着从南昌起义到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大国军队的责任担当和精神支柱。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桂香四溢,月圆之夜,人们团圆共赏明月,品尝月饼,赏鉴桂花,尽享天伦之乐。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深情吟唱:“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团聚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 九月菊月,重阳佳节。正如诗中所言,“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人们登高、赏菊、品糕,敬老思亲,传承着古老的习俗。游子遥问故乡菊花,南飞云与北归雁,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篱笆旁的菊花,则是心中永恒的牵挂。毛泽东主席赋诗:“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仅深化了重阳的内涵,更展现了革命者的乐观坚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十月国庆,火树银花照亮夜空,宛如白昼。伟人毛主席的豪言壮语“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在耳边回荡,振奋人心。随着露月的脚步,寒衣节悄然而至,人们纷纷祭祖烧寒衣,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屈大均在《汉口》中的诗句“凭谁报慈母,游子有寒衣”深情地表达了游子对逝去亲人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葭月仲冬,冬至如期降临。“冬至如大年”,家家户户团聚一堂,品尝饺子与汤圆,祈愿团圆美满、吉祥安康。在我的家乡,冬至还有祭祖、上坟修墓的习俗,“芟草舔新三层土,点香静祭几缕烟。”人们慎终追远,寄托哀思。此时,葭草吐绿,象征着冬至后阳气渐升,严冬将尽,春意悄然萌动。古诗有云:“冬至阳回日渐长,寒风虽冽雪飞扬。”又言:“阴极阳生冬至日,万物至此渐舒张。”</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腊月,严冬时节,年终岁末。小年之际,人们忙着祭灶神、扫尘,期待着新春的到来。古语有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户户筹备年货、清扫房屋,洋溢着新年的喜悦与期盼。腊八节热闹非凡,古人诗云:“腊月八日粥,源自梵国香。”腊八粥的丰饶甘美,让人回味无穷。腊月里杀猪宰羊的盛况,年味十足,“村口杀猪年味浓”。戴复古在《除夜》中写道:“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给这年终岁末带来了无限的期待与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守岁传统,至今仍被海内外华人所传承。各省市举办的迎春晚会,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让整个腊月都沉浸在新年的欢庆气氛中,人们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满怀希望与憧憬。</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月份之诗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与独特的风情。传统节日的雅韵,犹如岁月磨砺出的珍珠,璀璨夺目,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智慧。铭记传统,珍视历史;拥抱未来,勇于创新。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美好的未来篇章,不仅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更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非凡风采。</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图片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