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诗经之歌及平仄声韵

秋雨(李冰)

<p class="ql-block">闲话诗经之歌及平仄声韵</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诗经》的作者和采集者中有两个人比较出名,他们是卫武公和尹吉甫。卫武公,公元前812年至前758年在位,他还是共和行政的主政者,被历朝历代歌颂的淇竹廉政君子,《诗经》里他的作品有《君子于役》《王风·扬之水》《青蝇》《宾之初筵》《抑》,《淇奥》就是歌颂他的诗歌。尹吉甫,公元前852年至前775年在世,是周宣王执政时期的一位太师,《诗经》里他的作品有《崧高》《烝民》《韩奕》。《诗经》中早于卫武公且知道名字的诗人还有:微子启,作品有部分《鲁颂》诗歌;姬发,作品有小雅中《鱼丽》以前的部分诗歌,大雅中的《雍》等;周公旦,作品有《七月》《鸱鸮》,《周頌》大部分诗歌;姬奭,作品有《公刘》《泂酌》《卷阿》。凡伯,作品有《板》;姬诵,作品有小雅中《南有嘉鱼》以后的部分《清庙之什》《闵予小子之什》诗歌;共姜,作品有《邶风·柏舟》;等等。由此可知,某地将尹吉甫奉为“中华诗祖”是多么的荒唐!</p><p class="ql-block">收入《诗经》之中的淇水卫地、溱洧河边郑地诗歌,约有一半涉及爱情和婚姻内容,因商末帝辛被周人痛恶,受周人和微子的影响,郑卫之歌被定罪为靡靡之音、桑间淫声。朱熹说:“卫国地滨大河。其地土薄,故其人气轻浮;其地平下,故其人质柔弱;其地肥饶,不费耕耨,故其人心怠惰。其人情性如此,则其声音亦淫靡。故闻其乐,使人懈慢,而有邪僻之心也。郑诗仿此。”“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故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为戒,而不及卫,盖举重而言。固自有次第也。诗可以观,岂不信哉。”朱熹堪称地域黑和大搞地域歧视的鼻祖,今天地域歧视的源头可追溯到腐儒朱熹!</p><p class="ql-block">淇水卫地的朝歌因周人彻底否定商末帝辛,经过卖国者微子后裔孔子的努力宣传,历朝历代被儒家视为不祥之地,淇水卫地文化被阴云笼罩,桑中之约的燕婉身影被淇水击伤,燕燕于归一路悲歌泣涕如雨。淇水卫地“诗三千”年代的诗歌虽然被孔子删去不少,但保留下来的也不少,并且诞生出被历代歌颂的淇竹廉政君子卫武公,出现了甲骨文之后华夏的第一位女诗人卫庄姜,诞生了甲骨文之后华夏的第一位女爱国诗人许穆夫人。</p><p class="ql-block">虽说《诗经》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但并非是中华历史上最早的诗歌,相传舜时便有了关于南风的歌谣,《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词如下:</p><p class="ql-block">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p><p class="ql-block">商代末期,箕子和微子均写有诗歌,也未载入《诗经》,《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有箕子《麦秀歌》:</p><p class="ql-block">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p><p class="ql-block">《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七·琴曲歌辞一》载有微子《伤殷操》:</p><p class="ql-block">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p><p class="ql-block">诗歌与人类语言相伴而生,而文字却晚于人类语言不知多少年,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人类最早的艺术活动大约要算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和传说故事等。不仅古中华文明如此,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文明也是如此,诗歌的产生与人类语言的历史同样久远。黄帝时期,伶伦制作音律的时候,出现了图形文字,仓颉在图形文字的基础上开始造字,之后甲骨文字问世。中东文字的出现似乎比仓颉还早,但人类造字的历史最早也超不过六千年,所以远古的诗歌不可能用文字留给后世。《诗经》是甲骨文字之后用先秦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由世界史可知,世界其他民族也有用他们的古文字记录下来的古代诗歌。</p><p class="ql-block">《诗经》的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也应当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可能在西周时期突然出现。语音也会随着时代发生逐渐的变化,《诗经》里有许多字不读现在的音,像“家”读“故”,“没”读“觅”,《召南》读“shào nán”等等,很难掌握。宋代人认为《诗经》中有些应该押韵的,但按宋代那时的语音来读却并不押韵,以朱熹为代表的文人便认为要临时改成读某音,就是“叶音”,这其实没有实质意义,明末陈第就第一个反对过“叶音”。《诗经》许多地方的押韵是和谐的,但今天读来却并不押韵,这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化,若按当年作诗时的读音来读,肯定是押韵的。朱熹所搞的一套虽然一时押韵了,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还是会不押韵的,对后世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多给后人增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p><p class="ql-block">《诗经》里的韵一般用在句尾,称韵脚。如果句尾是一个虚字,韵就常常落在倒数第二字上。《诗经》中的虚字比比皆是,主要有:之、兮、矣、也、止、思、忌、只、焉、哉、与、乎、我、女(汝)等。《诗经》押韵多在大停顿处,一个语法句终结处,除了罕见的例外,总是押韵的。小停顿处有些无韵,中国诗歌一般是隔句用韵,《诗经》例外。《诗经》有一韵到底,有两韵以上的情况,有句句用韵(密韵),有隔两句用韵(疏韵),有无韵(如《周颂》)。总之,《诗经》中的韵脚可分为整齐、基本上整齐和参差三种情况。《诗经》多有叠句和叠韵,为诗歌增加了音乐美。</p><p class="ql-block">古代诗词的平仄韵律是从南北朝时期才开始研究的,从而总结出汉字的平仄入声,秦朝统一了汉字字形,隋代统一了汉字的书面读音,从南朝宫体诗、永明体的问世,到隋代《切韵》统一书面声韵,才使得唐诗走向鼎盛。因此,对于《诗经》的平仄声韵,后世不能用已经成熟的平仄韵律去求全责备。</p><p class="ql-block">久远的诗句,陌生的词汇,拗口的文言,随着时光的流逝,今人按照原始发音阅读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书籍是无声的读物,古韵属于有声的范畴,古代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对于今天非音乐专业的人们来说,谐声、通韵和合韵等问题很难领会。我们只要知道《诗经》是押韵的就行了,非专业人士大可不必用古音来读,专业人士也不要硬逼着非专业人士去读古音,古音只是专业人士和文人们的专利。逼着非专业人士去准确地读古音或者朱熹的“叶音”,就好比让现在的小学生用繁体字写作文,很不现实,也是很不合时宜的。那些所谓的古音某些也是文人们当年临时改成的读法,未必是远古的真实读音,《诗经》距今几千年了,语音随着时代而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古人已经搞过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也搞过白话文运动,无疑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进入新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