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红墙外两处必看之地

追随者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就在沈阳故宫不远处。因此,对那一带的道路街区和房屋建筑还是挺有印象的。</p> <p class="ql-block">忘了是哪一年,大概是申遗需要吧,沈阳故宫开始拆迁外围建筑,同时修建了一些景观。沈阳故宫南面是盛京路,是一条清朝时期的板石路,路南门是省某单位办公楼也以拆迁建了故宫博物院;西面是正阳街,路东也就是故宫墙外拆迁改造后,种植了一些树木;北面是一条小巷,背后就是若干年前动迁修建的大型购物中心,市场经济下也是几经易主;唯有东面有扩展空间,建了休闲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竟然家门口都没有走到,确实有点遗憾。趁着天气还不错,就围着故宫转了一圈,拍了一些东广场和北面小巷的照片与美友们共享。</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东广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北面小巷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北面还有一个最近很多人去打卡的地方,那就是沈阳故宫观景台。</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观景台实际上是前面说的那个大型购物中心在南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腾出一块地方设置的景点。登上观景台可以从故宫后面往前看,可以看到大政殿,后花园、藏书房登楼阁,因为重重叠叠看不到太多建筑。但是,商家做的非常暖心,一是免费参观,二是送一杯热乎乎的姜糖水,纸杯上还印着“沈阳请你”,是不是感到特别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两个值得记忆的地方,可以说是必看之处,必到之点,作为压轴戏来说说。</p><p class="ql-block">一是,东北角有个“中心庙”,这个不起眼的小庙,皇上都礼让三分,各敬三尺。</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中心庙兴建于公元1388年,比沈阳故宫还早建二百多年。当时清人营建沈阳故宫时,出于对关羽的敬重没有拆掉该庙,反倒传下圣旨,对庙里供的关公、土地、山神、城隍、财神“各敬三尺”,特意在大政殿的红墙外为中心庙留下了一丈五尺的空地。</p><p class="ql-block">一丈五尺什么概念?小到就一个门楼,里面就一个小房子,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就都尽收眼底。方寸之间,却堆满意岁月的痕迹,见证了沈阳故宫的兴建与变迁,见证了帝王将相的兴衰荣辱。</p><p class="ql-block">中心庙的作用非常大,那是盛京城的中心点,皇太极敕建东塔永光寺、西塔延寿寺、南塔广慈寺、北塔法轮寺等四塔四寺时,就是以这个庙为中心向外辐射定位的。</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也是位于沈阳故宫东北角的沈阳方城地面凸凹地形图,它把方圆1.69平方千米的各个街区、路名都标示出来的,足以让人穿越时空,脑海里出现活生生的画面。小时候常听大人们互相问:“你家住城里城外啊”,大概问的就是就是这个意思吧。</p><p class="ql-block">沈阳方城的城市布局为内方外圆。内城为方形,是因为它的东、西、南、北共有四条顺城街路围拢起来,形成了一个正方形。外城为圆形,是康熙帝下令,在原来的方城之外,又画了一个大圈,建了一个圆形城郭,也使沈阳城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沈阳方城的建筑布局采用“宫、城、塔”,极具有“八门八关”的空间特色,是沈阳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沈阳方城这个名字的历史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在1631年至1635年间,将明朝的沈阳城墙从两丈五尺高改为三丈五尺,并将原来的四座城门改为八座,形成了方形砖墙。</p> <p class="ql-block">沈阳方城是沈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漫步其间,仿佛能看到古老的宫灯摇曳,似在诉说昔日繁华。我作为沈阳人,欢迎国内外的朋友们来沈阳做客,确实有好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