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年大学同学聚会于徽州,大家觉得皖南的景色很有味道,但因为是团队活动,不能细看细品,总想找个机会再来徽州。</p> <p class="ql-block">其实,徽州并不远,自驾也就四小时的车程。今年双十一,在携程上预定了黄山屯溪最好的酒店,深秋初冬,外出旅行的人最少,我与三哥两家启程,奔向心仪已久的徽州。</p><p class="ql-block">这是酒店大堂,很气派的。</p> <p class="ql-block">徽州最早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p> <p class="ql-block">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p> <p class="ql-block">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在徽州留下了千古绝唱: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这里有田园牧歌的美景,更走出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的徽商。</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安徽黄山和江西婺源境内,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外出经商的徽商,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返乡修建的民宅。皖南古村落是古徽州文化的代表,而村中青砖黛瓦的建筑也被称为“徽派建筑”。那些烟岚掩映的黛瓦粉墙,不经意间,就显露出了疏树寒村的水墨本色。由于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村庄与世隔绝,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我们此行虽是走马观花,但也走了很多的村落,三嫂早就做好了攻略:阳产村~南屏村~屏山村~屯溪古街~宏村~塔川~卢村~篁岭~江湾~旃坑~樘樾~徽州古城……,有些地名有点拗口,不翻开手机的照片集还真记不住。</p> <p class="ql-block">对此次徽州行的景点作了下排序,印象深刻,体验感最好的排第一的应该是篁岭。</p> <p class="ql-block">篁岭晒秋:一半仙境,一半烟火。秋意渐浓,怎么能错过篁岭晒秋呢。婺源篁岭,这个挂在悬崖上的徽派古村,被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其“晒秋”更是闻名遐迩。漫步在篁岭的高山古村,仿佛进入了秋色的画卷。登上晒秋观景台,目光所及处,层林尽染,漫村碧透。薄雾缭绕,粉墙黛瓦间,红黄的瓜果蔬菜点缀其间,仿佛天上人间,秋色最为绚丽!</p> <p class="ql-block">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又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柿子不仅美味,而且非常美丽。当寒风吹来,原野一片枯黄时,只有柿树上的火红柿子挂满枝头,像红灯笼一样,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这位在杮子树下做真播的美女是在点赞篁岭的秋景还是在推销脚下的南瓜?</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篁岭景区是因农户晒秋用国旗造型而“一鸣惊人”。</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爬墙的绿植变得五彩斑斓,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篁岭是人文的杰作,数十栋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春晒山厥、水笋、夏晒干菜、果蔬;秋晒辣椒、黄豆;东晒果脯、乡俗,一年四季延绵有序</p> <p class="ql-block">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篁岭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最美乡村符号,形成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变化,独特的“篁岭晒秋”景观成功入选最美中国符号。</p> <p class="ql-block">体验感排第二的应当是阳产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这个村子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字里的“阳”指的是阳光,“产”在当地方言中意为陡峭,所以阳产村就是群山之中的一块向阳之地。这是一个隐藏在深山中的千年古村落。不同于宏村的热闹,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没有过度的商业化,只有依山而建的土楼群和宁静的乡村风光,真正的原生态。</p><p class="ql-block">阳产村由郑姓家族居住。郑姓家族在宋朝时期从歙北迁移到定潭定居,后来又迁至阳产。据说,郑公在狩猎时发现阳产的山凹处风水极佳,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于是决定在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阳产村的建筑以土楼为主,土楼群是这里的最大特色。一座座土楼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卷。土楼的建造基础是青石,土楼之间用石板或石板台阶相连,地面铺有青石。无论是单体土楼还是整个土楼群,都充满了乡土美感,展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和气势美。</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阳产的石板路上, 仿佛穿越了时空, 触摸到了那远古的温柔。土楼的建筑风格与徽派建筑风格完全风马牛,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多种农作物生长,子孙延续。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p> <p class="ql-block">阳产村的土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半山腰,这些土楼大都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土楼墙面也没有任何粉饰,在这阴湿多雨的山坡上,这土坯墙特能经受住月岁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土楼群依山而建,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这些建筑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整个村落构成了一幅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五个角的土楼俗称五角大楼,与美国的五角大楼同名。</p> <p class="ql-block">在村中农户家用午餐,四菜一汤,鱼汤特鲜美,东家说,这是新安江的鱼,我们买来养在池中,有客人就捞起做菜。</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小学,现已成为历史建筑,村里的年青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全村最兴旺时有1800多人,现只有一百多人,全是老人,给我们带路讲解的导游也是五六十岁的老汉,他的双眼带着几分忧郁,不无伤感地说,不要二十年,村子就会灭了。</p> <p class="ql-block">如何留住古村落,如何留住乡愁已切切实实的摆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体验感排第三的应当是南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县城西南约4公里处的南屏村,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众多的祠堂、民宅、书院、神坛寺庙、亭阁、园林、及36眼古井泉组成了宏大的明清徽派建筑群;纵横交错、拐弯抹角的72条古深巷形成了神奇的乡村“迷宫”,这里充满了浓郁的新安传统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南屏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走进南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保存完好,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粉墙黛瓦、马头墙、青石板路,这些典型的徽派建筑元素,在南屏村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漫步在村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古代。</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古巷曲折蜿蜒,两旁是历经沧桑的古建筑。走在巷中,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往昔的喧嚣与繁华。巷中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反射着夕阳的余晖,更添一份古朴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在南屏村,祠堂是不可错过的景点。作为古代家族祭祀和议事的重要场所,祠堂不仅承载了家族的荣耀与信仰,更是村中历史文化的缩影。南屏村保存了多座祠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叶氏宗祠·序秩堂。这座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祠堂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尤其是那精美的木雕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菊豆》曾在此取景,使得叶氏宗祠更加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除了叶氏宗祠,南屏村还有奎光堂、穆贤堂等祠堂建筑群。奎光堂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这里曾是村中的私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而穆贤堂则是一座充满书香气息的宅院,其内部布局合理,装饰精美,是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南屏现存八个祠堂,有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祠堂是家族的纽带,在古徽州之中有着极高的地位。祠堂的规模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徽商常年在外打拼,待到成为富商大贾之后,衣锦还乡,投资故里,建立祠堂,树碑立传,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南屏村的古建筑不仅限于祠堂和民居,还有那些散落在村中的古桥、古井和古亭。这些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成为村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古桥横跨溪流,连接着村中的各个角落;古井清澈见底,见证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古亭则成为旅人歇脚避暑的好去处。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p> <p class="ql-block">“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事情。这要从六百年前的元朝末年说起。那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大量人口涌入徽州。耕地稀缺的徽州地区陷入了“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的生存困境。古代徽州是穷山恶水。徽州境内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群峰竖立,高峰陡绝,开发艰难。即使勉力垦辟,种上农作物,收成也很难保障。为了谋求生计,很多徽州人在十来岁时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归家。这就是闻名的“徽商”的起源了</p> <p class="ql-block">徽州人很能吃苦头脑灵活,他们外出学徒学成后才能回家,所以养成了坚毅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徽州人胡适之先生有句话叫着“无徽不成镇”。</p> <p class="ql-block">徽商虽常年在外经商,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挣得每一分钱都会寄回老家,修葺祖宅光耀门楣。</p> <p class="ql-block">漫步徽州, 古韵悠悠, 顿足凝望,每一砖一瓦, 皆浸透着历史的醇厚与温柔。</p> <p class="ql-block">导游是当地村民,对村子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指着村民家门口类似婴儿木摇桶的东西说,这是我们冬季取暖必备的物品,徽州有句古话:手捧苞芦馃,脚下一炉火,除了皇帝就是我!</p> <p class="ql-block">火桶,圆形中空,与凳子差不多高,四周被木板包着,保证热气不会散的太快,在加上一块架板,方便坐下。只要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气往上升腾。冬天村里摆宴席,老乡们都会习惯搬一个火桶去喝喜酒,既保暖也省事,都不用主家放凳子了。</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火桶是徽州姑娘出嫁时必备的陪嫁品,一般办喜事多选择在腊月或正月,火桶正好派上用场。在崭新的火桶里撒入红豆,放入红纸包好的一截木炭,寓意新人的日子红红火火。同时还要放入一捆豆芽菜,这在当地也叫生根菜、如意菜,寓意新娘嫁到新郎家落地生根、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屯溪古镇游览,打的的司机是位徽州通,特别爱说话。他说徽州古民居的原住民都是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而他自己早年在外面打拼,攒了钱把老宅拆了建了新楼房,而没本事建房的仍住在老宅,谁知道,时代变迁,现在的老宅价值五百万,好端端的五百万给自己拆了,好不心疼。</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马头墙而闻名。这种墙垣不仅高于两山墙,还因其形似马头而得名。有人说马头墙的初衷是为了防火。在古代,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徽派建筑之间的间距较小,相互关系紧密。为了防止一家失火波及其他人家,高挑的马头墙被用来阻断火势。徽派建筑的外界面通常比较封闭,开窗较小,形如点状,因此被称为点窗。徽派建筑上的点窗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常见于马头墙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嫂拍的“点窗”。点窗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体现了徽州人谨言慎行的作风。徽州人常年在外经商,出于安全考虑,采光一般依靠天井,因此窗户较小,形如洞口般大小,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元素。</p> <p class="ql-block">的士司机对徽派建筑特点有全新的诠释:他说,历史上徽州妇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因为男孩子十三四岁就要离开家乡去闯生活,为了后继有人早早就结婚生子,完成传宗接代这件大事才能出门。他们一出去就是一年甚至多年,也有的一走就再也回不到家乡。十年夫妻九年空,一世夫妻三年半。是对当时徽商生活状态的一种总结。在外面的徽商,为了防止家里“红杏出墙”,就把住宅的墙修筑得高高的,狭小的四合院密不透风,只有天井顶上能见到阳光,窗子更是小得连猫都钻不进去,防止外人进入。</p> <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徽州还盛行建“贞女牌坊”,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官员都以贞洁牌坊数量为自己政绩明证,期间被逼守寡、甚至以身殉夫的女性不计其数。高墙深院和贞节牌坊成为古代妇女的枷锁。</p><p class="ql-block">的士司机的对徽派建筑的认识真有几分道理。</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牌坊,牌坊的历史很久远,最初作为村落中的门来使用,随着时代的演变,又作为标志性建筑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立牌坊日益鼎盛,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p><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牌坊群,七座牌坊分别建于明永乐、明嘉靖、明天启、清乾隆、清嘉庆,时间跨度四百多年,可谓蔚为壮观。我问导游,文革中这些属于封建范畴的牌坊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导游说,文革期间村民们把牌坊都写上了毛主席语录,没人敢砸。</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下,在空旷的空间里牌坊格外壮观。漫步石板路上, 仿佛穿越了时空, 触摸到了那远古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还有座很特别的石坊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造型奇特,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沉醉于徽州的山水间, 感受着每一缕古韵, 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虽然徽州行只有短短的四天,但信息量太大,要全部记录下来要记好几个篇章,太费神,只能捕捉一些最深刻的记忆,不过要真正领略到徽州风情,一定要自己亲自去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