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印象】九日山

西域彪马

<p class="ql-block">“九日山祈风石刻”,为世遗泉州之重要遗产点之一,位于泉州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是见证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最重要史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闻名四方。这些石刻文字或许记录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重大事件,又或是文人墨客留下的感慨之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无声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廓然亭于北宋元丰年间建造,历代诗人词客登临九日山时均到此雅集吟咏。朱熹曾经两次到九日山,在此题了一首诗:"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p><p class="ql-block">登临此亭,恍惚看见古代九日山的无限风光,感受到文人墨客们对九日山无限倾心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日山最珍贵的是</span>世界遗产点之一的九日山祈风石刻,共有13方,记载从北宋至南宋160多年间,泉州地方官吏为番舶祈风的史实,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对外贸易物证的珍品,也是我国同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是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初一,市舶提举虞仲房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的勒石纪事。</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蕃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蕃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司(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p> <p class="ql-block">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一方方古老的石刻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内容依然能够辨认可读。这些古代文字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也见证了九日山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西峰东坡巨岩峭壁间,有全山最大的石刻“九日山”三字,是清·乾隆间福建提督马负书所题。上有附记云:“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游历憩息,考之山僧,谓世远凐没无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p> <p class="ql-block">唐代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题刻。</p><p class="ql-block">相传唐·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人无等禅师来游九日山,筑石室于岩下,隐居四十四年,享年九十九岁。岩下曾刻“泉南佛国”四字。</p> <p class="ql-block">唐人为纪念秦系筑室隐居九日山,于其筑室处建秦君亭,五代陈洪进重修时,立秦系像于亭中。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其裔孙秦时中知南安县时,重建是亭并立碑纪事于其东侧。</p> <p class="ql-block">高士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在原秦君亭旧址左侧岩石上有宋·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舜元)莅泉登游九日山时题“高士峰”石刻。</p> <p class="ql-block">九日山西峰山上,有一块刻着"一眺石"字样的石头,又名"翻经石",从石头上眺望远方,视野开阔,山下风光一览无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九日山绝佳观景台之一。</span>相传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经书。</p> <p class="ql-block">从山上向下望去,远处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高楼林立与绿树成荫相互交织,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座现代都市与古老的九日山相得益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历史文化底蕴,又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登山途中偶遇丛林中的一只白鹇鸟。</p> <p class="ql-block">登临九日山,仿佛穿越回了宋元时期的泉州。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那些镌刻在石上的文字,诉说着往昔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站在刻着“九日山”的大岩石旁边合影留念,留下这美好的瞬间。九日山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泉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