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中淹《岳阳楼记》心灵乐章

青阳山人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江苏苏州。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范仲淹不幸幼年丧父,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抱二岁的他改嫁长山朱代。范仲淹六七岁时发奋苦读,(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去家乡投奔他的叔父,将原来在朱家起的的名字”朱说”更改为“范仲淹”,寻师求学不计辛劳,数年的寒窗生涯然一举成名,由一介寒儒变成“进士及第”,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奉禄,范仲淹千里迢迢将母亲大人接到身边奉養。</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后他的好友滕子京在朝中因忠言逆耳,由奸佞馋言,被贬谪到湖南巴陵郡,这里有风景名胜洞庭湖和岳阳楼,因须重修岳阳楼,他的好友请他写赋,然成了千古第一骈文。作者先以记事陈述重修岳阳楼之经过和洞庭湖地理风貌,触景生情,见恶景然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条……当见到春和景明,浩月千里,沙鸥翔集,渔歌互答,然作者此时心旷神怡,抒发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成为脍炙人口的金曲,喜闻乐见,流传千古……记忆中,我的学生李红梅同学在文昌中学期间,上完这篇《岳阳楼记》课文后,竟然一字不漏能从头到尾背诵出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开闸泻洪,哗啦啦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全班同学为之喝彩赞扬,并获得全校老师们的好评,初中三年考取宣城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宣城市六小教书,现也有五十多岁快退体了。</p><p class="ql-block"> 在写《岳阳楼记》时,我突然忆起我童年翻阅家藏的书籍,其中有一历史“凿壁借光的典故”,说的就是范公幼年苦读无有油点灯夜读,然隔壁的富商家中灯火通明,载歌载舞,他无奈之下只有在墙壁上凿一小孔借光求学而感人肺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