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博物馆之通史陈列之繁盛江南、旧邦新命

金鱼

12:37分参观"繁盛江南"。<div><b>元明清时期的浙江。</b>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行政区划上浙江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在经济上市镇经济繁荣,传统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深刻变化;在文化上浙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无论是数量还是造诣,都跃居全国前列,学者们除继续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接纳外来文化的开放性。</div><div><b>宅兹浙江。</b>由秦至元,浙江在行政区划上始终与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福建省结合在一起。明代建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后,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代实行"省"制,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无论是名称还是统辖的范围,都与今天基本相同,浙江省建置最终确定。<br></div><div><b>江浙行省。</b>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占临安,设两浙大都督府;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1278)设杭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江淮行省为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以杭州为治所,辖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浙江、福建两省。<br></div><div><b>元代铜权。</b>铜权是古代度量衡中的衡器,俗称"秤砣"。元代铜权多有铭文,以汉文为主,也有的是汉文、波斯文、八思巴文合铸,用于元朝多民族贸易交流。元代铜权由官方铸造,再颁行于各地使用。<br></div><div><b>各类元代铜权。</b></div><div><b>铜香插/铜兽形砚滴。</b>元(1271-1368),1972年浙大新村出土。</div><div><b>真定路盐税五十两银锭/镇定路商税五十两银锭/三系银匜/银杯/银勺。</b>元。</div> <b>浙大新村元墓。</b>1972年杭州浙大新村出土铜鬲式炉、兽形砚滴、龟鹤烛台等器。炉、瓶、砚滴等均为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墓葬中常见之物,推定此处为宋元时期墓葬。<div><b>铜鬲式炉。锡觚/铜龟鹤烛台</b>。元,1972年杭州浙大新村出土。</div><div><b>八思巴文官印</b>。管军千户印、管军总管印,均属于军队系统的官印。千户制度是元期统治体系的一部分,国家按千户征派赋役和调派军队。统治者将这种军队编组形式推广到所征服的区城。万户、千户、百户中又各分上、中、下三等。元世祖时完善军队编制,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br></div><div><b>昏烂钞印。</b>元代于中统元年(1260)印发"交钞"及"中统元宝交钞",至元二十四年(1287)发行"至元宝钞"纸币。纸币在流通过程中容易磨损,字迹模糊,因此在市面流通一段时间后需要回收注销。"昏烂钞印"即用以注销旧损纸币。<br></div><div><b>管军千户印(4)/管军上百户印/"昏烂钞印"铜印。</b>元代。</div> <b>民国拓北宋鈔版拓片/民国拓元钞版拓片。</b>民国。<div><b>"退之"铭宽缘大银洗。</b>元。</div><div><b>浙江布政司。</b>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军攻占杭州,改杭州路为杭州府,设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1381)湖州府、嘉兴府改隶浙江,浙江政区领十一府一州。此后行政区划的边界基本未变。<br></div><div><b>浙江名臣。</b>有明一朝,一批有勇有识的浙江名臣,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心系国家与百姓,留下了不朽的业绩。<br><b>方孝孺(1357-1402)。</b>字希直,浙江宁海人。受业于翰林学士宋濂。其文志高气锐,时有文名。建文帝时召为翰林院侍讲,主持《太祖实录》的纂修。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处死。<br><b>刘基(1311-1375)。</b>字伯温,浙江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温州文成)人。明朝开国元勋,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为明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刘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俗语。刘基为政清廉,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br><b>于谦(1398-1457)。</b>字延益,浙江杭州人。为官清廉,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瓦刺兵攻打北京,于谦力排南迁之议,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刺,功炳史册。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被加以"意欲"谋逆罪杀害,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br><b>宋濂(1310-1381)。</b>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初应朱元璋召,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因此宋濂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br><b>商辂(1414-1486)。</b>字弘载,浙江淳安人。明朝中期名臣。乡试、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是明代唯一"三元及勇"者。瓦刺攻兵北京时,商辂竭力反对南迁。英宗复辟,被诬下狱,斥为庶民。成化时以故官入阁。商辂为人简重,宽厚有容,遇事果敢刚毅。</div><div><b>南明鲁王</b>。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兵攻克北京,明朝灭亡。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在南方的宗室藩王相继建立政权,继续用大明国号与清军对抗。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监国位,建立了一个新的南明政权,统一领导浙东的抗清斗争。1646年清军渡钱塘江,进攻绍兴,鲁王逃亡海上,鲁王政权覆灭。<br></div><div><b>明嘉靖皇帝敕谕(复制品)。</b>明嘉靖十八年(1539), 吴进思捐赠。<br></div><div><b>海上风云。</b>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垄断海外贸易。鉴于自身发展的需盟,东南沿海的民间商业力量开始形成颇具规模的商业集团,并为商业利益与朝廷政策抗争。明嘉靖年间倭寇在浙江沿海进行大规模的走私和抢掠活动,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率领军民抗击倭寇,对明代海防做出了重要贡献。<br><b>温州苍南海防遗址。</b>苍南海防遗址包括蒲壮所城、壮士所城、白湾堡、龟峰巡检司等。明初信国公汤和筑城防御,设金乡卫,下辖蒲门、壮士等千户所。蒲门所城于洪武十七年(1384)兴筑,历时三年。正统八年(1443)壮士所并入蒲门,改称"蒲壮所"。蒲壮所曾辖的寨、堠台、墩等外围军事设施遍及苍南沿海一带,协同卫、所城,形成严密的抗倭军事布防体系。<br><b>临海桃渚所。</b>桃渚城是明代台州抗倭的前沿要冲。洪武二十年(1387)置桃渚千户所,筑土城。正统八年(1443)新建桃渚所城,均用砖石砌筑,屹立至今。<br><b>温州永昌堡。</b>永昌北靠瓯江,东濒东海,明初屡遭倭寇焚掠。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叔巢、叔果兄弟捐金兴筑"永昌堡",形成了坚固的抗倭堡垒。<br><b>台州大捷。</b>抗倭名将戚继光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戚继光在浙江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新军。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展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攻象山、宁海等地,戚继光九战皆捷,史称"台州大捷"。至此浙江倭患基本解除。<br></div> <b>于谦画轴《方孝孺》。</b><div><b>张煌言(1620-1664)。</b>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南明弘光元年(1645)张煌言等在宁波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坚持抗清20年。1664年张煌言被清军俘获,清廷诱其降清,张煌言誓不屈服,就义于杭州弼教坊。<br><b>舟山同归域。</b>同归域位于定海城北的龙峰山东麓,是明末清初在舟山的明朝廷遗臣、将士、王妃、民众18000多人骨灰的合葬墓。<br></div><div><b>临海桃渚所城墙砖拓片。石球。</b>明,温州苍南壮士所城出土。</div><div><b>南明铜印。</b></div><div><b>邵氏金书铁券。</b>明嘉靖元年(1522)。<b>邵氏金书铁券(反面铭文)。</b></div><div><b>乾隆御制阅海塘记碑拓片。</b></div><div><b>物美民丰。</b>元代浙江地区的经济在两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元代的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明清时期浙江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单一的稻作经济发生变化,以蚕桑、棉、麻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与专业化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分工的细致,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商业繁荣。</div> <b>铜火铳。</b>元(1271-1368),杭州西湖。<div><b>浙江建省。</b>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清朝在地方行政上实行"省"的建制,先后在全国设立23个省,浙江省是其中之一。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帝国实力达到鼎盛,而嘉庆、道光之后,社会危机四伏,清王朝统治逐渐衰落。<br></div><div><b>董诰西湖十景画册(清)。剔红御制诗三清茶碗(清)。清帝南巡地图册。</b></div> <div><b>《杭防营志》图。</b></div><b>驻防八旗。</b>八旗驻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军事制度,杭州旗营是清政府最先在汉人地区设置的三个八旗驻防营之一。从顺治五年(1648)起清廷就在杭州城的西郊(今湖滨一带)建旗营;顺治七年(1650)在清泰、望江、候潮三门一带构筑兵垒。除杭州外,乍浦作为海疆要地也驻有八旗兵水师。<br><b>浙江海塘。</b>钱塘江海塘始于东汉华信主持修筑的防海大塘。唐、五代吴越、宋、元、明、清,历代都投入人力物力对海塘进行加固或新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吴越国的竹笼石塘、宋代的柴塘和明清两代的鱼鳞石塘。<div><b>钱塘江古海塘遗址。</b>2018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钱塘江古海塘钱江新城段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首次发现柴塘和石塘并行的双塘结构海塘,明确了条块石塘和柴塘的营建工艺,应证了文献中"重障"的具体做法。钱江新城大王庙海塘遗址。<br></div><div><b>清帝南巡。</b>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杭州,以孤山锦带桥西为行宫。雍正五年(1727)改行宫为圣因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杭州,又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俗称外行宫。<br></div><div><b>《西湖志纂》。</b></div><div><b>清高宗赐陈世倌敕命。</b>清乾隆二年(1737)。</div><div><b>沈宗骞浙江海塘图卷(复制品)</b>。清。</div> <b>海神庙御碑亭。</b>海神庙地处浙江海宁盐官镇,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祭祀"浙海之神"。在海神庙建筑群中,正殿建筑最为雄壮。正殿后有八角重檐攒尖顶御碑亭一座,亭内御碑通高约五米,为汉白玉石质。碑额浮雕飞龙朱雀,双龙戏珠。碑身及碑座周刻飞龙、如意及海水图案。碑身阳面为雍正《海神庙碑记》,阴面为乾隆《阅海塘记》。<div><b>王士性的文化地理分区。</b>王士性(1547-1598),浙江临海人。他在人文地理学上的建树,使他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自然地理学家徐霞客并称为"双子星座"。他在《广志绎》中将浙江分为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金、衢、严、处丘陵地区和宁、绍、台、温滨海地区三个区域,并概括了各区域不同的文化特性与精神气质。<br><div><b>"平原水乡"的"泽国之民"。</b>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div><div><b>"丘陵险阻"的"山谷之民"。</b>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羽而傲缙绅。</div><div><b>"连山大海"的"海滨之民"。</b>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br></div></div><div><b>明代杭州府织染局。</b>明初在丝织业发达的八省各府设置了地方官府织染局,浙江有杭州、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温州、宁波、湖州、嘉兴十府织染局。杭州府织染局洪武二年(1369)初建于凤山门内斯如坊朱家桥,称南局。永乐年间在通金门内建新局,称北局。南局废弃后,工料并入北局。北局墙门为朱红色,又称"红门局"。《经纶堂记》残碑拓片。<br></div><div><b>明代丝绸经面。</b>明代佛教兴盛,佛经大量刊印,而江南地区繁荣的丝织业则为佛经装裱提供了充足的丝绸面料。保留至今的经面正体现了明代成熟的丝织技术。<br></div> <div><b>深蓝麻布裙</b>。明,浙江缙云县飞凤山卢氏明墓出土。<br></div><div><b>花楼机。</b>明代织造机具改进,最为突出的是斜身式花楼机的出现。《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斜身式小花楼革新了织机的性能,在古代纺织史上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对丝织工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br></div><div><b>清嘉庆绣团花纹缎</b>。故宫博物院拨交。</div><div><b>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经面/缠枝莲暗花绢绣画枕顶/大方广佛华严经魂</b>。明代。</div><div><b>清代杭州织造局。</b>清初在明代织染局原址上重建杭州织造局,后陆续扩建,形成内织造局、外织造局、纺局、染局。杭州织造局是清代江南三大官营织造局之一,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设行政事务机构织造衙门和经营生产场地,规模远超明代,生产朝廷和皇宫所需的丝绸产品。清杭州织造缎料落款。<br></div><div>清光绪年间杭州织造承办颐和园乐寿铺垫价目志/光绪二十年(1894)杭州织造局呈慈禧太后各项活计奏折/清光绪年间杭州织造报销料工价目记。</div> <b>清同治蓝色织锦缎。清光绪鹅黄龙纹缎/清光绪蓝色五彩金龙蟒纹缎。清光绪绛色大蟒缎。清杭州织造各色闪花缎。</b>清,故宫博物院拨交。 <b>江南风物。</b>元明清时期,浙江丝织业与棉纺业兴起,杭、嘉、湖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丝织生产与交换的中心。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沟通城乡经济和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市镇,密布于杭嘉湖平原的运河两岸,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城市经济的繁荣。<div><b>云纹五梁金冠/如意纹金簪/书卷形金簪。金累丝石榴簪首/金累丝双鱼戏藻帔坠/金嵌宝如意扁簪。灵芝兰草纹粉盒/明金蝴蝶饰件/金累丝嵌宝牡丹花簪首。金丁香儿耳环/佛手形金簪/金耳挖簪/嵌宝如意纹金簪/禅杖形金簪</b>。明,杭州出土。</div><div><b>王士琦墓出士金银器。</b>王士琦(1551-1618),浙江临海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山东参政,率兵援朝抗倭,被时人称为"边才"。万历四十六年(1618)因病去世,归葬临海城西石塘(今张家渡)。王士琦墓出土金银器达百余件,制作精良。<br></div> <b>獬豸纹金带板。</b>卷草纹金镶玉带板。明(1368-1644),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div>明代花钿佩戴在鬏髻前方底部,背面通常有垂直向后的簪脚,也有的不用簪脚,左右两端连缀系带进行固定。"群仙庆寿"是花钿纹样中较为别致的题材,中间为寿星,群仙分立两旁。<br></div><div><b>金累丝镶玉嵌宝群仙庆寿钿/金镶宝牡丹花顶银脚簪/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花顶银脚簪。仕女形金饰件/杂宝纹三事/金戒指/金累丝镶宝菊花仙鹤耳环。</b>明,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div><div>明代金银首饰因类型与样式的增多而有细致的分别。用于罩发的金银丝鬏髻的使用让首饰的插戴方式更为多元。各式簪钗,环绕鬏髻插戴,又因插戴方式各异而各有名称,并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规则的首饰组合。<br></div> <b>金累丝嵌宝石榴树形银脚簪/金花头簪。金花头簪。金累丝镶宝双鸳鸯簪/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金累丝游舫形簪/金丝福寿云纹五梁冠/金耳挖簪。银玲珑瓜式茶匙/银匙/银桃/银印盒。银桃形器。</b>明,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 <b>银妆盒/减银月宫小铜盒/银补袞图盒/银鎏金福寿元宝式盒。</b>明,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div><b>租佃。</b>租佃制是明清时期江南盛行的土地经营方式。随着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定额租制和永佃制的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br></div><div><b>清光绪二年(1876)杭州府钱塘县漕粮版串。</b></div><div><b>赋税。</b>清代历朝赋税中,有十分之一的税银和约四分之一的粮食征于浙江省。在浙江省内,重赋现象又以嘉兴、湖州、杭州三府地区最为突出。<br></div><div><b>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武义县张茂初单。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龙游县朱启源卖屋红契。</b></div><div><b>农业技术。</b>元明清时期,浙江土地实行多种经营,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并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耕作栽培技术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r></div><div><b>清咸丰三年(1853)会稽县薛大奎赁田文契。清同治三年(1864)敦厚堂鱼鳞册。</b></div> <b>石校准。</b>清。<div><b>清康熙十八年铜校准。</b>清康熙十八年(1679)。</div><div><b>明五两银锭/明十两银锭/明两淮盐课银锭</b>。明。</div><div><b>明天启二年刘源造鎏金银佛。清嘉庆十年锡方盒/锡盒。</b>1957年桐乡崇福寺塔。</div> <b>明二十五两银锭</b>。明,杭州拱宸桥浙建四工地出土。<div><b>铜送子观音像。</b>清,1957年桐乡崇福寺塔出土。</div><div><b>大明宝钞一贯纸币。</b>明。</div><div><b>崔溥《漂海录》。</b>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文臣崔溥在济州岛附近遭遇海难,意外漂泊到中国。在浙江台州府临海牛头外洋(今属浙江三门)登陆后,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继而沿运河一路北上,抵达北京,再经陆路返回朝鲜,历时135天。崔溥回国后将这段经历撰写成《漂海录》,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城市风貌。<br></div> <b>大运河。</b>始建于7世纪的大运河是元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运输的核心。明清运河沿岸城镇,特别是江南运河沿岸的城镇,是当时中国商品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div><b>策彦周良《入明记》</b>。策彦周良是日本室町时代遣明使,临济宗禅僧。明嘉靖十八年(1539)、嘉靖二十六年(1547),策彦周良两度入明,从宁波登岸后,由大运河北上入京城。他的《入明记》是日本遣明使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汉文日记,记载详实,详细记录了运河沿线驿站、巡检司,以及运河沿岸的商业活动与人文风貌。<br></div><div><b>天下龙泉。</b>龙泉窑青瓷兴于宋代,元、明时规模不断扩大,烧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创新,在国内瓷器生产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龙泉青瓷在海外的流行,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效应,也促进了各地陶瓷生产技术的交流和提高,实现了陶瓷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元代龙泉窑古瓷荷叶盖罐。</div><div><b>远销海外的龙泉青瓷</b>。12至15世纪龙泉窑青瓷通过宁波、温州、泉州等港口,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从国内到海外,从宫廷到民间,众多的这一时期遗址中都有龙泉青瓷的发现。<br><b>浙龙泉金村码头遗址。</b>龙良金村码头遗址位于龙泉市小梅镇。2016至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泉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对金村码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庞大的码头遗迹,出土了大量龙泉窑瓷器,时代跨度从北宋中期至明代中期,反映金村码头的历史年代和输出物品构成等方面的信息。 </div><div><b>大窑枫洞岩明代龙泉窑址。</b>位于浙江龙泉小梅镇大窑村北。2006至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窑址进行发掘,揭露了一系列烧造遗迹,并找到明代烧造宫廷用瓷的实物依据。<br></div><div><b>周达观出使真腊。</b>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永嘉人周达观随使真腊(今柬埔寨),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写下《真腊风土记》一书。相传周达观出访时,将船队带去的荔枝种子送给了当地的居民。当吴哥东北八角山上荔枝树长满山冈时,人们称之为"中国荔枝山"。柬埔寨人民为表达对周达观的敬意,为他塑了巨像。<br></div><div><b>货通万邦。</b>元代浙东沿海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异常活跃,造船业兴盛,海外贸易也非常繁荣。明代早中期的海禁政策和倭寇影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然而浙江人面向大海,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积蓄了力量。</div> <b>港口与贸易。</b>元代庆元(今浙江宁波)市舶司是当时的对外交往大埠与国际性港口。明清时期禁海令的推行严重影响了宁波港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本土经济发展和国内贸易的活跃,使得宁波转型沟通南北漕运的中转站和转口贸易港。<br><b>宁波永丰库遗址。</b>永丰库遗址位于浙江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唐宋子城遗址内,是一座宋、元、明时期的大型衙署仓储遗址。2001至2002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遗址两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800余件,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发现。<br><b>新安沉船。</b>元代由庆元启航的一艘贸易船,行驶至朝鲜半岛西南侧的新安郡海域时沉没。水下考古资料显示,这艘贸易船上装载的货物,主要是各类陶瓷器及木制品、石制品、铜制品、紫檀等,其中龙泉生产的外销瓷1万多件。<div><b>丝银对流。</b>明代中后期各国商队陆续来到中国沿海,用白银货币采购包括丝绸、瓷器在内的中国商品,其中最受欢迎的优质丝绸,主要是浙江的湖丝。16世纪以来的丝银对流,使得全球产生的白银货币,有将近一半流入中国。由于民间用银的普及,以及官方赋役折银的推行,白银货币化得到极大地扩展。<br></div><div><b>西班牙银币(18-19世纪,衢州化工厂出土)/丝线(清,故宫博物院拨交)。</b></div><div><b>西班牙银币</b>。18世纪杭州西湖出土、19世纪杭州半山出土。</div><div><b>敷文书院。</b>原名万松书院,位于杭州凤凰山北万松岭,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br></div><div><b>民国拓清乾隆辛未年乾隆御制题敷文书院石刻拓片。</b>民国(1912-1949),吴进思捐赠。<br></div><div><b>甬上证人书院。</b>位于宁波城四管村庄白云庄,为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讲学之地。始建于康照七年(1668)。白云庄原为四明望旅万氏祠庄。甬上证人书院授课方式与众不同,以自学为主,授课为辅,每月举办两次学术讨论,被称为"浙东学术文化圣地"。<br></div> <b>"小白礁1号"沉船遗址。</b>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镇北渔山海域小白礁畔水下24米深处,于2008年首次发现,历时近6年的水下考古,共计出水船体构件及文物一千余件。出水文物表明"小白礁1号"沉船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木质贸易船,船体残长20.35宽7.85米。小白礁沉船剖面图。<div><b>明后期抵达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数量表。</b>明初开始推行海禁政策,但东南沿海商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的行为始终未曾间断。中国商人通过菲律宾等国,将丝绸等物输向东南亚和欧洲各国。中国丝绸精美绝伦,价格低廉,受到各阶层的普遍欢迎。<br></div><div><b>日本宽用通宝。</b>17世纪,1957年桐乡崇福寺塔出土。</div><div><b>青花瓷碗。</b>清,象山"小白礁1号"沉船出水。</div><div><b>文人世界。</b>作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地域,浙江在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及思根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影响力。明清时期浙江文艺之邦的地位更加稳固。浙江学者、艺术家将睿智的创造和洋溢的才情,注入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在伸张个性、表达自我的同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和开放性。<br></div><div><b>馥郁书香。</b>书院和藏书楼的建设是浙江文化的一大特点。浙江书院发轫自唐中期,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代浙江有书院301所,清代更是多达568所。浙江的藏书也很丰富,自南北朝至近代以来,有藏书事迹可考的浙江历代藏书家有1276人,有名可稽的藏书楼460余处。书院和藏书楼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浙江学术发达、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br></div><div><b>浙江书院。</b>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最初为修书之地。作为讲诵之所的书院,创始于唐末五代之时。浙江是中国书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书院数量众多。名师大儒或主持书院,或讲学传道,学术传承有序,书院人才辈出,对浙江学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br></div><div><b>民国拓清同治七年崇文书院筹备你院生童食米记拓片。</b></div><div><b>《五峰书院志》。</b>清。</div> <b>《文澜阁志》。</b>清。<div><div><b>浙江现存藏书楼。</b>浙江省现存藏书楼(包括遗址)有11处,其中官府藏书楼1处,私家藏书楼10处。<br></div></div><div><b>杨复等编《浙江藏书楼甲编书目》/《古越藏书楼书目》。文澜归书图。</b>清。</div><div><b>丁氏摭拾补抄四库全书。</b>咸丰年间文澜阁遭受兵劫,库书瞬间化为片纸,沿湖撒弃。丁氏兄弟不避艰险,摭拾残编,雇船运藏西溪风木庵。光绪年间丁丙倡议并主持补抄了文澜阁《四库全书》。<br></div> <b>藏书楼。</b>与书院文化密切相关的是明清以来浙江涌现出的众多藏书楼。浙江是明清藏书家、藏书楼尤为集中的地区。宁波天一阁迄今四百余年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杭州文澜阁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七座皇家藏书楼之一。湖州南浔嘉业堂是近代中国藏书规模最大的藏书楼。绍兴古越藏书楼是最早出现的具有近代图书馆特征的私人藏书楼。<div><b>画印/籍印/书印。浦阳书院张宜生奖钱单/遂安双峰书院课艺。</b>清。</div><div><b>湖州书船。</b>是浙江藏书文化的一大特色。书船自元代起而盛于明清,是一种专事贩卖书籍的特殊形式,书肆之外的"行商"。在湖州织里一带,家家户户几乎皆以"佣书为业",利用江南水网纵横,在江浙数百里内活动。明清时期,江浙两省私家藏书为天下之冠,书船起了重要作用。<br></div><div><b>宁波"天一阁"。</b>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始建平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天一阁藏书颇丰,范钦在世时就达到七万多卷。所藏明代地方志,居全国之首。<br></div><div><b>瑞安"玉海楼"。</b>玉海楼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的藏书楼。孙氏父子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取其巨著《玉海》作为楼名。玉海楼当时藏书八九万卷,其中多为名家批校本、孙氏父子手批校本以及瓯越乡邦文献。</div><div><b>皇家藏书楼"文澜阁"。</b>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编纂告成,在杭州修文澜阁分藏抄本,成为浙江文化史上的盛事。清末文澜阁遭焚毁,藏书散佚。杭州乡绅丁氏兄弟重新补抄《四库全书》,历时7年。</div> <b>清同治九年款瑟。</b>杭州府学礼器。<div><b>文澜阁琉璃建筑残件。</b>清。</div><div><b>清同治九年款铜罍。</b>杭州府学礼器。</div><div><b>杭州孔庙礼器。</b>太平天国战事期间,杭州孔庙受损严重,清同治九年(1870)浙江巡抚杨昌濬委托丁丙按照《皇朝礼器图式》和《御纂律吕正义》的规制重制祭器。丁丙与同人创设丁祭局,考订礼器乐器,恢复祭孔之仪,创修《府仁钱三学志》。<br></div><div>杭州府学瑟刻款/同治九年款古琴刻款。同治九年铜尊铸铭。同治九年铜罍铸铭/同治九年铜簋铸铭。</div> <b>清同治九年款青铜簋。清同治九年款青铜尊。</b>清同治九年(1870),杭州府学礼器。<div><div><b>紫檀螭纹画桌。王守仁书卷(复制品)。张元忭《草书诗册》。朱舜水《格外机》。</b>明。</div></div> <b>明拓赵孟頫书佑圣观碑拓本。</b>明。<div><b>赵孟頫欧波残字册。</b>元。</div><div><b>清同治九年款仲尼式七弦琴</b>。清同治九年(1870),杭州府学礼器。</div><div><b>名流荟萃。</b>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发达的市场基础使江南成为吸引文人聚集的土壤。诗意的江南美景造就了一批才情横溢的艺术家,以书写意,以画抒情,至情至性。晚明阳明心学兴起,"致良知"的内心追问,为文人富有个性解放色彩的思想潮流奠定了基调。繁荣而又飘摇的时代,精英阶层的文人们返身自省,以各自独特的方法描绘时代故事,传递心声。<br></div> <div><b>以书入画。</b>元代民族矛盾尖锐,浙江为南宋故地,文人淡泊自守,丹青明志。从钱选标举"士气"的画论,到赵孟頫"以书入画"的艺术观点,一场文人画运动在江南蔓延,在复古和革新间寻找着平衡。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等浙籍文艺家不仅共同开创了元代书画的时代新风,更对后世艺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div><div><b>知行合—。</b>明清的江南具有汇聚文人隐士的独特魅力。商业力量的膨胀使社会生活日益繁复多彩,然而绚烂的商业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因社会变化而导致的不安情绪。精英阶层的文人们在旧秩序与新景观间不断反思。浙东学者王阳明以良知之学创"阳明学派",对明清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启蒙作用。<br></div><div>柳如是白端写经砚(明)/竹刻人物纹臂搁(清)/清墨一盒(清)。</div><div><b>螭蝠云纹玉洗/白瓷印/景德镇窑青花文具</b>。明。/<b>景德镇窑青花银盒。</b>清。</div><div><b>景德镇窑青白瓷人物像/景德镇窑青白瓷骑马像/龙泉窑青瓷花觚/龙泉窑青瓷水盂/龙泉窑青瓷三足炉。</b>明。</div><div><b>青花墨彩山水瓷砚屏(清)/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盒(清)/青花印盒(明)。</b></div><div><b>赤壁夜游纹笔筒。</b>明。</div> <div><b>经世应务。</b>明末清初浙东学者黄宗羲继承和发扬了宋明以来的"新学"传统,培养了一大批著闻之士,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浙东史学"流派。浙东学派奉行兼容并蓄、广采博取的治学风格,强调经世应务,学以致用的治学实践,对中国近代以来学术产生深远影响。<b><br></b></div><div><b>万斯同(1638-1702)</b>。字季野,浙江鄞县人。从黄宗義学,同时大量阅读天一阁藏书,诸通诸史,尤熟悉明代掌故。后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他修史态度严谨,晚年双自失明,以口授方式编史、讲学。<br></div><b>全祖望(1705-1755)。</b>字绍衣,浙江鄞县人。学术上注重史料校订,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并留心多邦文献。所著《鲒埼亭集》,采辑大量明清之际人物碑传,极富史料价值。<br><b>章学诚(1738-1801)。</b>字实斋,浙江绍兴人。他的《文史通义》是继唐代刘知几《史通》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提出"志属史体"的理论,开创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方志学。<div><b>《唐宋石经考》清(</b>万斯同撰,清刻本)。<b>《明夷待访录》(</b>清黄宗羲撰,清刻本)。<b>全祖望尺牍拓本(</b>清)。<b>《甬上族望表》(</b>清全祖望撰,清刻本)。<b>《文史通义》(</b>清章学诚撰,民国铅印本)。</div> <b>开眼看世界。</b>明代晚期开始,中西交流逐渐频繁,耶稣会传教士从华南地区进入中国,西方的宗教、思想和科技也被引入。当时有一批浙人对西学的理解与回应远走在时代前列,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传播西方科学。丰富的异域信息重建了中国学者对世界的想象,更引发了思考维度的转变。<div><b>《教育家言》一卷。</b>清蒋百里编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海广智书局刊。</div><div><b>《瀛涯胜览》汇编。</b>明.马欢撰,沈增植手批本。</div><div><b>《对数表》。</b>美.路密司撰(美)赫士口译(清)朱葆琛笔述,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美华书馆排印本。<br></div><div><b>《日月星真解》</b>。英.杨格非著,清光绪八年(1882),汉口圣教书局印。</div> <b>茅元仪(1594-约1640)。</b>浙江湖州人。晚明军事家、学者,文武双全,时人赞"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著《武备志》《平巢事迹考》等。<div><b>李善兰(1811-1882)。</b>字竟芳,号秋纫,硖石(今海宁)人。李善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数学教授。他与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代微积拾级》,与艾约瑟合译的《重学》,分别讲述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及其定律、牛顿的运动三大定律和牛顿的微积分计算方法。李善兰的积极译介推动了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br></div><div><b>李之藻(1565-1630)。</b>浙江杭州人。明万历年间授工部员外郎。从利玛窦习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李之藻学识渊博,精于历算,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是中国最早编译的西方数学著作。协助徐光启修订《大统历》,编撰《崇祯历法》。著作主要有《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等,均收在自辑的《天学初函》中。</div><div><b>杨廷筠(1557-1627)。</b>字仲坚,号淇园,官至监察御史。公元1600年结识利玛窦,后受洗入教,取名弥格尔。1622年杨廷筠捐出"大方井"祖坟地作为传教士墓地。金尼阁、钟鸣仁、罗如望、卫匡国、郭居静、阳玛诺等西方传教士,先后归葬于此。<br></div> <b>赵士桢(1553-1611)。</b>字常吉,号后湖,温州乐清人。明代军事发明、火器研制专家。善书能诗,研制改进多种火器,其发明的迅雷铳、掣电铳、火箭溜、鲁密铳、鹰扬炮等在当时的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著有《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关于火器研制开发、使用训练方面的论著。<div><b>袁黄(1531-1606)。</b>号了凡。浙江嘉善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均有研究。其《历法新书》记录43种历法沿革及各种天文资料的推算方法。<br></div><div><b>张天复(1513-1573)。</b>浙江绍兴人。明代文人张岱的高祖。著有《皇舆考》,对《大明一统志》中的错误进行驳正,标示了东沙群岛与南沙群岛。<br></div><div><b>马欢(生卒年不详)</b>。浙江绍兴人。马欢信奉伊斯兰教,且精通阿拉伯语,曾以翻译身份参与郑和第4次、第6次和第7次下西洋,到访过占城等二十多个国家。著《赢涯胜览》一书。</div><div>13:02分此部分参观结束。</div> <b>旧邦新命-近代史上的浙江。</b>19世纪中期之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因资源富饶、位置重要和经济繁荣而被列强觊觎。然而不甘屈辱的浙江人民,秉持坚忍不拔、兼容并蓄的传统,在苦难中奋起抗争、图强自新,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浙江人民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div><b>近世风云。</b>鸦片战争后浙江被迫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省份之一。帝国主义的横行和封建王朝的孱弱,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他们奋起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主共和思想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r></div><div><b>列强侵华。</b>19世纪中叶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的逆差局面,向中国偷运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浙江军民在定海和乍浦进行了殊死抵抗。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法国对镇海发动进攻,浙江军民英勇抵抗,击退了法军的进攻。<br></div><div><b>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b></div><div><b>定海之战。</b>19世纪中叶英国企图占据舟山群岛,设立侵华远征军司令部。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悍然下达占领舟山群岛的命令。滨海城市定海,成为英国东方远征军的第一个进攻目标。<br></div><div><b>英军进攻定海。</b>1840年7月5日英舰炮击定海,总兵张朝发指挥水师奋勇还击。英军用小舢板强行登陆。</div><div><b>鸦片枪。</b>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杭州西湖出土。</div><div><b>定海三总兵。</b>在英军根据浙江停战协议撤走后,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重建定海防务。<br></div><div><b>郑国鸿(1777-1841)。</b>字雪堂,湖南凤凰人。1840年任浙江处州镇总兵,后赴定海驻防。英军攻打竹山门时,郑国鸿率军力战。在腹背受敌、势难支撑的情况下,他单骑出阵杀敌,身负重伤,中炮牺牲。<br><b>王锡朋(1786-1841)。</b>字櫵情,顺天府宁河具(今天津市芦台北)人。时任安徽寿春镇总兵。1841年2月驻防定海。定海保卫战中英军首攻晓峰岭。王锡朋身先士卒,击退英军多次进攻,最后不幸中炮,以身殉职。<br><b>葛云飞(1789-1841)。</b>字鹏起,浙江萧山人。1839年任定海镇总兵。英军突破晓峰岭、竹山门后,向土城发起攻击。葛云飞分兵防守各处,自己从关山炮台转战至竹山门,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其部下也全部战死。</div><div><b>英国F700铁炮。</b>清。</div><div><b>舟山定海三忠祠。</b>定海战役中,三镇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军与英国侵略者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外来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定海百姓为纪念英勇牺牲的三总兵,搭建了"三忠祠",以资纪念。<br></div> <b>葛云飞手札(复制件,1837年)。/葛云飞年谱。清。</b><div><div><div><b>英军在舟山的营盘/英军合葬墓碑刻。</b><br></div><div><b>鸦片战争时期的宁波港</b>。1841年10月13日英军进攻宁波,提督余步云、知府邓廷彩弃城逃亡,英军不战而得宁波。图为英国随军画师绘制。<br></div><div><b>"督师御敌处"碑文。</b>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在金鸡山手书"督师御敌处"。<br><b>吴杰(1837-1910)。</b>安徽歙县人,清军镇海守备。他率兵坚守威远、靖远、镇远三座炮台,奋勇击退法军进攻。<br><b>吴公纪功碑。</b><br><b>功牌。</b>清政府浙江分巡温处兵备道为在抗法战争镇海之役中有功者颁发功牌。<br></div><div><b>清代守备吴杰头盔、铠甲。</b>清。</div></div></div> <b>通商口岸。</b>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1844年宁波正式开埠。此后根据《烟台条约》和《马关条约》,温州和杭州也相继开埠。从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诸通商口岸向浙江输出呢绒、洋布、煤油等工业品,同时压价收购浙江的丝、茶、棉、麻等特产。开埠通商使浙江乃至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div><b>《南京条约》与五口通商。</b>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军炮舰威逼下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的《南京条约》,宁波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br><b>宁波老外滩英国领事馆。</b>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开埠,甬江北岸被指定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英国派驻领事,取得领事裁判权,并建造这座领事馆。此后法国、美国、德国、荷兰、瑞士、挪威等国亦设领事馆、副领事馆。<br><b>停泊在宁波江江面的外国轮船。</b><br></div><div><b>镇海保卫战。</b>1885年3月1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艇进犯镇海。浙江巡抚刘秉璋、宁绍台道台薛福成和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统筹备战,亲临镇海第一线指挥战斗。镇海炮台守军在守备吴杰率领下奋起御敌,与法舰对峙103天,击退法舰。<br></div><div><b>进攻镇海的法舰"德利用方"号/镇海招宝山威远城/中法战争时甬江口布防图/中法双方战舰在甬江海口的对峙图。</b><br></div><div><b>乍浦之战。</b>宁波失陷后,清政府组织浙东反击战,然而没能成功。鉴于广东和浙东两地失守,清政府决定改战为和,但是英军不予理会,并在1842年5月分两路进攻海防重镇乍浦,乍浦守军与民众进行殊死抵抗。<br></div><div><b>古炮台。</b>清军在乍浦副都统长喜的率领下拼死抵抗,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br><b>英军屯兵海上。</b>1842年5月18日英舰队在侵华英军司令郭富率领下,驶入莱荠门,进取乍浦。<br><b>乍涌战役油画。</b>这幅英国人的油画,描绘了英军中校汤林森在乍浦之役当场毙命的情景。汤林森是在中国战死的英军级别最高的将领之一,英军承认乍浦之战"损失超乎寻常地大"。<br><b>恬静的乍浦镇。</b>乍浦是江南对外贸易重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船行如织。正是1842年的这场战争,摧毁了乍浦城的繁华和恬静。<br></div><div><b>杭州关验货职员宿合/杭州关税务司印/杭州关验讫章/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日本驻杭州领事馆。</b><br><b>洋关旧址。</b>1861年清政府在宁波江北岸外滩设立新式海关,俗称洋关。主要负责征收进出港的洋式船舶及所载货物的关税,由英国人担任税务司。原先的浙海关称常关,管辖距宁波五十里外的小关。<br></div> <b>薛福成纂辑《浙东筹防录》。</b>1887年。<div><b>美国输入的煤油。英国输入的火油。</b></div><div><b>1861年太平军进军浙江示意图。</b>1858年4月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部由江西进入浙江;1860年3月忠王李秀成部攻占杭州。1861年侍王李世贤部占领金华并控制浙江西部与中部大部地区;1861年12月忠王李秀成部再度攻占杭州,此后又相继攻占台州、嘉兴、宁波、湖州等城市。<br></div> <b>葛云飞《增辑两浙海洋图》摹本(复制件,1884年)。薛福成纂辑《浙东筹防录》(1887年)。陶焘绘《蛟门奏凯图》(复制件,1887年)。</b><div><div><div><b>清代沉舰步枪弹。</b>清,1974年象山石浦清代海军沉舰出土。</div></div></div> <b>太平天国。</b>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从1856年起太平军多次攻入浙江。太平天国后期随着战略重心转向苏浙一带,太平军占领了浙江大部分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公然配合清王朝镇压太平军,双方在浙江境内激战不断。天京(今南京)失守后,太平天国在浙江的活动也以失败告终。<div><b>太平天国象山县监军令旗。</b>1861年。</div><div><b>太平天国忠贞将军李大明奖功执照(复制件)。</b>1860年。</div><div><b>金华侍王府</b>。1861年5月28日李世贤率太平军攻克金华府城。此后金华成为太平军在浙江的重要据点。<br></div><div><b>太平天国预知由单(复制件,1863)/李大明柴大妹合挥(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太平天国收租执照(复制件,1862)。太平天国店凭(复制件,1862)。</b></div><div><b>清代沉舰瓷碗</b>。清,1974年象山石浦清代海军沉舰出土。</div> <b>浙江巡抚王有龄给江苏布政使司吴煦的求援书。</b>1861年12月29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杭州。图为12月太平军围攻杭州时,浙江巡抚王有龄给江苏布政使司吴煦的求援书,要求速募洋兵来杭"会同扫荡"。<br><b>小营巷。</b>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镇守杭州的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王府。小营巷即因曾为太平军营地而得名。<br><b>太平天国船凭(复制件,1862年)。</b><div><b>太平天国禀告留底(复制件,1862年)/太平天国后营师帅褚谕(1863年)/太平天国门牌册底(复制件,1862年)。</b><br>1862年9月20日太平军在慈溪击毙洋抢队"常胜军"头目美国人华尔。太平军据守的宁波城陷落。<br></div><div><b>太平天国星石桥卡票(复制件,1862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劝浙江太平子民各知效顺谆谕。</b></div> <b>太平天国天朝恩赏将军木印。</b>本平天国时期(1851-1864年),林明川捐赠。<div><b>太平天国大刀。</b><b>太平天国圣宝镇库钱/太平天国圣宝。太平天国盾牌/太平天国四棱长矛。</b>太平天国时期。</div><div><b>维新变法。</b>在内外矛盾的激荡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要拯救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因此他们引进西学、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提出变法纲领,形成一股新的社会文化思潮。<br></div><div><b>龚自珍(1792-1841)。</b>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己亥杂诗》等著作,主张更法图新。他的思想对浙江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作用。<br></div> <div><b>汪康年(1860-1911)。</b>初名灏年,后改名康年,字穰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1896年创办《时务报》,并发表提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呼吁民权的文章。著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br><b>汤寿潜(1857-1917)。</b>原名震,字蛰先,浙江萧山人。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1890年写成《危言》,主张变法。因积极参与以维护路权为目的的浙路风潮,成为浙江保路运动的著名领袖。辛亥革命后被推为浙江军政府首任都督。《危言》。</div><div><b>章炳麟(1869-1936)。</b>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国学大师。早年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后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同盟会。著有《訄书》等。<br><b>陈虬(1851-1903)。</b>原名国珍,字志三,浙江瑞安人。他认为立国在富,御夷在强,欲国自强,必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建铁路等主张。1898年参加变法活动,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br></div><div><b>宋衡(1862-1910)。</b>初名存礼,又名宋恕,号六斋,浙江平阳人。宋衡呼吁振兴商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在政治上实行宪政改革。著《六字课斋卑议》《六字课斋津谈》等书,并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杂谈,在晚清维新变法之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br><b>林启(1838-1900)。</b>字迪臣,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1896年任杭州知府后,倾其全力兴办教育。1897年创办求是书院、蚕学馆,1898年创办杭州养正书院。<br><b>求是书院。</b>创建于1897年春,是浙江高等教育的开始。<br>杭州妇女组成放足会,提倡妇女解放。<br><b>《杭州白话报》。</b>1901年6月20日创刊,是杭州第一份白话报刊,因通俗易懂而深受群众欢迎,对传播新思想起了积极作用。《绍兴公报》是由《绍兴白话报》改名而来,以"开启民智,提倡自治"为宗旨。<br></div> <b>辛亥革命。</b>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1911年各地民变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激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复成立浙江军政府,浙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div><b>光复会与浙皖起义。</b>1904年11月光复会在上海成立。1905年随着绍兴大通学堂的创办,光复会的决策中心由上海转移到绍兴。1907年光复会组织浙皖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br></div><div><b>章太炎手书《终制》(复印件)。1915年。/章太炎致龚末生手札册(复制件)。1914-1916年。</b></div><div><b>光复会重要成员</b>。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龚宝铨/徐锡鳞/秋瑾。</div><div><b>《章氏丛书续编》等。</b></div><div><b>徐锡鳞为从速举事致秋瑾函(复制件)。1906年。/陶成章半身像。1908年。</b></div><div><b>大通学堂第一期学员合影。</b>1905年陶成章与徐锡麟建立大通学堂。这是一所光复会以体育专修科为名,实为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成为"浙江革命之大本营"。<br><b>《浙江潮》</b>。1903年2月浙籍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浙江潮》。尖锐地揭露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深重民族危机,希望能够唤醒民众,通过革命方式拯救中国。<br><b>《中国女报》。</b>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办。该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宣传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争取人格独立与尊严。《中国女报》在同年3月出版第二期后,因秋瑾等忙于准备武装起义而停办。<br><b>秋瑾《精卫石》弹词手稿。</b>《精卫石》是秋瑾未完成的章回体长篇弹词,主要描写一批内地妇女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妇女解放,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主人翁黄鞠瑞就是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br></div> <b>杭州白话报。</b>1902年。<div><b>各类杂志和报刊。</b></div><div><b>《绍兴公报》。</b>第642号,1910年。</div><div><b>《大公报》。</b>第1101号,1905年。</div> <b>"女报发行所"招牌。</b>清。<div><b>《浙江潮》第一期(复制件)/第四期/第七期。</b>1903年。</div><div><b>秋瑾《精卫石》弹词手稿(复制件)/《中国妇女》第一期(复制件)/秋瑾为抗议取缔规则决定归国致秋誉函(复制件)。</b></div><div><b>秋瑾在东京的留影/孙中山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秋瑾被捕处-绍兴大通学堂/审讯秋瑾的供词笔录/秋瑾烈士纪念碑。</b><br></div><div><b>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唱片。</b></div> <b>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b>20世纪初社会矛盾激荡,革命思潮弥漫全国。满清政府欲将全国私营铁路收归国有,遭到人民的一致反对。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利用时机,准备发动起义。不料事机败露,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遂于辛亥年(1911)10月10日起义,迅速占领武汉三镇,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div><b>孙中山(1866-1925)。</b>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誓推翻清王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r><b>黄兴(1874-1916)。</b>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赴日留学,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同盟会,成为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任战时总司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总长。<br><b>五色旗。</b>1912年。</div><div><b>《民报》第一号(</b>1905)。/<b>《辛亥四川路事记略》(</b>1915)。<b>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手迹/1912年2月2日清帝宣告退位诏书。</b></div> <b>中华民国浙军政府爱国公债券(1912)/中华民国军用钞票拾元(1911)。中华民国浙江省临时议会议决案(1912)/《浙江公报》第3028号(1920)。中华民国军政府公债券(1912)。凯旋纪念杯(1912)/中华自由党徽章(民国时期)。浙江军政府及各界欢迎浙军自南京凯旋颂词(1912)。浙江都督告示(1912)。</b> <b>民军服装上衣。</b>1912年。/<b>黄兴挽革命烈士联。</b>民国时期。<div><b>南京留守黄兴给王萼的委任状。</b></div><div><b>《民报》。</b>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民报"二字为孙中山题写,发刊词由孙中山口述大意,胡汉民执笔。<br></div><div><b>浙江光复与江浙联军会攻南京。</b>1911年11月5日凌晨新军81标和82标分别从艮山门与望江门入城。统治浙江二百年的清朝巡抚衙门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杭州光复。11月7日浙江军政府成立。随后不久参议部通过援宁决议,派兵组建江浙联军会攻南京。<br></div><div><b>辛亥革命杭州光复示意图/1911年11月9日《民立报》关于杭州光复的报道/被焚毁的浙江抚署/参加光复杭州的浙军第二杯弁目/辛亥革命浙江各地光复时间表。</b><br></div><div><b>浙江军政府首任都督汤寿潜。</b><br><b>浙江军政府成立。</b>1911年11月7日杭州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宣告浙江军政府成立,汤寿潜就任都督。图为杭州梅花碑浙江军政府大门。<br><b>援宁浙军攻克南京。</b>1911年11月12日援宁浙军支队3000多人离杭赶赴镇江,任主攻部队。12月2日联军攻入南京城,这是浙军入城的情景。<br><b>纪念浙军攻打南京胜利归来建立的凯旋亭。</b>1912年5月10日浙军凯旋归来,浙江军政府召开欢迎大会。<br></div><div><b>宁波军政分府札委。</b>1911年。</div> <b>社会巨变。</b>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出现亘古未有的巨大变化。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div><b>浙江近代工业的出现。</b>1887年严信厚创设了浙江最早的近代民族企业-宁波通久源轧花厂。1897年杭州通益公纱厂和萧山通惠公纱厂也相继建成投产。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浙江民族资产阶级和近代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社会角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r></div><div><b>刘秉璋。</b>1883年巡抚刘秉璋在杭州城东蒲场巷报国寺旧址建立浙江机器局,制造子弹、火药、水雷,修理洋枪洋炮。这是当时浙江最重要的一家洋务企业。<br><b>浙江省电话局杭州惠兴路总局大厦。</b>1883年洋务派架设上海至广东沿海各口岸电线5600余里,浙江各地电报相继开通。1907年设立浙江省电话总局。1924年1月浙江长途电话局杭州分局成立。<br></div><div><b>杭州商学公会简章(清光绪年间)/杭州城北商会庆祝立宪仪式颂词(1906年)。</b></div><div><b>鄞县县公署给和丰纺织公司训令。</b>1918年。</div><div><b>严信厚。</b>1887年3月严信厚等集资建立"通久源轧花厂",这是宁波第一家近代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1894年他又与人合作创设通久源纺纱织布局,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br><b>宁波和丰纺织公司。</b>1905年3月原通久源纱厂股东戴瑞卿等集资在宁波创办了和丰纱厂,有纱锭1.12万枚,职工1785人,规模居省内同业之首。<br><b>杭州通益公纱厂。</b><br></div><div><b>浙江兴业银行兑换券</b>。1907年10月15日浙江兴业银行在杭州正式营业。这是浙江省第一家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商办银行。<br><b>1909年沪杭铁路举行通车典礼。</b>1905年江浙两省绅商创办铁路公司,筹资自建苏杭甬铁路。1909年8月商办沪杭铁路全线建成。</div><div><b>杭州板儿巷发电厂。</b>1911年7月8日浙江省大有利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板儿巷发电厂建成发电。电厂装蒸汽动力发电设备3台,单台容量160千瓦。1929年更名为杭州电厂。<br><b>杭州光华火柴厂火花。</b>1889年2月10日慈溪火柴厂设立。1907年宁波设立正大火柴厂。1910年杭州开办光华火柴厂公司。<br><b>武林厂注册商标。</b>1914年2月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毕业生阮季候在杭州刀茅巷创办浙江最早的机器制造工厂-武林铁工厂。1920年该厂成为浙江最大的铁工厂。<br></div> <b>宁波和丰纺织公司发利息摺(1905年)/浙江兴业银行兑换券(1923年)。</b><div><b>各种证券。</b></div><div><b>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大门模型。</b></div> <b>浙江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b>。19世纪40年代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于外国资本在通商口岸所创办的企业中。随着官办企业及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发展壮大。大工业生产造成的各种优点,使他们成为一支新生社会力量。他们为争取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斗争,也开始投身政治斗争,显露出工人阶级的团结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阶级基础。<div><b>20世纪初工厂 干活的工人/20世纪初期浙江工人发展一览。</b><br></div><div>浙江财政厅房捐征收凭证(1914)/浙江国税厅筹备处验契执照(1914)。</div><div>杭州光华火柴厂火花(民国时期)/宁波和丰纺织公司工摺(民国时期)/和丰纱厂与上海惠中商业储蓄银行往来摺(1938)/和丰纱厂与金源钱庄往来摺(1941)/和丰纱厂与上海煤业银行往来摺(民国时期)。</div><div>新青年合订本(民国时期)/《新青年》(第四卷第1-4号,1918年)。</div> <b>文艺的革新。</b>20世纪初浙江文艺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革新,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孤山成立,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1906年浙江地方剧种越剧诞生。<div><b>浙江籍先进知识分子与新文化运动。</b>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以蔡元培、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浙江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br></div><div><b>吴昌硕(1844-1927)。</b>安吉人。兼擅诗、书、画、印,为一代艺术大家,后人受其影响甚深。<br><b>1906年越剧诞生。</b>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均为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越剧"一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的报纸上。图为1921年"的笃班"男班艺人在上海合影。<br><b>西泠印社创立。</b>1904年丁仁、王湜、叶为铭、吴隐等在杭州孤山创办西泠印社。因地近西泠而命名,为研究篆刻的学术团体,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图为吴昌硕所题"西泠印社"。<br><b>《青年杂志》创刊号。</b>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新青年》,自此《新青年》杂志成为反封建和宣传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br><b>蔡元培(1868-1940)。</b>浙江绍光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道路。<br><b>鲁迅(1881-1936)。</b>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专制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br></div><div><b>蔡元培为女子职业学校题词(复制件,1916年)。孙中山墨书"博爱"(复制件)(民国时期)。近代铁木织机(民国时期)。</b></div> <div><b>鲁迅小说。</b>《坟》《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div><div><b>钱玄同(1887-1939)。</b>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疑古和文字改革,曾创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br><b>沈尹默(1883-1971)。</b>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中国新诗开创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等共同创办了《新青年》。<br></div><div><b>《越绎日报》。</b>1912年创刊于绍兴。鲁迅任名誉编辑,在创刊号上以"黄棘"的笔名发表了《越铎出世辞》,阐明了报纸的宗旨。1916年8月19日孙中山亲书"博爱"两字赠《越绎日报》社。</div><b>1511型机械纺织机。</b>20世纪。<div><b>开天辟地</b>。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最终成为领航中国革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br></div> <div><b>南湖红船。</b>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后因巡捕搜查,于8月3日转移至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南湖会议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嘉兴南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董必武诗。</div><div><b>南湖红船。</b>8月3日就在这艘游船上,中共一大会议通过了《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宣布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br></div><div><b>上海中共一大会址。</b>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13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列席会议。30日晚会场遭到法租界巡捕搜查。会议无法在上海继续进行。李达夫人王会悟提议到她的家乡嘉兴南湖续会,得到大家赞同。<br></div><div><b>五四运动中被捕的北京大学黄岩籍学生获释后合影。</b><br><b>巴黎和会。</b>1919年1月28日至6月28日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会议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合理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激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对。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br><b>"一师"学生梁柏台在五四运动中写的家信。</b><br><b>邵飘萍(1886-1926)。</b>浙江东阳人,五四运动的直接发难人,,国新闻战线的先驱者。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6日被北洋军阀杀害。<br></div> <b>五四运动。</b>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6日消息传到浙江,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温州等地学生纷纷声援北京学生。5月中旬后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遍及浙江全省。工人阶级的参加,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div><b>海宁"卖国贼陆宗舆"石碑(复制)。</b>五四运动爆发后,海宁召开万人大会,公决开除卖国贼陆宗舆乡籍,并立"卖国贼陆宗舆"石牌,以戒后人。<br></div><div><b>"五四"传单。"勿忘国耻"传单。中华国货维持会致台州救国协会函(复制件)。传单:"思戚少保""夏日可畏"。</b>1919年。</div> <b>创建组织。</b>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6月陈独秀与浙江籍的俞秀松、施存统等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随后浙江先进分子陈望道、邵力子、沈定一、沈雁冰、沈泽民等也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他们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展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特殊的贡献。<div><b>《浙潮第一声》(1920年)/《教育潮》第一卷第二期(1919年)/安定中学劝用国货会布告(1919年)。</b></div><div><b>台州救国协会演讲团等草则。</b>1919年。</div><div><b>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浙江籍先进分子</b>。陈望道/施存统/俞秀松/沈定一/沈泽民/沈雁冰/邵力子。</div><div><b>工人业余补习学校。</b>1920年7月至8月在杭州成立了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这是浙江现代最早的工人团体,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工会组织之一。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创办了工人业余补习学校,聘请浙江第一师范的师生刘大白、宣中华等授课。<br></div> <b>"注意大注意"传单。临海县商会通知。</b>1919年。<div><b>—师风潮。</b>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校长经亨颐采取"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聘请新派教师,推行"学生自治",因此遭到社会守旧势力的忌恨。1920年2月军阀政府免去经亨颐校长职务,"一师"师生发起"挽经护校"运动,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斗争得到全国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的声援,最后取得了胜利。<br></div><div><b>之江大学。</b>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成为社会名界共同的行动。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首先组织了"劝用国货会"。在学生的推动下,5月17日杭州总商会致函全省各商会和各业董事,呼吁抵制日货,各商家纷纷响应。<br><b>中一花席公司墙界碑。</b>中一花席公司由郑惯尘在温州创办,研制成功的温州花席行销国内及东南亚,迫使日本花席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中一花席公司墙界"碑。<br><b>北京《晨报》载北京学生联合公致宁波码头工人罢工的信。</b><br></div><div><b>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旧址。</b>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1913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优级部停办,初级部在原址改设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期这里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br><b>经亨颐(1877-1938)。</b>浙江上虞人。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兼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其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改革活动,使"一师"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教育民主和管理有方著称省内外。<br><b>"四大金刚"。</b>是"一师"校长经享颐聘请的四位国文老师,即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和李次九。他们的进步思想和渊博学问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遭到旧势力的忌恨。<br><b>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b><br></div> <b>《浙江新潮》创刊。</b>1919年11月1日杭州学生创办了《浙江新潮》。这是浙江最早受十月革命影响、宣传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设有30多个发行处,湖南的发行人是毛泽东。陈独秀曾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浙江新潮》。<br><b>施存统写给钱玄同的信。</b>1919年11月7日《浙江新潮》第二期刊 "一师"学生施存统《非孝》一文,主张在家庭中用平等的"爱"代替不平等的"孝道"。军阀政府下令查封《浙江新潮》,并令经亨颐开除"四大金刚"和进步学生,遭经亨颐拒绝。1920年2月反动当局下令撤换经享颐,并下"休业令",直接导致了"一师风潮"。<div><b>军警进驻"一师"/杭州各校学生前来"一师"声援。</b></div><div><b>"愿商界毋听谗言"传单</b>。1919年。</div><div><b>倪忧天。</b>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总干事。<br><b>《曲江工潮》。</b>1920年12月互助会创办了浙江第一份工人报纸。是全国最早的工人报刊之一。报纸高举工人解放的旗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在当时众多的革命报刊中独树一帆。<br></div><div><b>1923年《觉悟》(复制件)。</b></div> 《浙江第一师范学生自治会会刊》(1922年)/《浙江第一师范十日刊》。<div>《暮鼓晨钟》(1919年)/《新潮》第一卷第二号(1919年)。</div><div>《钱江评论》(1920)/《浙江新潮》(复制件,1919年)。</div><div>《星期评论》。1919年。</div><div>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复制件,原件藏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div><div>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仿制件)/1925年俞秀松在苏俄所写的履历表(仿制件)。</div> <b>1511型机械纺织机。</b>20世纪。<div><b>近代铁木织机。</b>民国时期。</div><div><b>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大门。</b></div><div><b>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代表</b>(注:一大代表李汉俊和陈公博未参加)<br><b>毛泽东(1893-1976)。何叔衡(1876-1935)。</b>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div><div><b>董必武(1886-1975)。陈潭秋(1896-1943)。</b>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div><div><b>邓恩铭(1901-1931)。王尽美(1898-1925)</b>。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br><b>李达(1890-1966)。</b>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div><div><b>包惠僧(1894-1979)。</b>陈独秀指派代表。<br><b>刘仁静(1902-1987)。张国焘(1897-1979)。</b>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div><div><b>周佛海(1897-1948)。</b>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br></div><div>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br>浙江,居华夏东南,屹东海之滨,历万年巨变,奏时代强音。一代代浙江人继承弘扬历史积淀的"浙江精神",谱写传颂与时俱进的"浙江故事"。一代代浙江人赓续文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拓创新。文明绵延不绝,创造生生不息。<br></div><div>13:20分浙江历史展部分内容参观结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