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登蒙顶山散记

绿茶

<p class="ql-block">  昵称:绿茶</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9534627</p> <p class="ql-block">  蒙顶山因相传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皇茶而有“仙茶故乡”之名,因风景秀丽而有游览胜地之誉。</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中旬周末上午,我们慕名而来,恰逢山上下雪,遂趁兴冒着飘飘雪花,用了几个小时游览了雪中的蒙顶山。因冰天雪地之故,有的线路和景点关闭没有去成,也没能徒步爬山领奖,不过主要的景点还是观赏到了,唯一遗憾的是未看到那些环绕山峦、绿色青翠的万顷茶海,但雪中蒙顶山的另外一番气象和风采还是让我们十分的震撼与感慨!</p> <p class="ql-block">  蒙顶山古称蒙山,坐落于雅安市名山区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区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雨城区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p><p class="ql-block"> 蒙顶山景区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蒙山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公元前53年,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启了人类种植茶树的先河,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蒙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圣山,从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专用茶源于皇茶园。“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倾到亿万茶客。佛经“蒙山施食仪规”,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唐宋时期蒙山茶已闻名极盛,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历史悠久的蒙山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p><p class="ql-block">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其中的黄牙和甘露为上品,另外还有雀舌、毛峰、碧潭飘雪等。</p> <p class="ql-block">‌ 天盖寺‌始建于汉代,并在宋代进行了重修,占地8000平方米,四周环绕着12株千年古银杏树,这些古树如同守护神一般,为寺庙增添了几分幽静与肃穆‌。</p><p class="ql-block"> 天盖寺的主要建筑是茶神殿,这是一座明代建筑的石柱大殿,位于寺庙中央。茶神殿不仅是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的地方,还供奉着他的全身塑像。殿内还展示了蒙顶茶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图文和实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  天盖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茶文化。茶祖殿供奉的神像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种茶人。此外,天盖寺的碑廊中保存了许多书法名家的手迹碑刻,进一步丰富了蒙顶山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平时,游客可以在天盖寺中体验到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参观茶祖殿、欣赏古银杏树、了解吴理真的生平事迹以及蒙顶茶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碑廊位于茶神殿后,镌刻着王学仲、吴丈蜀、李半黎等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诸体皆备,风格各具,形成了一个典雅的书法长廊。</p> <p class="ql-block">  千年茶树王。茶树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种,次茶树为灌木型,由四根树干组成,直径约10厘米,树高3.5米,树覆达2米左右,专家考证其树龄1000年,至今仍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甘露灵泉院牌坊。麒麟浮雕之后有一座三开门布局的石牌坊。右门上方双狮戏球常年为干,该门为历代采茶僧必经之径的起点;左门上方双凤朝阳浮雕常年为湿,该门为历代侍女之路的起点;中门上方刻有龙凤呈祥浮雕也常年为湿,该门是历代钦差大臣入川检贡茶的帝王道的起点。石门牌坊上面有六幅题字,皆是佛家梵语,是蒙顶山上的一大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阴阳石麒麟屏风建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屏风高2.58米,宽2.2米,屏风上麒麟浮雕,头顶辽阔云天,脚踏翻腾的海水,一年四季身干足湿,晴雨皆同,为蒙顶山的一大奇观。麒麟浮雕两侧站立的石狮,据专家说这是汉代石文化的有力佐证。</p> <p class="ql-block">  龙墙浮雕长23.97米,高2.26米,厚0.5米,采用产自蒙顶山之红沙石精工雕制而成。龙墙浮雕轮廓以龙为形,顺梯而设,伏踞牌坊神道两侧,守护龙泉古井。墙上巧妙穿插“采茶大典图”及“皇茶进京图”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蒙泉井位于皇茶园旁,又名“甘露井”,侧立“古蒙泉”二碑。石栏镌刻二龙戏珠。为甘露大师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p> <p class="ql-block">  蓬来亭屹立于泉灵峰上,可晨看日出,夜观圣灯,每当金乌西坠,时有佛光闪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流动翻滚。形成茫茫云海,恰似蓬莱仙岛泛于云涛之中,置身其间,心旷神怡,疑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  大禹石像、大禹祭天台。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据史料记载:“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天空晴朗时,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皇茶园座落在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花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蒙茶祖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仙雾绕山巅,灵泉煮碧尖。紫砂盈玉露,馨逸润心田。”胡秉言的一首《神仙》也是对此茶的描写。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考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茶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p> <p class="ql-block">  红军百丈关纪念馆。1935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的部分师、团从天全、芦山、宝兴一带挥师南下,意欲进取成都。进入名山县境时,遭到了国民党八十余团之阻击。红军在百丈关及西北一带与敌展开了一战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的殊死恶战。随后红军全部撤到了北起九顶山、南至天台山、罗纯及名山以西的蒙顶山,莲花山一线扼险防守。</p><p class="ql-block"> 随后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就驻防在蒙顶山,并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进行打土豪分浮财等活动,足迹遍及蒙顶山前后,留下了许多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事迹。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唤起了人民的觉醒 真正起到了“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陈列1935年红军长征中进入名山的活动史实,除文字图片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石刻标语等实物。</p> <p class="ql-block">  馆周围有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杨成武、张爱萍、肖华等题词的碑刻。驻足红军纪念馆,四周林木苍翠,遥想红军北上抗日经历的艰难险阻,缅怀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红军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被人民传颂。</p> <p class="ql-block">  蒙顶山,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朝阳。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  冬雪覆盖的蒙顶山银装素裹,四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无法看到蒙顶山麓那特有浓郁的川西景色,资料告诉我们,天气明朗的时候,特别是在春夏秋季的晴天,从海拔80-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由西向东,片片茶园,堆青叠翠,绿浪翻涌,苍翠宜人,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中山以上的森林地带,林木覆盖,绵延至整个后山。这里是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四季葱茏,春夏之际益发秀丽。主峰蒙顶的古银杏群,树龄超过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盖,秋日宛若金云,十里可见,煞是奇特。</p> <p class="ql-block">  坐缆车下山返回景区停车场,抬头再仔细看了一眼上方的天下第一壶。这把壶造型的确很气派,由茶壶和茶碗组成,茶壶高9.8米,壶把到壶嘴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6米,每半分钟从壶嘴里的出水量是一个立方,水柱直接掺进直径为4米的大茶碗里,后又从茶碗里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茶瀑布,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壶。</p> <p class="ql-block">  在入口上方处建一个如此别致的茶壶造型,我想除了让游客对“仙茶故乡”有一个基本概念外,可能还想展示一下蒙山享誉中外的茶技吧。</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是蒙顶山独有的掺茶技艺。相传,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为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只在此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在国人心目中,茶道似乎是追求静穆优雅的高雅艺术的代表。“龙行十八式”茶技却与传统的茶道大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以阳刚之美独树一帜,成为古今茶文化中一道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中央一台、中央二台、中央三台、中央四台、凤凰卫视,江苏、贵州、西藏、四川等全世界30多家电视台都纷纷进行过专题宣传或新闻报道,真是名副其实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