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河南面、珠江水系沙湾水道的西北部,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古镇旅游区占地2300多亩,其中旅游核心区占地约265亩。沙湾古镇保留了约400间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各时期建筑基本坐向是从东北至西南呈线形分布,街巷布局以东西走向为主,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109个。沙湾文化是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水乡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民间文化的代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商业遗址、居住遗址保存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族文化和民间信仰,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也较为突出。</p><p class="ql-block"> 由于沙湾古镇长期保留了各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沙湾古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中国龙狮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民间雕塑之乡”“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05年,沙湾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沙湾古镇正式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沙湾广东音乐馆</p><p class="ql-block"> 沙湾广东音乐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建于2014年,是集表演、展示、观赏、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内设前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示广东音乐。前厅重点介绍沙湾“何氏三杰”,配以名家何少霞等手稿,及当年灌录的唱片等,将广东音乐的元素与现代声、光、电科技相结合,以3D场景还原广东音乐《赛龙夺锦》《雨打芭蕉》。</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20日,我们一行二人到此游览。</p> <p class="ql-block">何氏三杰</p><p class="ql-block"> 何氏三杰分别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广东番禺沙湾镇人,广东音乐名家。何氏三杰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的产物,他们的远祖何昶,宋代由中原迁到南雄县珠玑巷。南雄与江西相连。江西是“弋阳腔”的发源地。江西喜唱南词,传至粤北,何昶精于章律,将中原昆曲与南词冶于一炉,(当时主奏乐器有琵琶,钟鼓、高胡)。何昶传至礼祖,何礼祖便迁居,当时兴昆曲,杂以南词等。南宋咸亨六年(公元1270年)何氏四世祖何德明(留耕堂始祖),由广州清水濠迁至沙湾青萝嶂下,其长子何起龙(甲房、五世),中进士为“太常寺卿”,主管宫廷礼乐。何起龙擅音律,集礼乐、南昆、粤曲之音于一身,独成一家,世代相传,一直传至何申锡堂九堂孙何志远,再传至二十二世孙何博众。何博众曾拜新会黄于门下习琴,并集岭南雅乐之大成,造就了何氏典雅派形成的先天条件。</p><p class="ql-block"> 广州番禺沙湾何氏家族每年春分、秋分、冬至和祀孔大祭典时都会演奏礼乐,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堂兄弟何柳堂、何与年和他们的侄儿何少霞从小就对这些祭祀音乐十分感兴趣,两位堂兄弟的祖父何博众从小发现加以熏陶栽培,而且还带动了他们的侄儿何少霞醉心专研音乐,以致最终被合称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p> <p class="ql-block">三稔厅</p><p class="ql-block"> 三稔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是一座典型的“私伙太公厅”建筑,约建于清嘉庆年间。自建成后,这里便成了何氏几代广东音乐家和爱好者的聚会之所,产生过著名作曲家兼演奏家何博众、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等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广东音乐重要的发源地旧址。</p><p class="ql-block"> 沙湾的广东音乐名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曾藉三稔厅常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研讨、创造出了《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广东音乐,三稔厅便是为了纪念何氏三杰而建。厅内有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的画像。来到三稔厅,可以细细品味原汁原味的广东音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p><p class="ql-block"> 留耕堂,即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早了170多年。留耕堂得名自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p><p class="ql-block"> 留耕堂前代表古代科举功名的旗杆石,祠堂中高悬着的“进士”、“文魁”牌匾,足见历史上文风之鼎盛。沙湾古镇何氏家族自明朝以来,先后考取进士的有四十六位,任职中央及地方官吏大臣人数在广东省排名第一。留耕堂主要建筑有山门(头门)、仪门(牌坊)、拜庭(中庭)、后寝、庑廊、东衬祠和西衬祠。沙湾留耕堂山门门面宽20多米,檐柱为一列六角形大石柱,内柱为一列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12根大柱支起五条檐梁,上有精美木雕;正门有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后人耕”仪门牌坊紧对着正门,牌坊呈“山”字形,左右三路,前后五进,由八条石柱支撑;仪门不远处有钓鱼台,高1米多,长6米,宽16米多,有石阶可登;过钓鱼台,就是拜庭,拜庭用28条木柱撑起,山墙用牡蛎壳砌成,面积400多平方米,屋顶由两座硬山顶合成,侧看似M形,每根大柱约有两人合抱般粗的。沙湾留耕堂是凝聚何氏宗族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沙湾留耕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