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之忆诗文(83)乡愁文化的传承人

李昌杰

<p class="ql-block">一个养蜂人,用三十多年的行走,丈量了大半个中国的乡村文化神奇,每行一处都要收购不起眼但日后颇值文物价值的藏品。岁数大了,不再跋涉而回归老家,靠生产蜂蜜产品安身立命,与此同时,走出一条令蜂业界叹为观止的道路,即以蜂养文以文养蜂的模式,他创办济蜂园文学社,举起乡土文学的大旗,五年来发展壮大了社员队伍,中国作协省作协市作协会员慕名加入,佳作精品纷呈于文坛,他本人的作家梦也得以践行成真。以蜜蜂为主题的蜜蜂文学编撰有十部几百万字的容量将这一领域推向极致,他作为任城区蜂业协会的会长及省蜂疗协会的秘书长,对蜜蜂的研究达到了许多专家难以企及的水平,所以《中国蜂业》杂志钟情于他,每有推文必发。他初中的文化水准连自己都惊叹至今竟有近千万字的著述。连自己都惊叹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几千件的乡村老物件博物馆竟成为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光顾一睹风彩的基地。一个农民,倾其积蓄,几百万元的投入,将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购之安家于他的整个农家院,你可以在这儿见到凡是与农业农民有关的农具生活用品,仿佛是历史的稿本翻开看去,每一页都精彩,渔网渔具,收音机录音机,所有木工的工具,不同型号的喷雾器,旧式房屋的门窗雕刻图,七千多册的图书杂志报纸画片,喇叭,手表,缝纫机,风箱,铁锨木锨,养蜂工具,提包,不同的饮具,小型玉米脱粒机,背包,水壶,针具,其分门别类的七大展品,都见证了一位乡村文化传承者的高端境界,他的藏品令许多的影视剧创作单位前来向他借道具,不少导演啧啧称赞,想不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在你这儿见功夫!他每年每月都要招待前来研学的社会团体和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娓娓动听向他们讲述自然生命与社会人生的故事。他有讲不完的故事,足迹踏遍齐鲁大地,江南水乡,他走向高端讲堂更深入深巷百姓之家,以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讲乡村文化。特别是文学社定期举办征文活动。联合当地文化媒体,社员的作品源源不断见报出书,一个乡间草根文学社竟有大光彩引人注目,于是报刊电视上便常见到济宁任城区蜂业协会,济宁济蜂园文学社,济宁乡村文化博物馆与其主人王继发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王继发已过花甲之年,但你从他身上看不出岁月打上的老年的印记,因为他永不停止的思考,思想,永不停止的手写,永不停止的求索,让他年青,他广交朋友,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到八九岁的娃娃,每遇之则激情洋溢地讲述自已被人救命的小木匣故事,放蜂几十年得到好心人帮助的人间大爱的故事,讲述辛勤的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即便到了现在,他仍还种着地,文学社一展开活动,他都从自家土地上出产的农产品摘来地瓜玉米秋葵招待大家。他在房后的大片树林里,有他的至爱生灵蜜蜂,蜂房在这儿,蜂儿们在王继法的调教下为前来的客人们进行表演,人们穿上纱衣零距离接触蜂板看蜂巢里蜂儿如何酿蜜。</p><p class="ql-block">与王会长交往久了,便觉得他是最值得书写的一位乡愁文化的传承人。他没有一天不在学习不在思考不在身体力行。执着于对文学艺术对文字的热爱,执着于对生活对生命的谙悉体验和感悟,使他荣辱不惊,进退自如。他韧性十足,他勇毅贲张的内功使他体味到脚下的土地才是根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充满乡愁记忆的道路上,从耿南辐射到孔孟之乡,齐鲁大地乃至更遥远的带有诗歌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