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树是一种常见的针叶树,属于松科松属。它们通常具有直立的树干和针状的叶子,能够适应多种气候条件,包括寒冷和干旱的环境。松树的种类繁多,包括马尾松、油松、白皮松、华山松等,它们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松树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松树的树干通常直立,树皮粗糙,呈灰褐色或深褐色。叶子为针状,通常2-5针一束,不同种类的松树针数有所不同。松树的果实为球果,成熟时种鳞张开,种子脱落。</p><p class="ql-block">生态习性:松树是喜光树种,耐阴性较弱。它们能够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包括贫瘠的土壤,但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更佳。松树的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抗寒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p><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松树分布广泛,原产于中国的松树种类繁多,包括樟子松、新疆五针松、偃松等耐寒树种,以及赤松、油松、白皮松、华山松等暖温带和亚热带高海拔地区的树种。马尾松、云南松、乔松和思茅松分布于更靠南的地区,南亚松是热带松树,对热量要求最高。</p><p class="ql-block">松树的用途</p><p class="ql-block">木材利用:松树的木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也可用于制造家具、造纸等。</p><p class="ql-block">药用价值:松针、松树皮、松脂等都具有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p><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松树是常见的园林观赏树种,其树形优美,四季常青,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食用价值:松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干果,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松树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百木之长”,象征着坚韧、顽强、不渝和永恒。松树与竹子、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代表着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松树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美松树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b>一,生物学特征</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Phellinus weiri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原菌,主要影响针叶树,尤其是松属植物。以下是其生物学特征:</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子实体通常为多年生,木质,坚硬,呈蹄形或半圆形,大小可达30厘米或更大。菌盖表面有明显的同心环纹,颜色从浅棕色到深褐色不等。菌肉为棕色,有明显的分层结构。菌管层为棕色,管口小而圆,每毫米约有4-6个。</p><p class="ql-block">生长环境</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主要生长在针叶树的基部或根部,尤其是在树龄较大的树木上。它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通常在森林中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生活史</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生活史包括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三个阶段。菌丝体在树木内部生长,分解木材组织,导致树木腐烂。子实体通常在树木死亡后出现,释放担孢子,传播病菌。</p><p class="ql-block">致病性</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真菌,能够导致针叶树的基部或根部腐烂,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它通过伤口或自然开口进入树木内部,然后在木材中生长,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导致木材结构破坏。</p><p class="ql-block">分子检测方法</p><p class="ql-block">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松干基褐腐病菌,研究人员开发了分子检测方法。例如,根据该病菌与同属内形态与寄主上最接近的4个种的ITS差异区域,设计出一对特异性引物Iw1、Iw2,经PCR扩增,只有松干基褐腐病菌可得到约165bp的产物,而其余作为对照的菌株均无此产物,其检测灵敏度为100pg基因组DNA。</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松干基褐腐病菌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影响的植物病原菌,其生物学特征包括特定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偏好、复杂的生活史、强烈的致病性以及可用于检测的分子标记。对这些特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这种病害。</p> <p class="ql-block"><b>二,形态特征</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Phellinus weiri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原菌,主要影响针叶树。以下是其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菌丝系统</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菌丝系统为三体型,包括生殖菌丝、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生殖菌丝透明、薄壁到壁稍加厚,具锁状联合,直径2.8-4μm;骨架菌丝浅黄褐色,厚壁到近实心,直径3.5-5.2μm;缠绕菌丝极少,浅黄色,厚壁,弯曲,直径1.5-2μm。</p><p class="ql-block">囊状体</p><p class="ql-block">囊状体棍棒状,浅黄色或无色,27-30×4.5-6μm。</p><p class="ql-block">担孢子</p><p class="ql-block">担孢子圆柱形,透明、平滑,7.5-10.5×3-3.5μm。</p><p class="ql-block">菌盖</p><p class="ql-block">菌盖近长形,半圆形或各种形状,往往左右相连或呈覆瓦状,7-13×10-20mm,厚1.5-7mm,表面有紧密而平伏的绒毛,无环纹或有不明显的环纹,锈褐色至栗褐色,渐变为棕灰色或深棕灰色;边缘薄,锐,波浪状。</p><p class="ql-block">菌肉</p><p class="ql-block">菌肉浅黄褐色,厚1-2mm,遇KOH溶液速变黑。</p><p class="ql-block">菌褶</p><p class="ql-block">菌褶不分叉,长短不一,宽2-5mm,间距约1mm,浅朽叶色,渐变为灰色、青灰色至棕灰色,褶缘薄、锐、完整。</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这些形态特征有助于在实验室中对其进行准确的鉴定和检测。</p> <p class="ql-block"><b>三,多元入侵之迷</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Phellinus weirii)是一种真菌,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爱达荷州、蒙大拿州、俄勒冈、华盛顿、威斯康星等地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南部地区,西伯利亚地区、日本本州和北海道中部地区以及中国吉林和青海也有分布。这种病菌是北美地区最严重的根部病害之一,发病后,寄主根系受病原菌破坏,水分运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大量树叶发黄并不断脱落,伴随病害的不断加重,树冠上部侧枝生长受到明显的影响。在发病后期,由于寄主的根系大量腐朽,在发病区常常出现风倒现象。</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多元入侵之谜</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多元入侵之谜主要体现在其传播途径的多样性。这种病菌不仅可通过根部进行传播,而且更重要的是可通过根部扩展蔓延至枝干、韧皮等部位的菌丝、有(无)性孢子随林木的进境进行远距离传播。此外,松干基褐腐病菌的有性阶段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mycetes),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其无性阶段为Pseudocercospora pini-densiflorae(Hori Nambu)Deighton 1987。这种病菌的传播途径和生活史的复杂性,使得其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迅速适应并传播,从而造成了多元入侵的现象。</p><p class="ql-block">最新的研究信息</p><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的研究,多孔菌目内的褐腐真菌形成了14个谱系,并在科水平上进行了划分,其中包括4个新科:Auriporiaceae、Piptoporellaceae、Postiaceae、Taiwanofungaceae,以及10个现有科:Adustoporiaceae、Dacryobolaceae、Fibroporiaceae、Fomitopsidaceae、Laetiporaceae、落叶松科、褐藻科、密孔菌科、肉孔菌科和绣球菌科。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褐腐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系统,对于防治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多元入侵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多元入侵之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病菌的传播途径、生活史、系统发育关系等多个方面。最新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病菌的多元入侵现象,并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b>四,与当地物种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Phellinus weiri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原菌,主要影响针叶树,尤其是松属植物。这种真菌会导致树木的干基腐烂,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松干基褐腐病菌与当地物种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1. 对寄主植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主要感染针叶树,尤其是松属植物。它会导致树木的干基腐烂,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健康,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这种病菌的存在对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可能会影响到依赖这些树木的其他生物。</p><p class="ql-block">2. 对其他微生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真菌是木材腐烂的关键因素。褐腐真菌能够降解木质基质和针叶林的木质生物质,因此会影响其他微生物的定殖。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褐腐真菌Gloeophyllum trabeum对挪威云杉木材的预降解阶段会影响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定殖。</p><p class="ql-block">3.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存在可能会改变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它会导致树木死亡,这可能会影响到依赖这些树木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树木的死亡可能会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p><p class="ql-block">4. 对经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的感染会导致木材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木材的经济价值。此外,为了控制这种病菌的传播,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防治措施。</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松干基褐腐病菌与当地物种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不仅影响到寄主植物的健康,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病菌的防治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b>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对植物的危害</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是一种植物病原菌,主要危害松树等植物。它会导致松树的根部和基部腐烂,影响树木的生长和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p><p class="ql-block">2. 对环境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由于松干基褐腐病菌能够破坏松树等植物,因此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当大量松树被感染并死亡时,会影响到依赖这些树木生存的其他生物,如鸟类、昆虫等,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p><p class="ql-block">3. 对人类健康的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虽然松干基褐腐病菌本身不会直接感染人类,但是由于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会导致一些间接的健康问题。例如,当森林被破坏后,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此外,如果被感染的树木被用于建筑或家具制造,可能会因为木材的腐烂而导致结构不稳定,从而造成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4. 对经济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对林业和木材加工业也会造成经济损失。由于被感染的树木无法用于木材生产,会导致木材供应减少,从而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为了控制和防治这种病菌的传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也会给相关部门和企业带来经济负担。</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松干基褐腐病菌虽然不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它对植物、环境、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都可能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对于这种病菌的防治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b>六,对人类生存的威胁</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真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对植物的破坏</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是一种臭名昭著的真菌病原体,它会导致苹果遭受毁灭性的褐腐病,对果园和储存设施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p><p class="ql-block">2.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p><p class="ql-block">在地球上约14万种已知真菌中,10%的物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虽然目前已经开发了用于分析单个真菌威胁和威胁管理的模型,但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来整合和准确量化评估所有真菌威胁的驱动力,最终预测并开发其控制模型。</p><p class="ql-block">3. 抗真菌耐药性的挑战</p><p class="ql-block">人类致病真菌对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不幸的是,耐药变种的不断出现加剧了抗真菌药物选择的有限性,导致药物治疗频繁失败。最近的研究还强调了抗真菌治疗的其他真菌生存模式的临床重要性,包括药物耐受性和持久性,指出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反应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4. 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全球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高危人群不断扩大的时期,感染人类的病原真菌正在对所有获得许可的全身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需要全球努力管理我们现有的抗真菌药物,并指导未来疗法和干预措施的研究和开发。</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松干基褐腐病菌(真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植物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抗真菌耐药性的挑战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松干基褐腐病菌(真菌)的研究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b>七,传播途径</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真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风力传播:松干基褐腐病菌的担孢子可以通过风力传播,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雨水传播:雨水可以帮助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孢子从病树上传播到健康树上,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这种传播方式更为常见。</p><p class="ql-block">昆虫传播:某些昆虫可能会携带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孢子,从而帮助病菌传播到新的树木上。</p><p class="ql-block">人为传播:人类活动也可能导致松干基褐腐病菌的传播,例如通过运输受感染的木材或苗木,病菌可能会被带到新的地区。</p><p class="ql-block">土壤传播:松干基褐腐病菌可以在土壤中越冬,通过土壤中的菌丝体传播到新的树木上。</p><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松干基褐腐病菌的传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p><p class="ql-block">避免在病区种植易感树种。</p><p class="ql-block">及时清除病树和病枝,减少病菌的传播源。</p><p class="ql-block">对病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菌在土壤中越冬。</p><p class="ql-block">避免在病区运输受感染的木材或苗木。</p><p class="ql-block">对新种植的树木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病菌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b>八,防控措施</b></p><p class="ql-block">松干基褐腐病菌(真菌)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农业防治</p><p class="ql-block">清除病枝: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枝,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p><p class="ql-block">防治害虫:及时防治害虫,如桃蛀螟、蝽象、食心虫等,减少伤口,减轻为害。</p><p class="ql-block">修剪和疏果:及时修剪和疏果,使树体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p><p class="ql-block">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p><p class="ql-block">采后处理:采果后应立即摊开降温,晾干果面水份后装箱,可减少贮存运输中的病菌感染。</p><p class="ql-block">套袋:条件套袋的果园,可在5月上中旬进行套袋,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p><p class="ql-block">2. 化学防治</p><p class="ql-block">使用杀菌剂:在发病区,培养料宜用杀菌剂拌料,如2000倍液的菇丰。当菇床出现症状时要及时挖除,撒上杀菌剂,让其干燥,病区内不要浇水,防止孢子、菌丝随水流传播。</p><p class="ql-block">菇房消毒:及时清除菇房废料,并彻底消毒处理,不要等待进新料时再清理前季废料。有条件的菇房可通蒸气消毒,70~75℃持续4小时,而后通风干燥。床架材料宜用钢材和塑料等无机材料制成,经冲洗和消毒后,孢子不易生存。</p><p class="ql-block">覆土消毒:首先要选取未含有食用菌废料的土壤,应选取稻田中20厘米以下的中层土或河泥土,经太阳暴晒后使用。在发病区土壤中宜用杀菌剂处理,如用菇丰配成2000倍液喷雾,边喷边翻土,而后建堆盖膜闷5天后再使用。推广河泥砻糠覆盖技术,可有效地降低土壤带菌的几率。</p><p class="ql-block">3. 生物防治</p><p class="ql-block">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宜的品种,适温发菌,适温出菇,提高抗病能力。</p><p class="ql-block">以上措施应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同时,应定期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菌的进一步传播。</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特邀“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学者;“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志愿者;网络。如有雷同、相同之处,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p><p class="ql-block">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研究编辑部</p><p class="ql-block"> 曾汉龙</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2日</p>